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近期考古学者在昆明发掘出主体为两汉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其中发现封泥共500余枚,有官印封泥和私印封泥,包括“益州太守章”及益州郡下辖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等。这表明汉代( )
A.中央对云南行使治权 B.西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C.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D.官僚行政制度体系完善
【答案】A
【解析】由“益州太守章”、“益州郡下辖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可知,这属于郡县制下官员所用的官印封泥,是汉代对云南地区进行管辖和行使统治权的标志,表明中央对云南行使治权,故选A项;题干中的封泥体现的是与汉代政治统治相关的信息,与经济发展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题干中的封泥体现的是汉代对云南统治和行政管辖的信息,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出土的封泥可以体现出当时的官僚行政制度,但是没法只根据出土的封泥判断该制度体系是否完善,排除D项。
2.罗马共和国后期(公元前78—前49年)58位执政官,据不完全统计,直接拿现金收买选民的执政官多达15位。这一时期,各类归于选举舞弊名下或意在遏制选举舞弊的法律迅速增加,达二十余项。由材料可知,罗马共和国后期( )
A.选举舞弊是政治生活的常见现象 B.立法遏制选举舞弊行为成效有限
C.选举舞弊加速了共和国走向衰亡 D.罗马法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直接拿现金收买选民的执政官多达15位……二十余项”可知,虽然颁布了大量与选举舞弊有关的法律,但仍有较为严重的舞弊现象,这说明立法无法有效遏制选举舞弊,故选B项;将罗马共和国后期存在的执政官选举舞弊归之为“政治生活的常见现象”,存在夸大现象,排除A项;材料呈现了罗马共和国后期选举舞弊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确实不利于罗马共和国的统治,但无法由此推断其与罗马共和国衰亡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在罗马共和国后期对选举舞弊所产生的作用有限,而非其内容上的形式主义,排除D项。
3.19世纪,英国移民在阿根廷大量兴建英式学校。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在英国私立学校中,英国移民及后裔所占的比重仅为40%左右;在19世纪80年代的一份抽样调查中,40名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仅1名是英国移民。英国移民此举( )
A.服务于资本原始积累需要 B.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
C.具有深刻的种族歧视倾向 D.促使列强收缩在拉美的扩张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英式学校......40%左右......仅1名是英国移民”可知,英国移民在阿根廷大量兴建英式学校,并大量招收阿根廷本土学生,其主观目的是培养阿根廷精英阶层的亲英意识,但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故选B项;资本原始积累是工业革命前的资本积累方式,其特点是暴力、血腥的,此时英国已进行工业革命,因此,此举并非服务于资本原始积累需要,排除A项;据材料“英国移民及后裔所占的比重仅为40%左右”可知,英式私立学校中的阿根廷本土学生数量多,因此,没有体现作为殖民者的英国的种族歧视倾向的信息,排除C项;据材料“英国移民在阿根廷大量兴建英式学校”可知,体现了列强不断扩大在拉美的扩张,而非收缩,排除D项。
4.19世纪上半期,亚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处于自发斗争的阶段,属于旧式的反抗斗争。19世纪中后期,开始走上自觉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以上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亚洲国家民族意识的高涨 B.亚洲地区先进政治人物的推动
C.亚洲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 D.民主启蒙思想在亚洲地区传播
【答案】C
【解析】亚洲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从自发斗争走向大觉醒时代是在19世纪中后期,主要原因是亚洲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不断发展,也就是亚洲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从而推动民族民主运动不断发展,故选C项;无论是自发斗争还是自觉斗争,都是在民族意识高涨的背景下发生的,所以A不是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亚洲地区先进政治人物是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所以C比B更确切,排除B项;民主启蒙思想在亚洲地区传播也是建立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D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
5.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因交战各国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道德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一战期间最先得到了应用。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
A.促使国际社会协调行动 B.导致计划经济体制普遍建立
C.推动政府机构转变职能 D.使得社会主义理想成为共识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的思想……得到了应用”等可知,一战期间参战国通过控制其经济体制来服务于赢得战争胜利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一战一定程度上推动政府机构转变职能,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各参战国政府对内控制本国经济体制,并未涉及国际社会的协调行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应用“计划经济”的思想,“计划经济”思想不等于“计划经济体制”,因而不能得出各国普遍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一战期间,俄国的十月革命促进社会主义的传播和社会主义革命浪潮的到来,但此时社会主义理想并没有成为共识,排除D项。
6.1921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对贫困户可以减免粮食税的税额,对恢复农业生产得力的农户以减税作为奖励;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剩余的全部粮食、原料和饲料。这些规定( )
A.适应了国内战争的需要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弥补了农业集体化不足 D.配合了苏联工业化开展
【答案】B
【解析】题干所述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规定,这调动起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故选B项;1920年底苏俄的国内战争已经结束,A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政策开始于1927年12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苏联工业化的方针提出于1925年12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7.下图是沙皇时代和苏联时期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社会变革促进了经济发展 B.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C.一战使西方受到重大挫折 D.苏联社会主义探索的成效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 ,与沙皇时代相比,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二,结合所学苏联经济建设的史实可知,这是斯大林体制的结果,即苏联社会主义探索的成效,故选D项;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是斯大林模式的结果,并不是社会变革,排除A项;苏联没有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与沙皇时代相比,苏联工业产值显著上升,与一战对西方的影响无关,排除C项。
