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交流
1.(2024.2·浙江卷·17)南宋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嘲讽)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世人“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叶适指出“(士、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锦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 D )
A.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B.反映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
C.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转变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据材料“南宋陈亮为学……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可知,南宋陈亮主张读书要关注经济事务,反对空谈,主张躬行践履的实学;叶适、王守仁、黄宗羲等主张务实重实利功效,提出一系列反传统性经济思想观点。宋明以来这些学者的观点都关注社会现实,注重务实,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故选D项;封建纲常伦理主要指中国古代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体系,题干主要反映宋明时期四大学者主张务实重实利功效,对“农本工商末”这一基本概念的否定和突破,没有涉及挑战封建的纲常伦理的相关史实,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的内容,这些学者的理念主要是对传统经济观念和职业观念的重新审视,排除B项;宋明时期,政府依然沿袭重农抑商政策,这些学者的理念没有促使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变,排除C项。
2.(2024·重庆卷·1)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头向。这表明( B )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
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西周时期,“关中地区……墓多为北头向”,根据所学,西周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正处关中地区,符合“华夏……尚北”,而春秋时期的“关中地区”墓葬头向已经从西周的“北头向”变成“多为西头向”,符合“西戎……尚西”,结合所学,东周时期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而关中地区成为秦的封地,由此可知,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排除A项;同源共祖指有共同的祖先和源流,材料“东夷”“楚蛮”“西戎”“华夏”墓葬头向各不相同,排除C项;关中地区西周时期墓葬头向北,春秋时期墓葬头向西,从墓葬文化来看,具有不稳定性,排除D项。
3.(2024·重庆卷·4)王安石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己的道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谓无作好,无作恶,无偏无党,无反无侧”。人也同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主要反映了王安石( C )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传统的伦理观
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传统的天命观
唯物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王安石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并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运行,这正好符合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同时,他也强调了人的活动和发展也遵循着自身的规律,这进一步体现了他的唯物论思想,故选C项;辩证法更侧重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和转化,而王安石主要强调的是自然和人的规律性,排除A项;伦理观主要关注的是道德、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规范和准则,王安石的观点中并未明确涉及这些伦理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天命观通常强调一切都是由天命所决定的,人无法改变,王安石的观点中并没有强调天命对人的决定性作用,而是强调了自然和人的规律性,排除D项。
4.(2024·安徽卷·3)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年),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A )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
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唐朝文学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录了近二百种植物,其中包括了唐代传入的多种外国植物,如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这些外来植物的记录不仅展示了唐朝时期植物种类的丰富性,更反映了唐朝文化对于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和接纳精神。此外,段公路的《北户录》中关于茉莉花从外国传入并在中土流行的描述,也进一步印证了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这种特点体现在唐朝社会对于外来文化的广泛吸收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故选A项。材料中主要讨论了外来植物在唐朝的传入和流行,以及唐朝文学家对这些植物的记录,而并未提及唐朝的风俗习惯如何传播到外国,排除B项。虽然材料中提到了茉莉花在中土的流行,并描述了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的场景,但这并不能直接说明市民生活悠闲雅致。市民生活的悠闲雅致需要更全面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来支持,如休闲娱乐方式、社会风气、经济水平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考量。而材料中仅提供了关于植物传入和流行的单一信息,无法全面反映市民生活的整体面貌,排除C项。材料中虽然提到了两部文学作品——《酉阳杂俎》和《北户录》,但并未对这两部作品的文学体裁进行深入探讨或比较。同时,材料也没有提及唐朝时期文学体裁的多样性或特点。因此,不能根据材料内容推断出“文学体裁多种多样”的结论,排除D项。
5.(2023·北京卷·1)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D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即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故选D项;选贤任能指选拔和任用贤能的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个性自由是社会生活允许人们自主地追求自身与他人的特异性,且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处理群己关系,强调群体的利益高于个体的利益,排除B项;多元互鉴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6.(2023·山东卷·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A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据题干“分得简则治之精”“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等内容可知,张载主张要实行“封建”,进行合理分权,循礼实现各层次的社会自治,据此可知,其主张扩大地方权力,故选A项;郡国并行制度指的是既存在分封制,又有郡县制,但是题干仅述及了张载主张实行分封制,并没有述及郡县制,排除B项;据题干可知,张载主张权力下放,与健全中央机构无关,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D项。
7.(2023·海南卷·4)“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 D )
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
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
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
据材料“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可知,欧洲学者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同时将一部分欧洲表述习惯融入其中,以便于欧洲人的理解和传播,这说明当时欧洲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借鉴是建立在当时欧洲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下,故选D项;欧洲学者只是将一些特定专有名词替换成欧洲人便于理解的语言情境,并不会影响原著的价值立场,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欧洲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借鉴,并未体现欧洲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文明交融”的说法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明确说明欧洲学者用拉丁语为《论语》作注,是为了学校的文化教育,排除C项。
