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元朝的建立与统一检测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我国著名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天堂》,深情表达了对家乡内蒙古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建立了国土空前辽阔的元朝,其建立者是( )
A. 成吉思汗 B. 阿保机 C. 阿骨打 D. 忽必烈
2.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号“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经》“大哉乾元”卦辞,建国号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为了传承汉唐正统。据此可知忽必烈意在( )
A. 彰显草原文化 B. 推进民族交融 C. 巩固统治秩序 D. 张扬先辈精神
3.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称蒙古领袖铁木真为“—代天骄”。下列属于铁木真功绩的是( )
A. 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 B. 灭掉辽国,统一北方
C. 灭掉金国,率大军攻宋 D. 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4.忽必烈是蒙古族历史上成就仅次于成吉思汗的一位蒙古大汗。《元史》评价他:“度量弘广,知人善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材料表明,忽必烈( )
A.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B. 统一中国,结束政权并立局面
C. 放弃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 D. 参照中原文化,创立元初体制
5.“蒙古民族的历史可以说从成吉思汗开始……以相互敌对关系存在着的各个小群的游牧民,突如其来成为席卷整个亚洲,合流于军事政治的完整体之事,这全赖于成吉思汗的强有力的人格,才有可能……”据此可知,成吉思汗的最大功绩是( )
A. 建立蒙古政权,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
B. 消灭南宋政权,实现了中国大一统
C. 消灭金国西夏,形成与南宋对峙局面
D. 建立元朝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6.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还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他的这些举措( )
A. 结束了草原的分裂割据 B. 延缓了蒙古的统一进程
C. 有助于元朝统一全国 D. 消除了各民族间的矛盾
7.据记载,忽必烈“圣度优宏,开白炳,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这体现了他( )
A. 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B. 重视思想领域的控制
C. 结束民族政权的并立 D. 加强边疆地区的治理
8.《蒙古秘史》描述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结束这种混乱局面的是( )
A. 阿保机 B. 阿骨打 C. 铁木真 D. 皇太极
9.有学者指出:铁木真带领的部队能在马背上假眠,必要时昼夜行军;《元史》中也有“士兵中道粮绝,捋羊乳为饮,刺囊驼血为食”的记载。这说明了蒙古( )
A. 武器装备不足 B. 士兵刻苦耐劳 C. 作战体系完备 D. 食物品种丰富
10.10-13世纪,经过300多年的分裂和对峙,中华大地逐渐走向大统一。这一历史进程中,下列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蒙古灭西夏和金朝
②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统一
③宋太祖和其后继者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④元定都于大都
A. ①②④③ B. ③①④② C. ②③①④ D. ④②③①
11.“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开创蒙古帝国基业的是( )
A. 铁木真 B. 忽必烈 C. 李元昊 D. 阿骨打
12.下列有关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②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北京
③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3.《元史》中提到:“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盛”“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根据材料推断,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的原因是( )
A. 疆域空前辽阔 B. 汉化的需要 C. 地方政权割据 D. 重视农业发展
1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其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这一王朝是 ( )
A. 唐朝 B. 北宋 C. 元朝 D. 隋朝
15.元朝大一统实践过程中,“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不断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对中华民族发展有过贡献的历史人物都建庙祭祀。这反映了元朝( )
A. 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 开始出现民族交流与交往
C. 统治者十分重视祭祀活动 D. 强化以蒙古族为尊的思想
16.如表中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 )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政权
②蒙古军进军西夏,西夏灭亡
③蒙古灭金,形成与南宋直接对峙的局面
A. 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B. 奠定元朝建立统一的基础
C. 有利于宋朝政权的稳固与管理 D. 对元朝的疆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17.“它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材料评价的是( )
A. 郡国并行制 B. 节度使制 C. 行省制度 D. 内阁制
18.“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线,人为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治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材料表明( )
A. 行省制度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元朝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 行省制度能够消除地方割据 D. 元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19.“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历史记载浓缩了蒙古帝国从兴起到完成大一统的过程。其中“平西夏”这一过程与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 耶律阿保机 B. 宋太宗 C. 成吉思汗 D. 忽必烈
20.忽必烈在位后期,行中书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转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有学者指出,即使完成上述演化,行省仍保留了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这说明元代的行省具有( )
A. 性质双重性 B. 职能单一性 C. 多元一体性 D. 职权完整性
21.这一文化遗产见证了13—14世纪,强悍、骁勇、快速的游牧民族对文化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地区从军事征服到文化皈依的过程。据此推断,该文化遗产应该是 ( )
A. 丝绸之路 B. 大运河 C. 敦煌莫高窟 D. 元大都遗址
