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二中学2024-2025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试题
历史
本试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酒诰》载,周公曾要求卫国国君康叔推行禁酒令,对于聚众饮酒者,则“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西周中期的曶鼎铭文则记载了器物主人曶辅助王朝中主管狱讼的卿士井叔处理晋国都邑翼地的争讼。由此可见,西周()
A.家国同构色彩浓厚 B.制定出完备的成文法
C.延续商朝治国理念 D.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
2.秦律规定:官方贸易之外 商业活动禁止在非市场区域的街道等地进行;贩卖物品在十天以上者,必须到市场进行贸易;售卖瓦土墼(块状燃料)粪等物品者,可以在居民家中贩卖,但要按规定缴纳市租。由此可见,秦朝()
A.关于经济运行的法律严苛细密 B.注重用法律管理基层商业秩序
C.初步放弃了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D.对农用物资交易管控较为宽松
3.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内地唐代墓葬群中发现了十余例形态各异的黑人俑。其人物造型通体发黑,圆脸丰盈,大螺旋状发髻,弯眉大眼,深目鼓圆,鼻梁直挺,嘴唇较厚(如下图所示)。唐朝的一些文学作品和壁画也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境内黑人的形象。由此可见,当时()
A.中非两地直接交往频繁 B.对外交往较为发达
C.黑人在唐朝的地位较高 D.实行平等民族政策
4.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养”的功夫,来发扬善性。同时,他还认为“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这反映出朱熹()
A.宣扬人性本善 B.强调熟读精思 C.注重个人修养 D.重视自我反思
5.王阳明就西南地区流官和土官设置问题奏称:“夫流官设而夷民服,何苦而不设流官乎?夫惟流官一设,而夷民因以骚乱,仁人君子亦安忍宁使斯民之骚乱,而必于流官之设者?土官去而夷民服,何苦而必土官乎?夫惟土官一去而夷民因以背叛,仁人君子亦安宁忍使斯民之背叛,而必于土官之去者?”据此可知,王阳明主张()
A 流官与土官之间应实现相互牵制 B.地方行政管理体系应该不断创新
C.制度设置以提高治理效果为目的 D.边疆治理要遵从少数民族的意愿
6.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古之时,谤有木,谏有鼓,善有旌。太史采风,行人问俗,所以求通民隐、达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自秦焚书坑儒,以愚黔首,欲笼天下于智取术驭刑驱势迫之中,酷烈熏烁,天下并起而亡之。”此论意在()
A.改良旧有体制 B.抨击暴秦政治 C.歌颂远古世风 D.推翻满清政府
7.据记载,20世纪初清朝新式学堂的建立、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以及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巨额资金,而清政府既无力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也无法有效整合民间资本。这()
A.反映出清政府无意改革变法 B.说明民众大多反感新政措施
C.严重制约了清末新政的推行 D.体现出清朝官员的傲慢自负
8.1928年7月,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宣传工作的目前任务》指出:“我们需要运用一切旧的技
巧,那些为大众所能通晓的一切技巧,做我们的阶级斗争的武器,它的形式虽是旧的,它的内容却是革命的,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伟大的艺术,应该为我们所欢迎所支持。”这一论断()
A.说明宣传成为党的核心任务 B.反映出党有意扩大阶级基础
C.意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学艺术 D.旨在推动根据地的革命斗争
9.下图所示为某一时期党和政府颁发给农民的相关证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经济变革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B.农业合作化运动受到人民群众欢迎
C.农民阶级的土改成果得到政府保护 D.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各地基本完成
10.1989年9月,邓小平讲话指出:“总之,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邓小平的这一讲话()
A.有利于中国应对复杂的国际局面 B.反映出中国对战争的看法发生变化
C.说明冷战终结改变中国外交方向 D.体现出中国外交开始服务经济建设
11.有学者指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国王是国家的最高法官,各级官员和公民大会成员在法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家族长老、商业组织首领等人员和机构也参与诉讼审判。该学者重在强调,古代两河文明中的司法机制()
A.与行政体制分离 B.深受希腊文明影响
C.存在多元化色彩 D.出现官商勾结趋势
12.12世纪,英国出现了建城热。至1230年,英国的城市已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网络。从1250年到13世纪末,英国很少再建新城市,既有的城市中也有的未存续下来。至1300年,建城热潮在现实的制约下走向终点。“现实的制约”主要是指()
A.教会对英国的严密控制 B.英国内部矛盾的不断激化
C.君主对城市控制的加强 D.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
13.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将马铃薯带到了欧洲进行种植。下表所示为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种植情况。对此合理的认知是()
时间 传播种植情况
16世纪 欧洲贵族认为马铃薯外貌丑陋,是传播麻风病的罪魁祸首
17世纪 马铃薯在欧洲只作为动物饲料存在,除非别无选择才会有人食用它
18世纪 长年战争使普鲁士粮食短缺,国王腓特烈大帝强硬颁布了种植马铃薯的命令
19世纪 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国粮食供给不足,马铃薯的种植范围迅速扩大
A.统治阶层对新物种态度反复无常 B.贵族态度决定马铃薯种植范围
C.马铃薯的传播伴随着城市化进程 D.社会需求影响新物种传播速度
14.拉美各国独立后,掌权的大庄园主往往奉行自由贸易的政策,通过降低进口关税大量从欧洲输入廉价工业品;他们的庄园一般集中种植一到两种经济作物,通过销往欧洲赚取巨额利润。这些做法()
A.深受原宗主国国际贸易政策影响 B.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严重阻碍了拉美民族工业的发展 D.反映出拉美在全球化中居于主动
15.一战结束后,德国许多社会组织认为:德国军人是遭到龌龊的犹太人与社会党人背叛,才不战而降。在“犹太-布尔什维克”的阴谋再次威胁下,只有强而有力的行动才能防止德国落入俄国的惨境。一战的战胜国们强迫德国套上的和约与民主枷锁,只能用更大的拳头还以颜色。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A.民族间的矛盾异常尖锐 B.社会潜伏着极端情绪
C.对凡尔赛体系强烈不满 D.法西斯操纵社会舆论
16.1953年,苏联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家庭的货币收入平均每户每年分别为18658卢布和15049卢布。其中技术工人家庭工资收入为15894卢布,非技术工人家庭工资收入为12532卢布。这可以用来说明苏联()
A.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 B.注重保护技术型生产力
C.贫富差距呈扩大态势 D.社会福利制度较为完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改道变化情况
-摘自吴忠强《汉朝是如何治理黄河的?》
材料二东汉明帝即位时,黄河向东摆动,沟通黄河、淮河的重要水上航道汴渠被冲毁,汉明帝决心修整汴渠。善于治水的王景提出黄河和汴渠同时治理才能长治久安的主张,受到汉明帝重用,命他征发夫役数十万人,拨付百亿经费,开始治河、治汴。王景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改变黄河原来的河道,“筑堤、理渠”约两千里,使黄河水顺着地势低洼的地方,自然流入大海。随后,他又着手整修汴渠,引黄河水通航,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此外,王景又将濮水、济水等支流汇入黄河,使各支流相互沟通,以取得分流、分沙的效果。王景治河历时一年完成,形成了一条入海最近、水流最畅、输沙能力最强的行洪路线,使黄河出现相对安澜约800年。
