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六单元)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 )
A.利用义和团
B.戊戌维新运动
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
解析:选C。本题考查清末新政的措施。清政府晚期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清政府摇摇欲坠,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酝酿改革,企图实行“预备立宪”,欺骗国民,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因此材料所述“新希望”指的是预备立宪,故选C。义和团运动不属于政治上的新希望,排除A;题干所述应发生在20世纪初,戊戌维新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排除B;南北和谈发生于辛亥革命时期,排除D。
【深化点拨】清政府的预备立宪非但没有延长它的寿命,反而走向了清政府希冀的反面,加速了它的灭亡。
2.(2023·惠州高一检测)1901年,清廷颁行上谕,在科举考试内容的设置上,把各国政、治、艺、学、策的考试场次放在测试四书义、五经义之前。1902年各省乡试之后,中央负责考试的官员对于各地乡试所出题目的评价是:太旧不能,太新又不可。湖北未免太新,山西又不堪入目。这可以用来说明 ( )
A.近代中国新旧社会嬗变的艰难
B.政府改革自救的坚定立场
C.科举改革将育人选材合于一途
D.西学在中国传播潜滋暗长
解析:选A。由材料可见,面对冲击,科举制的改革增加了对西方政治与文化内容的考试,推行过程中有的地方官员积极响应,有的地方官员消极对待,而部分中央官员则是求稳的态度,这些状况体现了近代中国新旧社会嬗变的艰难,A正确;材料体现了政府改革的不彻底性,排除B;科举是选官制度而非育人制度,改革之后,这一状况没有改变,排除C;西学东渐在明清时期已经有所发展,排除D。
3.《清史稿》载:“鄂变猝起,瑞澂遽弃城走,当国优柔,不能明正以法。各省督抚遂先后皆不顾,走者走,变者变,大势乃不可问矣。”此材料说明 ( )
A.外患重重,大势已去
B.湖北独立,共和始建
C.民众觉醒,危及统治
D.地方离析,加速清亡
解析:选D。本题考查武昌起义的结果。材料“鄂变猝起,瑞澂遽弃城走,当国优柔,不能明正以法。各省督抚遂先后皆不顾,走者走,变者变,大势乃不可问矣”说明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故选D。材料信息未涉及“外患重重”,A错误;“共和始建”是在1912年,B错误;材料没有民众觉醒的信息,C错误。
4.(2021·广东新高考)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孙中山想要中国避免出现欧美国家因工业发展出现的贫富分化严重的问题,可知体现的是孙中山的经济主张,而非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A错误;孙中山并非要“均贫富”,而是要预防贫富分化严重的问题,B错误;这是孙中山1905年提出的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当时并未想联合苏俄,C错误;“社会革命”指“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民生问题”指“预防贫富分化”,D正确。
5.(2023·肇庆高一检测)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禁止株连通电》中提到:对“曾仕清廷”之人不可株连,不可以“嫌疑”二字滥用拘系。这一主张有利于 ( )
A.消除立宪派的影响
B.推动了中国法治化
C.打击北洋军阀统治
D.争取列强支持革命
解析:选B。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对‘曾仕清廷’之人不可株连,不可以‘嫌疑’二字滥用拘系”,可知当时孙中山强调个人不能因为历史问题受到株连,体现了社会对人权的尊重,为后来的人权法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故选B;辛亥革命后,立宪派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派别始终存在,其政治影响力不会因此消除,排除A;立宪派代表的是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北洋军阀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大买办势力的代表,二者属于不同的政治力量,排除C;材料未涉及列强,排除D。
6.(2023·梅州高一检测)学者郭廷以说:辛亥革命并未使中国社会发生实质性变革与进步。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国之道,深感以往……过于偏重模仿,未曾触及西方立国的根本精神。变革政治,首须变革社会,变革社会,首须变革人心”。作者意在强调 ( )
A.变革政治是变革人心的前提
B.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C.解放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D.学习西方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变革政治,首须变革社会,变革社会,首须变革人心”可知作者认为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不彻底,需要在思想领域内进一步反封建,故解放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导,C正确;材料强调变革人心是变革政治的前提,排除A;作者意在强调解放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并非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排除B;材料未涉及学习西方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的内容,排除D。
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下列能体现“失序与混乱”的是 ( )
A.社会生活文明开化
B.北洋军阀混战割据
C.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民主科学思想传播
解析:选B。本题考查北洋军阀的混战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出现了北洋军阀混战割据的局面,这是民国时期政治局势“失序与混乱”的表现,故选B;社会生活文明开化是进步与转型的表现,不能体现政局的失序与混乱,A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是民国时期出现的进步现象,有利于改变失序与混乱状态,C不符合题意,排除;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与政局的失序和混乱无关,排除D。
【深化点拨】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8.据海关统计,中国1915—1918年的出口贸易额每年都比1913年增长了约18%到20.5%。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美日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C.群众性反帝斗争的高涨
D.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快
解析:选A。本题考查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原因。1915—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一时期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发展,由此促进了出口贸易额的增长,故选A;美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不利于出口贸易额的增长,排除B;群众性反帝斗争的高涨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但不是出口贸易额增长的主要因素,排除C;一战期间,中国近代轻工业发展迅速,而非重工业,排除D。
9.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发布的旨趣书称:“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该材料可以用于证明 ( )
