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考查先秦时期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周宗法分封制下,权力和职位主要是在家族内部传
承,等级森严,社会流动性差,而战国时期各国重用非宗室人才,打破了血缘关系的束缚,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机会
参与国家治理,这表明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受到了神击而逐渐瓦解,故选D项。专制王权的高度发展通常表现为君主
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绝对控制,权力高度集中,决策独断专行等,而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人才选拔方面的变
化,没有直接涉及专制王权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且古代中国专制王权高度发展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A项;这一变化反
映出传统等级制度受到了强烈冲击,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深刻的体现,并一直贯穿整
个古代史,尽管在不同朝代,等级制度会有所调整和变化,但总体上始终存在,故排除B项;这些出身低微之人倔起更多
的是基于他们的才能、智慧和机遇,与儒家伦理的关系并不紧密,故排除C项
2.B考查古希腊政治制度。斯巴达城邦中监察官权力的膨胀以及对不同阶层的严格控制,表明政治权力集中在少数人
手中。国王的权力被极大地削弱,而监察官代表的寡头势力成为实际的统治者。这种政治格局符合寡头政治的特征,
即少数人掌握着国家的政治权力,故选B项。斯巴达寡头政治与民主政治在权力分配、决策机制、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平
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相悖之处,故排除A项:在斯巴达,政治权力主要掌握在少数贵族和监察官手中,公民大会权力有
限,普通公民在政治决策中的影响力很小,故排除C项:此时斯巴达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仍属于奴隶制社会,故
排除D项
3.A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探索。中共满洲省委出台的这一规定,既是对日本侵路的坚决反抗,也是对民主权利的积极
追求和实践,是中共践行反侵略求民主任务的重要体现,故选A项。1937年9月,由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
共合作宜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故排除B项:这一规定体现了中共坚定的抗日立场,但当时国民党坚
持“撰外必先安内”的错误主张,无法体现“进一步缩小了国共两党间的政治分歧”,故排除C项;这一规定是根据地法治
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该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如司法制度、法律监督等其他方面,且“完善了”说法过
于绝对,枚非除D项
4.C考查清末新政。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敖统治危机,但在改革过程中却引发了新的问题:一方面,
改革需要资金支持,而筹集资金的方式又损害了民众利益:另一方面,改革的成效尚未显现,却有可能引起社会的不稳
定,说明社会矛盾存在激化的可能,故选C项。宝菜是地方巡抚,材料中没有体现他是地方实力派,也没有涉及地方实
力派对于中央的离心力,故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了筹备资金的多种方法,但并未提及新政举措是否有效增加了财政收
入,故排除B项:当时洋务运动早已失败,且“支撑起”说法错误,故排除D项,
5.C考查元朝监察制度。在元英宗时期,监察御史因强谏而遭受处死或流放的惩处。表明皇权在当时处于绝对的主导
地位,监察御史在履行职责监督朝廷事务、对皇帝决策提出异议时,其权力被皇权压制,监察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监察体
系也缺乏独立、有效的纠错机制,其实际效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皇帝的支持,这与监察体系应有的功能产生了
巨大的差距,故选C项。英宗能处死或流放谏言的监察御史,说明监察机构的地位仍受到皇权的很大限制,故排除A
项:这种冲突与协调的动态过程反映出当时元朝已经存在一定的中枢制衡机制,但是,这一制衡机制并未趋于完善,而
且,仅从这一个事件来判断整个中枢制衡机制趋于完善也略显单薄,故排除B项;材料从不同层面休现出御史台的监察
权在观念和实际操作层面都得到了强化,但英宗对谏言御史的惩处,也说明御史台监察权仍受皇权的制约,“逐步扩大'
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
6,A考查美国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根据材料可知,美国选举制度使那些口才好的人更容易获得官职,而委任制度侧因
总统更迭而导致大量官员更替,这不利于政治的稳定和连续,故选A项。孙中山主要描述了美国官员的选拔方式,没有
体现“派系斗争破坏分权制衡机制”,故排除B项;孙中山所指出的这些现象是美国民主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它们不仅没有对民主制度结构起到积极的调整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美国民主制度的公正性、稳定性和有效
性,故排除C项;材料说明当时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员选拔任用机制存在问题,对政府官员的施政能力产生了一定的制
约和影响,但据此无法得出“政府官员施政能力普遍低下”的结论,故排除D项。
7.B考查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根据材料可知,县知事试验的笔试内容涉及法律、国际条约等近现代知识,反映了
新的时代要求,而口试中对老州县班资格者的优待,则体现了旧官僚体制的影响,这体现了新旧并存的特点,故选B项
“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口试评分标准体现了选拔过程的不公平,在当时,传统的官僚势力和观念依然有
很大影响,这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旧势力的干扰,导致无法真正实现公平竞争,故排除C项:虽然笔试内容
侧重于法律、国际条约、地方行政和风土民情等较为客观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
种选拔方式很难完全摆脱关系,门第等因素的干扰,不能有效地杜绝任人唯亲的现象,故排除D项。
8.A考查古代中国教化。根据材料可知,大司徒不仅要管理国家的土地和人口,还负责教育民众,承担了一定的教化职
责,故选A项。在西周时期,“天”被视为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主宰世间万物的力量,“散天”观念通过一系列隆重的