8.在世界文化遗产、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的太子坡,这个宛若世外桃源的地方,曾经是红三军8师驻扎的根据地。当地一个叫“福”字照壁的墙上,如今依然清楚地写有:“红军是工农贫民的军队”“实行土地革命”两幅红军标语。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北伐战争推动农民革命热情 B.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的探索
C.力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中共注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
【答案】B
【解析】由“红军是工农贫民的军队”、“实行土地革命”可知,这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红军和进行土地革命的反映,故选B项;北伐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属于国民革命军,不称红军,且土地革命并未发生在北伐战争期间,排除A项;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决定把自己的军队整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陆军新编第四军,而不称红军,排除C项;题干中的信息不能体现传统文化,且共产党建立红军和进行土地革命不属于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是根据国情对革命策略的创新,排除D项。
9.1930年3月12日,甘地发起了以废除食盐专卖和取消盐税等为主题的“食盐进军”运动。这场运动被视为印度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一认识主要基于两者都( )
A.巩固了民族独立战争的成果 B.彰显了民众的反抗精神
C.捍卫了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 D.体现了共和政体的活力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印度的“食盐进军”运动和北美地区的“波士顿倾茶事件”都反映了殖民地民众对英属殖民当局相关政策和措施的不满,反映了当地民众不屈的斗争精神,故选B项;1930年的印度与波士顿倾茶事件时的英属北美地区都还没有获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食盐进军”运动和“波士顿倾茶事件”都能体现资产阶级的诉求,但它们并不是“捍卫了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 ”,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1930年印度并不是共和政体,排除D项。
10.漫画《坚固的基础》反映的是1943年11月,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的会晤,图2文字意为“远东的胜利”,根据漫画反映的信息,有关此次会晤说法正确的是( )
图2
A.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有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重新确定了欧亚国家的政治版图 D.初步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43年11月……‘远东的胜利’”可知,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议,签署了《开罗宣言》,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开罗会议,有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故选B项;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排除A项;开罗会议未重新确定欧洲国家的政治版图,排除C项;雅尔塔体系初步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排除D项。
11.1961年,苏联以非集团语言出版的图书总产量达到4000万册;阿拉伯语图书翻了三倍,西班牙语、印度语和波斯语的图书产量翻了一番,日语、库尔德语和意大利语书籍也大幅增加。这反映出苏联( )
A.文教事业取得显著成果 B.外交空间得到极大拓展
C.文化活动受到冷战影响 D.积极争夺舆论的至高点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可知,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以非集团语言出版的图书主要是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印度语和波斯语等,结合所学可知,它们主要是中间地带国家的语言,据此可知,这反映出苏联的文化活动受冷战影响较大,故选C项;题干所述史实能够体现出苏联文教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这仅是问题的现象,而不是“本质”,排除A项;外交空间主要指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而题干论述的是文化,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苏联用多种非集团语言出版了许多图书,但是并没有述及其内容,也就不能苏联意在“争夺舆论的至高点”,排除D项。
12.下表为1961—1975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统计表,这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工业总产值 8.6% 8.5% 7.4%
A.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连续性 B.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被削弱 D.工业始终是经济改革的重点
【答案】B
【解析】结合图表可知,1961—1975年之间,苏联社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均保持快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这一时期实行赫鲁晓夫改革及勃列日涅夫改革,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60年代苏联实行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1964年以后开始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所以其政策并不延续,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苏联国内各种经济所占比重,无法判断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是否被削弱,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6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排除D项。
13.第16届不结盟运动峰会于2012年8月26日至3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来自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高级代表以及观察员国代表等出席了峰会。上述材料反映的会议的召开( )
A.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B.摧毁了西方主导的世界殖民体系
C.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全球治理诉求 D.冲击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政治格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不结盟运动峰会于2012年召开,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的史实可知,不结盟运动是由发展中国家建立,体现发展中国家全球治理的诉求,故选C项;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无法推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排除A项;“摧毁”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瓦解,排除D项。
14.下面为1981~2017年世界货物贸易和全球GDP增长率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世界经济开始趋向制度化和体系化 B.国际关系直接决定贸易发展水平
C.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D.经济全球化趋势呈现出逆转倾向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可知,世界货物贸易增长率和全球国民生产总值总体上呈正相关,即世界货物贸易增长率上升时全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也在上升,而在2008—2009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大幅度下降时全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也随之下降,反映了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故选C项;世界经济开始趋向制度化体系化的标志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成立和关贸总协定的签署,排除A项;“直接决定”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也没有体现国际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材料只提到了货物贸易,所以不能得出“经济全球化趋势逆转倾向”的结论,排除D项。
