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无答案)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请用铅笔把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答卷前将答题卡上的项目填涂清楚。
第Ⅰ卷 选择题 (共20分)
选择题 (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用铅笔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答在试卷上不给分)
1. 比较“古猿头像”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现代人头像”可知,北京人
A.仍然保留猿类特征 B.很有爱美意识
C. 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 D. 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2. 旧石器时代用作工具的石块与天然石块的主要区别在于用作工具的石块
A.更加经久耐用 B.有人为加工痕迹 C.靠近考古遗址 D.更加锋利
3.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数量相当可观。地层中的秕谷、谷壳、谷粒和稻根、稻根堆积的遗物平均厚度达40-50厘米,计算稻谷总量应当在 120吨以上。这些考古发现是下列哪一个结论的主要依据
A. 知道人工取火 B.陕西是当时重要农业生产区
C.贫富分化严重 D. 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经济繁荣
4. 我们课本上选用了良渚古城、陶氏古城遗址和远古的传说,目的在于探究
A. 我国境内古人类分布情况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史实 D.大禹治水的功绩
七年级历史 第1页 (共6页)
5.山西流传着“先蚕娘娘”的传说:黄帝之妻嫘祖在桑树下烧水,蚕茧落入锅里,嫘祖用树枝捞起了洁白透明的长丝线,发明了缫丝织绸。考古学者在山西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和石制蚕蛹等。这说明
A.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 B.传说没有任何历史根据
C.考古发现是认识历史的唯一途径 D.嫘祖是真正的缫丝织绸发明人
6.学习历史,我们穿梭在浩渺的历史时空中。但是我们不会在历史时空中迷路,因为历史时空中有很多时间和空间的标示牌。夏朝建立的时间应标在下图中的
A. ①处 B. ②处 C.③处 D.④处
7. 司马迁说,有关商朝的历史,很多史实材料,我采自《尚书》和《诗经》。由此判断司马迁写商朝史主要依靠
A.甲骨文记载 B.考古发现 C. 神话传说 D.文献资料
8.金文中的“封” 字,写作 或 “邦”字写作 。意为划定疆界,植树为帜,建筑城堡,驻军守土。其反映的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 B.郡县制
C. 分封制 D.君主专制
9.《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个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A. 春秋五霸 B.王室衰微
C. 政治腐败 D. 秦国强大
10.孔子的《春秋》写于公元前722年,用另一种时间叙述方法应该是
A.公元前8世纪前期 B.公元前8世纪后期
C.公元前7世纪前期 D.公元前7世纪后期
11. 下表中的历史史实反应了
时 间 地点 参与诸侯国 概 况
公元前354—前 353 年 桂陵 齐、魏 齐军围魏救赵, 大败魏军
公元前 341 年 马陵 齐、魏 齐军败魏军于马陵
公元前 260 年 长平 秦、赵 秦军坑杀赵国 4 0 多万降兵
A. 春秋政局动荡 B.各国变法图强
C.战国兼并战争 D.秦国崛起强大
七年级历史 第2页 (共6页)
12.下图所示是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主张和学说。孔子面临的国家形势是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 战国七雄,变法图强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西周建立,分封诸侯
13.《商君书》载,秦国“富贵之门必出于兵”,以至于秦国人听到战争“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当时秦国
A.井田制废除 B. 国力强大 C. 经济发展 D. 奖励军功
14.下表中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人物 主 张
孔子 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
墨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 以此减轻人民负担, 才能实现“民富国治”
A. 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关注民生 D.国家统一
15.只要破译了古人的文字,我们就能与古人直接对话。下面甲骨文帮助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
甲骨文 其 4
现代文字 马 犬 牛
A.土地制度 B.农耕生活 C. 思想感情 D. 天文历法
16. “司母戊鼎的铸造,需要采取分部合铸的办法,用七八十个坩埚一起熔铸铜液,200名左右的熟练工匠共同操作,才能最后完成。”从这段材料中得出的结论应该是
A.青铜器制作技术高超 B.司母戊鼎纹饰精美
C.司母戊鼎是祭祀器具 D. 当时青铜器种类众多
17.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主要原因在于秦的
A. 法律残酷 B.国力强大 C. 赋役沉重 D.中央集权制度
18. 琅琊刻石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所刻。刻石上的文字有“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该文物
A.见证了灭掉六国的过程 有 关完方
B.证明了秦朝统治的残酷 うまそ臣