A.共和政体保证国内的公平竞争
B.民国成立激发中国的工业革命
C.民主共和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D.实业团体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选D。本题考查民族工业发展的条件。据“今兹共和政体成立……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可知中华民国的成立为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工业建设会属于实业团体,由此可知实业团体利用中华民国成立的有利环境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D。A说法过于夸张,排除;中国在此时没有爆发工业革命,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众的态度,排除C。
10.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8年超过了过去的近半个世纪。1919年随着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民族工业的发展表明 ( )
A.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B.辛亥革命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
C.实业救国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D.民国政府建立起独立工业体系
解析:选A。本题考查民族工业发展的条件。根据材料“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建成厂矿470多个……8年超过了过去的近半个世纪”“1919年随着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可知一战时期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得民族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而一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使得民族工业又走向萧条,这说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故选A;民族工业的萧条主要是外部原因导致,与辛亥革命无关,排除B;1912—1919年民族工业的盛衰主要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实业救国思潮只能起到客观作用,排除C;
1912—1919年我国并未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排除D。
【深化点拨】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中国的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旧中国工业畸形发展,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拉大。
11.下表为清末民初新注册民族工业企业情况表。这表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 ( )
时间 新注册 企业数 资本 总额 年增新 企业数 单个公司 平均资本
1903— 1908年 127家 5122 万元 21家 40.3万元
1913— 1915年 124家 2442 万元 41家 19.6万元
A.中小企业发展较快
B.发展速度低于晚清
C.大多集中于轻工业
D.仍受帝国主义控制
解析:选A。本题考查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根据清末民初新注册民族工业企业情况表可以看出,1913—1915年与1903—1908年相比,平均每年新注册企业数量更多,但是资本总额和单个公司平均资本却变少了,这表明民国初年的民族工业中小企业发展较快,故选A;年增新企业数民国初年是比晚清时期要多的,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速度低于晚清的结论,排除B;题干仅提到了新注册企业的数量,并没有提到新增企业属于轻工业还是重工业,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大多集中于轻工业的结论,排除C;题干并未提到新注册企业是否受制于帝国主义,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仍受帝国主义控制的结论,排除D。
12.下表是1920年中国官僚资本、中国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中国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估计中的数据。中国产业资本估计(1920年)(数据摘编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
项目 合计 ① ② ③ ④
铁路 104 717.6 万元 96 863.8 万元 7 853.8 万元 3 656.0 万元 4 197.8 万元
航运 21 599.4 万元 14 936.0 万元 6 663.4 万元 1 176.0 万元 5 487.4 万元
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①是 ( )
A.外国资本 B.中国资本
C.中国官僚资本 D.中国民族资本
解析:选A。本题考查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铁路、航运业主要由实力强大的外国资本控制,外国资本总额远远大于中国资本,可知①为外国资本,故选A;中国资本包括中国官僚资本、中国民族资本等,而②是③与④的总和,可知②为中国资本,排除B;中国官僚资本主义产生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而1920年中国官僚资本还不是很强大,可知总额最小的③为中国官僚资本,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就,此时中国民族资本的实力较强大,可知④为中国民族资本,排除D。
13.(2023·厦门高一检测)如图为1913—1919年期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统计图。据此推断当时 ( )
A.中国对外贸易大幅萎缩
B.中国的工商业发展活跃
C.列强放弃对华商品倾销
D.中国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解析:选B。本题考查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根据1913—1919年期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统计图可知,这期间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是贸易逆差迅速降低,这是由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我国工商业发展活跃,故选B;图片显示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额是大幅增加的,并不是对外贸易大幅萎缩,排除A;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对华商品倾销大大减少,但是美日两国对华商品倾销有所增加,从图片可以看出进口额还是比出口额要高,排除C;一战期间,尽管中国的民族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还是以轻工业发展为主,所以工业结构并未趋于合理,排除D。
14.下图为1917—1932年北京法院离婚诉讼统计图。
这可以用来说明 ( )
A.传统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B.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
C.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完善
D.婚姻自由得到普遍认同