15.从1963年5月成立到2002年被非洲联盟取代,非洲统一组织积极参与非洲国家间绝大多数边界和领土争端的调解活动,如成功地解决了加纳和上沃尔特边界争端,调停了加纳和多哥的埃维族争端等,还使某些冲突或争端得到缓和。非洲统一组织的这些活动( )
A.在非洲取代了联合国地位 B.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C.在非洲建立了政治新秩序 D.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非洲统一组织积极参与非洲国家间绝大多数边界和领土争端的调解活动”“成功地解决了加纳和上沃尔特边界争端,调停了加纳和多哥的埃维族争端等,还使某些冲突或争端得到缓和”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统一组织的活动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故答案为D项。非洲统一组织在非洲并没有取代联合国的地位,联合国依然在非洲发挥作用,且材料也没有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国际关系,排除B项;C项“政治新秩序”之说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相符,故而不选。
16.在当今时代背景下,G20既引入“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又引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既引入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中国治理观,着力解决经济全球化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的不平衡发展问题。由此可知,中国智慧( )
A.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兴起 B.利于提升全球综合治理能力
C.致力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D.打破了西方的霸权主义政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共商……中国治理观”可知,G20引入“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中国治理观,推动构建与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相一致的全球治理体系,有利于全球治理能力的提高,故选B项;早在1967年,随着欧共体的诞生,经济区域集团化就已兴起,排除A项;“致力于”说法错误,中国智慧在应对全球化困局的同时,提升全球治理能力,排除C项;“打破”说法错误,西方霸权主义政策至今仍然存在,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不列颠人给印度斯坦带来的灾难,与印度斯坦过去所遭受的一切灾难表现出来,毫无疑问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在程度上要深重得多……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犯下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材料二
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认为,一些殖民地的独立是宗主国自愿结束殖民统治的结果。例如,英国前首相艾德礼就在一次讲演中宣称:“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大帝国兴起,繁荣一个时期,然后垮掉了。……只有唯一一个帝国,这个帝国在没有外来压力下或没有对统治的负担感到厌倦的情况下,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它们。……这个唯一的例子就是大英帝国。”
——摘编自2019年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历史发展的影响。(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探讨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14分)
(1)影响:(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破坏性:破坏了印度传统社会,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带来深重灾难;(2分)
建设性:带来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印度社会进步(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分)
总之,英国的殖民侵略对印度造成双重影响,但是破坏性是主要的。(2分)
(2)主要因素有: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不可阻挡;殖民地人民的持续斗争沉重打击了殖民统治;英国等西方殖民国家力量的衰退,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的推动;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旧的殖民方式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每点2分,共8分)
【解析】
(1)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消极方面,据材料“不列颠人给印度斯坦带来的灾难”可知破坏了印度传统社会,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带来深重灾难。积极方面,据材料一“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并结合所学殖民扩张的史实可知带来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印度社会进步(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之,英国的殖民侵略对印度造成双重影响,但是破坏性是主要的。
(2)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分析,客观方面,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不可阻挡;据材料“一些殖民地的独立是宗主国自愿结束殖民统治的结果”可知英国等西方殖民国家力量的衰退,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与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的推动;主观方面,经济上,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旧的殖民方式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政治上,殖民地人民的持续斗争沉重打击了殖民统治。
19.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16分)
材料一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分出身、性别、贫富,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也就是参政、议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的权利。但雅典的民主,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不是古代中国式的一人统治,一家之言。
——摘编自郭小凌《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的范围,结合雅典城邦的权力架构或权力运行机制分析其“伟大”之处。(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争取民主历程中斗争方式的变化趋势,并简述法国在19世纪70年代构建的民主政治的内容。(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认识。(5分)
【答案】(16分)
(1)范围:雅典的民主仅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外邦人都不享有政治权利。(2分)
举措: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议员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官员由选举产生;陪审法庭审理大小案件。(3分,答出3点得满分)
(2)变化趋势:从暴力革命走向妥协(或“从对抗走向妥协”)。(2分)
内容:1875年通过新宪法;确立共和制;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4分)
(3)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3分)