22.元朝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行省制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的创立 ( )
A. 结束了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B. 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C. 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D. 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23.《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一书中写道:“北京和杭州两方的皇帝当然都认为自己是君临中国世界的正统的统治者。”这一观点体现了 ( )
A. 辽与北宋的并立 B. 南宋与元的并立
C. 宋与西夏的并立 D. 北宋与金的并立
24.“元朝建立后所营建的上都城,在保留蒙古族生活习俗的基础上融合汉族建筑的特点。”“元朝时期,边疆各族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各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这表明当时( )
A. 积极进行交通设施建设 B. 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C. 各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D. 全国大一统局面形成
25.对于内陆边疆地区,汉唐王朝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进行控制。元朝则“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将少数民族首领整合进国家职官体系。这表明元朝的治理趋向 ( )
A. 一体化 B. 多元化 C. 法治化 D. 平等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1271年,他取《易经》中“乾元”的意思,改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材料二: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及之广,咸不逮元……(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 地理志》
材料三: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1) 材料一中的“他”是谁?元朝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地方制度是什么?
(3)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请列举元朝管理西藏的史实说明。
(4) 材料四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7.国家统一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不曾中断的政治前提。
材料一战国时期,秦国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实现富国强兵。秦朝完成统一不仅仅在于当时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局面,关键在于它开创了一整套影响后世的制度。秦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编自杨松华《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材料二南北朝时期,人才选拔几乎只在豪族内部进行。隋朝统一后,为了削弱豪族中的异己力量,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国家的统治基础,创造出科举制。初唐时商人的地位很低,政府规定工商业者不得参加科举。宋代科举制获得充分发展,考试报名不再受家庭出身的限制。以下是由科举选拔而担任官职者的出身情况:
公卿贵族 中等家庭 平民家庭
晚唐时期 76.4% 14.3% 9.3%
宋代 13% 28.6% 58.4%
——摘编自董雁伟《社会流动论争与“富民社会”视域下的科举制》
材料三元朝和清朝都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元朝疆域超越前朝,《元史》记载:“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朝基本实现了对西藏、西域、云南等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的统治采取“各随本俗、因俗而治”的政策,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有着密切而深入的融合。清朝既学习中原文化,也灵活处理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开疆拓土,稳定边疆,拓展了“大中国”的气象。
——摘编自乌云高娃《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及启示》等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使秦国富国强兵的变法。说出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影响。
(2) 依据材料二,比较科举制创立前后在人才选拔范围方面的变化。分析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蒙古各部为了掠夺人口、牲畜和土地等,长期混战不休;金朝也压迫剥削蒙古各部并挑起它们之间的争斗。在这种背景下,结束纷乱战争状态、反抗金朝的压迫,成为蒙古各部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的蒙古各部面临怎样的内忧外患?
(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结束蒙古各部混战的历史人物是?
(3) 材料二中诗歌是文天祥写于哪两个政权斗争时期?体现出诗人怎样的精神?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忽必烈素有雄才大略,同时重视拉拢和利用汉族地主武装的首领,他们在忽必烈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功勋。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元朝的行政机构,在中央确立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地方上,设行中书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同时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学校教育基本仍以尊孔读经为主要内容。当时的国内市场使用统一的货币,遵奉同一的政令,使元代商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列举忽必烈统一全国的原因。结合所学,蒙古政权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灭亡了哪些少数民族政权?“忽必烈统一全国”结束了哪一政治格局?
(2) 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政治、教育举措的共同特点。并指出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结合所学,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 综上所述,概括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30.行省制是元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明]宋濂《元史 百官志七》
材料二元代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摘编自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三元朝史学家僕仆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元史 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做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行省的主要职能,并概括行省在设置上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图。
(3) 现在的广东省大部分地盘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省?
