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6日高中历史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据统计,1870—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量增长了3倍多,铁路线长度增长了4倍,世界船舶总吨位增长1倍以上。这表明
A.国家之间经济争夺更加剧烈
B.世界各地区间联系的加强
C.世界各地获得同等发展机会
D.蒸汽机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2.《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郡名)徼外(边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对上述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有利于汉代造纸技术的外传 B.大秦遣使旨在传播宗教
C.西亚成为中欧交往的中转站 D.有利于中西文明的交流
3.17—18世纪,西方出现很多汉语借词,对以下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汉语借词 涵义 创造者
chinoiserie 中国风格 法国人
sharawaggi 中国的“造园艺术” 英国外交官
nankeen 中国出口的土布—.“南京布” 欧洲商人
kaolin 产于景德镇的制瓷原料高岭土 法国传教士
A.西方语言文字以中国的汉文为基础 B.当时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
C.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 D.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
4.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薄伽丘的《十日谈》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阿拉伯著作《一千零一夜》的影响。阿拉伯哲学家伊本·阿拉比著作中关于先知夜间旅行和登霄的说法,成为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的先驱。该材料说明( )
A.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近代西欧文化的发展 B.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生源自于阿拉伯文化的西传
C.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阿拉伯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最为先进的文化
5.现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的阿拉伯数字,是8—9世纪印度数字传入伊斯兰世界后的产物。经过“重组”,印度的数字发展成为一种技术。在阿拉伯数字传入之前,欧洲一直使用罗马数字,但罗马数字的演算十分复杂,所以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交易。阿拉伯数字和十进制算法随着11世纪后地中海商业的发展传入意大利半岛,并且迅速在意大利商人之间普及开来。上述材料说明( )
A.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印度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C.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促进欧洲商业贸易的发展
D.阿拉伯数字的应用推动了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6.1976年,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和468件青铜器。其中玉器以礼器、兵器和装饰器为主,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妇好墓出土的玉璧
A.商朝确立了礼乐制度,迷信鬼神和崇尚天命 B.商朝的军事实力强大,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
C.商朝手工业技艺高超,产品远销至河西走廊 D.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西域已有往来
7.“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这种分布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茶叶贸易路线的不同 B.地区方言发音的差异
C.海陆丝绸之路的推动 D.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
8.“中山装没有采用开放式的敞领,而是采用关合式的立领,这种形式的设计一方面是源于中山装所借鉴的西式军装,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到了服装领型的选择。”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山装的这种设计
A.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 B.带有反专制的意义
C.没有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D.具有中西合璧风格
9.唐朝时,新罗国统一了朝鲜半岛。新罗是一个稳定且组织完善的王朝,它严格地以唐制为样板,甚至统治阶级都使用中国文字,模仿中国的文体,接受佛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唐朝文化( )
A.被新罗加以全面复制 B.深刻影响了朝鲜发展
C.给新罗带来文化殖民 D.推动了朝鲜社会转型
10.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等产品为了输出欧洲,专门按照欧洲风格制造;欧洲的建筑、园林等装饰造型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也融入了欧洲固有的形式。这反映了( )
A.中西文明交流融会 B.中国打开欧洲市场
C.中国建筑技术发达 D.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11.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同在汉代长城烽燧遗址中发现的粟特文纸本信札写于西晋末年(约312~313年),其出自往来中国和中亚的粟特商人之手,信札原本是要发往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却因故未发。这可以用来说明( )