认识: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民主政治模式的多样性等,民主政治需要不断完善,民主政治的建设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专制走向民主是历史的必然。(言之成理即可,任答2点给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范围,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得出雅典的民主仅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外邦人都不享有政治权利。第二小问举措,据材料一“它不是古代中国式的一人统治,一家之言”并结合所学得出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议员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官员由选举产生,陪审法庭审理大小案件。
(2)第一小问变化趋势,据材料二“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由对抗转为妥协”得出从暴力革命走向妥协(或“从对抗走向妥协”)。第二小问内容,据材料二“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并结合所学法国制度的相关内容得出1875年通过新宪法,确立共和制,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3)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得出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据材料三“中国在深化经济……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得出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据材料三“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出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第二小问认识,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情和制度的关系方面展开即可,如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民主政治模式的多样性等,民主政治需要不断完善,民主政治的建设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专制走向民主是历史的必然。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2是其学者撰写世界现代史《20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一书的提纲
表2:20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短暂和平
第三章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四章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六章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关联的章节、凝练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答案】
【示例一】
选择: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短暂和平、第五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第六章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3分)
主题:两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2分)
阐释: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战后,战胜国瓜分了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并对它们实行严厉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裁,并建立起英法控制的国联。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世界形成了英法美主导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新的国际秩序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反而孕育着另一场大战。(4分)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45年9月,战争以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而结束,在战争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开始构建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新秩序。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新的国际秩序仍有强权政治的烙印,但对战后和平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4分)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在维护战后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2分)
【示例二】
选择: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三章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四章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3分)
主题:影响战后国际秩序演变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2分)
阐释:一战期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十月革命并取得成功,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4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4分)
以战争与革命为基本特征的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进程。也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级形态的解构过程。(2分)
【解析】
首先,考生要阅读题干所给的提纲,按照自己的逻辑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章节,提炼出一个主题或者观点,如选择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短暂和平、第五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第六章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这四个章节,可以提炼的主题是两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如选择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三章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四章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这三个章节,可以提取的主题是:影响战后国际秩序演变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等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注意阐释过程要有清晰的逻辑,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达准确流畅。最后,总结陈词,说明自己的主题正确,逻辑合理即可。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宏观调控领域,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将国家调控和国际协调结合起来,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各国适当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市场干预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科学技术领域,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引发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结构领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连锁反应,中间阶层人数增加,社会结构出现多层次化现象。福利国家领域,政府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但是弊端明显;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政府公共开支,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社会运动领域,出现了黑人民权运动、妇女平权运动和学生反战运动,这些运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编自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9课
