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达标检测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封臣不能做危害封君的事,包括不得损伤封君的肢体、泄露封君的秘密、出卖封君的城堡等;封君不得损害封臣的荣誉、财产和生命,封臣若受到他人攻击,封君须不惜以武力保护。这表明,封君和封臣( )
A.经济上相互制约 B.有森严的等级关系
C.体现出契约关系 D.导致西欧王权衰落
2.中古西欧的庄园是集经济、政治、司法、军事、宗教功能为一体的封闭性社会组织。庄园是独立的城堡,领主对农奴行使政治统治权、司法审判权、征税权,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和教堂。由此可见,中古西欧的庄园( )
A.建立了奴隶制民主政体 B.是独立的经济政治单位
C.内部居民没有任何自由 D.享有一定的自由与特权
3.纵观整个中古时期的英国,国王权力始终处于一种不完整的状态,其限制既来自作为中古时期思想文化权威的教会,也来自作为贵族势力和平民势力代表的议会。这反映了中古时期英国国家权力结构的突出特征是( )
A.有限王权的传统 B.国家结构的松散
C.民主政治的确立 D.权力分配制度化
4.中古西欧城市虽然具有明显的封建特征或封建烙印,但它不像大多数东方封建国家的城市那样始终是封建国家实行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而是在产生以后很快就发展成为独立或半独立的市民阶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成为一种反封建的革命因素。材料强调中古西欧城市( )
A.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B.不受封建专制的统治
C.具有明显的封建特征 D.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国王登基时,需要教宗或大主教加冕。同时,教会人士是中古西欧少有的能够识文断字的阶层,国王管理国家需要他们的支持。据此可知,中古西欧( )
A.教权一直凌驾于王权 B.教权一直附属于王权
C.基督教会的势力强大 D.国王的登基需要教会
6.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宣称:“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 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作市民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律,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作万民法。” 这样的规定( )
A.导致拜占庭四分五裂 B.适应了国家复杂局面的需要
C.激化了各民族的矛盾 D.影响深远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7.1547年,伊凡四世即位后,不仅大量吸收新贵族进入沙皇控制下的大贵族杜马群体,还通过个人领地制将贵族对土地的占有同贵族无条件地为君主服役紧密联系起来,使土地的占有具有明确的受禄性质。伊凡四世此举( )
A.强化了中央的行政权力 B.摆脱了对旧贵族的依赖
C.为帝国的扩张创造了条件 D.提升了新贵族的经济地位
8.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的市场里货品种类繁多,既有各种本地产品,也有中国的丝绸和珠宝、非洲的黄金和象牙、欧洲的琥珀和玛瑙。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经济领先于世界 B.为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C.与世界联系紧密 D.政府非常注重商业的发展
9.7世纪之后的几百年间,阿拉伯人面对波斯的律令,印度的神学、数学,希腊的逻辑学与哲学,有所选择地将异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融会贯通,从而发展了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 )
A.文化重心开始转移到东方 B.奠定了人文精神复苏的基础
C.具有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 D.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10.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不仅任命希腊正教的头面人物为希腊正教徒的大教主和文职首领(管辖希腊人及不同族群的东正教徒),还分别任命了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为各自的首领。此举反映出( )
A.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 B.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
C.帝国统治模式的创新 D.政教分离的政治特点
11.15世纪,奥斯曼帝国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在小亚细亚以及地中海东部地区有计划地开辟边境自由贸易区,大力扶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和过境贸易,但在城市里,国家严格控制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据此推知,奥斯曼帝国( )
A.注重保护工商业发展 B.转口贸易获利匪浅
C.工商业发展较为落后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2.德里苏丹国统治时期,印度确立了用现金缴纳田赋的制度,田赋的征收对象为拥有土地的农民。田赋的征收使得“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这说明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 )
A.减轻了封建剥削 B.调节了市场物价
C.增加了粮食产量 D.发展了商品经济
13.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效仿唐朝制度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对官吏实行“食封”制和“俸禄”制。这表明改革( )
A.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B.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
C.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 D.积极谋求中日国家间的对等关系
14.高丽成宗(981—997年在位)统治时期,大臣崔承志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15.下表为班图人迁徙概况。据此可知,班图人大迁徙( )
路线 概况
西线 进入西赤道非洲,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等
南线 直至抵达南非,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
东线 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融合,形成斯瓦希里人
A.破坏了南非地区的生产方式 B.促使南非地区形成统一国家
C.颠覆了桑海的西非霸主地位 D.促进非洲文明朝多样性演进
16.“马里各城市逐渐发展为学术中心,其中以廷巴克图最为突出。那里的桑科勒清真寺已是一所驰名伊斯兰世界的大学。埃及和摩洛哥的学者前来讲学,培养出不少黑人学者。廷巴克图的图书馆藏有大量的书籍、文献和手稿。”材料重点强调( )
