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期末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B C A D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A D D C A C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D C D
26【答案】(1)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地交往交流中逐渐融合而成。(1分)
(2)①春秋;②羯;③魏晋南北朝;④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4分)
(3)论点:我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或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1分)
论证:▲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秦灭六国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都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去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秦始皇派蒙恬出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汉武帝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将新疆地区正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建立起幅员广大的封建国家。
▲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推行汉语、汉服、汉姓、鼓励同汉族联姻。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分,任选两个回答)
综上所述:我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或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1分)
27【答案】(1)制度:①禅让制;②世袭制;
(2)制度:分封制;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的等级制度和统治结构。
(3)制度:县制;影响: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制度:郡县制。
深远影响: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5)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加速了北方封建化进程,便于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6)改革和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和创新要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和创新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等。
28【答案】(1)“文景之治”。
(2)张骞出使西域。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作用: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时派班超班勇出使西域,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
(4)起点:长安。作用: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29【答案】(1)名称:司母戊鼎。
时期:战国时期。
历史价值: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历史悠久,是至今仍在发挥巨大效益的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显示了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
(2)《论语》的学派: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
《道德经》的学派: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意义:儒家重视道德规范和个人修养,要求统治者体恤人民,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等;道家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理即可)
(3)地方诸侯势力过大,推恩令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质量检测(2024.12)
(全卷两个大题,共29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下面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
A.《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话传说
B.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C.《韩非子》中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D.历史研究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2.比较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使你更好地理解问题。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的进步性表现在( )
①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②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③懂得人工取火 ④会打制石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距今4300—4000年,被纳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该遗址已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该遗址的发掘可以用来研究( )
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 D.部落联盟的兴起
4.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有一系列重大发现,如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的“大房子”、辽西红山文化的“祭坛、神庙、积石冢”、浙江余杭良渚文化的黑陶和磨光玉器等。这些发现说明( )
A.新石器时代区域文明同步发展 B.史前文明具有多元性特征
C.早期人类已有强烈的宗法观念 D.文明起源地分布较为广泛
5.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最主要共同原因是( )
A.少数民族袭扰B.自然灾害严重 C.国君统治残暴 D.诸侯犯上作乱
6.2023年国庆假期,上七年级的小明同学去了位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参观,在这里小明可以了解的时代文明是( )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良渚时期
7.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分封制已瓦解 B.争霸战争连绵不断
C.社会动荡不安 D.周王室衰微
8.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最终如下图所示。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 )
A.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B.国家渐走向统一
C.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D.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9.春秋史书《国语》中有“宗庙之牺,为畎田之勤”(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和“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斧)、厮,试诸壤土”(制造铁农具来耕田)的记载。这说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B.商业活动很活跃
C.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D.周王室地位下降
10.面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统一的历史证明,最适合当时社会形势的方案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1.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单位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节俭则昌”“淫佚则亡”主张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韩菲
12.林语堂在《如何理解中国人》中说:“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黄帝时期,仓颉造字
