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第一教研片区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第一教研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对以下物理量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教室课桌高80m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8℃
C.一支普通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8mm
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2.(2分)古诗《春夜洛阳城闻笛》中有“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诗人辨别出玉笛的声音(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速度
3.(2分)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B.
C. D.
4.(2分)中国自主研发的“海斗一号”(如图),在马里亚纳海沟刷新了中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达到10907米。“海斗一号”在完成了岩石状物体样本的抓取和其他工作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面是静止的
B.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底是运动的
C.以样本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是运动的
D.以抛掉的重物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是静止的
5.(2分)某同学先后四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2.57cm、2.71cm、2.58cm、2.58cm,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  )
A.2.58cm B.2.57cm C.2.576cm D.2.577cm
6.(2分)“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
7.(2分)“握手礼”是中华传统礼节之一,“新冠”疫情期间,为更符合卫生防疫要求,图中行“夸赞礼”两位同学的面部间距d约为(  )
A.0.5m B.1.5m C.3m D.4.5m
8.(2分)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  )
A.6m/s B.6.25m/s C.6.75m/s D.7.5m/s
9.(2分)暑假,小江在两只相同的透明烧杯中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如图甲、乙),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出现了小水珠。关于小水珠出现的位置(  )
A.甲杯:内壁的液面下方;乙杯:内壁的液面上方
B.甲杯:外壁的液面下方;乙杯:内壁的液面上方
C.甲杯:整体的外壁;乙杯:内壁的液面上方
D.甲杯:整体外壁和内壁的液面上方;乙杯:内壁的液面下方
10.(2分)“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壳体使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高强、高韧钛合金。金属钛是一种晶体,其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为图中的(  )
A. B.
C. D.
11.(2分)用如图所示的唢呐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可以模仿多种鸟儿的叫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唢呐能吹奏各种鸟的叫声主要是模仿它们的音色
D.唢呐吹奏的鸟的叫声一定是乐音
12.(2分)在沙漠中,可以利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应急取水,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
A.熔化 凝华 B.凝固 汽化
C.汽化 液化 D.熔化 液化
13.(2分)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
A.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聋的头盔
B.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有隔音板墙
14.(2分)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6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15.(2分)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液体的   ,图中体温计的温度为   ℃。
16.(3分)“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 内储说上》,说的是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由竹管刮制排插而成,竹管内    振动发声,声音在空气中以    的形式传入人耳;相同条件下,吹奏长管所出声音的音调较    (选填“高”或者“低”)。
17.(2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细心观察皆学问:填写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
(1)炒菜时、碘盐不宜与菜一起同加热,这是因为碘在高温下很容易    变成碘蒸气“跑掉”;
(2)冬天里,水    成冰时,由于体积增大会使水管涨破。
18.(3分)家用轿车上的“倒车雷达”利用了    原理,它表明声能传递    。如图所示为某轿车的倒车雷达,当探头发出的超声波在0.01s后被接收器接收到时,倒车雷达开始报警。若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340m/s   m。
19.(3分)我国古诗句“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运动的相对性的生动描述,其中以    为参照物舟是运动的。人在舟上看到河面飘起大雾,这是由于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需要    热。
20.(2分)如图是小明同学所拍摄的一幅海边风景照片,由照片所示的情景,可以分析判断出甲船    运动,乙船    运动(选填“可能”或“一定”)。
三、作图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21.(2分)如图甲是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装置。实验每隔1min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将数据在坐标图中进行描点,如图乙。请根据描点作出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2.(2分)图甲为一个物体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图乙中已画出该物体AB段的速度﹣时间图像,请你在图乙中画出该物体的OA和BC段的速度﹣时间图像(要求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四、简答题(本大题有1小题,共4分)
23.(4分)为了确定风向,可以把手臂浸入水中,然后向上举起,风就是从哪一面吹来的。
(1)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对上述现象进行简单解释。
(2)举出一个与上述现象相同原理的实际例子。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空1分,共31分)
24.(6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巴和小渝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   产生。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是物理实验探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们称它为    法;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   可以传播声音。在月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
25.(7分)用两根长方体木条,把一根橡皮筋撑在一个结实的小盒子上,如图甲所示:
(1)先用较小的力再用较大的力拨动橡皮筋,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幅度    发出声音的响度    ,由此说明响度与    有关。
(2)将木条由平放改为侧放时,橡皮筋被撑紧的程度增大,用大小相同的力去拨动它   变大,发出声音的    变高;图乙中,用同样的力,   发声的音调最高,由此说明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
26.(6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数字是小车到达A、B、C(B点是AC中点)(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
(2)在小车能下滑的情况下,使用的斜面的坡度    (选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   ;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4)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BC=   m/s。
27.(6分)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进行文验与收集证据】
(1)组装好实验装置,如图甲;
(2)某小组设计了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请你帮忙将表头填写完整:
时间/min
   
用相同的装置先后做了两次实验,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a、b两条图线:
【分析与论证】
(3)由图可知:实验中水的沸点为    ℃;两次实验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原因是    ;实验中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丙,则图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4)撤去酒精灯后,水很快停止沸腾,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持续    ;
【交流反思】
(5)各实验小组发现,水沸腾时的温度均低于100℃,那么   有关。
28.(6分)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如图乙所示是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特征可判断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因为冰有固定的    。
(2)冰在熔化过程中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大约持续了    min。
(3)加热到第3min时,物质的状态为    (选填“液态”、“固态”或“固液共存”)。
(4)在实验过程中,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是把装有冰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   ,而且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六、计算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18分)
29.(5分)一轿车在福厦高速公路上行驶.
