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九中2024-2025学年初三日新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024.11.13
(本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考古发现,红山文化中心墓葬随葬玉器数量多、质量纯、选料精、体积大、工艺讲究;第三等级墓有随葬玉器和中、小型石棺;第四等级墓有讲究的石棺;附属墓只有简单的墓坑。这可以用于说明( )
A.玉器是随葬必需品 B.早期国家的形成
C.墓葬地域特征明显 D.社会贫富的分化
2.宜侯夨(ce)簋( gui)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
A.禅让制的流程 B.分封制的推行 C.青铜器的铸造 D.宗法制的瓦解
3.考古发现某遗址“距今6000多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稻谷和稻壳”。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 )
A.云南元谋人遗B.北京人遗址 C.陕西半坡遗址 D.浙江河姆渡遗址
4.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王朝统治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互相征伐不断,出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为此,孔子提出了( )
A.无为而治 B.施行仁政 C.君舟民水 D.克己复礼
5.以下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A.重农抑商 B.盐铁官营 C.推恩令 D.内外朝制度
6.《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下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战国时期临淄的是( )
A.百姓持秦朝半两钱购买所需物品 B.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C.出现了聚集大量钱财的工商业主 D.已出现联通西域商贸的丝绸之路
7.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一措施( )
A.延续了西周分封制度 B.增强了地方割据势力
C.全面恢复了社会经济 D.有利于巩固了国家统一
8.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制度,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度,这一发展轨迹( )
A.促进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C.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 D.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
9.秦朝建立后,采取了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编制户籍等措施。这些措施( )
A.导致了秦末的农民起义 B.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C.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D.促进了军事力量的增强
10.汉武帝时期,之前的三公九卿沦为外朝,另设中朝;任用平民出身的公孙弘为相;选拔很多中低层官员担任侍中、给侍中、常侍等职务,位卑权重,掌握大权。这些举措反映出( )
A.顺利解决王国问题 B.君主权力得到强化
C.任用酷吏打击豪强 D.儒学成为主流意识
11.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立时人口约1650万,而到汉武帝元光六年时(前129年)人口达到3600万,仅黄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六十年之中就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的景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郡国并行导致势力膨胀 B.休养生息促进民户繁息
C.铁犁牛耕的发明与推广 D.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
12.元封五年,武帝置十三部刺史,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并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据此可知,汉代刺史制度( )
A.缘于王国叛乱日益严重 B.反映中央官僚体制调整
C.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体现刺史统揽地方大权
13.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的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经济迅速发展,出现富庶的局面。这一“富庶的局面”的出现( )
A.引发政治中心的持续南移 B.受到北方人口南迁的推动
C.表明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 D.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基础
14.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 )
①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 ②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③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 ④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5.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治世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6.据下表信息可知( )
李白 《南奔书怀》 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杜甫 《哀王孙》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戴叔伦 《抚州对事后送外生宋垓归饶州觐侍呈上姊夫》 骨肉无半在,乡园犹未旋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证史 B.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C.唐诗真实再现社会全景 D.唐诗风格各异类型众多
17.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此后历代都有运河工程,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这表明隋朝大运河( )
A.开辟了海运航线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加重了农民负担 D.改变了南北人口布局
18.《贞观政要》对隋朝历史评述道:“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益溢,竞不许雁给,乃令百姓逐粮。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这一评述意在强调( )
A.统治者不重视民生导致隋朝的灭亡 B.经济富庶成为隋朝灭亡的助推器
C.隋朝统治者虚构了社会经济的富度 D.隋朝以法家为治国理政指导思想
19.科举制是继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取士选官制度,该制
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 “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 )
A.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B.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C.扩大了取士选官的比例 D.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20.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了一项赋税制度,规定: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该赋税制度是( )
A.两税法 B.均田制 C.租调制 D.井田制
21.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由此可见,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
A.完善了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 B.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C.保障了社会走向公平与公正 D.使得政治决策走向民主开放
22.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有( )
①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官僚政治逐渐成熟提供了人才基础
③百家争鸣提供了思想源泉 ④民族交融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唐朝乐舞繁盛,乐曲的伴奏多采用龟兹和西凉等少数民族的乐器,不同民族或国家的乐器并不限于仅仅演奏该民族或该国家的乐曲,也可以演奏其他民族或国家的乐曲,有时甚至可以混合演奏。这一现象表明唐朝( )
A.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B.民族交往频繁深入
C.社会文化开放包容 D.艺术水平引领世界
24.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选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
A.建立世官制 B.设参知政事
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
25.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十分活跃的阶段。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不再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或偏安朝廷)的附属性政权,它们处在与中原王朝的长期抗衡中,在军事上表现得颇为强势。它们迫使中原王朝( )
A.对长城进行重建 B.接受和亲与会盟
C.以“岁币”换和平 D.开始用火药作战
26.北宋统治者认为“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募兵过滥使得军费数量不断增加,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以消除动乱因素为目的的募兵导致军队素质和战斗力下降,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这说明募兵政策( )
A.是导致积贫积弱的重要因素 B.消除了宋代社会的动乱因素
C.增强了宋代的国家军事实力 D.结束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
27.在宋朝,(武官)即使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文人)状元登第。这反映出的治国理念是( )
A.守内虚外 B.强干弱枝 C.崇文抑武 D.分化事权
28.辽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元朝在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官职)制度。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创设角度来看,这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
A.分而治之 B.因俗而治 C.民族分离 D.军民合一
29.辽朝统治者,尊奉孔子,效仿中原王朝开设科举。辽朝的一些文人也常以能进入中原王朝为官为荣,认为那是正统所在。这说明当时( )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辽朝文化落后于中原
C.辽朝企图取代宋朝 D.中原文化影响力下降
30.江西是最典型的利用山川形便划分的省级行政区。“犬牙交错”比喻交界线很曲折,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
A.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B.造成了地方势力的强大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阻碍了区域的民族交融
二、材料阅读(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就,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都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在经济上和思想上采取的措施。(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北魏建国伊始,统治者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了残酷的高压政策。作为汉族人的冯太后,孝文帝在她的教育下也深受汉文化的熏陶。《魏书.咸阳王禧传》曾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新高潮。
材料二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态度是“降则抚之,叛则讨之”,也就是各少数民族只要不公开与唐对抗,就对其实行羁縻政策。反之,侵扰内地或对唐有严重威胁者,就用武力解决。唐太宗还举汉
武帝的例子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尽管这是唐太宗的自我欣赏,但它所反映的事实大体不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以及为此采取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太宗都通过哪些方式管理少数民族。(6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意义。(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