A.造纸术利于西方人文精神产生 B.西晋年间造纸术已传入欧洲
C.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多元化 D.中国古代科技对周边的影响
12.出土汉简“里程简”对长安到敦煌的驿置(馆舍、邸店、邮驿站点)有详细记录,其中所记载的驿置是附有基本供应和保障设施的停靠站点,而不是一般的地名。该驿置的设主要是为了( )
A.传播农耕技术 B.畅通丝绸之路
C.发展民族文化 D.打击豪强势力
13.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夏(古国名,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见到了邛竹杖、蜀布。大夏国人说,他们是从身毒(古印度)购买来的。这一记述可用来证明( )
A.张骞正式开辟了丝绸之路 B.大夏国和身毒之间以经济交往为主
C.“西南丝绸之路”早已开通 D.中国与中亚的贸易关系早已存在
14.如图出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作者选择1763年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新兴的西方世界:到1763年,欧洲主导了世界贸易
A.以欧洲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
C.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
D.工业革命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5.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热瓦克佛寺建于2~3世纪,下图所示是该遗址出土的佛像,其在雕塑手法上融合了古印度的“犍陀罗式”和“秣菟罗式”艺术,而在人物造型方面则参考了当时于阗本地人的相貌特征。这一实物史料可用于说明( )
A.古印度文化是丝路上的主流文化 B.汉代西域佛教传播的普及化
C.丝绸之路孕育了开放的文化体系 D.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本土性
16.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中期,文化消费成为中等阶层以上主体消费人群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在出版商、戏剧和音乐经理人的推动下,英国人对报纸、杂志、油画、戏曲、音乐会的消费增多。这一现象
A.有利于文化的市场化 B.源于中产阶级的形成
C.表明启蒙运动的扩展 D.反映工业文明的繁荣
17.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最能说明,茶马贸易( )
A.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 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C.促进了经济交流与发展 D.有利于国家的边疆治理
18.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写道:“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关于这首诗所描述的历史背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班超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日趋下降
C.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在敦煌分为北线、中线、南线
D.从嘉峪关到玉门关,前往印度和中亚、西亚的路线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
19.茶叶进入欧洲初期,人们习惯在茶馆喝茶,但不久后,荷兰人召集其朋友在家里品尝各种茶。通过这些社交方式,荷兰妇女走出了家庭,与同性交往。由于喝茶之风盛行,中国式茶亭在当时的荷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表明( )
A.中国与荷兰文明互相影响和吸收 B.荷兰已成为茶叶销售的主要市场
C.荷兰积极学习中国的饮茶文化 D.商业贸易带来社会风俗的变化
20.在叙利亚帕尔米拉遗址发现的一块石碑上,题词用希腊文书写,用罗马数字标注的日期是公元137年4月18日;石雕上所刻人物靠在希腊式躺椅上,手举希腊式酒杯。在遗址附近,考古学家还发现了麻、毛、棉、丝等500多件纺织品。据此可推测,当时的帕尔米拉是( )
A.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希腊式城市 B.沟通东西方交流的贸易集散地
C.欧亚民族迁徙的首要陆海通道 D.融合亚洲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
二、材料题
21.“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概况
时间 史实
公元前139年 张骞从长安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
公元前121年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昆邪王降汉后,在其故地设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下诏,河西四郡辖35县,置军屯、民屯共71270户
——据《史记》《汉书》
材料二 唐朝与新罗政治关系密切,海上通道便捷,除官方朝贡贸易外,两地民间海上贸易也非常活跃。但真正形成规模,产生较大影响的还是在唐中后期,包括中日民间海上贸易也在那时达到高峰。中唐以后,随着唐朝、新罗地方藩镇势力的崛起,中央政权对地方控制力减弱,藩镇为增加财源,扩充势力,把触角伸向有着丰厚利润的海上贸易,大批民间商团顺势而起。
——刘凤鸣《唐中后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原因探析》
材料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必将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一带一路”构想的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的原因及重大举措。(照抄原文不得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中后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原因,并请举出唐朝主动对外友好交往的两个事例。我国四大名著中的哪一部取材来源于其中的一个事例?