A.马里国力强盛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B.廷巴克图是西非文化的中心
C.文化的繁荣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D.马里文化繁荣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7.大津巴布韦是古津巴布韦国家的都城遗址,遗址中出土了来自阿拉伯、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各种器物,这说明( )
A.非洲人未能创造自己的文明 B.古津巴布韦国家经济落后
C.非洲制瓷业等手工业较发达 D.非洲与外界保持贸易往来
18.如图所示为玛雅库库尔坎金字塔。玛雅人先用土垒起高台,再在台上修建庙宇,在台周修建石阶。祭司可通过石阶接近众神, 众神也可通过石阶下访人类。该金字塔可用于说明( )
A.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 B.玛雅人的科技先进
C.埃及文明传入拉丁美洲 D.玛雅人对神的崇拜
19.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是在家中完成的,阿兹特克人在10岁到15岁之间进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
A.以维持社会秩序为目的 B.注重平等意识的灌输
C.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 D.形成了全民参与体系
20.印加国王被称为“萨帕印加”,是政治、军事和宗教的最高首脑,被尊为“太阳神在人间的化身”。全国以库斯科(都城)为中心,分为4个大行政区,由印加贵族任总督,听命于国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印加帝国实行分封制 B.印加帝国利用宗教加强统治
C.贵族担任总督威胁到国王的统治 D.印加国王与总督联合执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在中古时期的西欧,称雄一方的封建领主掌握着城市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他们想方设法地加大对城市的榨取和勒索力度,如莱茵河上领主设置的关卡在12世纪为19座,13世纪末增加到35座,15世纪高达60座。西欧城市兴起后,很快便展开了反封建领主的斗争。在英王亨利二世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在那些国王无力实现统一的国家里,中古时期的城市则采用城市同盟的形式与封建领主抗衡。米兰市民发动了武装起义,将领主米兰大主教及其所属军队逐出了城外,取得了自治地位;热那亚、威尼斯甚至在取得完全自治的基础上成立了城市共和国。尼德兰的圣奥梅尔以每年支付30镑的代价,从领主佛兰德尔伯爵处,为行会成员和市民换取了在两个港口的免税权。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法国和英国的君主们所拥有的新力量,多半来源于他们与新兴的商人阶层所结成的非正式联盟。君主保护市民们不受频繁的战争和封建主任意征收的苛捐杂税的侵害,而市民们则向君主提供财政支援作为报答。随着民族君主的力量日渐增强、国家机构逐渐完备,君主们在动员人力、物力以从事海外冒险事业方面,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兴起后反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和英国封建君主能战胜封建割据势力和教皇权威的主要条件以及造成的影响。(8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非洲人向他们提供象牙、奴隶、鸵鸟羽毛和黄金,这些黄金最终多数流入欧洲,到1400年时,整个西非商业道路纵横交错,贸易中心星罗棋布……宗教促进了苏丹(黑人之国)的文化生活,随着学校的建立,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学者们在廷巴克图的大学里从事最高深的研究,自由出入这些学校……此外,西非帝国(包括加纳帝国、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的行政管理较为先进,其中桑海帝国最为突出,它划分为界限分明的几个省,各省均设有总督。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印加人在全国修建密集的道路网,全长一万多千米……凭借崇山峻岭建成梯田系统,培育出多种农作物,掌握纺织技术,能用浇铸法制造金属器具……同时,他们研究天文历法,采用“结绳记事”,设立“知识之家”教育体系……1533 年,西班牙殖民武装攻占库斯科,印加帝国逐渐走向灭亡。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非帝国与印加帝国的类似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非帝国和印加帝国各自经济发展的措施,并分析影响古代帝国制定经济措施的因素。(12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封臣不能做危害封君的事,包括不得损伤封君的肢体、泄露封君的秘密、出卖封君的城堡等;封君不得损害封臣的荣誉、财产和生命,封臣若受到他人攻击,封君须不惜以武力保护”可知,封君与封臣之间是一种双向契约关系,他们须对彼此承担义务,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材料“中古西欧的庄园是集经济、政治、司法、军事、宗教功能为一体的封闭性社会组织”表明中古西欧的庄园是独立的经济政治单位,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古时期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教会和议会的限制,体现了有限王权的政治传统,故 A项正确;中古后期,英国的王权得到加强,国家结构并不松散,排除B 项;中古时期的英国并未实行民主制,排除C项;限制王权不等于权力分配制度化,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古西欧城市“成为独立或半独立的市民阶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中古西欧城市仍具有明显的封建特征或封建烙印,仍旧受到封建专制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古西欧城市具有反封建因素,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古西欧,国王需要借助教宗或大主教加冕确立统治,教会同时还垄断文化教育,说明当时基督教会势力强大,故C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查士丁尼认为市民法是为本民族而制定的,而万民法是为所有民族而制定的,这反映出法律的制定适应了国家复杂局面的需要,故B项正确;拜占庭帝国的分裂与法律无关,排除A项;万民法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排除C项;罗马法影响深远,但并没有一直沿用至今,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伊凡四世一方面“大量吸收新贵族进入沙皇控制下的大贵族杜马群体”,另一方面“将贵族对土地的占有同贵族无条件地为君主服役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可见,伊凡四世加强了对贵族的控制,从而强化了中央的行政权力,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伊凡四世强化了中央的行政权力与帝国扩张之间并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伊凡四世加强了对贵族的控制,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的市场里,不仅有各种本地产品,还有来自东亚、非洲和欧