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14分)
(1) (8分)特点:时间跨度长(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有法律保障(中央人民政府相继公布了一系列文件);分期分批进行;涉及范围广(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成果显著(使广大农民获得翻身解放 )。
(2) (6分)相同点:都涉及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都旨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都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对农村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
32. (12分)示例:
论题:欧洲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阐述:从政治方面来看,城市自治运动兴起,如西班牙城市莱昂、法国琅城等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城市自治权,这冲击了封建领主的统治,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同时,王权也在逐渐加强,英国都铎王朝、西班牙等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 。在经济领域,12世纪意大利设立威尼斯银行,从事存、放款业务,这反映了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文化上,“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以及英国牛津大学的成立,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平台;城市文学如《列那狐传奇》的发展,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 。宗教方面,教皇权力在这一时期有起有伏,如德皇亨利四世向教皇“忏悔罪过”,而后法王腓力四世绑架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反映了教权与王权的斗争。总之,欧洲中世纪并非“黑暗的时代”,而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都充满着变化,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评分标准:论题明确2分;阐述过程中能从多个角度结合材料史实进行分析,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得8分;表达清晰2分 。)
33. (14分)
(1) (8分)特点:政体多样(有贵族制、民主制、寡头制等);重视法治,依据制度进行统治与管理;公民有一定的政治参与权,重大事务集体决策;真正享有政治参与权的范围有限,仅限成年男性公民 。
(2) (6分)体现:政治制度方面,把马其顿与东方政治制度相结合,实行特殊的君主专制政体,任用当地贵族担任总督;军事方面,融合波斯及北方士兵,并给予东方官兵各级职务;民族关系方面,倡导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宗教方面,使希腊宗教与东方宗教混合 。达一中高 2024 级 2025 年春季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分值 :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下表为新中国五十年代部分行业的产量情况表,表格反映的情况主要得益于( )
项目 钢 原煤 电 机床 棉布
1957 年产量 535 万吨 1.31 亿吨 193 亿度 2.8 万台 50.6 亿尺
与 1952 年相比 增长近 3 倍 增长 98.60% 增长 64.4% 增长 7 倍 增长 32.96%
A.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B. 人民政府赢得“米棉之战”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 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
2.下边是 1950—1956 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图示表。图示表明中国在 1956 年
( )
A. 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与发展 B. 长期落后的工业面貌开始改变
C. 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建立 D. 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成效显著
3.1953 年 4 月,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政务院为准备普选进行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该文
件指出:“为了使全国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都依法参加选举,必须做好登记选民的工作。”普查采
用统一的表格,项目包括: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本户住址等六项。这次人口
普查( )
A. 凸显人民民主专政理念 B. 推动多党合作制度完善
C.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4.从 1960 年起到 1962 年,我国先后提高了粮食和油料等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粮食的收购价
格全国平均提高了 25.3%,油料的收购价格提高了 19%。农民在 1961 年和 1962 年增加的收益,
共约 64 亿元左右。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农业合作化规模扩大 B. 国民经济处于调整时期
C. 工业化战略开始实施 D.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5.在某次会议上,毛泽东提醒大家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提出:“现在工厂都集中在
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抢时间迁到内地去,各省都要搬家,都要
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在此思想指导下,国家开展( )
第 1页