(3)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从以下两个观点选择一个进行
阐述:①概括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的中国理念。②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分别指出中国如何推动与周边国家、非洲国家的外交关系。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全球化开始以来,跨国贸易的纷争和冲突层出不穷。茶叶贸易在诸多重大事件中串演了关键角色,也是解读世界近代文明史的一条重要线索。 中英茶叶贸易始于17世纪,早在1637年已有英国人在广州购买茶叶,但当时从荷兰或印尼购入仍是主流渠道。18世纪,中英茶叶直接贸易迅速发展,贸易规模扩大,到该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了华茶出口贸易垄断权,中英茶叶贸易进入了鸦片战争前的高峰期。饮茶风尚在英国社会上的流行是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以后,茶叶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品逐渐渗透到英国各阶层。而当时的中国仍是茶叶唯一产地,饮茶风尚的流行使得英国对中国茶的需求异常强烈。英国大量进口茶叶,但是并没有合适的商品销售到中国,东印度公司往往需要运输大量的白银来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英国几经探索,在印度发展了影响深远的鸦片生产。
——摘编自刘礼堂、陈韬《清代茶叶贸易视野下的中英关系——以贸易博弈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中国、印度和锡兰茶叶在英国所占份额的变化
年份 中国 印度 锡兰 合计
1866 96% 4% 0% 100%
1885 61% 37% 2% 100%
1886 57% 40% 3% 100%
1887 47% 47% 6% 100%
1903 10% 60% 30% 100%
为了摆脱片面依赖中国茶的局面,英国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印度阿萨姆等地区建起了茶树种植园。自1850年代以后,各种用于茶叶加工的机器相继发明并投入使用,印度、锡兰对采摘后的茶叶加工逐步实现了机械化,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各国之例,出口货物,本国向不收税,则成本较轻,以较中国,则价为贱”,但中国政府的茶税率80年代后期高达25%。
——以上材料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19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茶叶贸易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这一发展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 19世纪中后期中英茶叶贸易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近代中英茶叶贸易的变化中得出的启示。
23.【说一说】
材料一 1602年,荷兰几乎垄断了海上瓷器贸易,欧洲许多王公贵族用精美的中国瓷装点宫廷。定制瓷上的辅助纹样逐渐模仿欧洲或中东平面装饰。在法国,全面地学习中国,抛弃各种文化上的中世纪残余,以理性来统一一切成为社会风尚。
材料二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也在瓷器贸易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景德镇的画工逐步理解和掌握西洋画法,由此发展出了外销画。伴随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欧洲人逐渐从中国定制欧式有柄茶具和咖啡具,普通家庭也逐渐使用瓷器。1708年,德国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19世纪下半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
——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瓷器贸易在推动中西方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4.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眼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写出论证的角度。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年1月16日高中历史作业》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A C D A D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C C C A B C D B
1.B
【详解】题意主要反映了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增长,没有体现国家之间的经济争夺,故排除A项;贸易总量、铁路长度和船舶总吨位的增长说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密切,世界各地区间联系加强,故选B项;世界各地获得同等发展机会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C项;蒸汽机广泛用于各个领域的说法无从体现,故排除D项。
2.D
【详解】根据“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郡名)徼外(边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可得出当时的大秦进贡商品给汉朝皇帝,与汉代建立了联系,这有利于中西文明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与造纸术外传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遣使的目的,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西亚是中转站,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3.D
【详解】据表格17—18世纪,西方的艺术、外交、商业、宗教等领域人士向汉语借词丰富他们的用语描述中国文化和产品,反映出当时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D正确;材料“汉语借词”说明西方语言不是以汉文为基础,排除A项;材料的创造者都是外国人不是中国政府,排除B项;材料“西方英语出现很多汉语借词”恰好说明中国产品中西的结合,排除C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近代西欧的文学作品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说明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近代西欧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欧洲文艺复兴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了阿拉伯文化对西欧的影响,无法体现其桥梁作用,排除C项;“最为悠久最为先进的文化”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后代替了罗马数字推动了欧洲大规模商业的发展,体现了文化的交流和借鉴的历史影响,C项正确;阿拉伯帝国的确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印度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阿拉伯数字的应用推动了地中海商业的发展,而不是印度洋,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在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中,其“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据此可以推断,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原地区与西域已经有来往,故D选项正确;题干内容仅是涉及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玉器和青铜器的相关信息,并没有涉及商朝确立礼乐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A选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妇好墓中所出土玉器的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至于这些原料是通过何种方式运送到中原地区的,在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并且在商朝内外服制度之下,商王并不能很好地控制外服地区,排除B选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并没有说明这些玉器已经“远销至河西走廊”,排除C选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中的图例及传播路线可知,cha的发音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欧、葡萄牙。