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约公元前4500年到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人迁移到两河流域南部。出土于该时期的一块石碑上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穿长熠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在同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表明,当时
A.进入了文明时代 B.政教合一的国家产生 C.缺乏文献的记载 D.民众深受统治者压迫
2.波斯帝国君主居鲁士大帝以及波斯帝国官方信仰琐罗亚斯德教所尊奉的主神阿胡拉一马兹达,分别在圣经与古印度佛经的语境下被塑造成宽厚明君与黑暗之神的不同形象。这反映了
A.宗教观念差异决定人物形象塑造 B.帝国军事扩张推动多元文化形成
C.文化碰撞促使本土文化选择重构 D.波斯文化在西方文化中居于主导
3.学界一般认为,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发轫于古希腊。约公元前6世纪后,古希腊的地理学家们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形成了一套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这主要源于古希腊
A.民主政治的发达 B.对外贸易的活跃 C.传播宗教的动力 D.地理位置的独特
4.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它的基本特征是
①封君封臣制度 ②君主专制制度 ③庄园制 ④幕府统治 ⑤农奴制
A.①②④ B. ②④⑤ C.①②③ D. ①③⑤
5.庄园是构成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单元。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同时也包括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庄园里的村民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3天为庄园主干活。这段材料说明
A.庄园里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好 B.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C.庄园里的村民实行集体劳动 D.庄园里的劳动者主要是奴隶
6.10世纪初,新罗人建立统一政权,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广为传播儒学经典与辞章之学。这表明
A.中国文化深刻影响朝鲜的发展 B.朱熹思想在朝鲜影响广泛
C.朝贡贸易推动朝鲜向中国学习 D.朝鲜王朝仿效唐朝的制度
7.古代南亚文明的中心经历了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的转移,兴起于4世纪初的笈多帝国,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统治辽阔疆域和凝聚社会力量,笈多帝国在宗教上大力支持
A.佛教 B.基督教 C.印度教 D.伊斯兰教
8.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
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定居下来。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由此看出,“浮动园地”建造的主要原因在于
A.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造成耕地面积缩减北中学
C.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D.肥沃的淤泥利于耕地增加
10.在马可·波罗之前,欧洲人只知道丝绸来自神秘东方,并不清楚它原产地的模样。马可·波罗通过分享亲身经历,把来源地具象化。《马可·波罗游记》成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畅销书之一。随后几个世纪,许多探险家、航海家和商人决定追随马可·波罗的脚步,一定要前往马可·波罗所描述的东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马可·波罗的书和前往中国的愿望影响的。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A.欧洲人长期对东方尤其是中国兴趣浓厚 B.马可·波罗指引西方人前往新大陆
C.马可·波罗激发欧洲人的中国情结 D.《马可·波罗游记》是中世纪欧洲畅销书
11.梁启超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哥伦布,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达·伽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出现梁启超所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中西方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 B.中国人航海技术的落后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D.中国人缺乏了解外部世界的愿望
12.地理大发现预示了世界历史全球阶段的来临。其中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13.随着1517年埃及被土耳其人占领,从东亚、南亚等地运送过来的商品被奥斯曼帝国加价10倍后再卖给欧洲。这一状况促使
A.欧洲国家积极支持海外探索 B.奥斯曼帝国垄断东西方贸易
C.拜占庭帝国由强盛走向衰落 D.基督教在西亚得到广泛传播
14.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大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下列作品不属于这个时期的是
A.《十日谈》 B.《最后的晚餐》 C.《大卫》 D.《马可·波罗游记》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欧洲革命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价格革命”的客观作用
16.下表所示为16世纪以后世界各地区新出现的部分农作物。这可用于说明
地区 新出现的农作物 原产地
美洲 小麦、燕麦、裸麦、橄榄 欧亚大陆
欧洲、亚洲、非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 美洲
A.商品的全球性交换 B.人口迁移的趋势 C.物种的世界性流动 D.西方的野蛮掠夺
17.有学者认为,15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海外扩张,首先意味着这是一场巨大的空间革命,同时意味着全球经济、政治及文化权力的中心已从伊斯兰世界移向基督教世界。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是
A.由孤立分散到世界联合 B.由文明的多元化到以欧洲为中心
C.由保守沉闷到开明开放 D.由东方主导世界到以欧洲为中心
18.16世纪,亚洲、非洲、美洲遭到殖民掠夺,围绕中国形成白银贸易网络,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这表明,全球航路的开辟
A.导致多元文明覆灭 B.使殖民体系完全确立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推动了世界格局演变
19.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曾撰写《君主论》献给佛罗伦萨的统治者,认为荣誉是君主建功立业的目的;后来又著有《论李维》,主张通过共和制恢复和维护人的自由。由此可见,马基雅维利
A.试图构建未来理性王国蓝图 B.注重比较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
C.表达了基于人性的思想主张 D.描绘了欧洲地区二元政治格局
20.14世纪,意大利的一位贵妇人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现在有时间的人却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他就失去了时间。”15世纪初,佛罗伦萨的一位银行家说:“谁更善于使用时间,谁就能战胜别人。”这反映出当时
A.教皇权威遭到彻底否定 B.“因信称义”受到普遍尊崇