(4) 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地位。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2025年秋季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元朝的建立与统一检测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我国著名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天堂》,深情表达了对家乡内蒙古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建立了国土空前辽阔的元朝,其建立者是( )
A. 成吉思汗 B. 阿保机 C. 阿骨打 D. 忽必烈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忽必烈建立元朝。
根据材料“蒙古族建立了国土空前辽阔的元朝”和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D项正确。成吉思汗建立的是蒙古政权,排除A项;阿保机是辽朝的开国君主,与元朝无关,排除B项;阿骨打是金政权的建立者,与元朝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号“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经》“大哉乾元”卦辞,建国号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为了传承汉唐正统。据此可知忽必烈意在( )
A. 彰显草原文化 B. 推进民族交融 C. 巩固统治秩序 D. 张扬先辈精神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建立。
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是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为了减弱中原汉族对蒙古政权的隔阂,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根据材料“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为了传承汉唐正统”可以得出,其意图是为自己正名,缓解民族矛盾,巩固统治秩序,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为了传承汉唐正统”,彰显草原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推进民族交融是其带来的影响,材料强调的是意图,排除B项;张扬先辈精神不是忽必烈改国号的意图,其意图是彰显元朝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3.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称蒙古领袖铁木真为“—代天骄”。下列属于铁木真功绩的是( )
A. 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 B. 灭掉辽国,统一北方
C. 灭掉金国,率大军攻宋 D. 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根据所学可知,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被尊称为“成吉思汗”,A项正确。灭掉辽国,统一北方的是金,排除B项;灭掉金国,率大军攻宋的是窝阔台,排除C项;建立元朝,统一全国的是忽必烈,排除D项。故选A项。
4.忽必烈是蒙古族历史上成就仅次于成吉思汗的一位蒙古大汗。《元史》评价他:“度量弘广,知人善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材料表明,忽必烈( )
A.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B. 统一中国,结束政权并立局面
C. 放弃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 D. 参照中原文化,创立元初体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治国措施。
据材料“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并结合所学可知,“信用儒术”指的是忽必烈对儒家学说和儒家学者的信任与重用,“用能以夏变夷”指的是忽必烈通过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和制度来改造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面貌,“立经陈纪”指的是忽必烈为元朝制定了一系列完备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体系,因此材料体现了忽必烈采取一系列措施,参照中原文化创立元初体制,D项正确。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的是成吉思汗,排除A项;元朝统一中国,结束政权并立局面,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放弃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说法错误,元朝保留了大量蒙古习俗,并未彻底放弃蒙古文明,排除C项。故选D项。
5.“蒙古民族的历史可以说从成吉思汗开始……以相互敌对关系存在着的各个小群的游牧民,突如其来成为席卷整个亚洲,合流于军事政治的完整体之事,这全赖于成吉思汗的强有力的人格,才有可能……”据此可知,成吉思汗的最大功绩是( )
A. 建立蒙古政权,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
B. 消灭南宋政权,实现了中国大一统
C. 消灭金国西夏,形成与南宋对峙局面
D. 建立元朝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的功绩。
根据材料描述,蒙古民族的历史可以说从成吉思汗开始,他的强有力的人格使各个小群的游牧民合流于军事政治的完整体,最终建立了蒙古政权,并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成吉思汗以其出色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成功地将分散的蒙古部落整合为一个强大的政权。他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合纵,统一了蒙古草原,并建立了蒙古政权,A项正确。虽然蒙古帝国后来确实征服了南宋,但这并不是成吉思汗本人的功绩,排除B项;虽然蒙古帝国后来确实征服了金国和西夏,但这并不是成吉思汗本人的功绩,排除C项;元朝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所建立的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6.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还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他的这些举措( )
A. 结束了草原的分裂割据 B. 延缓了蒙古的统一进程
C. 有助于元朝统一全国 D. 消除了各民族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忽必烈统治措施的作用。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缓解了蒙古族与中原民族的矛盾,有助于元朝统一全国。C项正确。成吉思汗结束了草原的分裂割据,统一了蒙古草原,排除A项;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忽必烈是继承成吉思汗的汗位,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7.据记载,忽必烈“圣度优宏,开白炳,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这体现了他( )
A. 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B. 重视思想领域的控制
C. 结束民族政权的并立 D. 加强边疆地区的治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忽必烈治国特点。
根据材料中“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忽必烈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的皇帝,但重视儒术,这说明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中的“好儒术”反映的是忽必烈本人对儒家的重视,未提到忽必烈重视思想领域的控制,排除B项;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完成了统一,但材料中未提到忽必烈结束民族政权并立的功绩,排除C项;忽必烈为了管辖边疆,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今台湾地区,设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西藏军政事务,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但材料中未提到忽必烈加强边疆地区治理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
8.《蒙古秘史》描述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结束这种混乱局面的是( )
A. 阿保机 B. 阿骨打 C. 铁木真 D. 皇太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蒙古的统一。
