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中学高2027届高一下期第一次教学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有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1.秦灭巴蜀后,设立巴、蜀和汉中郡,仍““以巴氏为蛮夷君长”,封子通国为蜀侯,同时以秦人陈壮为相,张若为蜀郡守;又将汉中直接划归秦中央政府管辖;秦占领楚地后,并不剥夺楚人原有爵位,而是改同级秦爵重新登记。由此可知
A.郡县制源自对六国政治的移植 B.秦国家治理的灵活性和务实性
C.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D.年代久远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2 古代史上的“伏波将军”职位寄寓了征服、开疆拓土的意识。西汉至南北朝时期,先后有人被任命为伏波将军。其中,处于分裂状态的南北朝时期就占了35位。东汉时期的伏波将军马援,因其少有大志、教子有方、治民得法、征战有术,成为激励人们爱国爱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立“伏波庙”祭祀至今。“伏波”甚至被后世地名化、荣誉化,如陕西伏波镇、广西伏波山、广东伏波桥;清军有破”舰船、授予伏波营称号的部队建制。表明
A.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和愿望
B.忠君爱国保境安民的观念成为文化正统
C.少年立志爱国爱民奋发向上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
D.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内涵不断与时俱进
3 南齐人张融生前立下遗嘱,要求“建白旌无旒,不设祭,令人捉塵尾登屋复魂”三千买棺,无制新衾。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这些做法
A.呈现出思想融合的迹象 B.表明民族迁徙影响文化发展
C.体现了墓葬习俗的异化 D.是封建迷信控制加强的表现
4 唐朝后期,朝廷在诸道蔷镇皆置监军院,派宦官监军,以钳制藩镇的行动。但在一般的藩镇动乱中,或兵士哗变,或将校作乱,或藩帅杀其部下,都很少屠戮监军,为了获得朝廷旌节,还得“严奉监军厚遗敕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具有独立性与依附性双重属性 B.注重维护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
C.相互制约延续了唐王朝的统治 D.呈现出凌上性与嗜利性的特点
5表1变化说明,宋代
表1北宋朝廷对服饰的若干规定
时间 朝廷规定
宋初 “庶人服白”
宋太宗时 顺应民情,允许庶人服皂(黑)
989年 限制庶人等服紫
995年 因时俗所好,复许庶人服紫
A.政府决策具有民主色彩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理学深刻影响社会风俗 D.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6明清时期采取册封、建制等措施管理边疆地区,如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封授乌思藏僧俗首领和东北女真部落首领,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明朝设立行都指挥使司,清朝派遣驻藏大臣共管西藏事务。另外,清朝除了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对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等怀柔政策外,还出兵平定了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明清的这些举措
A.进一步巩固加强了皇权专制 B.解决了边疆地区的叛乱问题
C.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7.1842年参与《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人员均不懂英文,英国人一手包办了条约的起草、定稿、翻译、复核事宜。清朝官员花费了大量心思在条约的文本格式和措辞上,如在书写条约文本时将大清“大皇帝英国“君主”半格处理。这反映了
A.两国实力对比存在差距 B.英国官员谈判经验丰富
C.清朝外交谈判严谨重视 D.清朝外交理念亟待转型
8.20 世纪初,清政府先后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商部劝力商会谕》、《商会章程附议》等去律,推 动了各地商会的建立。到1911年,全国共有商务总会53所,商务分会787所。这些举措的实行
A.构建起完整的经济法体系 B.缓解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C.有效地抵制外国资本输出 D.助推民主革命力量的壮大
9.1914-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推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
①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②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官僚资本凭借权力聚敛财富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1920年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立的《劳动界》周刊首次出版,它采用了生动活泼的版式,内容包括演讲、时事分析、调查、通讯、国内外劳动动态、读者投稿、小说和趣闻等多样化栏目。此外,还有北京的《劳动者》,广州的《劳动者》《劳动与妇女》等等。这些刊物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具体案例向工人阐释劳动创造价值。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学说得到了初步实践 B.劳工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C.舆论宣传成为劳工运动主要方式 D.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1.1926年10月,晏阳初在定县(今河北定州)翟城村进行平民教育实验,以“除文盲、做新民”为宗旨,以医治“愚、穷、弱、私”四大病症为目标,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人公民教育救私。这项实验
A.体现了对民族救亡道路的探索 B.说明政府重视乡村基层治理
C.反映了启蒙与救亡的对立统一 D.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深入农村
12.中共中央在1930年2月发出第二号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中心城市发展,以与工人斗争汇合基础上·要打破游击战争中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疏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该通告的策略
A.客观反映当时的革命形势 B.带有“左”倾冒险倾向
C.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13.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至重庆,是中共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发行的报纸。在渝期间共发行2945期,最高发行量5万份,在国际上也有重要影响力,毛泽东评价它是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外的又一个方面军。《新华日报》的创刊与发行
A.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B.有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C.反映国共两党对意识形态的争夺 D.确立了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地位
14.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反内战求和平”和“和平、民主、团结”等标语口号。国共和谈破裂后,中国共产党又相继提出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标语口号。三大战役结束后,中共又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和“反对中美商约”等口号。这些口号反映了
A.中国共产党灵活务实的斗争策略 B.解放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尖锐激化
