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考试时间:2025年3月】
绵阳南山中学2025年春季高2023级3月月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共5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1. 考古学者在浙江义乌桥头、河南舞阳贾湖、湖南洪江高庙、甘肃秦安大地湾、辽宁阜新查海等遗址发现距今8000年前后的龙凤图案、八卦符号,以及含石子龟甲、骨“规矩”、骨律管(骨笛)等,观象授时、象数龟占也已出现。这表明当时( )
A. 社会贫富分化的趋势明显 B. 各族同宗共祖观念形成
C 早期国家区域间文化交流 D. 先民已经有了敬天意识
2. “天”,上古时人们认为就是自然,而孔子很少谈天,重人轻天,认为天是有道德倾向的,与人不可分割。孟子致力于人道的阐述,摆脱了对神或天意的追求,立足于人的心性修养,汉代董仲舒把天塑造为人格神,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这种变化反映了儒家
A. 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结合起来 B. 尊重客观规律又发挥主观能动性
C. 为封建等级秩序提供天道的根据 D. 依时代需要不断调整改造其学说
3. 4300多年前诞生于黄河中游的陶寺文化,其遗址出土的玉壁、玉辞,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类;圆点纹、涡纹彩陶可能源于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玉兽面、玉笄等,与江汉平原石家河文化的同类器物相似。这印证了早期中华文明具有( )
A. 本土性 B. 统一性 C. 包容性 D. 连续性
4. 下图为唐代的敦煌壁画,画中一位帝王骑着马,身后跟着侍从。帝王对面,有持笏板跪拜者。他们之间的榜题写着:“前汉中宗(汉宣帝)既获金人(佛陀铜像)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该壁画作为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 )
A. 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动因 B.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C. 汉代中外交往的通道 D. 佛教在唐代的流行情况
5. 元代以前的绘画作品多不用款,明清以后题款增多并逐渐扩大到题跋,即在画面中书写与绘画相关的诗词文句等,再盖上篆刻印章。这一变化带来的深层次影响是( )
A. 提升文人群体对艺术创作的话语权 B. 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审美取向
C. 促使绘画创作从注重技法转向写意 D. 丰富了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
6. 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写道:“为什么要反对调和呢?因为评判的态度只认得一个是与不是,一个好与不好,一个适与不适;不认得什么古今中外的调和。”这说明胡适( )
A. 主张兼容并包 B. 强调文化时代性
C. 推崇全盘西化 D. 鼓吹文化的民族性
7. 温州人周佇搭乘商船前往高丽,因其有文化,留在高丽朝廷任官,官至礼部尚书,执掌诏书起草,并因为突出表现在《高丽史》立传。周佇拟的《本国(高丽)入宋进奉起居表》,文书格式完全遵循中原王朝制度礼仪。周佇的事迹表明( )
A. 高丽与北宋保持传统朝贡关系 B. 对外贸易提高宋朝国际地位
C. 高丽完全仿效宋朝的政治制度 D. 海外移民促进中华文明传播
8.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一个奴隶的价格大约为二十舍克勒银子,相当于一头牛的价格。如果伤害了奴隶的眼睛,要以该奴隶的一半身价偿还原主,若伤害一头牛的眼睛,也需以这头牛的一半价偿还原主。 由此可推知,《汉谟拉比法典》( )
A. 具有灵活务实的特征 B. 司法程序较为严密
C. 保留同态复仇的传统 D. 带有阶级歧视倾向
9. 如表所示为埃及莎草纸使用情况。材料可用来说明( )
时间 埃及莎草纸的使用情况
埃及第五王朝末期 (约公元前2500—前2350年) 多为宗教或半宗教文献,抄写是神职人员的专利
新王国时期 (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 逐渐传入民间,用来礼赞神明、记录事件等,并出现以抄写莎草纸文书为业的专职人员
公元前8世纪 莎草纸传入希腊,很快成为古代地中海地区通用的书写材料
罗马帝国屋大维统治时期 对埃及的占领使莎草纸的供给繁荣,纸莎草的种植、制造和销售都在私人手里
A. 莎草纸的生产效率提高 B.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 宗教信仰范围逐渐缩小 D. 文化交流范围的扩大
10. 以下是对中古时期某帝国的描述,符合下述全部描述的是( )
①发端于9世纪,在继承和改造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出斯拉夫字母; ②10世纪中叶进入基督教文化圈; ③12世纪,创作史诗《伊戈尔远征记》。
A. 拜占庭文化 B. 阿拉伯帝国 C. 俄罗斯文化 D. 奥斯曼帝国
11. 如表材料表明古希腊史学( )
历史记述 史学家的评论
在希波战争中,一个波斯海军成员潜入水中,经过八十斯塔迪昂(约合148公里),来到希腊,投奔了希腊人。 关于这个人的传说是很多的,其中有些是真实的,有些却是未必可信的了。至于这件事,这里我要说一说我自己的意见,我认为他是乘着船去的。 ——希罗多德
特洛伊战争持续了10年之久,希腊军队人数不足 在战争中,金钱比军备更为重要,因为只有金钱才能使军备发生效力,(若希腊人)有充足的给养……他们会很容易地得到胜利的 ——修昔底德
A. 成为欧洲史学发展的源头 B. 带有中西频繁交流的印记
C. 用理性思维方式解释历史 D. 以神话作史学研究对象
12. 在骑士文学作品中,某些英雄骑士在出名之前,如果生长在商人、手工业者或农民家庭,往往被解释为由于某种特殊原因,他的贵族血统不被外人所知。而那些表现不佳、声名狼藉的骑士则被认为隐瞒了贫贱的出身。这反映了欧洲中世纪( )
A. 宗法等级秩序森严 B. 英雄骑士受到崇敬
C. 贵族推行抑商政策 D. 参战是骑士的职责
13. 位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公元6世纪,由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修建。1453年奥斯曼帝国皇帝苏丹默罕默德二世下令将其改为清真寺。1934年,土耳其共和国宣布:该教堂不再是清真寺,它将作为拜占庭艺术的遗迹和博物馆而受到保护。这一过程见证了( )
A. 罗马帝国的分裂与发展 B. 巴尔干半岛的长期动荡
C. 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交汇 D. 对文化遗产的持续保护
14. 阿育王(公元前303年一前232年印度孔雀王朝的皇帝)根据佛教的典章为他的臣民制定了严格的道德规范,他下令把诏令戒律刻在全国各地带有狮头的石柱上,这些历史遗存成了印度的国宝。1950年1月26日,印度人民选择这些古老的雄狮图案作为国徽元素之一。这表明( )
A. 佛教在印度得到持续传承 B. 殖民侵略对印度影响有限
