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苏州市园区苏州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苏大附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检测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3分,16题共48分)
1.距今4600-3700年的重庆中坝遗址,驯养狗、猪等多种动物;植物考古材料显示,该地谷物种植明显以黍、粟种植为主,稻作虽然存在,但比例极小。由此可推知,中坝先民()
A.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 B.已迈入阶级社会
C.移植了北方旱作农耕技术 D.过着定居的生活
2.下表为雍正十二年到嘉庆十七年的人口增长情况表,对这一时期人口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年代 人口(万人)
雍正十二年(1734年) 9845
乾隆六十年(1795年) 29696
嘉庆十七年(1812年) 36169
①人头税的彻底废除②玉米的大面积种植③国土的开发和利用④宗族救助活动兴起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3.有学者指出,二战以来,美国主要发动了三次“粮食”战役,分别是美国主导的全球粮食自由贸易浪潮、推广转基因作物(美国掌握转基因作物种子的专利权)和小布什推动的乙醇战略(乙醇主要由粮食生产)。美国发动的三次粮食”战说明了()
A.国际粮形势受冷战的影响 B.国际经济新秩序遭破坏
C.美国政府职能在不断强化 D.美国欲图垄断全球粮食
4.汉代画像石(砖)上描绘了大量妇女参与劳动的场景,她们不仅从事农业劳动,还广泛涉足手工业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比如蚕桑业、纺织业和酿酒业。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 B.自然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
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D.政府对妇女劳动的重视
5.有学者研究指出,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英国输往法国商品的60%-70%为原材料和半成品,包括羊毛、煤、钢铁等。法国出口英国商品的半数以上集中在传统工业部门生产的制成品和食品方面。由此可知,当时()
A.英国对法贸易处于逆差地位 B.英国国际贸易垄断地位动摇
C.英法工业化的进程各具特色 D.欧洲商业格局逐渐发生变化
6.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B.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
C.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
D.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
7.下图为宋明以来中国核心区的变化,这一变化()
A.推动了生产专业化的发展 B.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C.强化了中央对江南的控制 D.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8.清末湘系大员刘坤一提出“至中国与泰西各国通商,商舶往来如织,而中国尚无商船运货前赴泰西,以分洋人之利,现在中国已有使臣分驻英、法、美、德、日、秘及日本等国,华商若往通商,自无虑其人地生疏,致受欺侮。”其意在()
A.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借助领事馆扩大航运权
C.鼓励华商参与国际竞争 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9.1930-1931年,世界经济处于急螺旋式下滑中。下图是当时英国人H.S威廉森创作的海报《喝帝国产茶》与《采帝国产茶》,该海报意在()
A.保护国内消费市场 B.揭示社会发展不公
C.推动民族解放运动 D.唤醒女性独立意识
10.《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中写道“房屋面阔九间为皇帝专用,七间为王以上用,五间限贵族、显宦用,小官及庶人只能建三间之屋......在油漆彩画上,只有皇宫、寺观、贵邸方可用朱,一般官可用土红,庶民只用黑色。”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建筑()
A.受到佛教文化艺术的深刻影响 B.兼具行政、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C.布局和装饰严格遵循礼仪制度 D.体现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
11.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12.19世纪中叶,英国市政厅的设计遵循公开原则。1848年哈利法克斯市在设计市政厅时决定,其位置应在市中心制高点,须有令人注目的高塔和巨大的钟楼。市政厅竣工剪彩时,威尔士王子到场,6万多名观众参加,还有1万多名学生和大型乐队表演节目。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王室权力得到强化
B.城市治理体现民主观念
C.建筑风格发生改变
D.人文主义思想开始传播
13.民国初年,我国各地兴起了拆除城墙运动,上海、杭州和长沙等地都拆除了城墙,如上海城墙被全部拆除,护城河被填平,不仅铺设了下水道,还开辟了环城马路。由此可知,拆除城墙运动()
A.旨在清除封建统治残余 B.削弱了军阀割据的基础
C.利于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D.改变了城市的军事属性
14.19世纪初,美国西部农产品通常是沿俄亥俄河、密苏里河和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经南部港口新奥尔良出墨西哥湾,再运往大西洋沿岸城市。1825年伊利运河建成后,这些农产品直接从俄亥俄经伊利河运往纽约。由此可推知,伊利运河()
A.加快了美国西部沿海的城市化 B.有利于促进美国国内市场的发展
C.导致美国南北方的矛盾激化 D.开辟了大西洋与太平洋间的新航路
15.1921至1927年间,中国国道路修建里程由1185公里达到29170公里,平均每年增长4663公里,从1908年至1926年,“先后成立的商营汽车运输行或公司,约有300余家,拥有各种客货汽车2400余辆。”据此可知()
A.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西方工业技术占据主导
C.社会生活方式发生转变 D.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
16.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二、非选择题(4题共52分)
17.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等。
-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二“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关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的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全球通史》
材料三 有人估计,自万历元年至崇祯十七年(1573-1644)的72年间,葡萄牙、西班牙、日本诸国由于贸易关系输入中国的银元,至少在1亿元以上。万历年间,全国普遍实施一条鞭法,每年赋税的征收总额达到1500万两以上。白银大量进入国家财政的领域,改变了明清时代政府的运作方式及其与社会的交往方式。至于它对推动商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从十六世纪三十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十六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四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