据材料“《蒙古秘史》”“蒙古草原”,并结合所学可知,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的统一,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乱的局面,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C项正确。阿保机是辽朝开国君主,建立辽朝,与结束蒙古草原的混乱局面无关,排除A项;阿骨打是女真族,金朝开国皇帝,与结束蒙古草原的混乱局面无关,排除B项;皇太极是女真族,1635年他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与结束蒙古草原的混乱局面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有学者指出:铁木真带领的部队能在马背上假眠,必要时昼夜行军;《元史》中也有“士兵中道粮绝,捋羊乳为饮,刺囊驼血为食”的记载。这说明了蒙古( )
A. 武器装备不足 B. 士兵刻苦耐劳 C. 作战体系完备 D. 食物品种丰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统一蒙古的知识点。
根据题目“昼夜行军”,“羊乳为饮”“驼血为食”可知,材料表明铁木真带领的蒙古军队不畏困难,十兵刻苦耐劳,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蒙古士兵在行军作战中顽强刻苦的精神,没有提到武器装备不足,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蒙古军队的作战体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食物品种丰富的说法与“昼夜行军”等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10-13世纪,经过300多年的分裂和对峙,中华大地逐渐走向大统一。这一历史进程中,下列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蒙古灭西夏和金朝
②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统一
③宋太祖和其后继者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④元定都于大都
A. ①②④③ B. ③①④② C. ②③①④ D. ④②③①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960年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及其后继者依照先北后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实现了局部统一;①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1234年,蒙古军队灭金;④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②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③①④②,B项正确;ACD项排序错误,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的建立以及巩固、蒙古灭西夏和金朝、元朝建立、元朝灭南宋,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的建立以及巩固、蒙古灭西夏和金朝、元朝建立、元朝灭南宋。
11.“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开创蒙古帝国基业的是( )
A. 铁木真 B. 忽必烈 C. 李元昊 D. 阿骨打
【答案】A
【解析】A.开创蒙古帝国基业的是铁木真。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蒙古政权建立以后,成吉思汗发动了对周围地区的长期战争。蒙古军队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到达印度河流域,符合题意。
B.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最终灭掉南宋,统一全国,与题意不符,排除。
C.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权,与题意不符,排除。
D.阿骨打建立金,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属识记层面的要求,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主要贡献,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2.下列有关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②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北京
③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581年汉族人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1271年蒙古族忽必烈建立元朝,次年定都大都。故②③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②③的选项。
故选:D。
本题考查隋朝和元朝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隋朝和元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元史》中提到:“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盛”“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根据材料推断,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的原因是( )
A. 疆域空前辽阔 B. 汉化的需要 C. 地方政权割据 D. 重视农业发展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元代行省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A符合题意。
BCD.三项所述均与题干主旨无关。
故选A。
1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其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这一王朝是 ( )
A. 唐朝 B. 北宋 C. 元朝 D. 隋朝
【答案】C
【解析】略
15.元朝大一统实践过程中,“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不断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对中华民族发展有过贡献的历史人物都建庙祭祀。这反映了元朝( )
A. 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 开始出现民族交流与交往
C. 统治者十分重视祭祀活动 D. 强化以蒙古族为尊的思想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虽然是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但却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并认同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或对中华民族发展有过贡献的历史人物,体现了民族文化认同加强,反映了元朝统治者也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项正确;元朝之前就开就出现了民族交往和交流,排除B项;“统治者重视祭祀活动”只是题干的表象,而非实质,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元朝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并没有体现强化以蒙古族为尊的思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统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统治。
16.如表中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 )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政权
②蒙古军进军西夏,西夏灭亡
③蒙古灭金,形成与南宋直接对峙的局面
A. 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B. 奠定元朝建立统一的基础
C. 有利于宋朝政权的稳固与管理 D. 对元朝的疆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答案】B
【解析】“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政权”“蒙古军进军西夏,西夏灭亡”“蒙古灭金,形成与南宋直接对峙的局面”这些反映的是蒙古族崛起,并为奠定元朝建立统一的基础,B符合题意;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是蒙古灭金,排除A;有利于宋朝政权的稳固与管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行省制度的实行对元朝的疆域进行了有效管辖,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蒙古族崛起与元朝的统一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元朝的建立和统一的相关史实。
17.“它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材料评价的是( )
A. 郡国并行制 B. 节度使制 C. 行省制度 D. 内阁制
【答案】C
【解析】A.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故A项错误;
B.唐朝时期,在边境重镇设置节度使,故B项错误;