(1)它在经过如图所示的标志牌下时,速度已达40m/s,并仍以此速度向前开行,为什么?
(2)如果这辆轿车以108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则从标志牌处开到厦门需多少时间?
30.(6分)如表为小华乘坐出租车到达目的地时打印发票的部分信息,通过计算回答: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多少小时?
(2)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3)若出租车在行驶过程中:以如图所示速度行驶了2min,求这段时间出租车通过的路程。
**市国家税务局 通用机打发票联 车号:******* 日期:2021﹣05﹣03 乘车时间:8:00 下车时间:8:15 单价:2.6元/km 里程:8km 金额:***元
31.(7分)一辆载有超声波发生装置和接收装置的汽车,以一定速度朝陡峭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s1=700m处时车载装置发出超声波,汽车直线向前行驶s2=40m后,车载装置刚好接收到返回的超声波。已知超声波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1=340m/s,
求:(1)超声波从发出处传播到山崖所需要的时间t1。(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2)超声波从发出到被接收所传播的总路程s。
(3)汽车行驶的速度v2。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对以下物理量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教室课桌高80m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8℃
C.一支普通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8mm
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分析】A、B、C选项,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D选项,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m/s。
【解答】解: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在80cm左右;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
C、中学生伸开手掌,一支普通铅笔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故C错误;
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m/s,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想解决本题需要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
2.(2分)古诗《春夜洛阳城闻笛》中有“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诗人辨别出玉笛的声音(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速度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诗人辨别出是玉笛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选:B。
【点评】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2分)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根据估计结果选择恰当的刻度尺;
②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线是否磨损;
③放置刻度尺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最小刻度后再加上一位估计值。
【解答】解:由图知,
A、读数时,所以A错;
B、要从刻度尺的零刻线开始测起;
C、放置刻度尺时,所以C错;
D、刻度面紧贴被测物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属于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4.(2分)中国自主研发的“海斗一号”(如图),在马里亚纳海沟刷新了中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达到10907米。“海斗一号”在完成了岩石状物体样本的抓取和其他工作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面是静止的
B.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底是运动的
C.以样本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是运动的
D.以抛掉的重物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是静止的
【分析】首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若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
A、海面是被研究的物体,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故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故A错误;
B、海底是被研究对象,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故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故B正确;
C、“海斗一号”是被研究对象,“海斗一号”和样本之间没有发生位置变化,“海斗一号”是静止的;
D、“海斗一号”是被研究对象,“海斗一号”上浮,故以抛掉的重物为参照物,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首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根据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被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5.(2分)某同学先后四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2.57cm、2.71cm、2.58cm、2.58cm,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  )
A.2.58cm B.2.57cm C.2.576cm D.2.577cm
【分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
多次测量时,每次的测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
平均值在计算到比测量值多一位数字后再四舍五入,即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
【解答】解:同一把刻度尺分度值一定,比较2.57cm、2.58cm,数据5.71cm的准确值都是2.7cm,7.71cm是错误数据;物体宽度为:;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平均值要保留到与测量数值位数一样,这样更合理。
6.(2分)“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
【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逐一分析: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解答】解:
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
B、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故C正确。
D、河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熟悉常见的自然现象,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状态变化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7.(2分)“握手礼”是中华传统礼节之一,“新冠”疫情期间,为更符合卫生防疫要求,图中行“夸赞礼”两位同学的面部间距d约为(  )
A.0.5m B.1.5m C.3m D.4.5m
【分析】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人的一只胳膊伸直了约0.5m,所以由图可知两人的脸相隔约4×0.5m=5.5m。
故选:B。
【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拃)大约15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8.(2分)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  )
A.6m/s B.6.25m/s C.6.75m/s D.7.5m/s
【分析】由题意可知晓燕百米赛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她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
===6.25m/s;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是一道基础题;要求平均速度只要找出路程与所对应的运动时间,代入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即可,解题时不要受题干所说的两个速度的影响,题中所提的速度为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无关。