tea 的发音主要分布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欧和北欧等。结合所学,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达,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叶贸易商路。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cha的发音。荷兰、英国多从厦门进口茶叶,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于是由厦门方言形成的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综上,材料所述“茶”的发音分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茶叶贸易路线的不同,A项正确;方言发音只能解释中国境内“茶”的发音差异,不能解释中国以外地区“茶”的发音差异,排除B项;tea的发音主要是通过近代以后开辟的新航路传播的,排除C项;cha的发音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在考查物质生活的变迁。中山装的这种设计并没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而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不能选A。摆脱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不能选C。带有反专制的意义只能体现其中一个方面的设计,不能选B。保留了中国的传统的风格,但同时又借鉴的西式军装,属于典型的既有西又有中的“中西合璧”风格,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山装
9.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新罗王朝“严格地以唐制为样板,甚至统治阶级都使用中国文字,模仿中国的文体,接受佛教文化和儒家思想”可知,古代朝鲜深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新罗学习唐朝文化,不是“全面复制”,排除A项;新罗国主动接受唐朝先进文化,不属于唐朝对其进行“文化殖民”,排除C项;唐朝文化推动了朝鲜文化的发展,但仅凭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唐朝文化推动朝鲜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中国)。据本题材料“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等产品为了输出欧洲,专门按照欧洲风格制造;欧洲的建筑、园林等装饰造型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也融入了欧洲固有的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东西方文化交流不断的加强,当时中国处于封建文明的最后辉煌。所以中国的传统手工业,中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大量的传播到了西方。而当时西方资本主义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中国在文明和制度文明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西方形成了中国潮的现象。为后来一西方走向工业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材料反映了中西文明交流融会,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中国打开欧洲市场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欧洲建筑模仿中国风格,不代表中国建筑技术发达,排除C项;因“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中西文明交流融会”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汉代长城烽燧遗址中发现的粟特文纸本信札写于西晋末年(约312~313年),其出自往来中国和中亚的粟特商人之手,信札原本是要发往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却因故未发。”可知,说明纸张已传入粟特人居住的中亚地区,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对周边国家的影响,D项正确;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关,与造纸术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不能得出中国造纸术在西晋时期就西传到欧洲,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了粟特商人通过纸张信札的方式交流,不能得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多元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长安到敦煌为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北线,为保障其畅通,国家在沿途设置站点及相应的保障设施,B项正确;驿置主要提供基本供应和保障设施,供往来行人停靠和休息,无法直接传播农耕技术,排除A项;汉朝内地与西域的往来以经济为主,偶有军事斗争,发展文化不是主要目的,且材料仅说明设置驿置,没有涉及往来内容,看不出民族文化发展,排除C项;设置驿置是为了畅通丝绸之路,与豪强势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夏(古国名,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见到了邛竹杖、蜀布。大夏国人说,他们是从身毒(古印度)购买来的。”可知,张骞出使西域时,在阿富汗发现了从印度买来的邛竹杖、蜀布,据此可判断,印度与四川之间存在着贸易交流,也就是张骞出使西域之前,“西南丝绸之路”已经存在,C项正确;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是中国通向西域,而非材料描述的“西南丝绸之路”,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大夏国和身毒之间的交流是否是经济为主,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与印度的贸易,而非与中亚的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球通史》中作者选择1763年作为介绍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各国领土和商队路线分布,体现“欧洲主导的世界”这一主题的主要理由是,1763年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C项正确;以欧洲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A项错误;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是在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之后,B项错误;工业革命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在19世纪中期,D项错误。