C.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蒙元统治者”“行政区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故C项正确;
D.明朝设立内阁制,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行省制,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本题以行省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8.“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线,人为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治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材料表明( )
A. 行省制度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元朝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 行省制度能够消除地方割据 D. 元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答案】A
【解析】A.由题干材料“使行省官失去了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元代行省制消除地方割据的自然条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
B.元朝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表述错误,排除B项。
C.行省制度能够消除地方割据,表述错误,行省制度消除了地方割据的自然条件,排除C项。
D.题干表述的是行省制度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行省制度,识记行省制度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使行省官失去了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
19.“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历史记载浓缩了蒙古帝国从兴起到完成大一统的过程。其中“平西夏”这一过程与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 耶律阿保机 B. 宋太宗 C. 成吉思汗 D. 忽必烈
【答案】C
【解析】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西夏灭亡。虽然蒙古进攻西夏之时,在六盘山去世,但这并没有阻止蒙古大军的步伐。1234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与蒙古形成直接对峙的局面。
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知道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曾建立起地跨欧亚两洲的蒙古大汗国,其兵锋最西抵达多瑙河流域。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成吉思汗的功绩。
20.忽必烈在位后期,行中书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转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有学者指出,即使完成上述演化,行省仍保留了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这说明元代的行省具有( )
A. 性质双重性 B. 职能单一性 C. 多元一体性 D. 职权完整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忽必烈在位后期,行中书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转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有学者指出,即使完成上述演化,行省仍保留了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可知元朝的行省即代表了中央集权,又代表了地方最高权力,性质上具有双重性,A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行省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保留了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职能并不单一,排除B项;从所学知识可知,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特征,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排除C项;从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主旨是强调行省的性质具有双重性,没有体现职权是否完整,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行省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行省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这一文化遗产见证了13—14世纪,强悍、骁勇、快速的游牧民族对文化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地区从军事征服到文化皈依的过程。据此推断,该文化遗产应该是 ( )
A. 丝绸之路 B. 大运河 C. 敦煌莫高窟 D. 元大都遗址
【答案】D
【解析】略
22.元朝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行省制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的创立 ()
A. 结束了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B. 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C. 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D. 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答案】B
【解析】略
23.《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一书中写道:“北京和杭州两方的皇帝当然都认为自己是君临中国世界的正统的统治者。”这一观点体现了 ( )
A. 辽与北宋的并立 B. 南宋与元的并立
C. 宋与西夏的并立 D. 北宋与金的并立
【答案】B
【解析】略
24.“元朝建立后所营建的上都城,在保留蒙古族生活习俗的基础上融合汉族建筑的特点。”“元朝时期,边疆各族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各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这表明当时()
A. 积极进行交通设施建设 B. 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C. 各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D. 全国大一统局面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元朝建立后所营建的上都城,在保留蒙古族生活习俗的基础上融合汉族建筑的特点”“元朝时期,边疆各族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各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可知,元朝时期边疆各族与汉族之间的迁徙、杂居和互通婚姻,这表明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C项正确;题干只体现了民族交融,并未提及元朝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的积极行动,排除A项;题干主要讨论的是元朝时期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并未涉及对外政策,排除B项;虽然元朝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但题目主要强调的是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而非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25.对于内陆边疆地区,汉唐王朝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进行控制。元朝则“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将少数民族首领整合进国家职官体系。这表明元朝的治理趋向 ( )
A. 一体化 B. 多元化 C. 法治化 D. 平等化
【答案】A
【解析】略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1271年,他取《易经》中“乾元”的意思,改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材料二: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及之广,咸不逮元……(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 地理志》
材料三: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1) 材料一中的“他”是谁?元朝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地方制度是什么?