9.(2分)暑假,小江在两只相同的透明烧杯中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如图甲、乙),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出现了小水珠。关于小水珠出现的位置(  )
A.甲杯:内壁的液面下方;乙杯:内壁的液面上方
B.甲杯:外壁的液面下方;乙杯:内壁的液面上方
C.甲杯:整体的外壁;乙杯:内壁的液面上方
D.甲杯:整体外壁和内壁的液面上方;乙杯:内壁的液面下方
【分析】当杯内温度低,杯外温度高,杯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表面液化成小水珠,沾在外表面。当杯内温度高,杯外温度低,杯内空气中的水蒸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内表面。
【解答】解: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的下方;
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液化,分析时注意是哪里的水蒸气液化。
10.(2分)“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壳体使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高强、高韧钛合金。金属钛是一种晶体,其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为图中的(  )
A. B.
C. D.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
同时要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下降。
【解答】解:已知金属钛是一种晶体,
A、整个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上升,故A不符合题意;
B、整个过程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所以是晶体的熔化图象;
C、整个过程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所以是晶体的凝固图象;
D、整个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下降,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该题考查了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根据图象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是一项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
11.(2分)用如图所示的唢呐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可以模仿多种鸟儿的叫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唢呐能吹奏各种鸟的叫声主要是模仿它们的音色
D.唢呐吹奏的鸟的叫声一定是乐音
【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2)从环保角度,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可能是噪音。
【解答】解: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从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振动频率不同,故B错误;C,故C正确;D,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休息的声音,所以对于正在休息或学习的人来讲,故D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声音特性的辨别以及对乐音、噪音定义的认识等,要注意对概念的理解。
12.(2分)在沙漠中,可以利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应急取水,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
A.熔化 凝华 B.凝固 汽化
C.汽化 液化 D.熔化 液化
【分析】(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2)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解答】解:如图所示,沙漠土层中的水分首先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然后水蒸气遇到塑料膜凝结成液态的小水珠,小水珠越积越多,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汽化和液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的理念。
13.(2分)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
A.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聋的头盔
B.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有隔音板墙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解答】解:A、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聋的头盔;故A不符合题意;
B、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有隔音板墙,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减弱噪声的途径,真正的理解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4.(2分)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甲、乙的运动性质;
由图象找出甲乙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
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然后以甲或乙为参照物,判断乙或甲的运动状态。
【解答】解:A、由图象知甲乙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由图象知v甲==0.2m/s乙==0.6m/s,v甲>v乙,故A错误。
B、读图可知,甲运动了1.2m,因为甲,所以此时甲在乙前面7.2m﹣0.4m=0.6m处;
CD、因为v甲>v乙,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两物体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乙向西运动,甲是向东运动的,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的s﹣t图象,由图象找出两物体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是解题的关键;应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与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当然,具体分析时应细心找准对应关系。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6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15.(2分)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液体的 热胀冷缩 ,图中体温计的温度为 38.5 ℃。
【分析】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读数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解:
(1)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图示的体温计中,量程是35~42℃,因此体温计的示数应该是:38℃+0.5℃=38.4℃。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38.5。
【点评】此题考查了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读数方法,在对温度计进行读数时,一定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16.(3分)“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 内储说上》,说的是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由竹管刮制排插而成,竹管内  空气柱 振动发声,声音在空气中以  声波 的形式传入人耳;相同条件下,吹奏长管所出声音的音调较  低 (选填“高”或者“低”)。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吹奏长管时振动慢音调低。
【解答】解: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由竹管刮制排插而成,竹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
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长管中空气柱较长,吹奏长管时空气柱振动慢,所发出声音的音调较低。