13.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聚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多篇;同时也保存了丰富的商周时期的史料( )
A.《诗经》 B.《离骚》 C.《论语》 D.《墨子》
14.在固阳县城北7千米处,一条宛若游龙的长城横亘在群山之中,这就是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秦长城。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象征,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临洮—咸阳 B.东海—陇西 C.临洮—函谷关 D.临洮—辽东
15.《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是破釜沉舟的典故来源。与破釜沉舟相关的战役是( )
A.楚汉之争 B.垓下战役 C.漠北战役 D.巨鹿之战
16.“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四句诗描述了刘邦( )
A.领导农民起义,赢得民心 B.打败项羽,赢得胜利
C.推翻秦朝暴政,建立汉朝 D.乘胜追击,定都长安
17.在美国作家迈克尔·H·哈特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蔡伦位列第七。他能够入选的理由是( )
A.改进造纸术 B.发明了火药C.发明活字印刷术 D.制成指南针
18.板蓝根源自《神农本草经》,能有效抵抗传染性病毒,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我们可以参考的古代“医圣”的医学著作是( )
A.《本草纲目》 B.《千金方》 C.《伤寒杂病论》 D.《唐本草》
19.下表是晓丽同学复习秦汉知识时整理的课时目录。据此,为其选一个恰当的单元标题( )
第8课秦统一中国
第9课秦末农民起义
第10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下面是某中学历史社团举办讲座的宣传海报。讲座的名称可能是( )
历史大讲堂 讲座名称 关键词:曹操、官渡之战、刘备、赤壁之战、孙权 主讲人:张强 地点:求知楼报告厅
A.早期国家的形成 B.北方民族大交融
C.短暂的西晋王朝 D.三国鼎立的形成
21.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图的一部分,空白处应该填的是( )
A.三国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22.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与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与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 )
A.东汉 B.东晋 C.西晋 D.北魏
23.《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的重视 B.民族交融 C.政治中心南移 D.北民南迁
2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是( )
A.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B.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D.公元前138年张骞踏上前往西域征程
25.下面是一册书的目录,这部书可能是( )
卷一 耕田、收种、种谷各1篇 卷二 谷类、豆、麦、麻、稻、瓜,瓠、芋等13篇 卷三 种葵(蔬菜)、蔓菁等12篇 卷四 园箭、栽树(园艺)各1篇 枣、桃、李等果树栽培12篇
A.祖冲之创制的《大明历》 B.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
C.郦道元著的《水经注》 D.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某校七年级某班同学进行了以“民族交往 交流 交融”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11分)
任务一 【资料研读——进行历史解释】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从材料中看出华夏族的形成具有什么特点?(2分)
任务二 【运用表格——梳理历史史实】
时期 民族关系的史实(部分)
① 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大规模民族交融。
东汉、魏、晋 少数民族氐族、羌族、匈奴族、 ② 、鲜卑族内迁。
③ 出现民族交融高潮
民族交融的作用 ④
(2)根据表格中提示信息,写出表格①②③④处代表的内容。(4分)
任务三 【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观点】
秦始皇 汉武帝 孝文帝
(3)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民族融合,巩固政权。请通过统治者采取的民族政策来论证“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一论点。(要求:任选两位统治者,运用史实,论证观点,条理清楚。)(6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从部落联盟时代到夏王朝的制度演变
(1)结合上图,将①②处的“制度”名称补充完整。(2分)
材料二: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1分)根据材料二回答该制度的作用。(2分)
材料三:(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
(3)依据材料三,回答商鞅在公元前350年合并乡村城镇,在秦国确立什么制度(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影响。(2分)
材料四: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4)材料四中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1分)?此举有何深远影响?(2分)
材料五 他以实际行动来促进汉化进程,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便于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白寿弊《中国通史》
(5)材料三体现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改革 (1分)并根据材料,简要指出这次改革的作用有哪些 (2分)
(6)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和创新的认识。(2分)
28.“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与汉朝的强盛有很大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12分)
【经济之盛】
材料一(汉景帝后期)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1)通过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出现了材料一所描述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一局面称为什么?(1分)
【政治之盛】
材料二 敦煌壁画
(2)材料二描绘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1分)该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2分)
材料三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
——《后汉书》
材料三中“宣帝改曰都护”指的是哪件事?(1分)这样做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根据所学写出后来东汉时期是如何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的?(2分)
【外交之盛】
材料四 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技术,以及铸铁术、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等地的特产,如毛织品、胡桃(核桃)、石榴、胡萝卜、大蒜等陆续传入中国。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里。(1分)指出古今“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2分)
29.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智慧的光芒熠熠生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七年级某班以“中国古代智慧之光”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推介文物——体会人民智慧】(12分)
一组同学为搜集的邮票制作了推介卡片,请将推介卡片补充完整。(4分)
任务二 【品读名言——汲取思想智慧】
(2)二组同学搜集了下面名人名言,请分别写出它们各自代表的学派及其政治上的思想主张(4分)。这些主张对当今社会有何借鉴意义?(2分)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任务三【阅读史料——感悟政治智慧】
(3)三组同学在查阅资料后做了以下笔记,请你写出材料中西汉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1分)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实施了什么有效措施?(1分)
材料五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馀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乐山市马边第一初级中学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