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史载,唐太宗时期给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加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也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功臣加以“平章事”的名号,使其继续参与宰相事务。此举旨在( )
A.弥补政务多、宰相才干差的缺陷
B.防范宰相擅权,加强君主集权
C.配合科举制度选贤用人的需要
D.建立较严密完整的官僚机构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变迁:秦汉实行郡、县二级制,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宋朝实行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
B.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加
C.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
D.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
3.明初设置巡抚,京官监视巡查地方,深受君主信赖,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可以得到更多的授权,更好地统领地方。所以巡抚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体现了( )
A.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要求
B.巡抚的设置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C.明朝仍然实行行省制度
D.明朝对地方权力没有实行分割
4.1939年,在晋察冀根据地所作的歌曲《选村长》中写道:“今天要选举个好村长。能吃苦,能耐劳,要认真,要坚强……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不选那个滑头鬼,不选那个白脸黑心狼。”这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 )
A.注重加强民众民主教育
B.实践文艺座谈会思想
C.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
D.民众平等意识的增强
5.王安石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
A.降低赋税以减轻人民负担
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家财富
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
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
6.下表为唐朝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朝( )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8.1898年,清朝礼部颁布的乡、会试章程中规定:“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材料说明清政府( )
A.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
B.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
C.变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
9.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这表明中国古代( )
A.在法学上没有建树
B.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
C.当时缺乏法律人才
D.法律具有儒学化特征
10.对近代西方法律,有人曾这样评价:“当一个熟悉罗马法术语的英国律师去学习法国或德国的实用法律书籍时,他会发现这一切并不陌生,毫无疑问,其他国家的法律著作也同样如此。”材料最能说明( )
A.罗马法就是欧洲法
B.英、法、德三国法律相同
C.罗马法对西方各国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
D.世界近代法律制度具有一致性
11.时代精神是指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面临着物质困乏、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这样的时代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时代精神的是( )
A.挽救危机、救亡图存
B.艰苦奋斗、发奋图强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D.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12.唐中宗说:“朕之少女,岂不钟念。但为人父母,志息黎元,若允乃诚祈,更敦和好…… 降(下嫁)彼吐蕃赞普,即以今月进发,朕亲自送于郊外。”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内容相符的是( )
A.文成公主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B.唐朝通过和亲,加强对吐蕃的管辖
C.唐朝重视加强与吐蕃的关系
D.迫于压力,唐朝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
1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这一条款( )
A.承认了国家主权原则
B.促进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
C.说明欧洲均势体系形成
D.消除了罗马教廷对欧洲政治的影响
14.习近平外交思想蕴含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体现着亲仁善邻、兼爱非攻的历史传承,秉持了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的和谐理念。据此可知习近平外交思想( )
A.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B.是马克思主义在外交领域的最新成果
C.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D.是对国内外局势深刻洞察的科学认识
15.右图是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漫画,它反映的是( )
A.国际货币体系开始走向制度化
B.人民币和欧元结盟对抗美元
C.新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仍以美元为主导
D.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要求重建国际货币体系
16.唐朝的两税法是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它取代了以丁身作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 )
A.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
C.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D.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
1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指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秦晖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 )
A.革新旧制,毫无效果
B.税种单一,没有差等
C.赋役沉重,农民困苦
D.统一征缴,耗时费力
18.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C.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19.张琳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中写道:“西汉时期……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采取了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的办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这说明汉朝户籍制度( )
A.开始加强对基层控制
B.减轻了对民户的控制
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D.为历代的王朝所沿用
20.下表是德国统一后帝国议会通过的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法案。
年份 法案 主要内容
1883年 《医疗 保险法》 保险费由雇主承担,赔付金额按照法律规定,包括免费医疗护理、现金抚恤、死亡丧葬等
1884年 《工伤事故 保险法》 保险费的2/3由个人承担,仅占每天工资的1.5%,1/3由雇主支付。保险包括免费医疗、医疗护理、死亡丧葬、病中休养等
1889年 《老龄和残 疾保险法》 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年满70岁即可享受老年赡养费
