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调研(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陶寺遗址中的玉琮、玉璧等继承了良渚文化传统,透雕兽面玉佩受到龙山文化的影响,铃和齿轮形器等铜器则接受了西北地区冶金技术的成果。这些体现了陶寺文明()
A.多元一体格局B.社会分工明确
C.融合四方特征D.商品经济繁荣
2.秦朝统一全国后,经群臣争议,秦始皇否定分封子弟的提议而全面推行郡县制。汉初“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这说明秦汉时期()
A.地方行政建置趋于更加合理完善B.对地方治理方式存在着认知分歧
C.郡县制带有削弱王室的严重弊端D.分封制有利于拱卫王室以安天下
3.史载,在十六国时期,大多数少数民族统治者在建立政权前后都有附会或制造种种祥瑞的现象,高举完成统一大业的旗号,称周边其他政权为“僭伪”,大力尊崇和发展儒学,以华夏礼乐文明的继承者自居。这些做法的主要意图是()
A.表达实现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B.谋求文化认同意识下的执政合法性
C.拓展天人合一理念的应用范畴D.彰显各民族交融历程多元化特征
4.学者范恩实认为:“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统一局面,并创造性地发展了羁縻府州制度,改变了秦汉以来非华夏族群内附即设正州(郡)正县、朝贡则止于册封的二分法,通过设立羁縻州县,将中原地区的州(郡)县制度,以一定的变化形态推及边缘地区”。这一观点认为该制度()
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B.体现了统治者一体而治的治国理念
C.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D.是羁縻思想与君主专制结合的产物
5.“公行”也称作官行,是广州“一口通商”后十三行商成立的一个组织,是经过清廷这一官方特许,既有商业上功能也有外交上的功能。负责传达清廷政令、代缴粤海关税收、管理来华外商和对外贸易等一切具体事宜。公行的设立是清政府为了最大限度地管理粤海关和商人们,包括十三行商们和外商们。这表明当时()
A.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B.清政府确保了控制外商的在华贸易
C.清政府暂时地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D.外贸采用以官制商和以商制夷方针
6.清中期,朝廷开始为书写“国史”准备材料,要修本朝人物的传记时,清帝下令把曾经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降臣们统统编入《贰臣传》,把史可法等当初誓死抵抗清军的前明官员列为忠臣。这说明当时()
A.修史指导思想发生转变B.传统价值观念根深蒂固
C.人物评价标准出现偏差D.社会秩序逐渐出现动荡
7.1922年,周作人在演讲时说道:“五四前后,古文还坐着正统宝位的时候,我们的恶骂力攻都是对的;到了已经逊位列入齐民,如还是不承认他是华语文学的一分子,正如中华民国人民还说满洲一族是别国人,承认那以前住在紫禁城里的是他们的皇上,这未免有点错误了。”周作人的这一观点()
A.强调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兼容并蓄B.意在实现白话文和文言文的相互调和
C.从文学层面批判了五四运动的缺陷D.凸显了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8.中国共产党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实施5年制义务教育,并广泛开办夜校、业余补习学校、识字班,运用墙报、戏剧、报刊等形式向民众普及教育。课程设定除常识、文化课外,还有体操、劳动实习、基本军事能力训练等。党在鄂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措施()
A.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的政权B.兼具人民性和革命性的特征
C.适应了抗日战争的形势需要D.有效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
9.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土地改革法》确立了“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差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改革总路线。由此看出此次土地改革()
A.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B.分批进行且一视同仁
C.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10.1962年秋,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指出,当时全国人民的迫切任务是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这反映当时()
A.工业反哺农业时代开启B.工业化的任务已基本完成
C.国民经济结构得以优化D.调整发展的政策得到延续
11.罗马体育运动的历史非常久远,早期罗马国家的少年们一般练习游泳、角力、拳斗、疾跑和跳跃等竞技性运动。罗马帝国时期法学家乌尔比安论述“如果在厮打、混斗或拳击中,人将他人杀死,而这事发生于公开的竞赛里,可以得到法律的宽恕,但这不得适用于奴隶,因为只有生来自由人才进行公开竞赛。”上述材料说明,罗马()
A.体育比赛只有自由人才能参加B.体育活动促进罗马国家发展
C.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D.法律保障自由人的体育权力
12.所示为1409年牛津大学获得许可的必修课程。由此可见,当时的牛津大学()
类别 必修课程
自由七艺 文法 普利西安“关于主题与副题”
修辞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西塞罗“新修辞学艺术”等
算学 博修斯“算学”
逻辑 亚里士多德“解释篇”、博修斯“论题主题学”
音乐 博修斯“乐理学”
几何 欧几里得“几何学”、维泰略“透视法”
天文 “行星运转理论”、托勒密“天文学”
哲学三论 自然哲学 “元素属性“灵魂论”等
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A.摆脱了教会的控制B.批判继承古典文化
C.侧重哲学思想教育D.重视人文主义教育