故答案为:空气柱;声波;低。
【点评】解决此题要结合声音产生、传播和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进行分析解答。
17.(2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细心观察皆学问:填写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
(1)炒菜时、碘盐不宜与菜一起同加热,这是因为碘在高温下很容易  升华 变成碘蒸气“跑掉”;
(2)冬天里,水  凝固 成冰时,由于体积增大会使水管涨破。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2)水凝固成冰后,质量不变,但是变成冰后,密度变小,从而体积变大。
【解答】解:(1)炒菜时,固态的碘遇到高温的油时极易变成碘蒸气;
(2)水凝固成冰后,质量不变,从而体积变大使水管涨破。
故答案为:升华;凝固。
【点评】本题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考查学生对升华、凝固过程的理解,属于基础知识。
18.(3分)家用轿车上的“倒车雷达”利用了  回声定位 原理,它表明声能传递  信息 。如图所示为某轿车的倒车雷达,当探头发出的超声波在0.01s后被接收器接收到时,倒车雷达开始报警。若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7 m。
【分析】(1)“倒车雷达”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由此确定车与障碍物的距离,应用了回声定位原理,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2)根据速度公式v=的变形式s=vt求得车与障碍物的距离。
【解答】解:(1)“倒车雷达”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应用了回声定位原理;
(2)超声波从车到障碍物的传递时间为:t=×2.01s=0.005s,
由v=可得
s=vt=340m/s×0.005s=7.7m。
故答案为:回声定位;信息。
【点评】本题考查超声波的应用及回声测距,难度不大。
19.(3分)我国古诗句“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运动的相对性的生动描述,其中以  地面或河岸 为参照物舟是运动的。人在舟上看到河面飘起大雾,这是由于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需要  放 热。
【分析】(1)参照物是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则物体是运动的,位置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据此分析解答此题。
(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为液化,液化放热。
【解答】解:“轻舟已过万重山”,舟和河岸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舟是运动的;
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的,液化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地面或河岸;液化;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和液化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0.(2分)如图是小明同学所拍摄的一幅海边风景照片,由照片所示的情景,可以分析判断出甲船  一定 运动,乙船  可能 运动(选填“可能”或“一定”)。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由图可知,山上的小旗向左飘,
若甲船静止,则小旗向左飘,则小旗也向左飘,且速度小于风速时,若甲船向左行驶,小旗向右飘,且速度大于风速;
同理,若乙船静止,若乙船向右行驶,若乙船向左行驶,小旗也向左飘,且速度大于风速时,故乙船的运动状态可能是:静止,向左行驶。
故答案为:一定;可能。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作图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21.(2分)如图甲是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装置。实验每隔1min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将数据在坐标图中进行描点,如图乙。请根据描点作出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分析】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即可。
【解答】解:图中已经进行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点评】本题是探究晶体熔化规律的实验,考查了描点法图象的画法,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
22.(2分)图甲为一个物体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图乙中已画出该物体AB段的速度﹣时间图像,请你在图乙中画出该物体的OA和BC段的速度﹣时间图像(要求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分析】由s﹣t图象可知,OA段是正比例函数,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一组数据,利用v=求出其大小;在v﹣t图象中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解:由s﹣t图象可知,OA段是正比例函数,
当t=3s时s=6m,则物体在2~3s的速度v==,
同理,物体在5~7s的速度v′==,
在v﹣t图象中,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点评】用图象来直观形象的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已成为中考物理考查的热点。近几年来各地中考、竞赛试题中常出现物理图象信息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图象的识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四、简答题(本大题有1小题,共4分)
23.(4分)为了确定风向,可以把手臂浸入水中,然后向上举起,风就是从哪一面吹来的。
(1)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对上述现象进行简单解释。
(2)举出一个与上述现象相同原理的实际例子。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是影响蒸发快慢的主要因素。
【解答】解:①手臂的哪一边凉,说明那一边蒸发快。有风的那边空气流动快。
②生活中蒸发吸热的例子很多,比如:喝开水时,可使开水凉得快一些,地上变干;从游泳池的水中上来的人为什么感觉比在水中冷等等。
答:(1)风吹的一面空气流动加快,蒸发加快。所以胳膊上风吹的一面觉得较凉。
(2)喝开水时,向杯子上方吹气。(答案不唯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认识,以及对生活中的蒸发现象的了解。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空1分,共31分)
24.(6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巴和小渝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 物体振动 产生。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是物理实验探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们称它为  转换 法;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 空气 可以传播声音。在月球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 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
【分析】(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由于大部分的振动都比较微小,不容易被观察,通常采用转换法;
(2)声音是具有能量的,可以在不同的物体间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解答】解:(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音叉的振动不能直接观察,更容易直观观察,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在月球上进行图乙实验,原因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就越来越小;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故答案为:(1)物体振动;转换;不能;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一道基础题。
25.(7分)用两根长方体木条,把一根橡皮筋撑在一个结实的小盒子上,如图甲所示:
(1)先用较小的力再用较大的力拨动橡皮筋,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幅度  越大 发出声音的响度  越大 ,由此说明响度与  振幅 有关。
(2)将木条由平放改为侧放时,橡皮筋被撑紧的程度增大,用大小相同的力去拨动它 频率 变大,发出声音的  音调 变高;图乙中,用同样的力, d 发声的音调最高,由此说明音调的高低与  频率 有关。
