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届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双向细目表
题型 题号 分值 考查内容 核心素养 水平层次
唯物 主义 时空 观念 史料 实证 历史 解释 家国 情怀 易 中 难
选择题 1 3 中华文明的起源 √ √ √ √
2 3 早期国家夏、商 √ √ √ √
3 3 春秋战国列国纷争 √ √ √ √
4 3 春秋战国的社会会变动 √ √ √ √
5 3 华夏认同 √ √ √ √ √
6 3 战国时期经济发展 √ √ √ √ √
7 3 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 √ √ √
8 3 战国百家争鸣 √ √ √ √
9 3 汉初政治制度 √ √ √ √
10 3 两汉思想 √ √ √ √ √ √
11 3 两汉科技文化 √ √ √ √
12 3 北魏孝文帝改革 √ √ √
13 3 唐朝的边疆与民族关系 √ √ √ √ √ √
14 3 汉唐中央官制 √ √ √
15 3 科举制 √ √ √ √
16 3 赋税制度 √ √ √ √
非选择题 17 9 西周的政治制度与经济、文化 √ √ √
18 9 南方的开发 √ √ √ √ √
19 9 秦汉边疆与民族关系 √ √ √ √ √ √
20 9 对秦始皇的认识评价 √ √ √ √报告查询:登录或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均为准考证号)
玉溪一中2027届高一上学期
(2)(4分)
第一次月考 历史答题卡 (2)(10分)
姓名: 班级: 考场/座位号:
考 号 正确填涂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
[0] [0] [0] [0] [0] [0]
级、考场、准考证号填写清
缺考标记 [1] [1] [1] [1] [1] [1] 楚。
[2] [2] [2] [2] [2] [2]
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 18. (14分)
[3] [3] [3] [3] [3] [3]
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
[4] [4] [4] [4] [4] [4] (1)(10分)
擦干净。
[5] [5] [5] [5] [5] [5]
3.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
[6] [6] [6] [6] [6] [6]
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
[7] [7] [7] [7] [7] [7]
书写无效。
[8] [8] [8] [8] [8] [8]
[9] [9] [9] [9] [9] [9]
一、选择题:共16个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 [A] [B] [C] [D] 6 [A] [B] [C] [D] 11 [A] [B] [C] [D]
2 [A] [B] [C] [D] 7 [A] [B] [C] [D] 12 [A] [B] [C] [D]
3 [A] [B] [C] [D] 8 [A] [B] [C] [D] 13 [A] [B] [C] [D]
4 [A] [B] [C] [D] 9 [A] [B] [C] [D] 14 [A] [B] [C] [D]
5 [A] [B] [C] [D] 10 [A] [B] [C] [D] 15 [A] [B] [C] [D]
20. (12分)
16 [A] [B] [C] [D]
(2)(4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14分)
(1)(10分)
19. (12分)
(1)(2分)玉溪一中2027届特长级部英才班高一上学期月考一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甘棠箐遗址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路居镇龙潭村。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石制品、骨制品、木制品,还有鹿、麂、象、牛、猴、鼠、龟、蛙等十多种动物遗骸化石以及多种植物果核、种子的化石,系保存较为完好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该遗址的发现( )
A.反映云南地区步入了早期国家阶段
B.佐证当地先民狩猎采集的生活状况
C.说明云南已经过渡到母系氏族社会
D.表明当地出现了畜牧农耕生产技术
2.图1为不同时期新石器文化形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原地区已经处于各种文化分化的复杂阶段
B.不同文化圈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相互隔绝现象
C.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趋势
D.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出现愈来愈分层的状况
3.商朝拥有庞大的巫职机构,史职人员附属其下,天文历法、典籍史料充斥着迷信色彩。西周祭祀、占卜、教育都由掌礼机构管理,巫的地位低,史官等政务官职机构扩大。这一变化说明西周( )
A.宗教信仰思想淡化 B.治国理政观念调整
C.礼乐制度影响扩大 D.国家管理机构成熟
4.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祈求,史称“求赙”。西周以来“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相反,天子却要向诸侯进行聘问。这说明当时( )
A.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B.西周社会已礼崩乐坏
C.宗法制进一步发展 D.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
5.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制度,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度,这一发展轨迹( )
A.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 B.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C.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 D.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
6.读《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具体事项行文时限表(部分),该表反映秦朝( )
原文 行文事由 上报截止时间 出处
都官输大内,内受买(卖)之,尽七月而觱(毕) 处理国有金属器物 七月 《金布律》
雨为湗〈澍〉,及诱(秀)粟……尽八月之 庄稼生长情况 八月 《田律》
稻后禾孰(熟)……到十月牒书数 农作物产量收成 十月 《仓律》
A.实行严刑峻法维系统治 B.用法律保障行政管理效率
C.逐步完善地方治理体系 D.推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
7.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贾谊指出:“当天下之散乱,以强凌弱,众暴寡,智欺愚,士卒罢弊,死于甲兵,老弱骚动,不得治产业,以天下之无天子也。”贾谊的分析意在( )
A.批评“家天下”的皇权专制 B.宣扬“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肯定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 D.强调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8.汉初规定,诸侯王册封后必须立即就国,同时就国时的出行规格、居住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这说明( )
A.郡国并行有利于政权巩固 B.汉初政治局面极不稳定
C.汉朝严密防范诸侯国势力 D.制度建设符合现实需要
9.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的《庄园图》(见如图)画面上群山环抱,庄园里面有走廊、房间、坞壁。厩栅中养着马、猪、羊等家畜,还有牛耕、采桑、沤麻、养鱼、狩猎、酿造等景象。由此可知东汉庄园经济( )
A.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B.采取多种经营策略
C.放松对外安全防范 D.产品以交换为目的
10.西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外,还有“拔寒素”,即不以出身、门第等“资”为限制,而是以乡论、清议的方式对候选者进行德、才评定,中正官全程参与并主导对“寒素”的选拔。“拔寒素”的实行( )