A. 大生产运动 B. 土地改革 C. 三大改造 D. 三线建设
6.新中国的“熊猫外交”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下表是 1957—1978 年中国向其他国家赠送熊猫概
览。这一时期的“熊猫外交”( )
时间 1957 1960 1972 1972 1973 1974 1974 1975 1978
国家 苏联 朝鲜 美国 日本 法国 英国 西德 墨西哥 西班牙
A. 标志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B. 侧重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C. 服务于外交的时代需求 D. 深化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
7.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掀起一股出国考察的热潮。下表为部分中国代表团考察情况表。对表格
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团长 出访地点 考察事项
1977 年初 一机部农机局局长项南 美国 农业机械化
1977 年 9 月 冶金部副部长叶志强 日本 钢铁生产
1978 年 3 月 外联络部副部长李一氓 南斯拉夫、罗马尼亚 政治经济制度
1978 年 3 月 上海市委书记林乎加 日本 工业发展状况
A. 出访国家均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B. 推动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出台
C. 考察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 D. 体现了中国大国外交的战略思想
8.1978—1984 年间,在粮食种植面积减少 1.15 亿亩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从 30477 万吨增长到 40731
万吨,人均占有粮食从 637 斤增加到 800 斤。以上成果得益于(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9.1992 年初,邓小平先后途经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几千公里,历时一个多月的行程中,这位中
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边调研视察,一边发表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新观点,后来被统称为“南
方谈话”。下列属于“南方谈话”的内容是( )
A.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B. 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
C. 阐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间的关系
D. 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0.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
战略思想,引领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这些思想理论( )
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③总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 ④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党的十二大至十七大的报告中,“无产阶级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表述方式逐步开始转化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述表述方式的变化( )
A. 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 B. 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C. 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D.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完成
12.有学者指出,农业可以通过生产工具的改进获得更多产品,从而使生活资料在当时条件下逐渐增
加。有了产品剩余,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生产活动,并占有财富,从而产生国家政权。由此可见,
该学者认为国家诞生的根源是( )
A. 生产工具的进步 B. 农业与手工业分离
C. 剩余产品的增加 D. 阶级间对立的加剧
第 2页
13.早期文明中西亚地区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
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据此可知,古代文明的
发展( )
A. 受制于自然环境 B. 得益于区域交流
C. 呈现出多元特征 D. 展现出巨大差距
14.下面是公元前 7 世纪亚述帝国的一幅王宫宴饮浮雕。画面中,国王和王后的形象占据了整幅画面
的二分之一,其身上的装饰被刻画的无不细致,而仆从的服饰仅在衣摆处刻有条纹或流苏装饰。
在歌舞升平的王宫花园中,还高挂着埃兰国王特乌曼的首级。该浮雕( )
A. 反映了亚述人对殖民扩张的狂热 B. 意在强化君主的封建专制统治
C. 展现了亚述帝国尚武的社会风气 D. 兼具了较高的艺术和史学价值
15.约公元前 2900 年,苏美尔地区的一块石碑上雕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穿长褶裙,孔武有
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表明他拥有宗教和军事权力,
在同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些情况表明该地区( )
A. 官僚体制成熟 B. 种姓制度形成 C. 出现成文法典 D. 进入文明时代
16.古代两河流域的人和古代埃及人在人神关系和生死问题上存在明显差异(见表 1),造成这种差异
主要是因为( )
表 1
地区 人神关系 生死问题
两河流 人生来只是为神服务,神的意志和行为是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死亡是
域 无法预言的。 恐怖的、不值得期待的。
生命是宇宙的一部分,因而也是
埃及的神明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神是人
埃及 永恒的、善的。人的死亡只是到
生的舵手。
达永生的必经之路。
A. 生产力水平低下 B. 地理环境的差异