(3)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请列举元朝管理西藏的史实说明。
(4) 材料四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小题1】人物:忽必烈。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题2】地方制度:行省制度。
【小题3】史实: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事务。
【小题4】历史现象:民族融合现象。
做法: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等。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本题以元朝的建立和统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27.国家统一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不曾中断的政治前提。
材料一战国时期,秦国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实现富国强兵。秦朝完成统一不仅仅在于当时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局面,关键在于它开创了一整套影响后世的制度。秦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编自杨松华《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材料二南北朝时期,人才选拔几乎只在豪族内部进行。隋朝统一后,为了削弱豪族中的异己力量,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国家的统治基础,创造出科举制。初唐时商人的地位很低,政府规定工商业者不得参加科举。宋代科举制获得充分发展,考试报名不再受家庭出身的限制。以下是由科举选拔而担任官职者的出身情况:
公卿贵族 中等家庭 平民家庭
晚唐时期 76.4% 14.3% 9.3%
宋代 13% 28.6% 58.4%
——摘编自董雁伟《社会流动论争与“富民社会”视域下的科举制》
材料三元朝和清朝都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元朝疆域超越前朝,《元史》记载:“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朝基本实现了对西藏、西域、云南等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的统治采取“各随本俗、因俗而治”的政策,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有着密切而深入的融合。清朝既学习中原文化,也灵活处理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开疆拓土,稳定边疆,拓展了“大中国”的气象。
——摘编自乌云高娃《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及启示》等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使秦国富国强兵的变法。说出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影响。
(2) 依据材料二,比较科举制创立前后在人才选拔范围方面的变化。分析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
【答案】【小题1】商鞅变法;中央集权制度;这种中央地方行政体系影响深远,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小题2】变化:贵族阶层人数减少,中下阶层民众增多;影响:科举制扩大了选才用才的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
【小题3】元:基本实现了对西藏、西域、云南等边疆的管辖统治;民族交融;清:既学习中原文化,又灵活处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解析】1.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2.
本题考查科举制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等相关史实。
3.
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蒙古各部为了掠夺人口、牲畜和土地等,长期混战不休;金朝也压迫剥削蒙古各部并挑起它们之间的争斗。在这种背景下,结束纷乱战争状态、反抗金朝的压迫,成为蒙古各部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的蒙古各部面临怎样的内忧外患?
(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结束蒙古各部混战的历史人物是?
(3) 材料二中诗歌是文天祥写于哪两个政权斗争时期?体现出诗人怎样的精神?
【答案】【小题1】内部各部族长期混战,外部受到金朝的剥削压迫。1234年。
【小题2】铁木真。
【小题3】元朝和南宋。忠贞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
【解析】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忽必烈素有雄才大略,同时重视拉拢和利用汉族地主武装的首领,他们在忽必烈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功勋。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元朝的行政机构,在中央确立皇帝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地方上,设行中书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同时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学校教育基本仍以尊孔读经为主要内容。当时的国内市场使用统一的货币,遵奉同一的政令,使元代商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列举忽必烈统一全国的原因。结合所学,蒙古政权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灭亡了哪些少数民族政权?“忽必烈统一全国”结束了哪一政治格局?
(2) 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政治、教育举措的共同特点。并指出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结合所学,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 综上所述,概括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答案】【小题1】原因:忽必烈素有雄才大略,同时他重视拉拢和利用汉族地主武装的首领。西夏、金政权等。宋、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小题2】共同特点:基本仿照汉法。原因:元朝完成国家统一;国内市场使用统一的货币,遵奉同一的政令。主要目的:维护和巩固元朝的统治。
【小题3】主要趋势是统一。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忽必烈统一全国的原因、蒙古政权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灭亡的少数民族政权、元朝政治、教育举措的共同特点、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目的、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忽必烈统一全国的原因、蒙古政权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灭亡的少数民族政权、元朝政治、教育举措的共同特点、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目的、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等知识。
30.行省制是元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明]宋濂《元史 百官志七》
材料二元代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摘编自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三元朝史学家僕仆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元史 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做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行省的主要职能,并概括行省在设置上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图。
(3) 现在的广东省大部分地盘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省?
(4) 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地位。
【答案】【小题1】掌管地方军政大权;从临时到逐渐固定,行省长官由宰相兼职到地方专职。
【小题2】犬牙交错。加强军事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任答两点即可)
【小题3】江西行省。
【小题4】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表里);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任答一点即可)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任答一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了行省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行省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年秋季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同步检测试题(学生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