C.国际形势变化决定中国革命局势 D.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的方针
15.1950年,毛泽东指出今后人民解放军的任务除必须解放西藏、台湾及剿灭残余土匪外,主要是防范可能到来的帝国主义侵略与维持国内治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任务是“保卫人民革命和国家建设的成果,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这体现了
A.政治局势变迁迫使统一战略调整 B.政权巩固推动国家安全观念更新
C.两极格局形成削弱帝国主义威胁 D.国防建设成为政府首要工作目标
16.新中国的“熊猫外交”始于20世纪50年代。下表是1957-1978年中国向其他国家赠送熊猫概览。这一时期的“熊猫外交” )
时间 1957 1960 1972 1972 1973 1974 1974 1975 1978
国家 苏联 朝鲜 美国 日本 法国 英国 西德 墨西哥 西班牙
A.标志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B.侧重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C.服务于外交的时代需求 D.深化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17.1983年,《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规定“凡有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包括金融保险组织)均根据实现的利润,按百分之五十五的税率交纳所得税。企业交纳所得税后的利润,一部分上交国家部分按照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这一举措
A.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改变了按劳分配的经济原则
C.扩大了国营企业的市场参与权 D.体现了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
18.据1988年的统计,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达366.63亿美元;已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1.6万多个,引进的技术合同达3530项,其中用于改造我国现有企业的技术项目达2万多个。我国在国际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至1988年的第16位。这体现的是
A.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就 B.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C.城市经济改革的深化 D.对外开放政策的成果
19.2016至2020年的“十三五”计划期间,国家累计向民族八省区转移支付3800亿元、均衡性转移支付2万多亿元。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一成就
A.说明现代化已全面实现 B.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标志中国脱贫任务完成 D.得益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推动
20.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并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由此可知,““健康中国战略”
A.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 B.完善了免费医疗体系
C.保证了民众卫生安全 D.实现了共同富裕目标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3小题,共计5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因前代之制......以里正、户长、乡书手课督赋税,以耆长、弓手、壮丁逐捕盗贼”,部分为县级职役。熙丰以后,随着募役(改由中高等级户轮流服差役为由民户按户分摊,不服役群体也须缴纳半数役钱、)保甲被应用于乡役系统中,县役不再承担乡村管理职能;非富有民户出任“乡村精英”的现象也日益减少。在保甲制下,由原来每500户为一都保(基层最高自治层级)变为250户左右为一都保;每500户的乡村精英人数也由6~10人增至70人左右。由宗族或家族的首脑、乡居官户、豪强形势户和士人共同构成的乡村精英群体,成为介于专制政府和乡村广大民众之间的枢纽,在调整乡村秩序、和睦乡民、劝善诱导、发展生产、赈济灾荒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刁培俊《宋代乡村精英与社会控制》
材料二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全面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3年到2010年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阶段:通过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河道清淤、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促进生态环境革新成果惠及农民。二是2011年的“千村精品,万村美丽”阶段:在巩固前期整治成果的基础上,以产业融合为前提,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文化生活丰富农民的思想,进一步推进水、电、气、路等城乡设施一体化。三是2021年的“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阶段:一方面通过应用数字化科技、智能产品,增强农民对现代化的真实体验感;另一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深度培养农民的主体与理性意识、民主与法治意识、组织与合作意识等,激发农民群体参与现代化社会活动的积极性。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以“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
-摘编自黄小彤等《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内涵与方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熙丰以后乡村治理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千万工程”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10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对西部地区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提出修筑西北、西南、高原三系统铁路运输网络,“以西南铁路系统开发西南山地之矿产资源,正与以西北铁路系统开发蒙古、新疆大平原之农产利源,同其重要”。移民实边、殖民垦荒,又为“铁路计划之补助”。孙中山还认为“蒙古、新器也牧地极广,西藏、青海有牧地极广”,可建立农牧业;“新疆、蒙古、青海、西藏各地亦铁矿著名”,云南昭通铜矿、个旧锡矿、新疆和田玉矿,皆可大力发展采矿业。开发西部,还必须“欢迎外资”“欢迎机器”与“利用外国人才”。
-摘编自李帝《孙中山<实业计划》与开发西部》
材料二
1960年代初,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央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三线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成为此后工业项目建设和政府投资的重点。“三五计划”政府预计投资总额约0亿元,其中三线地区得到的总投资额为333亿元,远超一二线地区。“三线建设”的工业项目涵盖领域包括国防卫20个,原材料工业项目126个,燃料动力项目66个,机械制造项目175个,铁道项目45个,还有七十多个轻纺工业、地质、民航和文教等其他部门项目。1966-1976年间,三线地区建成投产的大中型项目占全国项目总数的50%以上。三线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战略大后方。
-摘编自王丹莉《新中国西部开发战略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开发西部与建国后三线建设的共同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实业计划》中开发西部的举措。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6分)
23.【中国近代国际形象变迁】(
材料一
表2