C. 印度注重民族文化的弘扬 D. 印度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
15. 如表所示为古代世界天文历法成就(部分)。这说明( )
天文历法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代印加
采用太阳历,一年有365天,每月30天,年终另外加5天作为节日 采用太阴历,定一年为360天、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相间,一年共354天 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一年365天,太阴历一年354天,一年均12个月
A. 文明古国之间有过科技文化的交流 B. 古代文明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C. 新石器时代亚非与美洲已建立联系 D. 以农立国得到古代统治者一致认可
16. 3—9世纪,玛雅地区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和建筑,如帕伦克、乌斯马克、特克斯科科等。玛雅人还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玛雅文字,用于记录历史、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A. 玛雅文明呈现繁荣景象
B. 玛雅人与外界联系密切
C. 玛雅人建立统一的国家
D. 玛雅农业文明逐渐衰退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文化中所关注的人是作为个体的人。西万文明源自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最根本的特征即是对个人价值的重视,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到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再到萨特“他人是地狱”,无不强调人是宇宙中最崇高的造物,“人是万物的尺度”。
——摘编自李金华《中西人文思想异同及当今人文教育发展趋势探微》
材料二 中国文化中所关注的是作为群体的人。有学者论述,世界文明包括海洋文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海洋文明开放,游牧文明强悍,而农耕文明讲究合作。中华民族即属于讲究合作精神的农耕文明,这种合作有两层内涵:一是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相融相生,二是人与人的合作共处。因此,农耕文明的生存和发展绝不以个体人的存在为基础,而是以亲族为基础的血缘关系扩展到整个社会,即以血缘宗法为核心的共同的生存基础。在这里,人的生命价值不是个性的解放、个性的彰显,而是体现在亲情和谐、天人合一、等级有序的伦理道德上。
——摘编自李金华《中西人文思想异同及当今人文教育发展趋势探微》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文化特点的主要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文化特点的局限性以及中国文化特点的当代价值。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阿拉伯数字由0、1、2、3、4、5、6、7、8、9十个数字组成,是今天国际通用的数字。阿拉伯数字由古印度人发明,后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因而得名阿拉伯数字。印度数字及其衍生而来的数字都是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中的数字。印度数字发明后,约在公元9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演变出阿拉伯人使用的两种数字:东阿拉伯数字和西阿拉伯数字。东阿拉伯数字和今天阿拉伯人使用的数字形式很相似,西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后被逐渐改进为今天广泛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印度数字在唐代传入中国,东阿拉伯数字在元代传入中国,通用阿拉伯数字在明末传入中国。
——摘编自张铁文《阿拉伯数字引入汉语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择材料中某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补充其在哲学上的两点贡献,概括古希腊哲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交流角度对阿拉伯数字的发展传播进行评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原是一个以河南为主体的相对区域概念,是指以河洛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地区、河北、山西的南部以及山东的西部。中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圣地。
文化类型 发展概况
史前文化 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成为河南史前文明的主要代表。
政治文化 黄帝创立了治国理政的雏形。随着氏族部落的发展演变,中原地域出现一批大大小小的国家。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从夏朝到元朝3400多年间,河南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
姓氏文化 百家姓中有73个源自河南,而“李王张刘,陈林郑黄”几个大姓都源自河南。每年都有大批的海内外游子到河南寻根谒祖。
圣贤文化 河南圣贤众多,如老子、庄子、墨子、许慎、玄奘、杜甫、诸葛亮、张仲景、杜康、岳飞等,其中不少是国际名人,他们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汉字文化 从仓颉造字开始,河南人对中华文字做出了巨大贡献,秦代最早统一了文字的李斯是河南人,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是河南人,而甲骨文在河南安阳的出土,更是汉字文化的最辉煌的一笔。
——摘编自杨焕成主编《中原文化大典》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原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考试时间:2025年3月】
绵阳南山中学2025年春季高2023级3月月考
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共5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特点:西方文化关注作为个体的人;中国文化关注作为群体的人。差异形成的原因是西方海洋文明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古希腊直接民主政治的影响;古希腊早期人文思想。中国大河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的深远影响;百家争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或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2)西方文化特点的局限性:忽视外在约束,容易导致个人私欲的膨胀,进而导致社会道德沦丧和社会秩序混乱。