8.(2023·海南卷·3)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C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统治者崇尚崇文抑武的方略,积极提倡文治,使社会形成了崇文兴教的风尚,促进了宋代识字率的明显提高,故选C项;书院制度主要针对的是科举制度,主要用于科举选官,与材料中“牧羊人”“农村”“村落”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印刷术的普及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但是对提高普通民众的识字率和文化水平影响有限,排除B项;“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说明当时社会识字率比较高是全国普遍情况,并非特指南方地区,而且“建州”“邵武军”只是当时南北方局部地区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性,不能体现文化重心的全面南移,排除D项。
9.(2023.6·浙江卷·2)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C )
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
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
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反对苛政”是孔子民本思想的反映,故选C项;老子在政治上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除A项;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排除B项;墨家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
10.(2023·湖南卷·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D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应朝鲜、日本使臣请赐,明成祖赐重要经籍予朝日两国,明朝初年中国国力强盛,朝日两国希望通过请赐行为加强与明朝的联系进而得到本国民众的支持由此可知朝日两国请赐为手段,旨在以此强化政权权威,故选D项;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儒学有新发展,而明初儒学未有新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提及应朝日两国请赐,明成祖赐予了书籍而已,也可以赐予其他物品,而非书籍向外流通渠道畅通与否,排除B项;“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不合史实、逻辑,朝日两国使者要求请赐并未指明所赐何物,请赐是为了获得中国政府的外交支持,排除C项。
11.(2022·河北卷·5)明代的《水程图》共84帖,是目前稀见的展现大运河全线实景的写生画稿,不同于当时套用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的绘画作品。该作品( A )
A.反映了山水画创作的新发展
B.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
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
D.利用工笔技法呈现了大运河风貌
据材料可知,明代的《水程图》是“大运河全线实景的写生画稿”,据所学知识可知,《水程图》表现出鲜明的实境山水画特点,注重真景实境的描绘,努力呈现情景交融、心物相合、自然天成的境界,给观者以亲临其境、感同身受的直观感受,“不同于当时套用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的绘画作品”,彰显出别具一格的绘画风貌与价值,反映了山水画创作的新发展,故选A项;据材料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水程图》中有绘画、篆刻的内容,但没有融合文学和书法,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体现市民阶层审美情趣的世俗化美术作品有木刻版画、年画、剪纸画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水程图》是山水画,讲求意境和气韵,不符合市民阶层审美情趣,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不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山水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水程图》不属于工笔画的范畴,排除D项。
12.(2022·重庆卷·2)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B )
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
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
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
材料主要围绕蜀地墓葬的变化展开,战国至西汉初期以蜀文化因素为主,西汉中期墓葬形式以汉文化因素为主,随葬品也具有明显的关中特征,这反映出蜀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并融入了汉文化中,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蜀地墓葬平民化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无关,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仅就墓葬文化来看,不能得出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的结论,排除D项。
13.(2021·海南卷·4)《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到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描述此“戏”的是( D )
A.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B.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C.箫鼓声声且莫催,彩球高下意难裁
D.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
据题干“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戏”为赛龙舟,“两两轻轫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生动地再现了龙舟双桨飞举,奋力夺标的情形,故选D项;“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描绘了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手中拿着红旗却丝毫没被水打湿,排除A项;“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描绘了苏轼对侍妾王朝云的思念,排除B项;“箫鼓”“彩球”不合题意,与龙舟无关,排除C项。
14.(2021·海南卷·3)《旧唐书》载,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贞观以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天宝以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这些措施旨在( B )
A.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B.鉴往知来,文以化成
C.礼法并施,三教合一
D.体恤百姓,休养生息
据题干“移史馆于禁中(皇帝居住之地)”“贞观以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可知,唐朝政府重视史籍的修订,意在为统治国家提供历史借鉴,故选B项;“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为道家的主张,排除A项;“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题干未见相关信息,排除C项;“体恤百姓,休养生息”为维护、巩固统治的手段,而统治阶级修史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
15.(2023.1·浙江卷·18)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以建书院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D )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据材料“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可知,宋代书院曾经一度衰落,后来中央太学、地方书院都是人才培养的机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五代学校不修……岳麓亦各有书院”说明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说明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国朝偃武崇文……书院以养士”表明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6.(2023.1·浙江卷·1)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D )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夏文化距今四千多年,与“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不符,故①错误;良渚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通过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墓葬规模大小、随葬品的多寡),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故②正确;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和玉钺等诸多器型,其雕刻纹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故③正确;考古发现良渚文化遗址出土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表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7.(2022·江苏卷·3)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D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据材料“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知,唐朝书法艺术模仿魏晋时期的风格,这说明唐代书法艺术吸收六朝元素,故选D项;唐代文化重心仍然在北方,排除A项;魏晋时期行书进入鼎盛时期,与科举制无关,排除B项;唐代书法效仿前人属于士人追求,而市民文化需求具有世俗化倾向,排除C项。
