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涂在答题卷上)
1. 在马鞍山凌家滩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玉器,其中有一玉版放置在主人的胸口,玉版的八方图形与中心象征太阳的图形相配,体现了当时一种成熟的天圆地方宇宙观念。这些玉器的发现( )
A. 说明当时形成了成熟的天文理论 B. 证实该遗址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C. 表明玉葬等形式深受先民的推崇 D. 为研究中华文明提供了实物例证
2.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诸侯国是具有一定独立程度的政治实体,但其与周王室的关系不是平等的,而是隶属于西周王朝的行政区,从而形成了以周王室为统治中心,统领天下万国的统一国家结构形式。由此可知( )
A. 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 B. 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 分封制有助于统治的稳固 D. 诸侯的独立性导致西周灭亡
3. 秦律和汉律并不只是刑律,它还包括大量的行政规章,兵刑钱谷、考课铨选无所不及,其篇章之多、律条之细,充分显示了帝国行政的法制化程度。这体现秦汉法律( )
A. 立法成熟,领先世界 B. 内容丰富,维护统治
C. 立法全面,体系完备 D. 严刑峻法,轻罪重罚
4. 东吴时期,鄱阳湖流域曾为重要的军垦民屯区;西晋后期,晋惠帝在此设置江州;东晋一代,为防荆州叛乱,朝廷更为重视此地的官吏人选及开发。在很长一段时间,当长江下游发生饥荒时,往往仰仗江州的粮运。这反映了( )
A. 南方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北方 B. 长江流域成为国家经济重心
C. 地区发展深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D. 江南地区已得到了迅速开发
5. 《唐律疏议》多处明确规定:“及生产藩息者,谓婢产子、马生驹之类”,“奴婢畜产,类同资财”。到宋则出现“京畿民牟晖击登闻鼓,诉家奴失豭豚(公猪)一,诏令赐千钱偿其”。据此可知宋朝( )
A. 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B.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加强
C.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 门第观念已经趋于淡化
6. 《辽史·百官制》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一制度( )
A. 沿袭模仿唐宋制度 B. 具有因俗而治蕃汉分治特征
C. 带有民族歧视色彩 D. 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7. 自宋代以后,随着新儒学兴起,儒家逐渐依靠道德教化原则为帝王确立了新的“正统”标准,逐渐淡化上天的神秘性,更多通过柔性控制的手段维系社会秩序和信仰价值。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B. 推动了科技文化繁荣
C.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D. 引发了社会思想混乱
8. 明代效仿宋制,中央利用茶叶来控制边疆少数民族,茶法极其严苛,即使皇亲国戚违背茶法亦受严惩。到了清代雍乾时期,对官营茶马贸易“羁縻诸番”的政治需求,未有前代统治者那般敏感与重视。这一变化反映出清朝( )
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C. 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9. 旌表是指封建统治者通过立牌坊、赐匾额等方式,表彰所谓的“忠孝节义”之人,如义夫、节妇、孝子、顺孙等。顺治、乾隆朝实录中记载的受到旌表的数量远高于前代,这反映清朝( )
A. 维护和巩固理学正统地位 B. 统治者强化传统道德规范
C. 提升满族统治者的优越感 D. 社会安定和经济恢复发展
10. 明朝后期,户部司务蒋臣估计全国银货约为2.5亿两,其中大部分源自海外贸易,短短70多年中国银货存量起码增加一倍以上。这一状况主要得益于( )
A.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发展 B.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C. 白银成为当时的主要流通货币 D. 政府大力鼓励海外贸易
11.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后来,李鸿章等洋务派代表将这一主张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发展过程说明( )
A. 向西方学习已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潮 B. 先进理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实现
C. 向西方学习的领域进入到新的阶段 D. 中国仁人志士不断探索国家的出路
12. 下表反映了1865年至1890年中国进口棉纱价格和数量的变化。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时间 棉纱价格(关两/担) 棉纱数量(万担)
1865 29 10
1875 28 13
1880 23 15
1885 20 30
1890 18 110
A.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 B. 中国日益沦为列强商品倾销市场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D. 近代中国海关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3. 近代《妇女时报》创刊于1911年,自创办起连续三年内报道内容倾向如下表所示。据此可推知该报纸( )
第一年 (1911年) 顺应兴女学、废缠足风气,关注年轻女性的身心和职业发展,向家庭主妇传播西方科学知识。
第二年 (1912年) 以谨慎的言词谈及女子参政,如《妇女与革命》,并介绍大量西方女性名人和事迹,如《美国妇女之选举权》等等。
第三年 (1913年) 多刊发有关妇女道德的文章,劝诫女性收敛,重新关注家政和家庭,多讲为母之道,当重妇德。
A. 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 力图冲破传统对女性的束缚
C. 兼受传统和西方思想的影响 D. 极大地推动了妇女解放进程
14.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表文章称:“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心。此而丧失,他何足言 奴隶道德者,即丧失此中心,一切操行,悉非义由己起,附属他人以为功过者也。”由此可知,陈独秀认为( )
A. 应全面开展文学革命 B. 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伦理
C. 复辟帝制逆时代潮流 D. 应尊重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
15.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第2条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这一调整( )
A.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需要 B.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 推动了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 D. 扩大了国民大革命的社会基础
16. 下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幅地图,该时期( )
A. 国民大革命进入高潮阶段 B.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如火如荼
C. 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建立 D. 新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17、19题各 14分,第18、20题各12分,共计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和分封诸侯建国立城背景下,两周时期兴起了城市建设高潮,第一次筑城高潮出现于西周初期,第二次筑城高潮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两周时期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区位分布也呈现出地域分化的特征。从区域层面而言,两周时期都城遗址大部分分布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其中黄河流域最集中。
——摘编自李远仲《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原因及影响》
材料二