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热瓦克佛寺建于2~3世纪。据题意可知,该雕塑位于丝绸之路上,而且在艺术风格上汇集了古印度文化,在造型上参考了当地人的相貌,可说明丝绸之路接纳并吸收古印度文化,可作为实物史料印证丝路文化的开放性,C项正确;虽然丝绸之路是多元文化的融汇,但材料看不出哪一文化占主流,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佛教的本土化,不能看出“佛教传播的普及化”,而且2~3世纪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排除B项;该雕塑体现了丝路文化的开放性,不是中华文化的本土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材料“在出版商、戏剧和音乐经理人的推动下,英国人对报纸、杂志、油画、戏曲、音乐会的消费增多”反映出各种文化消费增多,有利于文化的市场化,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D排除。故选A。
1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题干“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及所学知识可知,茶马贸易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中强化了对自身作为中国一部分的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B项正确;题干只是说茶马贸易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界,并不是扩大了明朝的疆域范围,排除A项;茶马贸易推动了边疆民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但材料主要强调中华民族认同观念,排除C项;茶马贸易对外交往的途径,与边疆治理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描述的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唐朝时,陆上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在敦煌分为北线、中线、南线,C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此举并非班超所为,排除A项;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日趋下降,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是张籍这首诗所描述的历史时期,排除B项;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通过这些社交方式,荷兰妇女走出了家庭,与同性交往。由于喝茶之风盛行,中国式茶亭在当时的荷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可知,商业贸易带来社会风俗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只讲述荷兰人学习中国的饮茶文化,没有讲述中国与荷兰文明互相影响和吸收,排除A项;材料没有讲述荷兰已成为茶叶销售的主要市场,排除B项;材料只讲述荷兰人学习中国的饮茶文化,至于是否积极学习中国的饮茶文化的态度不得而知,排除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材料中提到在叙利亚帕尔米拉遗址发现了一块石碑,题词用希腊文书写,日期用罗马数字标注,石雕上所刻人物靠在希腊式躺椅上,手举希腊式酒杯;同时,遗址附近还发现了多种纺织品,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以及纺织技术等多种文化在此交汇,这些信息表明帕尔米拉沟通东西方交流的贸易集散地,B项正确;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拜占庭帝国建立,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文化交融的相关遗址,欧亚民族迁徙的首要陆路通道在材料中无法推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融合亚洲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夸大了帕尔米拉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21.(1)背景: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
举措:设置河西四郡;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大败匈奴,设郡县管理;移民戍边开发,屯田。
(2)原因:丰厚利润的刺激,民间商团的兴起,海上通道便捷,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海路联系活跃。
事例: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名著:《西游记》。
(3)选择①地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
理念:共商、共建、共享。
选择②周边国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非洲国家: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详解】(1)原因:结合所学西汉经略河西的知识可知,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
举措:依据材料“在其故地设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得出设置河西四郡;依据材料“张骞从长安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得出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依据材料“汉武帝下诏,河西四郡辖35县,置军屯、民屯共71270户”,得出大败匈奴,设郡县管理;移民戍边开发,屯田。
(2)原因:依据材料“除官方朝贡贸易外,两地民间海上贸易也非常活跃”,得出丰厚利润的刺激,民间商团的兴起,海上通道便捷,依据材料“随着唐朝、新罗地方藩镇势力的崛起,中央政权对地方控制力减弱,藩镇为增加财源,扩充势力,把触角伸向有着丰厚利润的海上贸易,大批民间商团顺势而起”,得出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海路联系活跃。
事例:结合唐朝历史知识可知,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名著:结合中国文学知识可知,《西游记》。
(3)选择①,从丝绸之路的地位分析,得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
理念:结合中国“一带一路”的知识可知,共商、共建、共享。
选择②,从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分析,得出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从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角度分析,得出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22.(1)历史背景: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对英国的影响:茶叶贸易给英国带来巨大利润;丰富了英国人的饮食结构;推动英国进行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2)变化:印度和锡兰茶叶在英国所占份额逐年增多,中国茶叶在英国所占份额逐年减少。
