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五中高2024级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B A D B D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D A B C
17.(1)制度:分封制;对象:前朝贵族、功臣和王族子弟。目的:维护周王统治。
(2)区别:分封制下官员根据血缘关系世代相袭,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的长官由君主任免,有任期限制。
(3)思想主张:历史发展治乱更替有其规律性;行“仁政”以得民心;善用人才。
时代背景:政治: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确立;阶级:士阶层的活跃;教育:私学兴起
(4)评价:不全面。
理由:秦朝的郡县制并不是秦朝实行暴政的主要原因,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8.(1)生产部门:农业;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手工业技术成就:青铜铸造。
(2)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现象:百家争鸣。
(3)主要表现: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商业资本的集聚;商人群体形成;工商业市镇形成;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等。(任答三点即可)文化现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活跃儒学的出现;小说、戏曲的发展;总结性科技著作的问世等。(任答一点即可)
19.示例:
宋瓷折射宋文化
宋瓷是宋文化的直观反映,通过宋瓷可以直观感受到两宋文化上的繁荣,而宋瓷发展的繁荣又是当时宋朝社会发展的体现。
两宋时期手工业、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经济相对繁荣。宋代海外贸易兴盛,宋瓷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市民阶层的壮大,促使宋代市井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理学、书法、词等在两宋时期发展到了一定新高度,推动着宋瓷的创新。统治者崇尚文治,整个社会呈现出尚学的氛围。宋人的审美情趣日益多元,并通过瓷器一一展现出。
宋瓷能够折射出宋文化,而透过宋瓷高品质之美可见整个宋朝繁荣昌盛。(若从其它关系出发言之有理即可)泸县五中高2024级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朝通过该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就连如何称呼“死”,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2.有学者认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层、学派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即诸子学说和百姓家训),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这里的“多种因素”包括( )
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 ②士阶层崛起社会地位提高
③文化交流因战争频繁受阻 ④官方统一思想的力度很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在夏、商、西周三代,社会成员主要以“族”为单位进行划分,并且治理方式相对集中。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剧烈的政治变革,出现了将小乡、邑、聚合并设立为县,并任命县令、县丞来管理的现象。这种变化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
A.小农经济模式得到强化 B.宗法制度遭受破坏
C.贵族政治体系彻底终结 D.集权制度成为潮流
4.下表为高一某班同学围绕秦朝速亡原因这一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教材、互联网及学校馆藏文献等途径搜集到的一些学者的观点举要。据此可知,表中关于秦朝速亡原因( )
观点 出处
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中外历史纲要(上)》
真正焚烧秦王朝的是六国旧贵族的复辟势力。 《秦朝速亡原因新论》
秦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过急、过广地强行全面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秦亡汉兴再探》
秦始皇北伐匈奴,是导致秦朝暴亡的重要因素。 《北伐匈奴是秦亡的重要因素》
A.只有教材的观点是正确合理的 B.研究角度具有多样性
C.已完整地揭示秦朝速亡的原因 D.相互矛盾且不可调和
5.黄老学者反对“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认为理想的政治应“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确立法度并保持它的稳定性,通过制度使得君主能够“无为而无不为”,从而建构“使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的理想社会形态。据此可知,黄老之学( )
A.具有道法结合特色 B.抛弃无为而治思想
C.崇尚外儒内法观点 D.官僚制度走向成熟
6.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突出表现在人类社会的治乱与天道运行之间的关系上。具体来说,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状况会影响到天道的运行;反过来,天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来体现对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这表明汉代( )
A.统治者自省和谨慎的态度 B.政治受到鬼神论影响
C.儒学重现实轻人伦的特点 D.儒学日益走向神学化
7.东晋刘宋易代之际,王氏与谢氏子弟仍为刘宋的显贵;萧梁破灭,王(褒)、庾(信)两族迁到北朝后继续做大官。而褚渊本是东晋旧族,之后成为刘宋政权的顾命大臣,却将刘宋的印玺授予萧梁统治者并进行劝进,“宾客贺者满座”。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政权更迭政治动荡 B.传统儒家忠君观念受到了冲击
C.世族势力逐渐壮大 D.门阀成为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
8.“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表面反映了唐中后期
