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元一赤壁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5年3月12日10:30-11:45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石器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祭祖的宗庙,庙中出土了一尊完整的泥塑女性头像。同时,在红山文化遗存还发现了祭天地的祭坛以及龙形玉器,构成了祖先崇拜、天地崇拜、龙图腾三大要素。据此可知,红山文化()
A.已经正式形成了宗法制度、 B.具有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C.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 D.标志着国家形态已经正式形成
2、修仙的传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方土们追求成为长生不死的仙人,脱离其原有的社会关系,超脱世外,逍遥自在。而西汉时期的神仙传说,却追求带着家人举家飞升,甚至还带上家养的鸡犬一起升天。这种观念的变化反映了()
A三纲五常思想影响道教 B.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C佛教思想冲击中国文化 D.西汉民生较前代大为改善
3、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4、根据在敦煌出土的不同时期的手写楷体经文可知,两晋时期的书法,结体端庄,笔法古茂,有浓厚的隶书笔法。到了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向浓厚艳丽发展,还杂有王羲之书法流风回雪的逸趣。这些手写经文书法风格的变化反映了()
A.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学术取向 B.南北文化的交融
C.鲜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融 D.门阀政治的衰落
5、宋代诗词中保留了众多“宋代记忆”,为后人认识宋朝提供了丰富材料。下列诗词中蕴含的“宋代记忆”与史实相印证的是()
诗句 史实
A 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稻) —陆游 稻麦复种的推行
B 茶瓯屡煮龙山白,酒椀希逢若下黄 —黄庭坚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磬万车炭 —苏轼 生产关系的变革
D 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 —胡则 八股取土的弊端
6、万历年间,原本属于六部的权力,被内阁侵蚀大半。甚至有官员指出:自高拱、张居正当事(担任内阁首辅),尽欲进其所喜,退其所忌,而科道之臣望风承旨,乃指其所忌弹劾之,择其所喜推荐之。明朝的这种现象( )
A.使内阁制度取代丞相制度 B.推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成为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7、清政府将《南京条约》的文本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并未存放于中央政府。面对五□通商后日益繁多的外交事务,清政府让两广总督兼任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材料表明了清政府( )
A.开启了外交近代化 B.意在维护天朝体制
C.积极调动地方活力 D.沦为列强统治工具
8、英文单词“Revolution”最初被翻译为“叛”“作乱”“逆反”,法国大革命因此被翻译为“法国大乱、直到19世纪90年代后期,康梁等人提倡,“Revolution”才被普遍翻译为“革命”。这反映当时部分先进中国人 ()
A.理解现代政治理论 B.准备走暴力革命路线
C.坚持中体西用原则 D.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9、1912年2月下旬,临时参议院开会讨论《临时约法》,对于女子参政权写入宪法一事,参议员“不赞成者居多数”。1912年底,北京参议院再度否决“女子完全参政权案”。这表明( )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尚未突破“女性附庸”的传统观念
C.近代社会嬗变的复杂性 D.专制思想阻碍参政主体多样化发展
10、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第一届参
议会。到会145人,其中有共产党员,也有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
土,有工农、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有商人、开明绅士的代表。材
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民主联合政府初步建立
C.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扩大 D. “三三制”原则得到践行
11、有学者认为:在几何学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在历史上,最短的前进线路却往往是一条 螺旋形或波浪式的曲线,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只有进攻,没有退却,相反,在特定条件下 “退却”本身就是在前进。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
B.国民革命时期中共对国民党的退让
C.“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选择
D.皖南事变后中共对统一战线的维护
12、1946年6月,国内资金呈现自北向南流动。1948年2月,资金南流加剧;10月,上海《正言报》报道:“近周沪资金南流,约在五千至一亿金圆,此批资金或在广州搜购黄金,或套汇来港。”这反映了
民族资产阶级对国民政府丧失信心
B.民国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美国商品大量倾销加剧了通货膨胀
D.国民政府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13、下图是“一五”“二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城市分布图,其主要体现了( )
A.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巨大成就 B.有利于工业布局的改善
C.国民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D.三线建设取得较大成效
14、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没有实施。1983年5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1985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
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 B.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
C.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D.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
15、下表所示为2019 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市场规模情况。这一状况( )
A.加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B.推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
C.有利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D.为世界和平提供中国方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6分)
材料一
当时中国出产的丝绸在罗马享有盛誉,视为珍宝。罗马人称中国为“塞里斯”,意即丝绸之国。中国丝绸经著名的丝绸之路运往欧洲,但当时由于安息据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垄断贸易,遂使罗马商人通过海路换取丝绸。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国与罗马直接交往的历史记录,自此,中西海道开通,友好往来日益频繁,这条把中国和欧洲连接起来的航路也就获得“海上丝绸之路”之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贸易发展的推动因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我们该如何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6分)