原因:英国为了摆脱对中国茶的依赖局面,积极开拓新的茶叶种植园;中国茶叶在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中国的税收较高;资本主义市场的最终形成使得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通畅。
(3)政府应积极扶持茶叶贸易,积极开拓茶叶的国际市场;应创办现代化的茶叶企业,注重制茶技术的创新,不断满足人们对茶叶的需要。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英两国。第一小问历史背景:根据材料“而当时的中国仍是茶叶唯一产地”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根据材料“ 中英茶叶贸易始于17世纪,早在1637年已有英国人在广州购买茶叶,……贸易规模扩大,到该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了华茶出口贸易垄断权,中英茶叶贸易进入了鸦片战争前的高峰期”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二小问对英国的影响:根据材料一“18世纪,中英茶叶直接贸易迅速发展,贸易规模扩大,到该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了华茶出口贸易垄断权”可推出茶叶贸易给英国带来巨大利润;根据材料一“饮茶风尚在英国社会上的流行是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以后,茶叶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品逐渐渗透到英国各阶层”可推出丰富了英国人的饮食结构;根据材料一“英国大量进口茶叶,但是并没有合适的商品销售到中国,东印度公司往往需要运输大量的白银来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英国几经探索,在印度发展了影响深远的鸦片生产。”可推出推动英国进行殖民扩张;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的中英两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信息,可知印度和锡兰茶叶在英国所占份额逐年增多,中国茶叶在英国所占份额逐年减少。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为了摆脱片面依赖中国茶的局面,英国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印度阿萨姆等地区建起了茶树种植园。”可推出英国为了摆脱对中国茶的依赖局面,积极开拓新的茶叶种植园;根据材料二“自1850年代以后,各种用于茶叶加工的机器相继发明并投入使用,印度、锡兰对采摘后的茶叶加工逐步实现了机械化,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可知中国茶叶在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根据材料二“各国之例,出口货物,本国向不收税,则成本较轻,以较中国,则价为贱”可知中国的税收较高;并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市场的最终形成使得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通畅。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英两国。根据材料“但中国政府的茶税率80年代后期高达25%”可得出政府应积极扶持茶叶贸易,积极开拓茶叶的国际市场;根据材料“自1850年代以后,各种用于茶叶加工的机器相继发明并投入使用,印度、锡兰对采摘后的茶叶加工逐步实现了机械化,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和所学知识可知,应创办现代化的茶叶企业,注重制茶技术的创新,不断满足人们对茶叶的需要。
23.瓷器贸易对中西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发展,瓷器大量进入欧洲,并出现了专门用于出口的定制瓷,推动了瓷器在欧洲的普及,由原来的奢侈品变为人们的日用品。在法国,伴随着瓷器的传播,推动了法国全面的学习中国文化,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瓷器贸易的巨大利润推动了欧洲本土制瓷业的发展,并在保护本土瓷器的背景下,削减了从中国进口瓷器的数量。对中国而言,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方贸易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围绕着白银流入中国的贸易网络,白银大量进入中国,推动了中国,尤其是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瓷器作为东西方贸易中重要的商品,在推动东西方经济交流的同时,深刻的影响了中西方社会的发展。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欧洲)。据设问“评析瓷器贸易在推动中西方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可知,在作答时需要分析、评价瓷器贸易在中西方社会发展中产生了什么作用。据材料“1602年,荷兰几乎垄断了海上瓷器贸易”、“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也在瓷器贸易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可知,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发展,瓷器大量进入欧洲;据材料“定制瓷上的辅助纹样逐渐模仿欧洲或中东平面装饰”、“景德镇的画工逐步理解和掌握西洋画法,由此发展出了外销画”可知,出现了专门用于出口的定制瓷;据材料“欧洲人逐渐从中国定制欧式有柄茶具和咖啡具,普通家庭也逐渐使用瓷器”可知,由原来的奢侈品变为人们的日用品;据材料“在法国,全面地学习中国,抛弃各种文化上的中世纪残余,以理性来统一一切成为社会风尚”可知,伴随着瓷器的传播,推动了法国全面的学习中国文化,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据材料“1708年,德国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19世纪下半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可知,推动了欧洲本土制瓷业的发展,并在保护本土瓷器的背景下,削减了从中国进口瓷器的数量。据所学知识,瓷器贸易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从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一个围绕着白银流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角度进行说明。
24.观点一: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
论证角度: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
观点二: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论证角度: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欧洲民主政治制度被实践应用: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观点三:欧洲文明的传播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弊端。
论证角度:环境污染;贫富差距;金融危机。
【详解】根据材料“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即可提炼出观点一: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论证其观点的合理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根据材料“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即可提炼出观点二: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论证其观点的合理性: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欧洲民主政治制度被实践应用;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