洲的众多商品,这表明阿拉伯帝国对外贸易发达,与世界联系紧密,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不能说明阿拉伯帝国经济领先于世界,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阿拉伯帝国对文化发展的贡献,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政府对商业的态度,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人广泛吸收波斯、印度和希腊的文化,“有所选择地将异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融会贯通”,创造出独特的阿拉伯文化,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具有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故选C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仍然对不同教派的重要人物委以重任,反映了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故选A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小亚细亚以及地中海东部地区有计划地开辟边境自由贸易区,大力扶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和过境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通过转口贸易获取巨大利益,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奥斯曼帝国“严格控制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这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但也不能说明奥斯曼帝国工商业发展较为落后,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奥斯曼帝国重视农业的发展,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印度确立了用现金缴纳田赋的制度”“田赋的征收使得‘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可知,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下,农民用现金缴纳田赋,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本效仿唐朝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全面效仿”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对中日关系的立场和态度,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材料“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强调的是高丽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的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该官员反对全盘吸收中国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高丽与中国之间的藩属关系,排除B项;D项无法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
15.【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班图人迁徙的范围广泛,并在迁徙的过程中,与当地人融合形成新的族群,促进了非洲文明朝多样性演进,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生产方式,且“破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B、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16.【答案】A 【解析】材料“桑科勒清真寺已是一所驰名伊斯兰世界的大学。埃及和摩洛哥的学者前来讲学,培养出不少黑人学者”强调的是文化的交流,故选A项。
17.【答案】D 【解析】在古津巴布韦国家的都城遗址出土了来自阿拉伯、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各种器物,这反映出当时非洲地区和亚洲地区有联系,即非洲与外界保持了贸易往来,故选D项。
18.【答案】D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玛雅人建造金字塔庙宇用于祭祀。材料“祭司可通过石阶接近众神,众神也可通过石阶下访人类”反映出玛雅人对神的崇拜,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玛雅人对神的崇拜,而不是在赞扬城市建筑的精美或科技的先进,排除A、B两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9.【答案】C 【解析】学前教育和种类多样的学校教育,体现出阿兹特克人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阿兹特克人教育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平等意识,排除B项;阿兹特克人的学校种类多样,但不能说明阿兹特克人的教育形成了全民参与体系,排除D项。
2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印加国王是“宗教的最高首脑,被尊为‘太阳神在人间的化身’”,说明印加帝国利用宗教维护国王的统治,故B项正确;印加将全国分为4个大行政区,并非实行分封制,故A项错误;印加国王“是政治、军事和宗教的最高首脑”,实行专制统治,贵族担任行政区总督但听命于国王,故C、D两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主要内容:反对封建割据,支持集权统一;反对领主统治,争取城市自治;反对领主任意课税,要求减免赋税负担。(6分)
积极作用:冲击了封建势力,推动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市民政治地位上升,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6分)
(2)主要条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与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支持封建君主与封建割据势力和教皇势力进行斗争。(4分)
影响: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4分)
22.【答案】(1)类似之处:都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都重视公共设施建设,完善道路系统;统治者都注重教育;帝国的兴衰都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8分)
(2)措施:西非帝国——控制开采和发掘黄金,倚重对外贸易。印加帝国——建成梯田系统,发展农业和手工业。(8分)
因素:自然环境、资源分布、历史渊源、对外交通等。(任答两点即可,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2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达标检测(答案) -2024-2025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