上表反映了德国( )
A.专制体制的完善
B.社会保障体系臻于完善
C.社会管理的进步
D.帝国议会独掌立法大权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姚崇、宋璟都是唐玄宗时的良相。唐玄宗总揽政务之后,宰相从4人进一步减为2人。另外,由宰相担任的高级职务空缺的现象变得普遍了。714—724年,无尚书仆射。这一情况导致门下省和中书省职能的逐步合并。它们渐渐变成一个协调的组织,既负责制定和起草政策,又负责法律的审查和复审,还充当与皇帝一起负责重大决策的秘书处的少数重臣。总之,权力稳步地集中于宰相,特别是集中在德高望重的宰相之手。
——摘编自[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
材料二 唐朝御史台组织机构完备,长官为御史大夫,其职责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完全独立于三省六部等行政机构,可以对中央和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其次是监察机构法定化,御史台和三院的运行依据是《唐六典》,该法详细规定了御史台的员额、品级、权限及其与其他机关的关系。同时集传统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疏议》成为御史履行职责、纠察犯罪、弹劾百官的主要法律依据,使御史弹劾过程有法可依。御史制度加上谏官制度、史官制度和“罪己诏”制度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与权臣的专横,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性和稳定性。
——摘编自余钊飞《“整肃纲纪、察举百官”的唐代御史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玄宗时期相权发生的变化。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的御史台有哪些职能与特点。
(2)皇权专制最大的困境就是难以纠错。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是如何防止政策失误的。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政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政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用明清时期的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各举一项即可)
(2)概括材料二中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政治权利”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为建立民主政治在政治领域进行的探索。
2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英国著名思想家约翰·洛克(1632—1704)认为,在专制社会里,法律体现了君主个人的意志,成为君主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在现代社会里,法律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更是公民经过理性、自由的讨论而形成的统一意志。用法治的手段制约和规范政府的权力,充分实现社会治理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成为建构有限政府的必然选择。政府治理法治化从根本上否定了特权意志,保证了所有人对法律的服从,有效地制约和规范了政府权力的行使。洛克意识到权力的过度集中可能会使政府侵犯到公民的基本权利,损害公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制约与平衡政府权力成为构建有限政府的必要前提。
——摘编自沙金《走向有限政府:洛克政府理论及其启示》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材料,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史载,唐太宗时期给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加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也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功臣加以“平章事”的名号,使其继续参与宰相事务。此举旨在( )
A.弥补政务多、宰相才干差的缺陷
B.防范宰相擅权,加强君主集权
C.配合科举制度选贤用人的需要
D.建立较严密完整的官僚机构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唐太宗时期给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加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也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功臣加以‘平章事’的名号,使其继续参与宰相事务”,可知这一做法增加了宰相的数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选B项。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变迁:秦汉实行郡、县二级制,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宋朝实行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
B.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加
C.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
D.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从秦汉到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从二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多级制,地方设置越来越细化和健全,说明中央对地方管理越来越规范,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
3.明初设置巡抚,京官监视巡查地方,深受君主信赖,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可以得到更多的授权,更好地统领地方。所以巡抚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体现了( )
A.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要求
B.巡抚的设置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C.明朝仍然实行行省制度
D.明朝对地方权力没有实行分割
答案:A
解析:明初的巡抚是监察地方的官吏,后来逐渐演化成地方的军政长官。为加强君主专制,皇帝另派监察地方的官吏,这些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要求,故A项正确;巡抚成为地方官吏之后,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项错误;明朝废除了行省制度,C项错误;明朝在地方设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对地方权力进行分割,D项错误。
4.1939年,在晋察冀根据地所作的歌曲《选村长》中写道:“今天要选举个好村长。能吃苦,能耐劳,要认真,要坚强……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不选那个滑头鬼,不选那个白脸黑心狼。”这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 )
A.注重加强民众民主教育
B.实践文艺座谈会思想
C.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
D.民众平等意识的增强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对村长选举工作的宣传,用好村长的标准对民众加以引导,说明晋察冀根据地注重加强民众民主教育,故选A项;题干材料只是对选举工作的宣传,未涉及文艺座谈会思想,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法制建设,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民众平等意识的增强,故排除D项。
5.王安石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
A.降低赋税以减轻人民负担
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家财富
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
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可知王安石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家财富,故B项正确。
6.下表为唐朝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朝( )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答案:D