解析:选A。本题考查社会观念的变化。根据图片信息,1917—1932年北京法院离婚诉讼的数量不断增多,说明人们要求摆脱旧式婚姻束缚的意愿强烈,也说明人们的婚姻观念更加近代化,故选A;离婚诉讼的明显增多体现了婚姻观念和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不断扩大,但是不具有普遍性,排除B;1917—1932年的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下,排除C;离婚诉讼案的明显增多体现了人们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但是受到当时社会观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束缚,这种观念不具有普遍性,排除D。
15.一位用英文署名的女青年致信《新青年》的诸位编者说:“我想做一新女子!并使他人也做新女子!……我的新女子,乃要合着20世纪新潮流的趋势,享国家平等的幸福。”这表明当时 ( )
A.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
B.批判礼教成为了社会共识
C.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
D.新潮女性反抗传统的习俗
解析:选A。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据“我的新女子,乃要合着20世纪新潮流的趋势,享国家平等的幸福”可得出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宣扬女权主义,推动女性的解放,故选A。“共识”的说法错误,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男女平等,排除C;材料体现的并不是新潮女性,排除D。
16.(2023·江门高一检测)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倡导“兽性主义”(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中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两者旨在 ( )
A.宣传西方民主科学
B.揭示近代体育教育的缺失
C.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D.塑造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解析:选D。根据“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可知,二人旨在塑造拯救中华民族所需要的健康的体魄、勇敢的意志、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D正确;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不是二人的主要目的,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把辛亥革命时期历史的主题确立为“辛亥革命——王朝梦的终结”,在此主题下,从近代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入手,步步推进,还原历史真实(见下表),既给人以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又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今天的中国梦。
项目 时间 重大事件
背景 1894年 兴中会成立
1894-1898年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898年 维新变法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01-1911年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905年 同盟会成立
1911年5月 四川保路运动
高潮 1911年10月 武昌起义
1911年11月 全国十几个省独立
1912年1月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 清帝退位
1912年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失败 1912年3月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摘编自谭方亮《历史主题教学的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主题,提炼观点,并从上表中至少选取三条历史信息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析:本题要求以“辛亥革命——王朝梦的终结”为主题论述辛亥革命。结合辛亥革命爆发的过程可从中任选一个论点进行论述,如武昌起义仓促起事,却迅猛异常,结合武昌起义爆发的背景和条件、爆发的过程和结果等展开论述。或者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亦可。
答案:示例:
历史信息:“武昌起义”“全国十几个省独立”“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等。(2分)
观点:武昌起义仓促起事,却迅猛异常。(2分)
说明:1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爆发,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武汉地区兵力空虚,湖北革命党人趁机发动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在随后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国有十几个省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表格以纵向时间轴为线索,串起相关事件,直观地展示了辛亥革命的发展进程。(10分)
1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败之后,清政府财政陷入严重的危机,由官方直接投资的洋务企业实际上陷入了停顿状态,一批官办企业改组为官商合办或商办企业……1907—1913年,汉冶萍公司(前身为汉阳铁厂)试图通过向公众招股融资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未能成功。
——摘编自周建波等《国家能力与近代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基于文献史回顾的视角》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直至北洋政府期间,民间力量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主导力量,市场经济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1908年国内市场商品总量增至21.99亿两,1920年更是达到72.54亿两,而且在工业产值中,现代化产业占比达到10.78%。
——摘编自吴承明
《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目标,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近代民族企业商业经营形式的变化。(5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这一时期在工业化方面作出贡献的“民间力量”(两例)。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甲午战后至民国初年“国家能力”在推动工业化发展中的具体表现。(5分)
解析:第(1)题目标和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一“一批官办企业改组为官商合办或商办企业”“汉冶萍公司(前身为汉阳铁厂)试图通过向公众招股融资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2)题第一问举例,根据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直至北洋政府期间,民间力量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主导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问表现,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1)目标:自强、求富。(1分,两个都必须作答)
主要历史作用: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或答“是中国近代化过程的起步”)。(1分)
变化:创办银行;出现股份制企业;建立百货公司。(3分)
(2)举例:张謇、范旭东等创办了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荣氏兄弟开办面粉厂、纱厂等。(2分)
