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附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检测一
高二历史学科试卷
第I卷
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发现:距今约8000年的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图案中,“太阳被描绘为有着硕大的头、外展双手且连着身躯的人格化的神;凤鸟随处可见,大头长喙,伸展着宽大的翅膀,负载着太阳或獠牙兽;怪诞的獠牙兽,或乘于凤鸟的翅膀,或张展双翅凭借高耸的天梯和山峰飞向天界”。上述考古发现()
A.表明长江流域出现了早期国家 B.佐证了母系氏族公社社会风貌
C.折射了先民对自然的虔诚崇拜 D.凸显万邦时代公共秩序的构建
2.朱雀是来自远古的意象,中国历代正史中随处可见关于朱雀的记载。在代表五个方位的鸟类中,南方神鸟朱雀的出现。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而言,都是一种上天赐福的吉兆。唐代,南方的首领和贵族会将它们进献给朝廷,统治者甚至用它命名长安城门。对此,最为合理的解读是()
A.唐代统治者求仙问道迷信福禄 B.交通的发展使得南北联系加强
C.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 D.南方逐步开发提升南方的地位
3.下图为1885年绘制的《服之不衷》,其配文曰:“......差役等大半狐裘黄黄,邑尊(知县)大怒曰:“尔何人斯?乃衣斯?衣其平时所入钱文必多不义!饬从人将其丽服剥去,堆积于堂下而火之。每人给钱二千文易制布衣。闻者为之大快。”画中知县的做法()
A.揭示了社会矛盾激化
B.表明反帝斗争的高涨
C.展示出新旧交替特征
D.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4.下列关于君主的各种思想言论,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②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
A. ①④③②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①②③
5.下图为17-18世纪中国人口迁徙示意图,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①该时期人口迁徙归因于南方地区初步开发
②台湾设府为人口移居台湾提供了政治保障
③“改土归流”为人口流向西南地区创造条件
④高产作物的引进有利于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6.“铜镀金写字人钟”(如图)是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钟表馆的一件藏品,是英国人专为乾隆皇帝制作。此钟表最精彩奇异的是当启动开关时,一个欧洲绅士模样的机械人就会在面前的纸上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8个汉字。材料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①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②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
③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④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1923-1926年,《新青年》杂志共出季刊与不定期刊9期,发文113篇,其中译文41篇,占总数的36%。从翻译群体来看,留法群体译文占总译文的32%,留苏群体译文占总译文的52%。在这些译文当中,列宁著作译文9篇,斯大林译文4篇,其余译文主要涉及反映苏俄的具体情况以及列宁、斯大林思想和关注中国革命问题等方面。这说明《新青年》在当时()
A.促使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B.推动了青年界学术问题的探讨
C.深刻反思新文化运动启蒙的不足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8.这地区有方便的水陆交通,是通往四方的大十字路口:往北,可以进入高加索;往西,可以通往中欧 可以到伊朗和印度;往南则是阿拉伯半岛( )
①从1到9的数字 ②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③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④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A.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9.古希腊时期,一批所谓“哲人”到处演讲和发表许多奇怪的辩论,传递了许多“负能量”,造成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他们师徒的共同之处在于()
A.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B.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结合起来
C.弘扬公民拥有绝对的民主 D.试图挽救日渐衰败的民主制
10.阅读如表“印欧人的迁徙”,据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原聚集地 迁徙过程
黑海北岸印欧人 来到小亚细亚,被称为赫梯人,公元前1595年,灭古巴比伦王国,赫梯成为近东大国
黑海以东印欧人 分化为伊朗语族和印度语族,其中伊朗语族的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大帝国
黑海以西印欧人 公元前2000年初,入侵意大利;前6世纪,其中的拉丁人建立了罗马
A.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繁荣 B.破坏了亚欧大陆文明的发展
C.扩大了农耕文明传播范围 D.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11.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河流域后,“由于他们(当地人)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据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A.发展了以欧洲文化为主,融合多种文化的印度文化
B.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推动了南亚次大陆的文化多元
C.把马和铁带到印度,改变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
D.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形成
12.列那狐故事诗是12-14世纪法国最出色的文学成就之一。故事诗以“禽兽”喻人,其中狮子象征国王、笨拙凶狠的熊象征大封建主、笨驴象征教士、灵巧狡猾的列那狐象征市民,当列那狐和其他动物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这一文学作品()
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 B.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政治体制
C.加速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D.抑制了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
13.历史上亚洲文明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贸易圈、印度洋贸易圈、东南亚季风贸易圈等区域性贸易网络,打通了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和阿拉伯半岛贸易路线等关键物资渠道,这()