-摘编自李莉《王景:800年黄河安澜之“功臣”》
材料三上古时期,河南森林覆盖率是63%,南北朝时期降为25%-33%,唐代降到20%,北宋末只剩约14.2%,明代又降到6.3%,清朝初期猛然下降到0.6%。明清时期,河南境内“嵩、少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中州少山木,即嵩、岳二室,仅寺观中老树数十株而已。其连峰叠皆童也”。1661-1776年,河南人均耕地面积由41.76亩下降到4.56亩。明代时,河南境内共发生水灾538次,明孝宗在位18年,河南有13年发生大水灾。整个清代,河南境内发生较大及特大水灾62次,平均每4.4年便有一次。
-摘编自蔡辉《历史上河南水灾有什么警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黄河水患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景治理黄河取得成功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河南地区黄河水患严重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为古罗马道路的部分图示
注:古罗马道路里程碑:每隔一段距离设置在比较醒目的地方,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刻写道路的名称、归属地、该地与罗马城之间的距离、沿路将要到达的下一个地点和距离、道路的创立者或修建者的名字,帝国时期还刻有在位皇帝的名字和在位时间以及一些对皇帝的赞语等。目前保留下来的里程碑有4000多个。
-以上材料均据王允《浅析罗马道路建设及其历史作用》等整理
(1)根据材料,提取古罗马道路的相关信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罗马道路修建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自身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便投靠德、奥。经过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形成后,法、俄都感到不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两国逐渐接近,并于1892年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形成,双方达成的协议完全是为了针对三国同盟:若法国遭到德国的攻击,俄国应援助法国;若俄国遭到德国或者由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攻击,法国应援助俄国。1904年的《英法协定》及1907年的《英俄条约》签订后,三国协约形成。
-摘编自王绳祖《近代欧洲外交史》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问题层出不穷。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2013年,习近平主席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访俄罗斯期间,在莫斯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该理念回应了世界存在的重大问题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给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共同奋斗方向,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时代坐标。截止到2022年11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连续六年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
-摘编自王巧荣《新时代的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与一战前的大国结盟相比所呈现出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其他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结合材料,围绕“文化自觉”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试题
历史
本试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A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特点:长期为患,后期越来越严重;多次改道,危害范围不断扩大;泥沙淤积造成河道堵塞,灾害日益加剧;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受害尤为严重。有利因素: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东汉初期国家财力雄厚;免除水患是社会的共同愿望;治河策略得当;王景个人的不懈努力。
(2)原因:人口快速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高产农作物 广泛种植改变了山区地面覆盖情况,天然植被大量减少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黄河夺淮入海加剧了灾难;政府力保运河漕运,影响了治黄投入。
【18题答案】
【答案】(1)信息:以罗马为中心,四通八达,覆盖整个疆域;路面铺设大石板,经久耐用;设计规范,利于排水;交通指示统一规范。
(2)影响:有利于罗马对外扩张的进程;加强了罗马对全国的控制;促进了国内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便利了居民的生产生活。
【19题答案】
【答案】(1)影响:激化了欧洲各国的矛盾;加剧了欧洲的军备竞赛;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带来沉重灾难。
不同之处:中国发挥重要作用。
原因: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沉重打击;经济危机的冲击使得西方的国际地位不断下降;西方长期奉行侵略扩张政策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世界尊重;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新兴力量崛起。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同等赋分)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
论题: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在世界文明中 地位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存在明显局限性,但其“中体西用”思想有利于后世的文化自觉;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认识到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主张把儒家学说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结合起来,实行君主立宪,促进了近代中国文化的自觉和社会思想的启蒙;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传播西方政治思想,推翻君主专制,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新文化运动期间,出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这虽然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但也体现出文化自觉的曲折性;一战结束后,西方文明弊端暴露,先进的知识分子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自觉程度大大提高;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注重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基础,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
综上,一个民族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往往会对本国文化进行反思、改进,以适应时代需要,这一文化自觉过程往往充满艰辛曲折。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二中学2024-2025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