A.打破了士族对选官的垄断 B.弥补了九品中正制的不足
C.为科举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D.有利于消除士族与寒门差异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孝经》俨然成为显学,编纂家训、家规蔚然成风。如北齐颜之推编写的《颜氏家训》。这一时期,父子相传、世代相袭的儒学“家学化”风气炽盛。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A.官学教育的衰微 B.门阀士族的强势
C.基层教化的发展 D.玄学思潮的兴起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寒人”指没有特权的地主和商人。下表为南朝时期“寒人”势力上升的三种途径。“寒人”的上升( )
途径 史实
掌管军权的将帅 沈攸之,少孤贫,后以军功累官至征西大将军
掌管机要 戴法兴商贩出身,官至中书舍人
掌管典签 “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
A.得益于科举制的实施 B.动摇了重农抑商观念
C.推动了监察制度发展 D.折射出中央集权加强
13.唐朝初年,尚书仆射官居从二品,高于中书令、门下侍中,在政事堂议事时,尚书仆射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意见。唐高宗时,尚书仆射如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则不得参与议政。从此政事堂内三省长官平列,无高低之分。上述调整( )
A.带来中央行政决策的民主化 B.导致朝廷冗官问题出现
C.有助于封建官僚政治的完善 D.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14.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许多讲述佛经故事宣扬教义的经变画。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这种变化反映了佛教( )
A.附会融入中国社会 B.深刻影响儒家思想
C.推动孝道文化发展 D.推崇消极避世教义
15.北宋初年,统治者对曹操给予很高的礼遇。据《宋史·礼志》记载,宋太宗曾下令保护曹操陵墓,并“岁一享以太牢”;宋真宗还敕修谯东魏武帝庙。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崇文尚武风气盛行 B.服务现实政治需要
C.环保意识逐渐增强 D.儒学得到全面复兴
16.宋太宗在位时亲自设计了“平戎万全阵”等阵图,要求一线将领务必在战时严格按照阵图布置作战计划。未经战阵的宋真宗、宋仁宗等皇帝也喜欢研究阵图并“赐边臣御制攻守图”,打仗时“按图布阵,阵相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这一做法( )
A.助推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B.折射出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C.反映了边防的压力巨大 D.体现出统治者重视军队建设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列国在文化面貌上的接近,从考古学文化角度观察,已达到空前的程度,民族文化的融合已突破原来六大区系的分野,这就为战国时期的兼并和秦的最终统一做好了准备。
——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二
秦汉时代的文明,是在各地区、各族人民不同的文明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而在统一的前提下,又保持着各地、各族间不同程度的差异。秦汉时代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为大规模吸收外来文明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我国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在后来还出现多次,但秦汉时代为首开其端的一次。大规模的吸收和远距离的传播,使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三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蓬勃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新的与旧的,中国固有的与外来的,南方的与北方的,相互交融共同前进。在南北文化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这两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使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中华文明格局的演进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代中华文明取得飞跃发展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唐代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贡献。(6分)
18.封泥是古代以公私玺印加盖于黏土之上,用于封缄文件、财货等的遗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秦封泥所见郡县分布图
——摘编自张宁《秦封泥所见郡县空间分布研究》
材料二
出土的部分秦朝封泥
右丞相印 南郡府丞 都船丞印 江左盐丞
(1)分析说明秦朝封泥的分布特征及成因。(6分)
(2)概括指出封泥对研究秦朝历史的价值。(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承秦制,建立了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丞相司直、监御史、绣衣使者、司隶校尉、部刺史等组成的多维监察网。汉惠帝三年(前192年),颁布了中国历史上首个专门的区域监察法——《监御史九条》,其实施范围虽然仅限于京畿,但其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专门监察法,对推动后续监察法规的独立化、完备化具有重要意义。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为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划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州郡的监察,并制定《六条问事》颁行全国。《六条问事》作为首部全国性的地方监察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魏晋的《六条察吏》、隋唐的《巡查六条》等均以此为模本,一脉相承。
——摘编自齐继伟《秦汉监察法规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在秦朝,皇帝之下设置三个重要官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丞相掌政务,太尉掌军务,御史大夫掌监察。这种体制开创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格局。汉承秦制,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一面参与朝政,一面有“制临百司,纠绳不法”的监察权。唐代监察机构内部形成更严密的三院制,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明清。对地方的监察制度,秦代也已形成,郡一级派有常驻的监察御史。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大监察区,设刺史负监察之任。唐代对地方的监察由察院负责。明清时期,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派出巡按地方的官员称巡按御史,权力很大。对政府部门公务进行经常性稽查和监察,开始于唐。到明清时设六科给事中,其主要职责为对六部公务进行稽查、监察。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智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代建立多维监察网所采取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官吏的主要职责及监察制度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进行简要的评价。(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凡是改革与变法,就必然带有主观能动性,都是用人的主观意志来改造现实世界。综观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形:一是社会处于剧烈震荡转型时期,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二是由于国家出现了统治危机或积贫积弱,影响到国家的正常发展,为了富国强兵而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三是国家在非常时期偶遇突发事件而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改革。由于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的复杂性,改革结果不一。
