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高二历史试卷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5题,只能选取一个最佳选项,每题3分,共计45分)
1.下表所示内容可用于说明楚国( )
表1
来源 概况 备注
《淮南子》 吴(吴国)师“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 高府即楚国都城储谷的大仓;吴师入郢发生在楚国灵王、平王衰乱之后
考古发掘 战国时代楚国耶都铸造作坊遗址中发现五处被火烧过的稻米遗迹,最大的一处长约3.5米,宽约1.5米,厚5-8厘米 考古学家认为这五处是作坊自用的粮地
A.井田制全面解体 B.粮食储备体系完备
C.手工业技术高超 D.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2.学者们认为历史上发生过两次意义深远的食物全球化过程。第一次是在人类初始期的“跨大陆交流”,第二次是发现新世界的“跨大洋交流”。下列食物交流现象中属于第二次交流的是( )
A.中国的小米和黍传至西欧 B.玉米马铃薯等食物到欧洲
C.水稻由长江中下游到日本 D.非洲小米到达印度河流域
3.英格兰是一个多湿地地区,1780年,罗伯特·兰塞姆对罗德哈姆铁犁加以改进,发明了一种由铸铁做成、犁头更硬且犁口可自磨的新铁犁。1783年,英格兰建立了第一家制犁工厂,耕犁的工厂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湿地的开发。据此可知,英格兰湿地开发主要得益于()
A.生产技术变革的推动 B.工厂生产组织的形成
C.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 D.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4.据晚唐陆龟蒙《未耜经》记载,适宜江南水田耕作的江东犁由11个部件构成,与前代相比,其犁辕改直为曲,犁重减轻,单牛可牵引;其犁壁能掀翻破起的土块,利于深耕;添置了犁评,可调节入土的深浅。据此可知,江东犁的出现()
A.表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口趋发展B.说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C.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D.瓦解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态
5.19世纪以前,英国很多文学作品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田园牧歌式生活:但进入19世纪后,许多文学家则将英国社会刻画成一个冷酷无情的世界,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这一变化表明( )
A.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B.过度工业化带来新问题
C.英国走向衰落无法避免 D.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6.汉代借贷违约处理情况简表(部分),据此可知,汉代()
记述 出处
元狩二年,(周阳)侯彭祖坐当归与章侯宅不与,罪,国除 《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
永平时,诸侯负责(债),辄有削绌之罚。此其后皆不敢负民 《潜夫论笺》
贫人负官重责(债),贫无以偿,则身为官作,责乃毕竟 《论衡·量知》
元平元年七月庚子,禽寇卒冯时卖章络六枚杨卿所,约至八月十日与时小麦七石六斗,过月十五日,以日斗计,盖卿任 甘肃玉门花海出 土的汉简
A.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B.商业借贷现象较普遍
C.对借贷契约加以规范 D.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7.史书载,晋平公有门客数千,“朝食不足,夕收市赋;暮食不足,朝收市赋。”这表明,当时()
A.商业发展催生养士之风 B.晋国都城的商业已初具规模
C.门客主要从事商业经营 D.商业税是国家税赋主要来源
8.下表所示为2004-2010年我国高铁事业发展历程。这一发展历程表明,我国( )
时间 发展
2004年 中国高铁还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2008年 已经自主研发出时速350公里动车组
2010年 京沪高铁新一代动车组时速达到486.1公里,逐渐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中国高铁管理服务体系
A.侧重提升民众出行效率 B.现代交通体系已经完善
C.铁路技术跃居世界第一 D.自主创新推动交通发展
9.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2023年,113个世卫组织成员国认可针灸等中医药诊疗方式,29个成员国为中医药的规范使用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20个成员国将针灸等诊疗纳入本国医疗保障体系。这凸显了()
A.中医在世界医学的地位优势 B.中医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C.国际医疗保障体系的中国化 D.世界各国对中医的重视
10.据记载,北宋可能已出现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明代隆庆年间,安徽宁国府太平县已有人痘接种中心。到了清代,在康熙帝的提倡推广下,人痘接种木传到欧洲,英国的医生詹纳将之改造成接种牛痘术,催生了现代免疫学。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古代的人痘接种术能有效治疗天花
B.明清时期中国用人痘接种术消灭了天花
C.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世界医学发展的基础
D.中西医之间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医疗技术发展
11.周公用“德”说明了“天”的意向,天惟德是选,并用德的兴废作为夏、商、周更替的历史原因。依据德的原则,对天、祖要诚,对已要严,与人为善,用于民则表现为“保民”。下列属于敬天保民思想的是()
A.“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
B.“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C.“天视自我民事,天听自我民听”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2.中世纪以来,除了坚定的信仰和强大的军事力量,阿拉伯人给欧洲带来了新的科学技术和新思想,伊斯兰的文化遗产在现在通行于英语中的许多词汇里也有充分的反映,比如tariff(关税)、bazaar(集市)、sugar(糖)等。材料意在说明,阿拉伯人()
A.充当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引发了物种和商品的区域流动
C.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D.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13.10世纪前,东正教已在基辅罗斯传播。随着东正教的传入,十字架平面与半球形穹顶的拜占庭风格的教堂建筑在罗斯地区广泛建立,民间建筑也仿照这一风格。但“在北方,为了抵御恶劣的天气,厚厚的墙壁、小窗户和陡峭的屋顶也特别流行。”这说明基辅罗斯()