-摘编自《世界通史(中古部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以来物种交换的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对世界的影响。(5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后白银流向中国与欧洲所引起的社会变革。(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2008年2月,中国科技部与原铁道部共同签署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合作协议》。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打破了当时世界运营列车最高时速纪录。使得北京天津的“同城化”成了现实。2012年,我国开始研发新二代拥有纯正中国血统的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的腾空出世,在涉及的 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而软件则全部自主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极大增强了中国高铁的国际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对加快中国高铁“走出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复兴号”作为中国标准动车组,只要是相同速度等级的车,不管哪个工厂出品,都能连挂运营,不同速度等级的车也能相互救援,
-摘编自杨戈《中国铁路发展历程百年回顾》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部门的产量大幅度增加,这不仅使货物待运量大增,也使货物种类增多、运输范围扩大。运河水运严重依赖自然供水状况存在着运输延误和不定期等弱点。利物浦-曼彻斯特地区的运输状况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这一地区的商人们决定投资修建一条铁路。在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通车前夕,多管式气锅的发明使机车的运行速度超过了最快的赛马。1830年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通车运营的成功,在英国开启了一个铁路建设大发展的时期。1870年,英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连接了各地城市和和矿区,几乎伸入到城镇和乡村的每一角落。
-摘编自《英国铁路运输与工业革命进程》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高铁技术发展的表现。(3分)
(2)据材料二,分析推动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设的原因。(4分)
(3)据材料一、二,比较英国铁路和中国高铁建设中的异同。(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的发展繁荣时期。各地市镇的大小规模不一,仅常熟一地就有大小八十个市镇。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市场都在河道两边与跨河桥畔。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如嘉定县“居民以花布为生,男耕女织冬夏无间,昼夜兼营”。大量的布匹成为市镇交易的重要商品。而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如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从16世纪至18世纪初,英格兰地区的市镇增至700个。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
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并与海外沟通密切。到工业革命前夕,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
-摘编自杨杰《英国小市镇与乡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和17-18世纪初英国工业集镇的异同点。(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初英国农村市镇发展的影响。(4分)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摘编自《激进的变革:世界正处在全球化“第三次解绑”的技术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际贸易”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苏大附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3月检测
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C C D D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B C B
17.(13分)
(1)种类多;范围广;双向交流;欧洲主导。(4分)
(2)影响:加速了人类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给亚非拉带来了灾难;(5分)
(3)中国:推动赋税制度变革;白银货币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欧洲:价格革命,加速资本主义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推动社会转型。(4分)
18.(12分)
(1)表现:创造了世界运营列车最高时速纪录;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车辆互通互联。(3分)
(2)原因:货物运输量的增加;水运交通的局限性;火车技术的进步;商人和资本家的投资。(4分)
(3)同:技术创新的推动;全国性铁路运输网的形成;带动了城市的发展(3分)
不同:英国:社会力量推动铁路建设;中国:党和政府规划推动铁路建设发展。(2分)
19.(13分)
(1)相同点:工商业兴盛;生产专业化;交通便利。(3分)
不同点:英国市镇以毛纺织业为主,江南市镇以棉纺织业、丝织业为主;英国市镇分布在集市、港口或河谷地区,江南市镇分布在水路交通便利之处;英国市镇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江南市镇与国际市场联系相对较弱。(6分)
(2)影响:便利农民的经济生活;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奠定基础;促进城市化进程。(4分)
20.(14分)
国际贸易在曲折中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国际间经济交流日益密切,英国依靠强大的实力建立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度,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后来由于一战和经济危机的冲击,各国高筑贸易壁垒,全球商品贸易额急剧下降。二战期间,受战争影响,全球贸易形势震荡下滑。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1947年,关贸总协定签订,以美国为主导,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越南战争、石油危机、经济滞胀、日本崛起等因素的共同冲击下,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牙买加体系建立,固定汇率变为浮动汇率,世界贸易额继续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快,国际贸易高速发展。进入21世纪,由于经济危机,逆全球化思潮的抬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强,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发展受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国家贸易政策和战争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发展过程具有曲折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苏州市园区苏州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