C. 文明类型的区别 D. 社会形态的落后
17.佛教主张:“于一切众生身平等心,于一切众生业报平等心。”公元前 6 世纪,许多低种姓的艺人、
剃头匠和工商业者成为佛教信徒,被奉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优波离原本是首陀罗种姓的剃头匠。
这说明( )
A. 婆罗门教已经失去社会基础 B. 佛教暗含对种姓制度的批判
C. 佛教的教义脱胎于婆罗门教 D. 佛教受到上层社会普遍抵制
18.距今约 2700 年的古希腊陶壶上展现了重装步兵交战的场景,步兵主体是公民,公民也是土地所
有者,承担保卫城邦的责任,掌握绝大部分社会财富。这说明古希腊( )
A. 农业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B. 实行贵族寡头政体
C. 公民是城邦制度的基础 D. 公民群体范围广泛
19.根据波斯帝国文献记载,国内人员因公出差时,到达地的规定接待流程如下,这反映了波斯帝国
第 3页
( )
差旅人员将随身携带的介绍信交给传舍的书吏
驿站书吏起草一份收据,内容包含差旅人员所要执行任务的起点和目的地、膳食提供者
等信息
书吏加盖双方印章,存档并定期审计
A. 中央高度集权 B. 道路交通发达 C. 行政管理规范 D. 官僚体系复杂
20.图 1 所示为世界古代某一帝国建立和扩张的形势图。该帝国( )
图 1
A. 在历史上首创行省制 B. 把地中海变成帝国的内海
C. 孕育了洪水传说源头 D. 扩大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力
21.据文献记载,公元前 1250 年,赫梯国王哈图西里三世在一封信中就已经提及铁的生产和贸易,
在随后的公元前 1200 年至前 1000 年,炼铁的技术在西南亚得到传播;公元前 800 年,块炼铁的
冶炼方法又传到了中欧。这反映了( )
A. 冶铁技术走向成熟 B. 贸易对象复杂多变
C. 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D. 全球联系日益加强
22.有学者认为“欧洲封建制不是统治者的政治设计,也不是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治国方案,而
是面对生命威胁、情急之下西欧社会颇有实效的应变,‘是一种特别的和非常具有原创性的政治、
社会和经济秩序’。”这说明该制度( )
A. 削弱了领主和附庸间的关系 B. 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C. 造成了西欧社会的封建割据 D. 以宗法等级和血缘关系为纽带
23.下表是西欧中世纪庄园制下农产品的消费和售卖情况统计表。这说明,当时的庄园( )
农产品直接消费占比 农产品市场售卖占比 农产品加工后售卖占比 年份
(%) (%) (%)
1250 年 60 25 15
1300 年 45 35 20
1350 年 30 40 30
第 4页
A. 人们生活水平下降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生产技术严重倒退 D. 土地耕种面积大幅减少
24.有学者提到 15、16 世纪的欧洲大学与 13 世纪的大学已有较大差异。从经常因暴力冲突而分裂但
富于活力和独特生活的独立行会、研究和教学的发源地,退居为服务于国家的职业培训中心,并
由国家严密控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文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传播 B. 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
C. 宗教势力在世俗生活的不断扩张 D. 王权加强和民族国家逐步形成
25.中世纪西欧,教会学校严禁学生身体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学生只能进行虔诚的祷告和研习经书。
德意志教会学校还曾因学生在休息时间进行投石和赛跑活动而对其实施鞭笞和断食的严厉体罚。
这说明当时教会学校( )
A. 代表了贵族阶层利益 B. 垄断社会教育资源
C. 阻止古典文化的传播 D. 压抑了现实的人性
26.中世纪德意志自治城市科隆是商业和手工业重镇,行会众多。1413 年,该城最高行政机构市政会
议讨论决定,永远禁止制造和使用纺丝搓丝机,理由是它会让该城许多丝织业从业者断了生路。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决议不需要封建领主批准 ②工人通过罢工阻止新机器的引进
③行会有效保护了成员的经济利益 ④该决议重创了机器大工业生产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27.据统计,拜占庭帝国 1000 余年的历史中共发生过 65 次夺取皇位的叛乱,107 位君主中仅有 34
人寿终正寝,8 人死于战场或意外事故,其余君主自愿或被迫让出了皇位。由此可知,拜占庭帝
国( )
A. 政治内耗影响深刻 B. 君权受到教会钳制
C. 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 延续罗马尚武风气
28.“俄罗斯文化就其渊源而言是从一种独特的宗教源泉汲取营养的”,圣像画、水彩壁画、镶嵌画、
石墙砌体、建筑圆顶——所有这些都得益于东正教的传入。东正教还影响了俄罗斯的习俗和道德。
这说明( )
A. 当时俄罗斯是政教合一的国家 B. 俄罗斯文化中融合了多元文化
C. 俄罗斯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D. 东正教是沙皇维护统治的工具
29.16 世纪,伊凡四世推行土地改革,将大量原属于大贵族的世袭领地重新分配,规定土地所有者需
按照土地面积向国家缴纳赋税,同时为鼓励农业生产,对积极开垦荒地的小地主给予税收优惠。
这些举措( )
A. 阻碍了农业技术进步 B. 增强了大贵族的实力
C. 强化了沙皇专制统治 D. 导致了城市经济衰败
30.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明显有别于
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朝鲜和日本都建立了中国式的中央集权制度。据此可知,中古
时期各地区文明( )
A. 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 B. 呈现出交流频繁的景象
C. 保持着鲜明区域特色 D. 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
二、非选择题(40 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占全国面积 1/3 的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从 1950 年冬到 1953 年春,在
新解放区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1950 年 6 月至 8 月,中央人民政府相继公布了《中华
第 5页
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村协会组织通则》《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等文件。1950 年冬到