A.宗教文化的遗产丰厚 B.保持文化的地域特色
C.与欧洲国家关系密切 D.引进并改造外来文化
14.某古代文明被称为“美洲的罗马”,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还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他们没有文字,在绳子不同地方系上类型不同、颜色各异的结,用于记账或记述重要事件。该文明()
A.建立起官僚体系,强化国家综合治理B.发明了“浮动园地”
C.采用二十进位制,知道“零”的概念D.与外界交流相对频繁
15.如表所示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双语政策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新加坡的双语政策( )
法案 主要内容
《1965年新加坡共和国独立法》 马来语、华语、泰术尔语(新加坡当地族群之一的母语)和英语是新加坡的四种官方语言:国语应为马来语,并应以罗马文字书写
1979年《吴庆瑞报告书 以英文为第一语文,母语为第二语文(华文、马来文及泰术尔文,视学校本身沿革而定,招生时不限定种族)
A.推动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B.顺应了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
C.动摇了西方文化的霸权地位 D.降低了移民群体的适应成本
二、非选择题(共4题,总分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京汉铁路未通车前,石家庄仅有三四十户农民。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京汉铁路通到这里后,一些商人开始在石家庄暂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石家庄之地位益形重要”,“商贾云集”,新的行业不断出现。本地人口不能满足发展要求,于是流动人口激增,固定人口也开始增加。京汉及正太铁路通车后,随着道岔区商户的日增,道岔开始南延,街市亦随之向西南扩展。1926年,“石家庄东端已与休门镇相连,全市面积东西约八九里,南北约六七里”。这期间,除车站外,石家庄还建有正太铁路局、京汉、正太车厂和纯西式住房的正太饭店等,集中于桥西地区;井陉矿务局、保晋公司等也多建在桥西的铁路、工厂附近。这些建筑连同京汉,正太两路间的铁路道岔区,共同构成了石家庄街市的雏形和核心部分。
-摘编自王先明等《铁路与华北内陆新兴市镇的发展(1905-1937)》
材料二
1906-1937年,华北地区共有九条铁路建成,逐渐形成交通网络,为华北内陆与沿海社会各通商口岸提供了联系的纽带和桥梁。铁路通行使华北内陆农村的农民失地现象严重,20世纪20年代,豫北地区占农户总数12.47%的地主和富农占有48.10%的土地,贫民所有土地仅占17.83%。1933年,豫北辉县35户富农所有的耕地仅为1702亩,使用耕地却高达3751亩(即租入2049亩,租地占使用耕地总面积的54.63%),每户平均使用耕地面积达107.17亩。当时华北内陆农村不论是半自耕农还是佃农,每年的农忙时节都必须雇佣帮工经营生产。20世纪30年代,豫北孟县组织成立了一个织布厂,至1935年,全县已有铁机2300余张,年产土布约4万匹。这些布大部分由山西客商收购后外运销往相关市场。博爱县的竹帘、竹床、竹笼等十余种竹器由私营竹商贩运,商贩通过铁路把大批竹器售至天津、山东、河北等省市的相关市场。
-摘编白马义平《近代铁路与华北内陆农村经济的分化与重组-以1906-1937
年问豫北地区为中心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民国初期石家庄城市化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铁路交通网络建设对华北内陆地区农村经济的影响。(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华北地区交通建设的历史启示。(2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作为中世纪和近代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一,行会曾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西欧城市的经济生活。13世纪时,大部分城市都建立了商人行会,基本由从事工商业的市民组成,他们掌握着城市的管辖权。14世纪,手工业行会逐渐左右城市的经济局面,出现了封闭倾向,对内制定规章制度,对外实行垄断来行使职能。15世纪开始,行会仍保持着小作坊的生产单位,但普通作坊主的经济独立性消失,他们接受原材料委托加工并提供成品。16世纪,行会产生分化,过渡到民族国家的地区(如尼德兰和英格兰)的行会,逐渐放松行业垄断,影响日趋衰落。
-摘编自刘涛《近代早期欧洲行会的垄断与制度变迁》
材料二
16世纪,近代的公司组织开始取代家庭企业而成为一种新兴的私有企业组织。商人们为了远距离经商,结成了股份公司。这种组织与家庭企业相对比有两个特点:一是利润和风险都根据投资多少进行均摊,可以吸收大量资金;二是公司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分离,出现专业管理阶层。公司领导人甚至开始插手国家政治。
-摘编自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欧行会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公司组织兴起的原因。(7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3-16世纪欧洲经济发展的趋势。(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自清中叶以来,清朝社会危机不断加深。鸦片战争后,大批失业手工业工人和破产农民出于生计,冒险出洋,逐渐形成华工移民国外的高潮。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旧金山一带发现金矿,急需劳动力的美国被华人认为是“伊甸园”,去了定能好衣好食,淘金热在中国迅速兴起。中莫、中法《北京条约》明确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法所属各国或在外国别地,俱准与英法立约为信,无论单身或携带家眷,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法船只,毫无禁阻。”随后,西班牙、美国等取得与英法相同的权利。源源不断的华工被送至各殖民地以代替黑人劳工。他们在美国,加拿大修建铁路,在墨西哥采摘棉花,在古巴种植甘蔗······足迹几乎遍布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19世纪末,清政府主动废除了数百年的海禁条例,在国外发展华文教育,筹办海外总商会。1894年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华侨富商张弼士斥资数百万元在烟台创办张裕公司,在他的影响下,1904年华侨富商张榕轩、张耀轩兄弟归国筹建潮汕铁路,1906年潮汕铁路通车,中国第一条由华侨投资的商办铁路开通。