C.世俗追求冲击宗教观念 D.“天赋人权”思想广泛流传
21.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A.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B.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C.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 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2.美国制宪会议的精英们认为要确立新的中央政府必须拥有足够大的权力,不过,它也一定不能拥有过大的权力,以至于将各个州降格为普通的省。为此,美国宪法确立了
A.共和制 B.联邦制 C.民主制 D.三权分立制
23.1826年,李比希在德国首创了闻名于世的现代化学实验室-吉森实验室,这一模式得到广泛的欢迎。随后,不仅各大学纷纷建立实验室,各类企业也对此表现出强烈兴趣。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化学工业迅速崛起。这反映了当时
A.科学与生产相结合的趋势出现 B.科学发展严重污染环境
C.英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改变 D.重化工业逐步占据主导
24.《唐顿庄园》以1910年代的英国为背景,书中的女主人公反对性别歧视和男女不平等,鼓励女性工作,追求没有阶级限制的真知,勇敢自由选择自己的婚姻。这实质上反映出
A.社会观念的变化 B.工业文明的推进 C.民众素质的提高 D.社会阶层的淡化
25.1873年英国发生的绿济危机,使澳大利亚、爪哇、巴西、中国和日本都遭到了打击,纽约股票行情的剧变,转眼便波及斯德哥尔摩、敖德萨、新加坡等地。商品积压、市场紧缩竟像瘟疫般漂洋过海传播到最遥远的城市和农村。这反映了当时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主要侵略方式 B.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态势
C.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遭到了冲击 D.西方殖民国家加紧对殖民地扩张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25分)
26.商路的开辟对促进区域联系和全球联系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学界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可谓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欧洲人带给印第安人的疾病比欧洲人野蛮的剥削还要残忍。印第安人在天花、麻疹、伤寒等疾病面前毫无抵抗能力,只能成群成群地死去。据估计,在17世纪征服时期,西属美洲的人口从5000万锐减到400万。孤立隔绝还造成了美洲印第安人心理上的脆弱。······殖民统治者在摧毁了印第安文化的同时,又力图把宗主国的文化移植过来,以求使印第安人皈依自己的文化和信仰,实现对殖民地的文化控制。武力屠杀、疾病以及残酷的剥削使印第安文化丧失殆尽。
-摘引自周穗明等《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反思》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者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首先提出了“哥伦布大交换”这个概念,指的是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跨越种族的一个重要事件。在人类历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克罗斯比认为,哥伦布航行带来的改变,最重大的一项,乃是属于生物式的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重大结果之一是旧大陆和新大陆的病菌、植物品种交流互换,极大地影响了此后的世界历史。
-摘引自武斌《记疫:祈祷、隔离与共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的动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美洲传向世界的物种两例,并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8分)
27.英国工业革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一 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长期实施保护主义。据统计,1796~1845年间,英国大多数年份关税率是30%~35%,其中1820~1835年间曾出现增高,最高的年份达65%。正是经济保护而不是自由贸易,培育了英国工业,使美(英)国日趋强大。随着工业革命的高歌猛进,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废除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保护关税政策,实行代表本阶级利益的自由贸易政策。1846年以废除《谷物法》为标志,英国方才积极倡导并正式走上自由贸易之路。
-摘编自江涌《自由主义与保护主义》
材料二 关于协定关税,虽然南京条约已开其端,但用的还只是“秉公议定则例”这样一个比较含糊的说法。1843年,中英在香港签订了第一个协定税则《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这个税则上载列的进口货税目共48种,出口货税目共61种。从总体上看,进出口税率多在5%左右。英国对华输出的主要工业品棉织品的进口税率定为“每百两抽银伍两,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低的进口税率,比中国自主的粤海关实征税降低了约58-79%。为英国棉织品占领中国市场提供了极便利的条件。
-摘编自萧治致《鸦片战争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走上自由贸易之路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降低关税的不同影响。(5分)
高一历史答案
1 A 2 C 3 B 4 D 5 B
6 A 7 C 8 A 9 B 10 C
11 A 12 B 13 A 14 D 15 A
16 C 17 B 18 D 19 C 20 C
21 D 22 D 23 A 24 B 25 B
26.(1)动因:①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③《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的介绍;④西方国家对东方商品(或香料)和黄金的追求;⑤传播基督教的需要;⑥奥斯曼帝国阻断了东西方的传统商路;⑦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积极支持。(8分)
(2)物种:马铃薯、玉米、可可、番茄、甘薯、花生、南瓜等。(2分)
影响:①推动了人口的迁移;②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③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④加速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⑤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6分)
27.(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保护主义不适应英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增强,要求自由贸易;土地贵族日趋衰落;高关税推高了进口原料的价格,不利于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4分)
(2)影响:英国: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英国在海外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中国:瓦解了自然经济;逐渐沦为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阻碍了民族工业发展。(5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甘肃省兰州西北中学2024-2025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