(1)据材料,概括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6分)
【答案】(13分)
(1)表现:宏观调控多样化/由加强干预到减少干预;科学技术信息化/由电气化到信息化;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由金字塔型到纺锤型;福利国家务实化/由扩大开支到减少开支;社会运动多元化/由工人运动到特定社会群体运动。(每点1分,共5分)
(2)评价: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节。(1分)它有利于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任2点得2分)所以这种变化具有历史进步性。(1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只触及统治的方法和手段/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分)经济危机;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大;财政负担重;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比较严重。(任2点得2分)所以这种变化具有历史局限性。(1分)
【解析】
(1)由材料“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各国适当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市场干预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可得,宏观调控多样化或由加强干预到减少干预;由材料“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引发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可得,科学技术信息化或由电气化到信息化;由材料“社会结构出现多层次化现象”、“中间阶层人数增加”可得,社会结构多层次化或由金字塔型到纺锤型;由材料“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不同程度地减少了政府公共开支”、“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可得,福利国家务实化或由扩大开支到减少开支;由材料“出现了黑人民权运动、妇女平权运动和学生反战运动”可得,社会运动多元化或由工人运动到特定社会群体运动。
(2)对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评价,首先要说明其性质或者实质,然后进行辩证分析,既要看到其带来的积极影响,也要看到其不足和局限。具体来说,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的性质或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或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节。其积极影响可以从经济、政治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经济上,上述变化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政治上,上述调整和变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所以这种变化具有历史进步性。其局限性和不足可以从其本质和所带来的社会弊端来分析。具体来说,本质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只触及统治的方法和手段,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上述变化所带来的问题依然有诸如经济危机,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大,财政负担重,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且有的时候还比较严重;所以这种变化具有历史局限性。德化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期考古学者在昆明发掘出主体为两汉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其中发现封泥共500余枚,有官印封泥和私印封泥,包括“益州太守章”及益州郡下辖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等。这表明汉代( )
A.中央对云南行使治权 B.西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C.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D.官僚行政制度体系完善
2.罗马共和国后期(公元前78—前49年)58位执政官,据不完全统计,直接拿现金收买选民的执政官多达15位。这一时期,各类归于选举舞弊名下或意在遏制选举舞弊的法律迅速增加,达二十余项。由材料可知,罗马共和国后期( )
A.选举舞弊是政治生活的常见现象 B.立法遏制选举舞弊行为成效有限
C.选举舞弊加速了共和国走向衰亡 D.罗马法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
3.19世纪,英国移民在阿根廷大量兴建英式学校。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在英国私立学校中,英国移民及后裔所占的比重仅为40%左右;在19世纪80年代的一份抽样调查中,40名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仅1名是英国移民。英国移民此举( )
A.服务于资本原始积累需要 B.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
C.具有深刻的种族歧视倾向 D.促使列强收缩在拉美的扩张
4.19世纪上半期,亚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处于自发斗争的阶段,属于旧式的反抗斗争。19世纪中后期,开始走上自觉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以上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亚洲国家民族意识的高涨 B.亚洲地区先进政治人物的推动
C.亚洲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 D.民主启蒙思想在亚洲地区传播
5.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因交战各国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道德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一战期间最先得到了应用。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
A.促使国际社会协调行动 B.导致计划经济体制普遍建立
C.推动政府机构转变职能 D.使得社会主义理想成为共识
6.1921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对贫困户可以减免粮食税的税额,对恢复农业生产得力的农户以减税作为奖励;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剩余的全部粮食、原料和饲料。这些规定( )
A.适应了国内战争的需要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弥补了农业集体化不足 D.配合了苏联工业化开展
7.下图是沙皇时代和苏联时期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社会变革促进了经济发展 B.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C.一战使西方受到重大挫折 D.苏联社会主义探索的成效
8.在世界文化遗产、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的太子坡,这个宛若世外桃源的地方,曾经是红三军8师驻扎的根据地。当地一个叫“福”字照壁的墙上,如今依然清楚地写有:“红军是工农贫民的军队”“实行土地革命”两幅红军标语。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北伐战争推动农民革命热情 B.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的探索
C.力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中共注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
9.1930年3月12日,甘地发起了以废除食盐专卖和取消盐税等为主题的“食盐进军”运动。这场运动被视为印度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一认识主要基于两者都( )
A.巩固了民族独立战争的成果 B.彰显了民众的反抗精神
C.捍卫了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 D.体现了共和政体的活力