汴京(开封)城内“市井最盛”,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市肆极为发达。城内有四水贯都,即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瓦肆是集说书、歌舞、杂技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场所,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前来观看。城内还有国子监、太学等高等学府,培养了大批的文人学者。有宏伟的宫殿、寺庙,如大相国寺、天宁寺等,这些建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装饰华丽,展现了北宋时期的建筑艺术成就。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朝出现两次筑城高潮的原因和当时城市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时期汴京(开封)城市发展的表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和以往选官制度相比较,科举制有了很大创新。科举考试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考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甲午战后,康有为指出:“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上奏:“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随后清政府确立兼顾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近代教育学制,于1905年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革废与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并概括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起源于东晋,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朝中叶至清朝中叶。徽商经营的行业种类很多,主要有盐业、典当业、文房四宝、茶业和木业等,尤以经营盐业致富的徽商最多。活动范围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以勤俭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徽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
——摘编自王俞现《中国商帮600年》
材料二
伴随近代外国资本主义来到中国,辉煌数百年的徽商,逐渐走向了衰亡,宁波商帮却实现了近代整体的华丽转身。他们在中国传统式经营中融入了近代市场经济的理念,把财产用于投资新行业和改造原有产业,如进出口贸易、近代船运业、近代工业和金融业。
——摘编自梁小民《回望商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徽商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宁波商帮华丽转身的表现。
20. 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些诗词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抒发了革命先辈崇高的理想情怀。
时间 诗词名 内容(部分)
1927年秋 《西江月·秋收起义》——毛泽东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1928年3月 《就义诗》——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1935年5月 《无题》——聂荣臻 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
1949年4月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材料中任选两首诗词,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条理清晰)
赣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涂在答题卷上)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A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17、19题各 14分,第18、20题各12分,共计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原因:第一次:西周初期实行分封制,大量诸侯建城立国;第二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为了防御和扩张,纷纷修筑城池。
特点: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分布区域化。
(2)表现:商品经济繁荣;水上交通发达;娱乐生活丰富;是全国的教育中心;建筑艺术水平高。
【18题答案】
【答案】(1)创新:选官标准为才学;选官方式为考试。历史作用: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八股取士的弊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发展近代教育的需要;有识之士的推动。
【19题答案】
【答案】(1)特点:经营品种广泛;足迹遍布全国;讲究商业道德,诚信经营;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贾而好儒,官商勾结
(2)表现:伴随近代外商来华,部分宁波商人成为外商的买办;较早接触和熟悉外国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和理念;投资近代工业、航运业、金融等新兴行业,改造原有传统行业。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
论题:夏明翰、毛泽东的诗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
1927 年,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就义诗》体现了共产党员夏明翰被捕后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对革命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以及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
1949年4月,北平和谈破裂,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占领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反动统治覆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描绘了解放战争席卷全国的磅礴气势,表达了共产党人对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喜悦,以及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
总之,夏明翰、毛泽东的诗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而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
示例二:
论题:毛泽东、聂荣臻的诗词体现了革命先辈乐观的革命精神。
1927 年秋天,国民革命失败,秋收起义受挫,毛泽东率部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西江月·秋收起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艰苦斗争、不断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乐观革命精神。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开始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红军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为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奠定基础。聂荣臻的《无题》表达了共产党人面对挫折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面对长征中的困难义无反顾的革命乐观精神。
总之,毛泽东、聂荣臻的诗词是革命先辈不怕牺牲的崇高革命理想的写照,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示例三:
论题:毛泽东的诗词体现了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1927 年秋天,国民革命失败,秋收起义受挫,毛泽东率部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西江月 ·秋收起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艰苦斗争、不折不挠,不断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并为之奋斗的革命精神。
1949年4月,北平和谈破裂,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占领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覆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描绘了解放战争席卷全国的磅礴气势,表达了共产党人从失败到胜利的不懈奋斗,以及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奋斗精神。
总之,毛泽东的诗词体现了革命先辈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