A.促进了全球物种大交换 B.推动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奠定了世界市场的基础 D.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14.18世纪建成的卢浮宫博物馆,位居世界四大历史博物馆之首,其艺术收藏品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6个门类,也有拿破仑一世对外征战时,从世界各地掠夺来的艺术珍品。据此可知,卢浮宫博物馆()
A.被视作首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B.通过掠夺各国不断积累收藏品
C.向公众全方位提供了多个领域知识 D.具有文化传承和服务公众职能
15.16世纪,马丁·路德通过用德语翻译拉丁文《圣经》,创造了优美的文学语言,并借当时刚出现的新印刷技术,极大推动了德语的传播和普及。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一方面在德意志传播了法国的民族主义观念,另一方面在抗击侵略过程中德意志人的向心力得以升华。这两个事件均()
A.促进统一进程 B.强化君主权威
C.推动文化融合 D.增强民族认同
第II卷
本卷共3题,共55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揽,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宋代书院分设经义、治世两斋,前者为主。经义斋教四书五经、理学大师研究心得、历史典籍和诗词;治世斋教农田、治民、水利、算数、军事等实用技能。经费来自官府拨付、民间捐献、自主经营,主要靠学田收入。主持人称山长或洞主,由在职官员或赋闲官员充任。教学活动以升堂讲说和生徒自我钻研为主,辅以讲会制度,即定期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同堂交流辩论。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大学基础学科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专门学科为法学、医学、文学、神学。早期,有很强的神学性;后期,艺术、诗歌、法学、医学、自然哲学、伦理学、希腊语、拉丁语等逐渐成为大学课堂的主流。经费主要来自学生所交学费,部分来自教会、政府、城市的资助以及私人的捐赠。早期大学是为争取特许状以及自由求学活动而组织起来的学者行会组织。尽管教皇和世俗政权力图控制,但大学的运转主要靠学者的活动。大学最通行的课程实施方法是讲授和辩论。
-均据孟冰寒《浅析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课程设置,分析二者课程设置不同的社会原因。(1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书院和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借鉴意义。(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
-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
材料二“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 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引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阐明欧洲国家在上述“三角贸易”中的经济获益,并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6分)关注天津考生公众号 下载更多学习资料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蕴含的象征性意义。(1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图1
图2
图3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殖民掠夺和贸易路线图
从以上三幅图片中任选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C B C D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A C D D...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22分)(1)宋代书院课程设置:经义斋以四书五经、理学心得、历史典籍和诗词为主;治世斋教授农田、治民、水利等实用技能。欧洲中世纪大学课程设置:基础学科有语法、修辞等;专门学科有法学、医学等,后期艺术、自然哲学等成为主流。社会原因:宋代书院: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科举制度影响书院教育,为培养科举人才服务;农业和手工业发达,需要实用技能人才。欧洲中世纪大学:基督教神学影响深远,大学课程带有神学性;城市兴起,商业发展,对法律、医学等专业人才需求增加;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借鉴意义:注重学术研究与思想传承;重视跨学科知识的传授;鼓励学术交流与辩论;保障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保持教育一定的独立性。
17.(18分)(1)经济获益:欧洲国家从中国购买丝绸,贩运至第三国,赚取超额利润;促进了欧洲商业资本的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角色:丝绸是我国传统特色出口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的重要商品,推动了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2)作用:为参与国提供发展经验和资源,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参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实现共赢;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象征性意义:丝绸之路象征着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流与贸易往来;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体现了中国开放包容、和平合作的精神;在当今,“一带一路”继承和发展了丝绸之路的精神,象征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18.(15分)示例:
选择图1和图2,主题:中外交流推动文明发展。
阐述: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输出到国外,同时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等外来物种,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佛教等外来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欧洲人通过新航路到达美洲、亚洲和非洲,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物种交流,如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饮食结构和农业生产。新航路开辟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欧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碰撞与交流。综上所述,无论是丝绸之路还是新航路的开辟,都推动了中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选择其他组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观点明确 3分,阐述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天津市南开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阶段检测(一)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