10.漫画《坚固的基础》反映的是1943年11月,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的会晤,图2文字意为“远东的胜利”,根据漫画反映的信息,有关此次会晤说法正确的是( )
图2
A.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有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重新确定了欧亚国家的政治版图 D.初步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11.1961年,苏联以非集团语言出版的图书总产量达到4000万册;阿拉伯语图书翻了三倍,西班牙语、印度语和波斯语的图书产量翻了一番,日语、库尔德语和意大利语书籍也大幅增加。这反映出苏联( )
A.文教事业取得显著成果 B.外交空间得到极大拓展
C.文化活动受到冷战影响 D.积极争夺舆论的至高点
12.下表为1961—1975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统计表,这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工业总产值 8.6% 8.5% 7.4%
A.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连续性 B.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被削弱 D.工业始终是经济改革的重点
13.第16届不结盟运动峰会于2012年8月26日至3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来自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高级代表以及观察员国代表等出席了峰会。上述材料反映的会议的召开( )
A.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B.摧毁了西方主导的世界殖民体系
C.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全球治理诉求 D.冲击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政治格局
14.下面为1981~2017年世界货物贸易和全球GDP增长率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世界经济开始趋向制度化和体系化 B.国际关系直接决定贸易发展水平
C.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D.经济全球化趋势呈现出逆转倾向
15.从1963年5月成立到2002年被非洲联盟取代,非洲统一组织积极参与非洲国家间绝大多数边界和领土争端的调解活动,如成功地解决了加纳和上沃尔特边界争端,调停了加纳和多哥的埃维族争端等,还使某些冲突或争端得到缓和。非洲统一组织的这些活动( )
A.在非洲取代了联合国地位 B.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C.在非洲建立了政治新秩序 D.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16.在当今时代背景下,G20既引入“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又引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既引入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中国治理观,又着力解决经济全球化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的不平衡发展问题。由此可知,中国智慧( )
A.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兴起 B.利于提升全球综合治理能力
C.致力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D.打破了西方的霸权主义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2分,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不列颠人给印度斯坦带来的灾难,与印度斯坦过去所遭受的一切灾难表现出来,毫无疑问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在程度上要深重得多……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犯下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材料二
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认为,一些殖民地的独立是宗主国自愿结束殖民统治的结果。例如,英国前首相艾德礼就在一次讲演中宣称:“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大帝国兴起,繁荣一个时期,然后垮掉了。……只有唯一一个帝国,这个帝国在没有外来压力下或没有对统治的负担感到厌倦的情况下,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它们。……这个唯一的例子就是大英帝国。”
——摘编自2019年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历史发展的影响。(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探讨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6分)
18.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16分)
材料一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分出身、性别、贫富,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也就是参政、议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的权利。但雅典的民主,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不是古代中国式的一人统治,一家之言。
——摘编自郭小凌《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的范围,结合雅典城邦的权力架构或权力运行机制分析其“伟大”之处。(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争取民主历程中斗争方式的变化趋势,并简述法国在19世纪70年代构建的民主政治的内容。(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认识。(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2是某学者撰写世界现代史《20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一书的提纲
表2:20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短暂和平
第三章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四章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六章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关联的章节、凝练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宏观调控领域,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对经济的干预,将国家调控和国际协调结合起来,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各国适当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市场干预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科学技术领域,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引发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结构领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连锁反应,中间阶层人数增加,社会结构出现多层次化现象。福利国家领域,政府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但是弊端明显;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政府公共开支,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平衡。社会运动领域,出现了黑人民权运动、妇女平权运动和学生反战运动,这些运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编自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9课
(1)据材料,概括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表现。(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德化县2023-2024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