——摘编自马道军《中外改革和变法的规律性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玉溪一中2027届特长级部英才班高一上学期月考一
历史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A A B C A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C A B B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6分)
(1)特点:以六大区域为核心,多元发展;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呈现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4分)
(2)原因:各地区、各族人民不同的文明为飞跃发展奠定的多元文化的基础;统一为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大规模吸收外来文明。(6分)
(3)贡献:表现出了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气质;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气度;在南北文化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这两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文学、书法、绘画、医学、天文等许多领域都实现了飞跃性发展。(6分)
【解析】
(1)由材料一“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得出以六大区域为核心,多元发展;由材料一“民族文化的融合已突破原来六大区系的分野”得出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呈现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2)由材料二“在各地区、各族人民不同的文明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得出各地区、各族人民不同的文明为飞跃发展奠定的多元文化的基础;由材料二“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为大规模吸收外来文明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出统一为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由材料二“大规模的吸收和远距离的传播”得出大规模吸收外来文明。
(3)由材料三“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得出表现出了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气质;由材料三“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得出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气度;由材料三“在南北文化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这两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得出在南北文化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这两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由材料三“使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结合唐代文化繁荣的史实得出在文学、书法、绘画、医学、天文等许多领域都实现了飞跃性发展。
18.【答案】
(1)分布特征: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长江以南地区较少;分布在秦朝的重要交通线附近;与郡县的行政等级密切相关。
成因: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文书传送系统的形成;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络系统的确立。
(2)价值:封泥是秦朝行政管理和保密制度的直接证据,为研究秦朝的职官体系、行政地理提供直接的史料;有助于纠正史书记载的不足和错误,为理解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细节。
【解析】
(1)第一小问分布特征,据材料一秦封泥所见郡县分布图可知,秦朝封泥集中于黄河流域,在长江以南少得出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长江以南地区较少;据材料一重要交通线附近的封泥很密集得出分布在秦朝的重要交通线附近;据材料一10县以上的封泥标志最大、数量少,6—10县的封泥数量多,1—5县的封泥也较多得出与郡县的行政等级密切相关。第二小问成因,从政治、文书、交通等角度来分析得出政治—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文书—文书传送系统的形成;交通—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络系统的确立。
(2)据材料“封泥是古代以公私玺印加盖于黏土之上,用于封缄文件、财货等的遗存”,材料一“秦封泥所见郡县分布图”,材料二“右丞相印”等得出封泥是秦朝行政管理和保密制度的直接证据,为研究秦朝的职官体系、行政地理提供直接的史料;据材料二“出土的部分秦朝封泥”“都船丞印”等出土封泥得出有助于纠正史书记载的不足和错误,为理解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细节。
19.【答案】
(1)措施:颁布专门监察法律;设十三州刺史;制定全国性的地方监察法。
(2)职责:纠举弹劾违法失职的官吏,维持吏治;
特点:监察范围覆盖广;监察官员官僚化;对监察范围不定期巡查;体制固定,具有延续性。
(3)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行政和防止官员贪腐;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任答一点即可)监察体制实际效能有限,不能杜绝地方贪腐现象。
【解析】
(1)据材料一“汉惠帝......首个......《监御史九条》”得出颁布专门监察法律;据材料一“汉武帝......刺史......州郡的监察”得出设十三州刺史;据材料一“划全国为十三部州......《六条问事》颁行全国”得出制定全国性的地方监察法。
(2)第一小问职责,据材料二“制临百司,纠绳不法”得出纠举弹劾违法失职的官吏,维持吏治。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二“‘制临百司,纠绳不法’......对地方的监察制度”得出监察范围覆盖广;据材料二“官僚制度......汉承秦制”得出监察官员官僚化;据材料二“派出巡按地方......经常性稽查和监察”得出对监察范围不定期巡查;据材料二“汉承秦制......沿用到明清”得出体制固定,具有延续性。
(3)首先,分析积极意义,从监察各级官员的角度分析得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行政和防止官员贪腐;从对地方的监察分析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其次,分析不足之处,从封建时代专制统治的实质分析得出监察体制实际效能有限,不能杜绝地方贪腐现象。
20.【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法或改革都注重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2分)