13.19世纪,英国史学家考尔德科特在《大英殖民帝国》一书里写道:“英国殖民者往往会采取比较温和的方式”,不像西班牙人那样大肆杀戮,而是“征服了当地的印第安部落,将其驯化为奴”。对于被视为英女皇王冠上宝石的印度,作者更是强调:“英国统治印度的目的在于教化”。这些记录()
A.说明历史叙述受作者立场的影响B.夸大英国殖民对印度的积极作用
C.提供研究英国殖民史的一手史料D.客观上缓和英国与殖民地的矛盾
14.据记载,巴黎公社期间,公社委员会在做出的414个决议、法令和398个公告中没有一个是直接针对农民问题的,也没有制定一份正式的关于农民问题的纲领性文件。这说明巴黎公社()
A.保证了公社政权的纯洁性B.缺乏革命力量联合的意识
C.存在着最终失败的必然性D.直接得到了马克思的指导
15.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中最大的产油国沙特签订了“石油美元”协议,确定将美元作为石油的计价货币。与此同时,沙特将通过出售石油得到的盈余收入用来购买美国国债。该协议()
A.建立了美元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B.加剧了战后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中美国受到冲击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快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中国古代史家观念】(15分)
材料一司马彪出身于西晋皇族,著有《续汉书》《战略》等。只有《续汉书》八志因附于范晔《后汉书》中而得以保存。在《续汉书·百官志》中司马彪认为,圣人应当不刻意建立各种功勋以立名,这在政治实践上表现为精简机构及政令、与民休息、崇尚节约等。他批判汉武帝“多所改作”,使百姓的负担大大增加;他盛赞汉光武帝“务从节约,并官省职”,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续汉书·礼仪志》还记载了他在晋武帝泰始年间上表反对将祭祀六宗立为新礼的理由:三代时并无祭祀六宗之制,且后来实行的所谓六宗之祀其实已涵盖在其他祭祀制度之中。
-摘编自李毅婷《西晋前期政治思想的玄学化-以司马彪为中心》材料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认为,刘秀之所以能“系隆我汉”,天命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则是“人为”。范晔不仅认可刘秀称帝后的功业,也对刘秀“发奋兴兵......平定天下,海内蒙恩”等诏语多有引述。他把东汉帝王“人为”的根本归之于“帝德”之善,强调帝王在因应天命的同时,还应当以德行之,从而创建和恪守功业。基于这一认识,曹操等人成了范晔批评的对象。范晔还在论及东汉一代女主专权、宦官干政时,取儒家所强调的“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为评判的准绳。
-摘编自王亮军《论范晔《后汉书》中的“大一统”意识》
材料三西晋时,陈寿写《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东晋史家习凿齿写《晋承汉统论》,认为曹魏并没有统一天下,不得为正统,晋朝应该直接继承汉朝而为正统。唐朝官方编纂的一系列史书中以“大一统”王朝的眼光平视南北朝的政权,并上推唐朝的授受关系,以北朝为正统。到北宋时期,以统一天下为标准的正统论占了主流,欧阳修、司马光的著作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摘编自江湄《正统论:深入理解中国文明的关键概念》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续汉书》和《后汉书》思想倾向上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晋至北宋史家正统观的变化趋向,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9分)
17.【近代教育变革】(14分)
材料一19世纪70、80年代,洋务派人士创办技术实业学堂,培养洋务活动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1901年,《教育世界》第11期刊登的《实业学校令》中称“实业学校之种类分为工业学校、农业学校、商业学校、商船学校及实业补习学校等”。之后,实业教育在《钦定学堂章程》中出现,以及在《奏定学堂章程》中成体系实施也仅是延续了这一分类,但宗旨相异。对实业教育的具体实施,《钦定学堂章程》未有明确规定,只在《高等学堂章程》中提及于高等学堂之外得附设农工商医等专门实业学堂,俾中学卒业者亦得入之,又于商务盛处则设商业专门实业学堂,矿产繁处则设矿物专门实业学堂,皆宜相度地方情形逐渐办理。材料二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中除设立各级各类普通学校之外专设实业类学校,其中乙种实业学校和甲种实业学校,分别与高等小学校和中学校平行。与大学平行的专门学校,分类培养法政、医学、药学、农业、工业、商业、美术、音乐、商船、外国语等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915年,第一届全国教育会联合大会针对清末设实业学堂以来“实业不振、生计艰窘”“经费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提出“增设筹款”、增加甲种实业学校之数在各省学校中所占比例、扩充内容、实业学校所设科目应根据地方之需、设备略能足用、学生程度能达到标准等办法改善实业教育。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丽翔、张林雄《清末民初实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演进及嬗变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和民初实业教育的不同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和民初实业教育发展的背景。(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路径和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个人扣除标准为800元每月,主要针对外籍个人征税。随着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1986年国务院先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1994年,国家开始进行全面税制改革,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度。2011年修正,将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3500元每月,对个体工商户、承包承租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费用扣除标准也相应提高,但提高了高收入人群的税率标准。2018年8月31日,个人所得税法第七次修正,起征点确定为每月5000元,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收,方式上从按个人征收改为按家庭征收,还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等。