表现:清末新政;中华民国建立;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3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广大妇女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秋瑾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女性,她们或奔走呼号于四方,或直赴疆场以献身,在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幕,显示了中国妇女的觉醒和力量。
——王美秀
《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妇女运动》
材料二 民国以来,中国自行车已迅速发展……大兴车行开始聘请2名日籍技工,购入进口钢管和接头,正式进行自行车架的组合、焊接和油漆,配以部分进口零部件组装成红马、白马牌自行车销向市场,这是最早的国产自行车。1927年,润大车行也在自制部分零部件的基础上,配以进口零部件组装成飞龙牌自行车。
——徐涛《自行车与近代中国》
(1)材料一表明近代中国女性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民国前期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地位变化,根据材料一“以秋瑾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女性,她们或奔走呼号于四方,或直赴疆场以献身”进行分析。第二问原因,紧扣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核心,从社会原因(西方思想、中国思想)、女性原因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2)题第一问发展状况,根据材料二“民国以来,中国自行车已迅速发展……大兴车行开始聘请2名日籍技工……配以部分进口零部件组装成红马、白马牌自行车”进行分析。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资本家、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地位变化:近代城市妇女正逐渐摆脱家庭的束缚,走向社会,投身社会革命,社会地位有所提高。(2分)
原因: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中国人的妇女观和伦理观发生变化,女性自身思想认识的觉醒,主动投身妇女解放运动,并积极投身民主革命运动,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4分,任意两点即可)
(2)发展状况:民族工业继续发展,但严重依赖国外技术和原料。(2分)
原因: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措施;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民族资本家的不懈努力。但是,中国基础薄弱,技术力量不足,在技术和原料上对外国存在依赖。(6分,任意三点即可)
20.(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政制形式与内容的分割迫使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深入思想文化的深层中去寻找国家富强的出路,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不论是新文化派,还是文化保守主义,都对“民主”持有肯定态度,同时,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和追求方向又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激进民主主义、自由派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五类。新文化运动时期,从西方文明寻找到的科学旗帜已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逐渐渗透社会科学、宇宙人生领域。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时代思潮取得了舆论上的胜势,出现科学可以解决一切的论调。
——摘编自穆允军《文化比较视域下
“五四”新文化运动再思考》
材料二 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解构深入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
——摘编自李翔海《新文化运动:
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的发展特点。(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政制形式与内容的分割迫使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深入思想文化的深层中去寻找国家富强的出路”“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不论是新文化派,还是文化保守主义,都对‘民主’持有肯定态度”“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和追求方向又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激进民主主义、自由派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五类”“新文化运动时期,从西方文明寻找到的科学旗帜已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逐渐渗透社会科学、宇宙人生领域”进行概括。
第(2)题据材料二“利用西方现代文化……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1)特点:民主深入思想文化的深层并与国家富强相结合;知识分子各派对西方民主思想均持肯定态度;出现众多政治思想类型;自然科学的内涵跨领域渗透。(8分)
(2)影响: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6分)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六单元)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 )
A.利用义和团
B.戊戌维新运动
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
2.(2023·惠州高一检测)1901年,清廷颁行上谕,在科举考试内容的设置上,把各国政、治、艺、学、策的考试场次放在测试四书义、五经义之前。1902年各省乡试之后,中央负责考试的官员对于各地乡试所出题目的评价是:太旧不能,太新又不可。湖北未免太新,山西又不堪入目。这可以用来说明 ( )
A.近代中国新旧社会嬗变的艰难
B.政府改革自救的坚定立场
C.科举改革将育人选材合于一途
D.西学在中国传播潜滋暗长
3.《清史稿》载:“鄂变猝起,瑞澂遽弃城走,当国优柔,不能明正以法。各省督抚遂先后皆不顾,走者走,变者变,大势乃不可问矣。”此材料说明 ( )
A.外患重重,大势已去
B.湖北独立,共和始建
C.民众觉醒,危及统治
D.地方离析,加速清亡
4.(2021·广东新高考)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5.(2023·肇庆高一检测)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禁止株连通电》中提到:对“曾仕清廷”之人不可株连,不可以“嫌疑”二字滥用拘系。这一主张有利于 ( )
A.消除立宪派的影响
B.推动了中国法治化
C.打击北洋军阀统治
D.争取列强支持革命
6.(2023·梅州高一检测)学者郭廷以说:辛亥革命并未使中国社会发生实质性变革与进步。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国之道,深感以往……过于偏重模仿,未曾触及西方立国的根本精神。变革政治,首须变革社会,变革社会,首须变革人心”。作者意在强调 ( )
A.变革政治是变革人心的前提
B.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C.解放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D.学习西方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
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下列能体现“失序与混乱”的是 ( )
A.社会生活文明开化
B.北洋军阀混战割据