【分析】(1)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其大小与距离声音的距离和振幅的大小有关,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即振动的频率有关;长度一定时,橡皮筋越细,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解答】解:
(1)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橡皮筋,力小时,发出声音的响度小,橡皮筋振动幅度越大,由此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
(2)保持拨动橡皮筋的力相同,木条侧放时,橡皮筋振动的频率变大(即振动变快)。
图乙中,用同样的力、b、c、d四根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振动得最快,发声的音调最高。
故答案为:(1)越大;越大;
(2)频率;音调;d。
【点评】本题探究声音的特性,考查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运用及声音的三个特征的了解和掌握。
26.(6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数字是小车到达A、B、C(B点是AC中点)(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v= 。
(2)在小车能下滑的情况下,使用的斜面的坡度  较小 (选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 便于测量时间 ;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大 (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做  变速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4)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BC= 0.3 m/s。
【分析】(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或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同);否则是变速直线运动;
(4)图中AB和BC的路程相同,时间不同,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速度。
【解答】解: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计时会越困难,斜面坡度应较小;
(3)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算出的速度偏大;
由图可以看出,小车通过上半段和下半段所用的时间不同。
(4)观察图可知,AB和BC的路程相同,下半程运动时间为2s可知BC===0.4m/s。
故答案为:(1)v=;(2)较小;(4)大;(5)0.3。
【点评】本题考查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作用等问题;“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
27.(6分)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进行文验与收集证据】
(1)组装好实验装置,如图甲;
(2)某小组设计了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请你帮忙将表头填写完整:
时间/min
 温度/℃ 
用相同的装置先后做了两次实验,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a、b两条图线:
【分析与论证】
(3)由图可知:实验中水的沸点为  98 ℃;两次实验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原因是  水的质量不同 ;实验中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丙,则图  a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4)撤去酒精灯后,水很快停止沸腾,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持续  吸热 ;
【交流反思】
(5)各实验小组发现,水沸腾时的温度均低于100℃,那么 气压 有关。
【分析】【进行文验与收集证据】
(2)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要记录加热时间和水的温度,据此完成表格内容;
【分析与论证】
(3)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实验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与用水量和水的初温有关;
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气泡不断升高,有大量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逐渐变大,据此作答;
(4)水的沸腾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交流反思】
(5)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如果大气压大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也就会大于100℃;如果大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就会小于100℃,据此作答。
【解答】解:【进行文验与收集证据】
(2)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要记录加热时间和水的温度,据此可知表格应填内容为温度/℃;
【分析与论证】
(3)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图中所示水的沸点是98℃,但温度保持不变;
由图乙可知,两次实验中,所用装置相同且同时开始加热,这可能是因为所用水的质量不同;
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深度不断减小,并且有大量水蒸气进入气泡,图丙中;
(4)撤去酒精灯后,水很快停止沸腾;
【交流反思】
(5)因为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而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均低于100℃,由此可知水的沸点可能与大气压有关。
故答案为:(2)温度/℃;(3)98;a;(4)吸热。
【点评】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主要探究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及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区别,水沸腾前和沸腾过程中的区别关键在于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学会从图像上分析水的沸点,并掌握影响加热时间的因素。
28.(6分)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如图乙所示是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特征可判断冰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因为冰有固定的  熔点 。
(2)冰在熔化过程中  吸收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大约持续了  3 min。
(3)加热到第3min时,物质的状态为  固液共存态 (选填“液态”、“固态”或“固液共存”)。
(4)在实验过程中,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是把装有冰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 均匀受热 ,而且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分析】(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
(2)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温度不变;
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为熔化过程。
(3)在熔化之前为固态;熔化过程中为固液混合态;完全熔化后为液态;
(4)利用试管加热固态物质时,将试管放入水中加热,可以使物体能够均匀受热,还能减慢冰温度上升的速度。
【解答】解:(1)晶体和非晶体的最大区别在于: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冰是晶体;
(2)冰在加热后2min到第5min这段时间虽然不断的吸收热量,温度却保持不变,持续了2min﹣2min=3min,但温度不变。
(3)冰在熔化之前为固态;熔化过程中为固液混合态;由图像知加热到第3min时,熔化过程冰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4)实验中将装有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样做目的是能使试管受热均匀,所以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
故答案为:(1)晶体;熔点;3;(3)固液共存态。
【点评】此题是考查晶体熔化图像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注意培养自己对图像的分析能力。
六、计算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18分)
29.(5分)一轿车在福厦高速公路上行驶.