解析:唐朝沿用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题干材料按时间顺序列出了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从“备君主顾问”到“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反映了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对国家事务进行决策的权力,体现了朝廷内部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D项正确。翰林学士只是参与朝政决策,并非“控制”,故A项错误;仅根据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日益提高,故B项错误;翰林学士参与决策,是三省六部制之外权力系统的构建,故C项错误。
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善书”的内容主要强调忠孝节义,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体现了当时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项。理学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时确立的,排除A项;“善书”的流行有助于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善书”完善了儒学经典,排除D项。
8.1898年,清朝礼部颁布的乡、会试章程中规定:“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材料说明清政府( )
A.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
B.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
C.变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清末科举考试侧重对经世致用的学问考查,说明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有所变革,C项正确;当时人才的选拔方式仍然是科举制,排除A项;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排除B项;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9.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这表明中国古代( )
A.在法学上没有建树
B.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
C.当时缺乏法律人才
D.法律具有儒学化特征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由经学大儒注释律令,以及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这说明法律与儒学密切相关,法律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明中国古代法律具有儒学化特征,故选D项。
10.对近代西方法律,有人曾这样评价:“当一个熟悉罗马法术语的英国律师去学习法国或德国的实用法律书籍时,他会发现这一切并不陌生,毫无疑问,其他国家的法律著作也同样如此。”材料最能说明( )
A.罗马法就是欧洲法
B.英、法、德三国法律相同
C.罗马法对西方各国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
D.世界近代法律制度具有一致性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英、法、德的法律都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故C项表述最符合题意。
11.时代精神是指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面临着物质困乏、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这样的时代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时代精神的是( )
A.挽救危机、救亡图存
B.艰苦奋斗、发奋图强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D.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面临着物质困乏、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形成了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时代精神,B项正确;挽救危机、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A项错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C项错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D项错误。
12.唐中宗说:“朕之少女,岂不钟念。但为人父母,志息黎元,若允乃诚祈,更敦和好…… 降(下嫁)彼吐蕃赞普,即以今月进发,朕亲自送于郊外。”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内容相符的是( )
A.文成公主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B.唐朝通过和亲,加强对吐蕃的管辖
C.唐朝重视加强与吐蕃的关系
D.迫于压力,唐朝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
答案:C
解析: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是在唐太宗时期,A 项错误;唐与吐蕃并不是管辖与被管辖的关系,B项错误;唐太宗时期就已经采取了和亲政策,D项错误;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表明唐朝重视加强与吐蕃的关系,C项正确。
1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这一条款( )
A.承认了国家主权原则
B.促进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
C.说明欧洲均势体系形成
D.消除了罗马教廷对欧洲政治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规定承认了国家主权原则,A项正确。
14.习近平外交思想蕴含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体现着亲仁善邻、兼爱非攻的历史传承,秉持了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的和谐理念。据此可知习近平外交思想( )
A.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B.是马克思主义在外交领域的最新成果
C.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D.是对国内外局势深刻洞察的科学认识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蕴含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体现着亲仁善邻、兼爱非攻的历史传承”,可知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5.右图是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漫画,它反映的是( )
A.国际货币体系开始走向制度化
B.人民币和欧元结盟对抗美元
C.新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仍以美元为主导
D.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要求重建国际货币体系
答案:D
解析:漫画中的旗帜是“改革国际货币体系”,针对的是美元,所以它反映的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要求打破美元的一家独大,重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故选D项。
16.唐朝的两税法是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它取代了以丁身作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 )
A.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
C.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D.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先“定税计钱”,再“折钱纳物”;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故B项正确。“根本”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排除C项;两税法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排除D项。
1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指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秦晖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 )
A.革新旧制,毫无效果
B.税种单一,没有差等