16-18世纪 传教士赞美儒学,中国政治制度开明(科举)极少有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干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材料二
最早提及大变局的是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称“我中华已处于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年岁末,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此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词便被经常提及引用。
结合材料,围绕“中国国际形象与变局”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史的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荣昌中学高2027届高一下期第一次教学检测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
1-5 : BAAAB6-10:CDDBA
11-15: ABBAB16-20 : CCDBA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3小题,共计5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1)原因:王安石变法的推动;中央集权的强化;土地兼并的加剧;赋役制度的改革;科举制发展,士大夫阶层的壮大;传统宗法社会的影响;儒学思想的发展,士绅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的需要。(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以党的领导为核心;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由单一治理到日益全面;从“低效能治村”到“数字赋能乡村”(具有时代性)。(6分,任答三点即可)
意义:为其他区域乡村治理提供了借鉴(推进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建设);展示了执政党领导的成功范例;彰显了人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强大力量;绘制了秩序与活力并存的乡村图景;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治理体系的文化自信。(4分,任答两点即可)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1)共同因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东部差距较大;新政权建立后大力发展经济(或工业化建设的展开);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发展和巩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需要(或民国成立与五族共和的实现,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落实)。(8分,每点2分)
(2)举措:发展交通(或修建铁路);移民充实边疆;发挥资源优势(或开发矿产资源);引进外资与技术。(8分,每点2分)
(3)意义: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或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改变经济布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或确保全国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国家发展提供广阔的战略空间;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6分,每点2分,任答3点。)
23.【中国近代国际形象变迁】(2分)
示例
论题:近代中国形象在西方眼中随时代变迁而变化。(2分)
阐述: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源远流长,随时代变迁,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形象经历了从理想化到现实化的转变。鸦片战争前由于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对中国了解限于感性阶段。他们主要是通过文字来了解中国,他们尊重中国的文化和宗教,对中国儒学和政治缺乏全面认识,中国被视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仰视中国。(3分)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对中国的态度开始转变。中国从西方人眼中的理想国度变成了一个落后、腐朽、需要被“文明化”的对象。这种蔑视的态度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达到顶峰。(3分)
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与西方盟军共同抗击日军,中国抗战有力地支持了盟军,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中,中国军民表现出的优良品质给西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开始正视中国。(3分)
总体来看,中国在西方的形象既体现了西方自身文化观念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国力强弱的变化。唯有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方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分)
其他论题:
(1)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形象经历了从理想化到现实化的转变。
(2)近代中国形象在西方眼中经历了从仰视、蔑视到正视的变化。
评分标准
10-12分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紧密,材料充分,论证严谨,表述准确
7-9分 观点比较明确,史论结合比较紧密,材料比较充分,论证比较严谨,表述比较准确
4-6分 观点不够明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材料不够充分,论证不够严谨,表述不够准确
0-3分 观点不明确,史论结合不紧密,材料不充分,论证不严谨,表述不准确
【解析】
据材料“传教士赞美......中国是一个由干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危险的地狱”得出论题:近代中国形象在西方眼中随时代变迁而变化。阐述,据材料“传教士赞美......中国是一个由干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得出鸦片战争前由于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对中国了解限于感性阶段。他们主要是通过文字来了解中国,他们尊重中国的文化和宗教,对中国儒学和政治缺乏全面认识,中国被视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仰视中国。据材料“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得出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对中国的态度开始转变。中国从西方人眼中的理想国度变成了一个落后、腐朽、需要被“文明化”的对象。这种蔑视的态度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达到顶峰。据材料“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得出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与西方盟军共同抗击日军,中国抗战有力地支持了盟军,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中,中国军民表现出的优良品质给西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开始正视中国。总结全文,回扣主题,得出总体来看,中国在西方的形象既体现了西方自身文化观念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国力强弱的变化。唯有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方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4-2025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第一次教学检测)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