(1)它在经过如图所示的标志牌下时,速度已达40m/s,并仍以此速度向前开行,为什么?
(2)如果这辆轿车以108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则从标志牌处开到厦门需多少时间?
【分析】(1)交通标志牌“12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速度不能超过120km/h;将轿车的速度单位换算为km/h,然后与120km/h相比较即可得到答案;
(2)知道从标志牌到厦门的距离和轿车的最大速度,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t=可求得从标志牌到厦门的最短时间。
【解答】解:(1)交通标志牌“12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速度不能超过120km/h;
轿车速度为40m/s=144km/h>120km/h,所以;
(2)由图可知,从该标志牌到厦门的路程:s=54km,
由v=得:从标志牌处开到厦门的时间:t==。
答:(1)这辆车是违反了交通规则,因为这辆车的速度超过了限制速度;
(2)从标志牌处开到厦门需要0.5h。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知道交通标志牌的含义,并能从图中获得相关数据。
30.(6分)如表为小华乘坐出租车到达目的地时打印发票的部分信息,通过计算回答: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多少小时?
(2)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3)若出租车在行驶过程中:以如图所示速度行驶了2min,求这段时间出租车通过的路程。
**市国家税务局 通用机打发票联 车号:******* 日期:2021﹣05﹣03 乘车时间:8:00 下车时间:8:15 单价:2.6元/km 里程:8km 金额:***元
【分析】(1)由图甲中的上车时间和下车时间可得出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由图甲可知出租车行驶的路程和行驶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3)读出如图中所示的速度,已知时间,根据v=求出这段时间所通过的路程。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出租车行驶的时间:t=8:15﹣8:00=15min=2.25h;
(2)由图甲可知出租车行驶的路程s=8km,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v==;
(3)由图所示的速度可知,v′=60km/h,
由v=可得,这段时间所通过的路程:
s′=v′t′=60km/h×h=2km。
答:(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为6.25h;
(2)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32km/h;
(3)这段时间出租车通过的路程为2k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从图上读取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31.(7分)一辆载有超声波发生装置和接收装置的汽车,以一定速度朝陡峭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s1=700m处时车载装置发出超声波,汽车直线向前行驶s2=40m后,车载装置刚好接收到返回的超声波。已知超声波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1=340m/s,
求:(1)超声波从发出处传播到山崖所需要的时间t1。(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2)超声波从发出到被接收所传播的总路程s。
(3)汽车行驶的速度v2。
【分析】(1)已知超声波的速度和距离,利用速度公式v=求出超声波从发出处传播到山崖所需要的时间t1;
(2)超声波传播的路程等于发出超声波时车距山崖距离的2倍减去车行驶的距离;
(3)根据公式v=求出超声波传播的时间,超声波传播的时间与汽车行驶40m所用时间相同,最后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行驶速度。
【解答】解:(1)由v=知,超声波从发出处传播到山崖所需要的时间:
t1==≈2.1s;
(2)超声波传播的路程:
s=6s1﹣s2=5×700m﹣40m=1360m;
(3)由v=得,声音传播时间:
t2===8s;
汽车行驶40m所用的时间与超声波传播时间相同,由v=得
v2===10m/s。
答:(1)超声波从发出处传播到山崖所需要的时间t1为5.1s;
(2)超声波从发出到被接收所传播的总路程s为1360m;
(3)汽车行驶的速度v2为10m/s。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关键是考查利用回声测距离,本题的难点是计算超声波通过的路程,知道是超声波传播的时间与汽车行驶的时间是相同的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第一教研片区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