18.(2022·辽宁卷·6)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成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B )
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
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
材料信息重心是强调被谪戍到东北地区的一些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这有利于东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材料没有明确谪戍之人的民族成分,其对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动和社会秩序的影响也微乎其微,所以排除A、C、D三项。
19.(2022·辽宁卷·2)《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C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材料中的四海、六合、九州、方内等信息明显具有天下归一的理念,再结合汉代大一统盛世局面的形成等知识,可以确定答案选C项。大一统局面形成固然有边疆治理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因素,但二者都只是达成大一统目标的手段,且汉代边疆治理相对后世只是刚起步远未达完善程度,故排除AB两项;强调华夷之辨是不利于大一统形成的,且材料也没有明确区分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问题,故排除D项。
20.(2022·辽宁卷·1)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A )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
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
太祝指出中行寅失败的原因“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认为“一祝不胜万诅”,都体现了民众的重要性,因此选A项。太祝重在比较祭祀和修德义哪一个更重要,重心不在于质疑,即使对祭祀有怀疑也是为了说明关注百姓的意义,所以排除B项;材料对宗法伦理关系和君权神授问题基本没有提及,故排除C、D两项。
21.(2022·山东卷·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大意是君臣上下无论地位贵贱都服从法律;“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说明法家主张君臣需要用礼仪来教育百姓,不然则不详,即尚法存礼,故选A项;中国古代流行自然崇拜,以后发展为对最高神天的崇拜,敬天成为古老的自然崇拜仪式之一,材料不涉及敬天,排除B项;崇德指崇尚道德,推崇德行,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2.(2022·湖北卷·1)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C )
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据材料可知,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实物漆箱箱盖上的二十八星宿图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说明出土文物与文献史料可相互印证,故选C项;图像与文献都是史料,价值没有高低之分,使用时都需要经过甄别辨伪,排除A项;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西周”说法错误,排除B项;“精美的漆箱”可以说制漆工艺精湛,但材料更强调出土实物漆箱箱盖上的二十八星宿图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3.(2021·辽宁卷·4)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朝( D )
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
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
C.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
D.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
据材料“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可知,明万历年间,儒者讲席遍天下,禅宗借势而起,融佛入儒,即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故选D项;阶级矛盾激化导致明朝灭亡,排除A项;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与“儒、释……处处同其义味矣”不符,排除B项;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无关,且当时主流思想仍是程朱理学,排除C项。
24.(2021·辽宁卷·1)右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C )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的确立
据图片可知,双钱结藤编残件既体现了编织过程中的结绳技能,又体现出作为艺术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故选C项;民族认同是指该民族人民对自己民族特有文化风俗的认同,材料既看不出历史传承又无法体现民族认同,排除A项;仅凭双钱结藤编残件无法证实当时社会组织情况,排除B项;等级秩序指的是动物群中的社会等级地位、统治等级地位,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25.(2022·广东卷·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C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据材料“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可知,宋代李靓认为儒学教化功能下降;据材料“与吾儒水火不容”可知,张载认为佛道的追求与儒学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佛道冲击,宋代儒学家主张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复兴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C项正确;宋代儒学并没有吸收法家思想,排除A项;立足考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学术特征,排除B项;张载认为佛道思想“与‘吾儒’水火不容”,因此不是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排除D项。
26.(2022.6·浙江卷·7)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 B )
A.无为而治 B.经世致用
C.再续《春秋》 D.中体西用
据材料“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可知,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故选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是不妄为,不胡作非为,最后达到“无不为”的效果,排除A项;再续《春秋》与“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不符,排除C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7.(2022.6·浙江卷·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一首政治抒情长诗。作者毕生追求“美政”,其作品充满对家国的炽热情感和深切忧念。他是( C )
A.墨子 B.韩非
C.屈原 D.杜甫
据材料可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屈原的政治抒情长诗《离骚》,屈原的作品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故选C项;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与毕生追求“美政”不符,排除A项;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中央集权政治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排除B项;“诗圣”杜甫处在唐由盛转衰时代,其诗凝重沉郁,具有忧患意识、人道主义、现实主义等特点,排除D项。