A.南方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9.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逐渐形成魏博、成德、幽州、义武和横海五大藩镇格局。其中,前三者通称河朔三镇,属于典型的拥兵割据性藩镇,而后两者夹在三镇之间,是唐王朝在开展反割据斗争中建立起来的,节度使基本为朝廷派遣。一般情况下,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否则容易导致军心不稳,造成兵变。这表明中唐以后( )
A.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B.中央集权体制适时调整
C.朝廷权威得以有效维系 D.藩镇割据局面得到控制
10.东汉中期,“用人多以试取之,诸科之中孝廉、贤良,有道皆有试,迁官则如博士,如尚书皆先试”。阳嘉元年(132年),汉顺帝更是明令:举孝廉的儒生要考经学,官吏出身的(被地方政府推举到中央的人才)则要考公文。这些做法意在( )
A.确立以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 B.克服察举制本身存在的不足
C.扩大封建统治者的政治权威 D.培植抑制宦官专权的“清流”
11.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 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制的道教诸神、伏羲、女娲等传说中的人和神,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北朝至唐飞天的变化说明了( )
A.文化的世俗化趋势成为主流 B.华夷之别的界限已消除
C.民族交流推动文化多元创新 D.中原文化胡化现象严重
12.北宋统治者认为“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募兵过滥使得军费数量不断增加,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以消除动乱因素为目的的募兵导致军队素质和战斗力下降,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这说明募兵政策( )
A.是导致积贫积弱的重要因素 B.消除了宋代社会的动乱因素
C.增强了宋代的国家军事实力 D.结束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
13.北宋时,在地方设通判,具有策划收税、管理仓库、设置形势版籍、兼管劝农、营田、部分农田水利的职能。材料说明通判的设置( )
A.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制约了地方武官的权力
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分割了知州的权力
14.王安石变法以来,宋代赦书制度中的推恩举措虽然继承了唐代赏赐官兵、群臣阶勋爵邑、荫及官员子孙、存抚贫困人户及敦促地方祭祀等内容,但也增加了诸如差役法、常平息钱、市易钱、开封府重禄法等内容。这表明宋代赦书制度( )
A.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特征 B.与当时政治环境息息相关
C.使基层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D.成为变法革新的政治基础
15.宋朝从南洋和印度洋、波斯湾进口的“蕃货”,主要以香料、药材、矿产和动植物初级产品为主;而输出品则以手工制成品为主,其中尤以纺织品、瓷器和铜钱为大宗出口商品。据此可知,宋代( )
A.海上丝绸之路轮廓初现 B.工商业发展生机勃勃
C.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D.农业发展较为缓慢
16.《万历野获编》有论:“我朝书生辈,不知军国大计,动云禁绝通番以杜寇患。不知闽广大家,正利官府之禁,为私占之地。如嘉靖间闽浙遭倭祸,皆起于豪右之潜通岛夷。始不过贸易牟利耳,继而强夺其宝货,靳不与直。以故积愤称兵。”作者旨在说明( )
A.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B.抵御外来侵略迫在眉睫
C.海禁政策是倭患之诱因 D.东南海防形势日益严峻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摘编自林晓平《论孟子对历史治乱盛衰的总结》
材料四 《全晋文》所载傅玄《掌谏职上疏》中认为郡县制的实行是“荡灭先王之制”。《文选》载陆机《五等诸侯论》中认为秦代实行郡县制是“忘万国之大德”,其国运不能长久实由此所致。“颠沛之衅,实由孤立”,没有形成“万国相维”之势,所以很快就败亡了。曹冏在《六代论》中也认为郡县制不利于专制统治者长久维持自己的家天下。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并说明在周初被“封侯”的是哪种人?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官员上的本质区别。(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孟子的思想主张并简析其时代背景。(8分)
(4)材料四中的学者对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评价是否全面?请说明理由。(8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和西周时期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制度和主要的手工业技术成就。(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历史时期并由此产生的思想文化现象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举一例说明“经济发展必然引起新的文化现象”。(6分)
19.瓷器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之一,小小瓷器更能折射出宋文化的特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瓷器技术的原创国。考古学证明,瓷器起于夏、商,成于战国两汉,作为产量巨大的手工业生产系统,它因胎土、釉色、造型、工艺、装饰等差异而逐渐形成产地特色,俗称“窑口”。从唐代开始,在文献中开始出现“越窑”“邢窑”等窑口名称。两宋时期,瓷业之“窑口”达到昌盛阶段。宋代陶瓷业中的不同窑系甚至同一窑系的不同窑口、窑场,都发育出自己的工艺体系,在印花、刻花、划花、塑花、嵌花、绞花、镂花、绘花,在书法、绘画、诗词、印章、铭刻及釉装饰等各方面都创造出至高的水平。
材料二两宋时代的中国,在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工商经济、科学技术、教育出版、文学艺术、国际贸易等各方面呈现出惊人的进步,考古发现的“宋瓷”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展现了宋代文化的特质。考古学视野下的宋瓷特质鲜明,富于创造,高贵雅致,光耀古今,向我们诉说着中华宋文明的高度,折射着中国文化繁盛期的世道人心。既成就了一个划时代的工艺篇章,也成就了中华文明对世界的独特奉献。
——以上材料均摘自贺云翱《瓷器中折射出宋文化的特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宋瓷与宋文化关系”角度出发,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