祭祀仪式来体现,祭祀对象包括天地、山川等自然神灵,“敬天”还蕴含着遵循天命的道德观念。这些信息在材料中没有
体现,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西周时期的德治理念,没有足够证据显示德治与法治之争已初步显现,故排除C项;
材料体现了西周有序的统治状态,没有体现“礼崩乐坏”,故排除D项。
9.C考查明朝的法律。材料中明朝在《大明律》中加人辅助图示并公开犯罪行为,实际上是在加强法律的宣传和约束作
用,以此来巩固封建统治,故选C项。明朝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以案明纪维护司法公正的意图,但由于封建制度本
身的局限和这些举措的不完整,其对司法公平公正的维护是有限的,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引儒入法”,故排除B
项:材料没有体现具体的司法执法情况,故排除D项
10.D考查宗教伦理与教化。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修道院多士除了神职工作外,还担任教授,学者和作家等角色,这些
角色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故选D项。基督教的道德标准主要有:爱与慈善、谦卑、正直、诚实、宽恕、贞洁等,材料所述现
象与之无关,故排除A项;在中世纪,欧洲的精神生活控制权主要在教会的高级神职人员(如大主教,教皇等)手中,而
修士在这个体系中处于相对从属的地位,虽然也参与宗教活动,但不能说他们控制了欧洲的精神生活,且当时的欧洲,
世俗政权会对宗教事务有一定干预,精神生活也受世俗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排除B,C两项。
【高二11月质量检侧·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高二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
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
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
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救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诸侯国以宗室为高级辅政官。战国时期,申不害原为“郑之贱臣”,却被“韩昭侯用为相”:蔺
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后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一变化折射出战国时期
A.专制王权得到高度发展
B.传统等级制度基本崩溃
C.儒家伦理影响贵族政治
D.宗法分封制的逐渐解体
2.公元前6~前5世纪的斯巴达城邦,监察官“监督国王的行动,甚至可以处死国王,代替国王主持长老会议
和公民大会,国王的私生活也可出面干涉”:还可以否决长老会议的决议,对一般公民进行监督:有权接待
外来使节,并派遣本国的使节等。这表明斯巴达
A.开辟了民主政治的新途径
B.呈现出寡头政治特征
C.推动了政治的平民化趋势
D.突破了原有社会性质
3.1935年,中共满洲省委出台的《东北人民革命政府组织条例(草案)》规定:“在东北四省内不分职业、年
龄、籍贯、性别、民族、政治派别、宗教等等差别,凡不愿当日本亡国奴而年在十六岁以上者,都有选举权
和被选举权。但是一切日本帝国主义和‘满洲国’的走狗、卖国城、汉奸等等皆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这一规定
A.是中共践行反侵略求民主的重要体现
B.巩固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进一步缩小了国共两党间的政治分歧
D.完善了根据地的法治建设体系
4.1910年,河南巡抚宝棻指出:“方今内外臣工所日汲汲者,地方自治也,审判厅也,实业也,教育、巡警、
新军也。而所恃以筹款者不外增租税、行印花、盐斤加价、募集公债,臣恐利未见而害丛生。”下列对此
解读正确的是
【高二11月质量检测·历史第1页(共6页)】
A.地方实力派离心倾向加剧
B.新政革新有效增加了财政收入
C.社会矛盾存在激化的可能
D.洋务运动余温支撑起政治改良
5.元英宗时,监察御史李谦亨等四人“强谏”反对建造寿安山佛事之役,英宗下令处死或流放几人。中书
省左承张思明认为“(纠劾)言事,御史职也,祖宗以来,未尝杀谏臣”。当时监察机关的官吏将李谦亨等
誉为“敢谏御史”,以示对英宗行为的抗议,但该案件长时间被搁置。这反映了当时
A.监察机构的地位明显提升
B.中枢制衡机制趋于完善
C.监察机关的实际效能受限
D.御史台监察权逐步扩大
6.孙中山指出,美国独立之初,“官吏有选举得来的,有委任得来的…就选举上说,那些略有口才的人,
便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因呐于口才,没有人去物色他…共和党、民主
党向来是迭相兴废,遇着换了大统领,由内阁至邮政局长不下六、七万人,同时俱换”。孙中山所述的美
国这些现象
A,易导致政治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B.反映出派系斗争破坏分权制衡机制
C.有效调整了美国的民主制度结构
D.可佐证政府官员施政能力普遍低下
7.1914年,北洋政府举办了第一届选拔县知事试验。从笔试内容看,大多侧重于法律、国际条约、地方行
政以及风土民情等方面的知识:从口试结果看,“凡有老州县班之资格者,勿论其口试优劣,即占六十分
数资格,本国学生次之,至留学日本之学生则又须减少数分”。据此可知,当时的县知事试验
A.确保了基层权力的平稳交接
B.呈现出新旧并存的时代特征
C.遵循公开考试平等录取原则
D.有利于杜绝任人唯亲的现象
8.据《周礼》记载:“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乡三物教万民而
宾兴之:一日六德:知(智)、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这说明西周时期
A.官员承担了一定的教化职责
B.统治者尊崇敬天保民的思想
C.德治与法治之争已初步显现
D.礼崩乐坏的必然趋势已孕育
9.明朝在制定《大明律》时,在律文后加入了“五刑图”和“狱具图”,向读明律、用明律之人展示了五刑的施
刑情况和使用狱具的具体样式。另外,地方官府还会定期将其治下百姓中有过错之人以及他们的犯罪
行为张贴出来。这反映出明朝
A.以案明纪,维护司法公平公正
B.引儒入法,营造社会良好风气
C,明刑弼教,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法不阿贵,加强地方基层治理
10.有学者指出,中世纪修道院的修士常常身兼数职,“神职工作只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它本身不
是目的,只是使他们的余生变得神圣在修士的一生中,他们的身份有可能是临时的教授、学者和
作家”。该学者意在说明中世纪修士
A.拓展了基督教道德标准
B.控制了欧洲的精神生活
C.脱离了宗教传播的职能
D.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
【高二11月质量检测·历史第2页(共6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贵州省九师联盟2024-2025高二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