28.(2022·湖南卷·6)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C )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晚清时期,西学东渐,使得人们在关注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时,注意到了其与《墨子》的记载相似,从而引发了国人对《墨子》的关注与研究,所以说墨学的复兴得益于西学东渐的影响,故选C项;题干只是提到了墨学复兴的背景,并未提到其结果和影响,排除A项;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本身并不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其研究的方法和内容都存在较大差异,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科技以经验和观察为主,而不是以实验为主,排除D项。
29.(2022·湖南卷·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C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儒、墨、道、法等学派的出现本身是私学兴起和发展的表现,其传播更是冲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贵族政治是与“学在官府”局面相统一的,“学在官府”的局面被冲击,就等于冲击了贵族政治,故选C项;题干中提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地区,传播的区域有重合,也有不同,这就导致了有的地区多种学派共同存在,有的地区只有一种学派,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各诸侯国的思想并不统一,而思想不统一是不利于政治统一的,所以不能说上述现象促进了政治统一,排除A项;儒、墨、道等学派的出现本身是私学兴起和发展的表现,而私学的出现冲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所以并不是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围绕土地和人口,或者说是围绕争夺霸权,而不是围绕思想学派的争夺,而当时各诸侯国多采用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所以围绕民间思想的传播并不会导致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和争夺,排除D项。
30.(2021·湖南卷·1)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下表所示:
内容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C )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
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即从歌颂天到不理天,这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即人文意识不断增强,故选C项;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天子权威呈现不断衰落的趋势,排除A项;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辩论,排除B项;人性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排除D项。
31.(2021·山东卷·4)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D )
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明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画本和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是服务于市民阶层的需要,所以这是书籍出版业商品化程度加深的体现,故选D项;题干只提到了画本这一知识传播的载体,并没有与其他载体的比较,没法得出画本是主要载体的结论,排除A项;明中叶之后,理学和心学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而不是市民文化,排除B项;题干仅提到了画本的流行,这是市民阶层的需要,没有提到阶层的分化,排除C项。
32.(2021.6·浙江卷·7)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他强调( D )
A.“心外无理” B.“宇宙便是吾心”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天地之化日新”
王夫之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故选D项;明代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排除A项;南宋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排除B项;普罗塔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主张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排除C项。
33.(2021.6·浙江卷·2)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D )
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
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
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刻画秦军的风采,形象地展示秦朝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的情况,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枝奇葩,故选D项;长城的修建采取因地制宜原则,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取得了协调一致的效果,排除A项;紫禁城许多建筑构件集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体,如太和殿两侧及乾清门前的鎏金大铜缸,外表富丽精致,除了消防灭火的作用以外,还是一种很好的装饰品,排除B项;民本意识就是广大人民的根本的认知,是广大人民对事物判断的一致认知,材料不涉及,排除C项。
34.(2021.1·浙江卷·5)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 C )
A.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
B.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
C.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故选C项;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排除A项;唐朝中后期,韩愈和李翱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排除B项;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排除D项。
35.(2022.1·浙江卷·2)孔子整理编订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除《乐》毁于秦火,其他五部经典传承至今,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下列关于五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B )
A.汉武帝推崇儒学,设五经博士
B.《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
C.五经等儒学经典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吐蕃松赞干布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
《诗》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而《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先河,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汉武帝推崇儒学的一个大举措就是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置五经博士,《诗》《书》《礼》《易》和《春秋》这五部儒家典籍就成为官方倡导的权威经典,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隋唐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明清八股取士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专题3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交流
1.(2024.2·浙江卷·17)南宋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嘲讽)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世人“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叶适指出“(士、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锦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 )
A.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B.反映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
C.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转变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2.(2024·重庆卷·1)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头向。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