1953 年春,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分期分批进行。每期都经历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地主
的土地财产、复查总结、动员生产等阶段,到 1953 年春,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
完成,全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无偿分得约 7 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及
其他财产,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约 3000 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广大农民真正获得了翻身解
放。
材料二
1981 年 10 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形成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作为 1982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转批全国。《纪要》高度评价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发展,明确指出:“目前实行
的多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干,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
到户、到组,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就不要变动。”从而使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社会主义集体经
济生产责任制得以确认,使其推行具有了合法性。截至 20 世纪 80 年代初,全国农村 97%以上的生产
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初期土地改革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土地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同点。(6 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的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由
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 500 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醉的,
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引自(美)朱迪斯 M 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二
欧洲中世纪大事记
1020 年,西班牙城市莱昂首次获取城市自治特许状。
1057 年,米兰市民武装起义,反对作为城市领主的大主教。
1077 年,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向教皇“忏悔罪过”。
1088 年,“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
1096 年,英国牛津大学成立。
1108 年,法国琅城市民向城市领主购买了城市自治权。
1171 年,意大利设立威尼斯银行,从事存、放款业务。
12 世纪后半期到 13 世纪中叶,《列那狐传奇》完成,欧洲城市文学发展。
1303 年,法王腓力四世因征税问题绑架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
第 6页
1313 年,教皇克莱蒙五世公开发行花钱就能得到的“赎罪券”。
1367 年,德国各大贸易城市正式成立汉萨同盟,最终包括了近 200 座城市和城镇。
1485 年,都铎王朝建立,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1492 年,西班牙“光复运动”胜利,建立了欧洲最早的统一中央王权国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欧洲中世纪的发展,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
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古风时代希腊城邦兴起之后,纷纷以立法形式确立其政体。以斯巴达为代表的城邦确立了贵族制,
以雅典为代表的城邦则确立了民主制,还有相当一部分城邦确立的是寡头制。这些政体虽然各不相同,
但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均将法治置于崇高地位,依据制度进行城邦统治与管理;公民均在一定程度
上享有参与城邦事务商议和决策的权利,并且重大事务的决策均经过议事会和公民大会商议,由集体
做出。诚然,真正享有政治参与权的公民仅限成年男性公民群体,妇女和奴隶及其他自由人都被排除
在外,但和同时期其他文明的政治方式乃至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的政治方式相比,参与政治商议和决
策的广泛度仍然是无与伦比的。
——摘编自黄洋《希腊城邦政治与西方法治传统的建立》
材料二
亚历山大采取的治国政策,处处体现了东西方的融合。亚历山大把马其顿与东方政治制度相结合,
实行一种特殊的君主专制政体。“从公元前 331 年到公元前 327 年,帝国征服和组建了 12 个省,只有
一个省的总督是马其顿人”,其他各省的总督都是当地贵族。亚历山大把波斯及其北方招募来的士兵,
加以方阵和马队的特殊训练,“在骑兵特别部队里……许多东方的官兵被选派担任了各级职务”。亚历
山大积极倡导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凡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享受免税权利。“亚历山大
每到一个地方,都在当地的庙宇里举行祭祀,搞一些活动和举办节日来向众神献祭”,导致希腊宗教
与东方宗教的混合。
——摘编自李丽玲《浅析亚历山大统治政策与希腊化文明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城邦政治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西方的融合”在亚历山大治国政策中的体现。(6 分)
第 7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达州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