-摘编自赵薇《晚清华工出洋原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出现华人海外移民潮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海外华人的历史贡献。(6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根脉所系、文明所依,黄河不仅孕育、承载着古代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也承转、赓续着中华文明的近代转型。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黄河流域的传播为艰难转型中的黄河文化注入了生机与新的力量,并由此开启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摘编自魏本权《论百年黄河红色文化与红色基因》
结合材料,围绕“黄河文化与近代中国”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A B C B D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D A B
16.【答案】14分
(1)表现:城市人口大规模增长(1分);城市各种行业汇聚,商业不断发展(2分);城市面积扩张(1分);城市近代建筑兴起。2(分)
(2)影响:加剧了铁路沿线地区的农户分化和土地集中趋势(1分);加速了人口流动和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1分);刺激了传统手工工场或作坊向现代工业过渡(1分);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业贸易发展(2分);一定程度上也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1分)
(3)历史启示:交通建设对近代产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1分);要合理引导新型交通沿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减少交通建设对人民生计的冲击。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7【答案】15分
(1)影响:有利于中世纪城市经济的发展(1分);促进了欧洲城市的自治和发展(1分);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1分);具有垄断性,在近代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
(2)原因:新航路开辟后商业规模扩大(1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兴起(2分);股份制公司利于集资和分散风险(2分);西方殖民扩张的需要。2(分)
(3)趋势:逐渐向资本主义生产和经营方式发展;逐渐向自由贸易方向发展;逐渐向市场化发展。(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18【答案】13分
(1)背景:人地矛盾加剧,社会危机加深;(1分)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生存危机);1(分)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清政府被迫承认华工出洋合法化;(1分)黑奴贸易受到限制;(1分)海外劳动力市场的需求;(1分)华工对财富的追求。(1分)
(2)影响:促进了美洲等地的经济文化发展;(1分)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1分)促使清政府废除海禁政策;(1分)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近代交通业发展;(1分)促进近代中国社会转型。(2分)
19【答案】(13分)
示例:
论题:黄河文化为近代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力量。
阐述:黄河文化蕴含着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山东、直隶等地区,黄河儿女们凭借着从古老黄河文化中汲取的顽强斗志,发起义和团运动,奋勇抵抗八国联军的入侵,彰显了捍卫民族主权的坚定决心。这种抗争精神如星星之火,为后续更为深入、广泛的革命斗争埋下了伏笔。
黄河文化以不屈不挠、奋勇直前的特质,为长征注入磅礴力量。长征路上,红军战士跨越万水千山,战胜饥饿、疾病与敌人的围追堵截等艰难险阻,把革命的火种撒在了四川、陕西、甘肃等黄河流域地区,鼓舞着这里的广大人民群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黄河文化承载着民族团结统一精神。抗日战争时期,黄河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黄河两岸的中华儿女,不分党派、不分阶层,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数热血青年从黄河之畔奔赴抗战前线,为了守护黄河、捍卫民族尊严,他们前赴后继,把黄河精神转化为强大的革命动力,最终赢得了抗口战争的伟大胜利。
黄河文化厚植变革创新意识。解放战争时期,在军事斗争策略匕解放军依托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创新作战方式,如利用黄河故道等地形开展运动战、游击战,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广大农民依据黄河文化中变革创新的精神特质,突破传统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踊跃参与土地改革运动,实现“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极大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与生产热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和物力保障。
综上所述,黄河文化在近代中国革命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还在关键时刻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并且以其变革创新的意识为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的篇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评分标准:
①必须三段式,其中观点2分,阐述8分,总结3分。
②论题须围绕“黄河文化与近代中国”,空间上须是黄河流域(今四川、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时间上界定为1840-1949年。
观点部分:
观点明确,包含黄河文化与近代中国的关系。
阐述部分:
①阐述部分要有两个史实,并且是不同的两个视角或事件,如写多个史实,则对写得最优的两个史实进行给分,如多个史实均为一个事件或一个视角,只给一个史实的分。
②史实要求准确,与论题相关,史论结合,阐述过程必须有背景、过程、评价中至少两个内容,才能得4分,如只有史实,无阐述或阐述过程不合理,一个史实只给2分。
总结部分:
与观点完全一致不得分,必须对观点进行拓展或升华,只要稍微拓展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