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3.(2024·重庆卷·4)王安石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己的道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谓无作好,无作恶,无偏无党,无反无侧”。人也同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主要反映了王安石( )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传统的伦理观
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传统的天命观
4.(2024·安徽卷·3)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年),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
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
5.(2023·北京卷·1)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6.(2023·山东卷·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7.(2023·海南卷·4)“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 )
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
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
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
8.(2023·海南卷·3)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9.(2023.6·浙江卷·2)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
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
10.(2023·湖南卷·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11.(2022·河北卷·5)明代的《水程图》共84帖,是目前稀见的展现大运河全线实景的写生画稿,不同于当时套用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的绘画作品。该作品( )
A.反映了山水画创作的新发展
B.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
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
D.利用工笔技法呈现了大运河风貌
12.(2022·重庆卷·2)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
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
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
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
13.(2021·海南卷·4)《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到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描述此“戏”的是( )
A.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B.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C.箫鼓声声且莫催,彩球高下意难裁
D.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
14.(2021·海南卷·3)《旧唐书》载,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贞观以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天宝以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这些措施旨在( )
A.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B.鉴往知来,文以化成
C.礼法并施,三教合一
D.体恤百姓,休养生息
15.(2023.1·浙江卷·18)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以建书院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16.(2023.1·浙江卷·1)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2022·江苏卷·3)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18.(2022·辽宁卷·6)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成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
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
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
19.(2022·辽宁卷·2)《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20.(2022·辽宁卷·1)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
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
21.(2022·山东卷·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22.(2022·湖北卷·1)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
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23.(2021·辽宁卷·4)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朝( )
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
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
C.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
D.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
24.(2021·辽宁卷·1)右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的确立
25.(2022·广东卷·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26.(2022.6·浙江卷·7)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 )
A.无为而治 B.经世致用
C.再续《春秋》 D.中体西用
27.(2022.6·浙江卷·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一首政治抒情长诗。作者毕生追求“美政”,其作品充满对家国的炽热情感和深切忧念。他是( )
A.墨子 B.韩非
C.屈原 D.杜甫
28.(2022·湖南卷·6)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29.(2022·湖南卷·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30.(2021·湖南卷·1)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下表所示:
内容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
31.(2021·山东卷·4)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
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32.(2021.6·浙江卷·7)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他强调( )
A.“心外无理” B.“宇宙便是吾心”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天地之化日新”
33.(2021.6·浙江卷·2)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
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
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
34.(2021.1·浙江卷·5)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 )
A.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
B.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
C.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35.(2022.1·浙江卷·2)孔子整理编订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除《乐》毁于秦火,其他五部经典传承至今,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下列关于五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推崇儒学,设五经博士
B.《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
C.五经等儒学经典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吐蕃松赞干布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专题3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交流 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统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