阐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法或改革,无论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如何,都注重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如发生于社会剧烈震荡转型时期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再如为了解决国家的统治危机和积贫积弱问题而进行的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清查丈量各州县耕地,以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确定各等地的每亩税额,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还有新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趋僵化、弊端日益显露的情形下进行的,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等,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8分)
总之,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法或改革,为建立新制度或适应新形势下巩固政权的需要,均注重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2分)
(“示例”仅作为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首先从材料中的改革变法分为三种情形任选一种或者综合三种情形提炼一个观点,例如依据材料“三是国家在非常时期偶遇突发事件而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改革”可得论题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法或改革都注重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然后具体论述的时候第一步从整体介绍变法改革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由此可得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法或改革,无论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如何,都注重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第二步结合所学中外改革有关历史史实论述其改革内容如何反映生产关系调整,并对社会产生何种作用进行论述,可以运用到的所学史实包括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维新变法、清末新政、三大改造、改革开放、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罗斯福新政等内容,以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为例,可得。如发生于社会剧烈震荡转型时期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再如为了解决国家的统治危机和积贫积弱问题而进行的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清查丈量各州县耕地,以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确定各等地的每亩税额,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还有新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趋僵化、弊端日益显露的情形下进行的,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等,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最后进行总结,可得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法或改革,为建立新制度或适应新形势下巩固政权的需要,均注重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历史试卷共8页 第11页玉溪一中 2027 届高一级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8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A B A C A A C A C D B C B D 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2 分)
17.(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2分)
作用: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稳定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
政治统治,维护政治联系;有利于扩大疆域,促进文化交流。(8分)
(2)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4分)
18.(1)变化:由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
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底;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任答一点得 2分)
原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
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
辛勤劳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任答两点得 4分)
影响:①促进了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加快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或:为我国
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②为隋唐统一和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③改变了我
国人口分布的状况。(任答两点得 4分)
(2)基本前提条件:①稳定的社会环境;②正确的政策;③先进的科技;④处理好民族关
系;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任答两点得 4分)
19.(1)变化:西汉疆域扩大;西域地区纳入了西汉政府的管理。(2分)
(2)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维护了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密切了民族关系;有
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0分)
20. 标题:秦始皇有多个不同甚至冲突的“面相”。(2分)
看法:秦始皇既是开创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雄主,也是贪鄙暴虐、不施仁义、摧残文
化的暴君。一方面,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掉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
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
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
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
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
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出外巡游、
封禅,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秦朝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赭衣塞路”,社会阶级矛
盾严重激化。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8分)
三则材料都只是描绘了秦始皇“面相”的一个侧面,具有一定片面性。综合其内容就可
展现出“秦始皇”相对完整丰满的面相,展现“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4-2025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