中国文化特点的当代价值:有助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文化的力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18题答案】
【答案】(1)列举:苏格拉底:贡献: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
柏拉图:贡献:创建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关注的焦点是社会人生;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亚里士多德,贡献:强调人类是整个自然界中最高级的;认为真理高于一切;创立了逻辑学;使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特点:①思维上,具有理性精神、科学思维,以逻辑缜密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
②主题上,希腊哲学注重研究人与自然(蕴涵人文精神);
③哲学与自然科学紧密联系。
(2)评述:阿拉伯数字由印度人发明,是古印度文明的成果:阿拉伯帝国建立后,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阿拉伯数字也被吸收并融合;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将阿拉伯数字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发展;不同类别的阿拉伯数字在唐代、元代和明末分别传入我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也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体现了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19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
阐述:中原地区是早期华夏民族活动的中心,上古神话中的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都在这里诞生。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中原地区又产生了甲骨文和中国最早的散文、诗歌等书面文学。中原文学是中国文学各个分流的源头,对各个地域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道法学派的创始人或集大成者多为河南人,如: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在文字、书画、医药、科技、戏剧、武术等文化领域,中原文化也都占有重要位置。
综上所述,深厚中原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示例二:论题:中原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阐述:甲骨文作为中原汉字文化的早期代表,不仅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契刻符号,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它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记录了商朝王室的档案,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甲骨文的发现,不仅证明了汉字文化的源远流长,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李斯作为河南上蔡人,对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书同文”建议,统一全国文字为小篆,使得汉字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说文解字》作为世界第一部字典,由河南漯河人许慎编纂完成。它归纳了汉字的生成规律,统一了字义解析,为后世汉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部巨著不仅展示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中原人民在汉字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
综上所述,中原汉字文化以甲骨文为起点,经过李斯的规范书写和许慎的《说文解字》编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魅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示例三:论题:中原地区的政治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阐述:首先,中原地区长期雄踞中国政治舞台中心,从这里演绎出的政治理想、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是绚丽多彩的政治文化的见证。黄帝通过长期与其他部落的战争,统一天下,并在中原地区定都,建立了以远古中原地区为中心的联盟制国家。这一时期,黄帝设官分职管理人们的生产生活,还制定了礼仪制度,规范了道德行为,为华夏政治文明奠定了基石。
其次,中原地区的政治文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中原地区地处古代中国的中部,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枢纽。这种区位优势使得中原地区在政治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各朝代政治中心的首选之地。例如,在商、周等朝代,河南就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承载着中原地区的政治交流和决策。
此外,中原地区的政治文明还体现在其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上。中原地区文化兼收并蓄,各地先进的文化因素汇聚到中原,经过整合形成夏商文明,又向周围地区辐射,促进了各地区的文明进程。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原地区的政治文明内涵,也推动了整个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综上所述,中原地区的政治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见证了华夏民族的崛起与繁荣,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