-摘编自周晓君《基于功能分析的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背景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意义。(6分)
19.【上层建筑与历史进程】(12分)
材料在马克思提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后,19世纪晚期西欧部分哲学家对其进行了重新解释,将其解释为机械经济决定论或经济唯物主义。对此,恩格斯1890年在致布洛赫的信中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这一斗争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请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对恩格斯的这一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
一、选择题
1-15CBBDDBABDDCDABC
二、非选择题
16.(1)同:深受儒学影响;侧重人事,带有民本(人本)色彩;关注统治者的德行;重视政治垂训作用。(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异:《续汉书》受道家(玄学)的无为影响更深,《后汉书》更崇尚人道有为的儒学观念;《续汉书》和《后汉书》在评判帝王功绩时,分别以休养生息和建功立业为标准。(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变化趋向:从以占据中原地区的政权为正统转向以统一王朝为正统。(2分)
评价:传播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理念;肯定了民族交融的成果;有利于增强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向心力;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对偏安王朝统治者有一定劝谏作用;(6分,答出三点即可)
深受现实政治环境影响,根本上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7.(1)不同点:清末发展实业教育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维护清政府统治,民国初年是为了富国裕民、培养人才以满足民族工商业发展及解决个人生计;清末实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农工商船四类,民初则包括一切可以学习的实用技艺以及专门教育;清末实业教育的对象侧重少数专门人才,而民初则面向大多数学生;清末实业教育或属洋务活动专设,或为高等学堂附设,而民初具有与高小、中学、大学平行的地位。(6分)
(2)背景:洋务运动兴起和教育革新;清末“新政”进行教育改革;中华民国成立后对兴办实业的鼓励;西学和西方教育模式传入;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风潮;民族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6分)
18、(1)背景:①改革开放的实行和深化(私营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②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③贫富差距的扩大。
特点:①政府主导;②法制化(立法保障);③渐进性(逐渐完善);④与时俱进(起征标准逐步提高)。(8分)
(2)意义:①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缩小贫富差距);②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
③有利于兼顾公平与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④有利于提高政府财政收入;⑤有利于完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6分)
19.观点:恩格斯强调上层建筑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2分)
或者历史进程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论述:
上层建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条件就能体现出来。(2分)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发明集中在英国,除了英国具备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市场、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基本条件外,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它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3分)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其中一个重要条件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潮流,欧美各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3分)
综上,历史进程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不能忽视上层建筑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想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社会合力论这一论断也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