17.(16分)
材料 随着《天津条约》改订日期愈加临近,为商讨条约改订,总理衙门于1868年2月首次正式向西方国家派出外交使节,以前美国公使蒲安臣为代表的清朝官员一行30多人正式访问美国和欧洲。蒲安臣使节团如期拜访各国元首,但是,诸如传教、通商、铁路建设、鸦片贩卖、治外法权及中国内陆航运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使团于1870年10月回到北京。蒲安臣使团是中国政府出访欧美的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为中国外交礼仪、机制的近代化奠定了第一块基石。1871年11月,明治政府派以岩仓具视为代表的使节团前往美国和欧洲,其规模超过100人,任务是:第一,向签订条约国元首传递外交文书;第二,提前为修改条约进行协商;第三,调查西方各国制度和文化。其中,为修改条约事先开展的协商,从访问的第一个交涉国美国开始,就已宣告失败。使节团历经两年多时间,相继走访美国和欧洲各国,实地考察了当地近代化政策走向。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等
(1)据材料,指出中日两国使节团出访的异同。(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日使节团出访对各自国家发展的影响。(8分)
18.(11分)
材料
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以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的“一五”计划,主要集中在煤电、石油、钢铁、机械、航空、兵器等14个行业。考虑到东北工业的原有基础,在工业项目布局上,东北地区最多,并向西北、华北、中南扩展。1964年下半年,随着中国周边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央将“三五(1966—1970)”计划修改和调整为:以备战为中心,“国防建设第一,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是西南、西北,搬迁调整的主要是国防工业和重工业。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优先发展轻纺工业,轻工业比重在短短的几年间上升了7.4个百分点,到1985年,轻重工业比例关系开始趋于协调。国家相继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以及大连、秦皇岛等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来又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99年,中央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了能源、化工、制造和高技术等产业发展。
——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50—60年代中国工业建设布局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工业发展战略产生的影响。(5分)
19.(12分)
材料
学校历史社准备做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就的宣讲,为确定关键词,历史社的同学们利用互联网,对新中国历史关键词进行了搜索,得到如下关键词汇: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扫盲运动、五四宪法、人民币、普通话、大庆精神、乒乓球外交、两弹一星、三线工程、联合国、雷锋精神、高考、义务教育、科教兴国、包产到户、经济特区、希望工程、特别行政区、三峡工程、一带一路、珠港澳大桥等。
作为着此次宣讲的主笔人,请从材料中提取三个关联密切的词语,并据此拟定论题,写一篇宣讲词。(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B A D B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B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5分。第16题16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1分,第19题12分。
16.答案(16分)
(1)特征:经济与文化交流相结合;以和平交流为主;水陆兼通;具有双向性、互惠性。6分
因素:巨大的市场需求;强大的综合国力;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平的环境;开放的对外政策;竞争力强的商品。4分
(2)影响:密切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联系;有利于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2分
理解: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增强中华文明的自信心。4分
17.(16分)
(1)同:首次出访欧美;协商修订不平等条约;时间长;遭遇挫折/失败。(4分)
异:前者使节团首席代表由外国人担任,规模相对较小,侧重于解决权益问题;(2分)
后者首席代表由本国人担任,规模相对较大,侧重考察于制度和文化。(2分)
(2)影响:对中国:增强对西方的了解;利于迈向国际社会;推动外交近代化;促进洋务运动的开展;未促进社会转型。(任答四点得4分)
对日本:推动对外交往;加深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促进明治维新;增强综合国力;促进近代化进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任答四点得4分)
18.(11分)
(1)变化:从以东北地区为主,并向西北、华北、中南扩展,转变为以西南、西北为重点进行三线建设。(3分)
原因:国际形势变化(中国周边环境进一步恶化)(1分);国防安全需要(加强国防建设,应对可能的外部军事冲突)(1分);工业布局调整(改变原有工业布局,促进区域平衡发展)(1分)
影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了工业体系的完善(1分);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1分);增强了经济活力(1分);提高了企业竞争力(1分);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1分)
(12分)
示例:新中国工业化之路。
关键词:“一五”计划、大庆精神、三线工程。
新中国建立后,有鉴于旧中国工业落后,尤其是重工业落后而国力不振,长期被帝国主义侵略的教训,决心集中力量搞好工业建设,完成国家工业化,为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工业强国而奋斗。新中国的工业建设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自力更生建立起来的。在新中国完成国民经济复苏后,根据苏联经验,以计划经济,国家主导的模式发展工业,一定程度优先发展重工业。经过1953年到1957年的“一五”计划,具备了生产机床、飞机、汽车的能力,为国家的进一步工业化打下基础。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资金缺少,中国工人阶级以主人翁意识,充分克服困难,以巨大的牺牲精神支撑着工业建设,在工业化道路上,出现了以大庆油田为代表的成就,也涌现出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大庆精神,鼓励着中国的工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由于冷战时期恶劣的国际形势,中国开始三线建设,把重要的工厂搬迁到西部地区,在西部山区开展三线建设。这一举措不但为中国国防安全提供了保证,更是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改善了中国工业发展区域间的不均衡现象。无数党员、工程师、工人在西部地区的奋斗,更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史诗。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咸宁市华师元一赤壁学校2024-2025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