C.记载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乡委、青 春
D.反映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 琅琊刻石 (局部)
七年级历史 第3页 (共6页)
19. 《秦律·田律》规定,地方官员应及时上报农田开垦面积、农作物生长、干旱、水涝、蝗灾等情况。这反映了秦朝
A.社会矛盾尖锐 B.重视农业生产
C.徭役赋税沉重 D.注重兴修水利
20.右面历史地图呈现的主要历史信息
A. 秦始皇统一中国
B. 秦朝的暴政
C. 战国兼并战争
D.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Ⅱ卷 非选择题 (30分)
21. (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考古学者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多件人工加工痕迹清楚的、粗糙的石器。
材料二 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我国学者裴文中发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后来,考古学者在此地又发现了5个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约10万件打制石器、大量的动物化石和灰烬。
(1) 上述两则材料,说明我们了解古人类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1分)
(2) 根据材料一考古发掘,你能了解当时古人类什么信息 (2分)
(3) 根据材料二中考古发掘情况,请你描述一下当时人的生活情况 (3分)
22. (6分) 走! 考古去……,通过考古发现,我们会了解到远古人类的什么情况呢
材料一 下图是同一处遗址考古发现的实物
考古遗址出土的稻谷 考古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材料二 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毁,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种,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之为刀耕火种。农业的发明无
七年级历史 第4页 (共6页)
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所以新石器时代被誉为“农业革命时代”。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 从史料的分类来说,上述两则史料分别是什么类型的史料 (2分)
(2) 材料一中信息的最著名考古遗址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考古发现,我们能知道当时人的什么情况 (2分)
(3) 人类这个群体发展了几十万年,终于跨进原始农业的门槛,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如果你走进原始农业时代人们的村庄,看到的是一派繁忙景象,你能发现他们都在干什么 (2分) (说出不同的两点即可)
23. (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摘编自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1) 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史实发生在当时的哪一个国家 (2分)
(2) 材料二中为什么对李太守评价这么高 (2分)
(3) 我们知道秦国最终灭六国,统一了中国。除了上述两则材料中的原因之外,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秦国统一的原因还有哪些 (两点即可) (2分)
七年级历史 第5页 (共6页)
24. (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 “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 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 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抄在答题纸上) (2分)
(2) 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抄在答题纸上) (2分)
(3) 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抄在答题纸上) (2分)
25. (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些有见地的史学家敏锐地指出,秦帝国修长城看似解决了北患,但战场上的胜利只是暂时的,秦始皇终其一生,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北方侵扰问题,游牧民族虽然一时被震慑却绝对没有屈服,“亡秦者胡”是他内心挥之不去的痛。长城的防御作用也非常有限。
材料二 秦始皇死后,其子胡亥设计害死了长子扶苏夺得帝位,称为二世皇帝。二世胡亥即位,横征暴敛,变本加厉,终于引发农民起义。大秦帝国最终亡在二世胡亥手中,这使得人们又想起了那句“亡秦者胡也”的预言。汉朝大儒郑玄曾对“亡秦者胡”加过注解,称这里的“胡”指的不是“胡人”而是“胡亥”。这种事后诸葛般的解释,我们权且一笑听之。但笑过之后不免疑惑,大秦帝国究竟因何而亡 是谁灭亡了大秦帝国其实杜牧那篇传诵千古的《阿房宫赋》说得再明白不过:“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灭亡) 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亡秦者非胡人,也非天下,而是秦自己。
(1) 材料一中的“胡”当时主要是指哪一个民族 (2分)
(2) 大秦帝国来也汹汹,去也匆匆。似流星划过浩渺历史夜空。对于秦帝国暴病而亡,材料二中说“亡秦者非胡人,也非天下,而是秦自己。”请你为这个历史观点找出历史依据。(4分) (题目自拟,证据充分,史实正确,逻辑条理,不得超过150字)
七年级历史 第6页 (共6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