C.赋役沉重,农民困苦
D.统一征缴,耗时费力
答案:C
解析:黄宗羲说的“三害”包括历代赋税改革,都不断加重农民负担;农民种粮食却要转卖为货币缴税,受到商人盘剥;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三害”归结于一点就是赋税沉重,农民困苦,故选C项。
18.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C.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答案:B
解析:唐宋时期,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户籍中新称谓的出现说明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户籍中新称谓的出现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C项错误;户籍制度反映了国家对专业生产者控制的加强,与地主无关,故D项错误。
19.张琳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中写道:“西汉时期……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采取了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的办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这说明汉朝户籍制度( )
A.开始加强对基层控制
B.减轻了对民户的控制
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D.为历代的王朝所沿用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汉朝户籍制度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使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因此C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无法得出汉朝才开始加强对基层的控制,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汉朝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民户的控制,B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汉朝实行户籍制度,并未体现历代王朝沿用了这一制度,D项错误。
20.下表是德国统一后帝国议会通过的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法案。
年份 法案 主要内容
1883年 《医疗 保险法》 保险费由雇主承担,赔付金额按照法律规定,包括免费医疗护理、现金抚恤、死亡丧葬等
1884年 《工伤事故 保险法》 保险费的2/3由个人承担,仅占每天工资的1.5%,1/3由雇主支付。保险包括免费医疗、医疗护理、死亡丧葬、病中休养等
1889年 《老龄和残 疾保险法》 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年满70岁即可享受老年赡养费
上表反映了德国( )
A.专制体制的完善
B.社会保障体系臻于完善
C.社会管理的进步
D.帝国议会独掌立法大权
答案:C
解析:德国统一后,帝国议会通过了《医疗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龄和残疾保险法》,说明德国的社会管理不断完善,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姚崇、宋璟都是唐玄宗时的良相。唐玄宗总揽政务之后,宰相从4人进一步减为2人。另外,由宰相担任的高级职务空缺的现象变得普遍了。714—724年,无尚书仆射。这一情况导致门下省和中书省职能的逐步合并。它们渐渐变成一个协调的组织,既负责制定和起草政策,又负责法律的审查和复审,还充当与皇帝一起负责重大决策的秘书处的少数重臣。总之,权力稳步地集中于宰相,特别是集中在德高望重的宰相之手。
——摘编自[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
材料二 唐朝御史台组织机构完备,长官为御史大夫,其职责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完全独立于三省六部等行政机构,可以对中央和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其次是监察机构法定化,御史台和三院的运行依据是《唐六典》,该法详细规定了御史台的员额、品级、权限及其与其他机关的关系。同时集传统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疏议》成为御史履行职责、纠察犯罪、弹劾百官的主要法律依据,使御史弹劾过程有法可依。御史制度加上谏官制度、史官制度和“罪己诏”制度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与权臣的专横,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性和稳定性。
——摘编自余钊飞《“整肃纲纪、察举百官”的唐代御史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玄宗时期相权发生的变化。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的御史台有哪些职能与特点。
(2)皇权专制最大的困境就是难以纠错。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是如何防止政策失误的。
参考答案:(1)变化:相权集中在少数宰相手中,参与最高政务决策。职能:对中央与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纠错。特点:独立于三省六部、机构法定化、监察程序有法可依。
(2)唐朝建立御史制度、谏官制度、史官制度和“罪己诏”制度。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政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政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用明清时期的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各举一项即可)
(2)概括材料二中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政治权利”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为建立民主政治在政治领域进行的探索。
参考答案:(1)秦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史实: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2)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迫。探索: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五四运动。
2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英国著名思想家约翰·洛克(1632—1704)认为,在专制社会里,法律体现了君主个人的意志,成为君主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在现代社会里,法律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更是公民经过理性、自由的讨论而形成的统一意志。用法治的手段制约和规范政府的权力,充分实现社会治理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成为建构有限政府的必然选择。政府治理法治化从根本上否定了特权意志,保证了所有人对法律的服从,有效地制约和规范了政府权力的行使。洛克意识到权力的过度集中可能会使政府侵犯到公民的基本权利,损害公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制约与平衡政府权力成为构建有限政府的必要前提。
——摘编自沙金《走向有限政府:洛克政府理论及其启示》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材料,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政府治理法治化是维护和发展公民利益的重要保障。
阐述: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君主专制,奉行“君权神授”论,任意增加税收,臣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法律至上、限制王权原则,国王逐步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1787年美国颁布了《联邦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共和主义、主权在民等原则,防止了专制独裁,为保障公民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总之,社会治理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是世界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依法行政才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专版 2023-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 综合训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