C.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民主科学思想传播
8.据海关统计,中国1915—1918年的出口贸易额每年都比1913年增长了约18%到20.5%。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美日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C.群众性反帝斗争的高涨
D.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快
9.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发布的旨趣书称:“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该材料可以用于证明 ( )
A.共和政体保证国内的公平竞争
B.民国成立激发中国的工业革命
C.民主共和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D.实业团体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10.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8年超过了过去的近半个世纪。1919年随着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民族工业的发展表明 ( )
A.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B.辛亥革命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
C.实业救国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D.民国政府建立起独立工业体系
11.下表为清末民初新注册民族工业企业情况表。这表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 ( )
时间 新注册 企业数 资本 总额 年增新 企业数 单个公司 平均资本
1903— 1908年 127家 5122 万元 21家 40.3万元
1913— 1915年 124家 2442 万元 41家 19.6万元
A.中小企业发展较快
B.发展速度低于晚清
C.大多集中于轻工业
D.仍受帝国主义控制
12.下表是1920年中国官僚资本、中国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中国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估计中的数据。中国产业资本估计(1920年)(数据摘编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
项目 合计 ① ② ③ ④
铁路 104 717.6 万元 96 863.8 万元 7 853.8 万元 3 656.0 万元 4 197.8 万元
航运 21 599.4 万元 14 936.0 万元 6 663.4 万元 1 176.0 万元 5 487.4 万元
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①是 ( )
A.外国资本 B.中国资本
C.中国官僚资本 D.中国民族资本
13.(2023·厦门高一检测)如图为1913—1919年期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统计图。据此推断当时 ( )
A.中国对外贸易大幅萎缩
B.中国的工商业发展活跃
C.列强放弃对华商品倾销
D.中国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14.下图为1917—1932年北京法院离婚诉讼统计图。
这可以用来说明 ( )
A.传统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B.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
C.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完善
D.婚姻自由得到普遍认同
15.一位用英文署名的女青年致信《新青年》的诸位编者说:“我想做一新女子!并使他人也做新女子!……我的新女子,乃要合着20世纪新潮流的趋势,享国家平等的幸福。”这表明当时 ( )
A.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
B.批判礼教成为了社会共识
C.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
D.新潮女性反抗传统的习俗
16.(2023·江门高一检测)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倡导“兽性主义”(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中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两者旨在 ( )
A.宣传西方民主科学
B.揭示近代体育教育的缺失
C.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D.塑造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把辛亥革命时期历史的主题确立为“辛亥革命——王朝梦的终结”,在此主题下,从近代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入手,步步推进,还原历史真实(见下表),既给人以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又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今天的中国梦。
项目 时间 重大事件
背景 1894年 兴中会成立
1894-1898年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898年 维新变法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01-1911年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905年 同盟会成立
1911年5月 四川保路运动
高潮 1911年10月 武昌起义
1911年11月 全国十几个省独立
1912年1月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 清帝退位
1912年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失败 1912年3月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摘编自谭方亮《历史主题教学的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主题,提炼观点,并从上表中至少选取三条历史信息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
1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败之后,清政府财政陷入严重的危机,由官方直接投资的洋务企业实际上陷入了停顿状态,一批官办企业改组为官商合办或商办企业……1907—1913年,汉冶萍公司(前身为汉阳铁厂)试图通过向公众招股融资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未能成功。
——摘编自周建波等《国家能力与近代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基于文献史回顾的视角》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直至北洋政府期间,民间力量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主导力量,市场经济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1908年国内市场商品总量增至21.99亿两,1920年更是达到72.54亿两,而且在工业产值中,现代化产业占比达到10.78%。
——摘编自吴承明
《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目标,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近代民族企业商业经营形式的变化。(5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这一时期在工业化方面作出贡献的“民间力量”(两例)。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甲午战后至民国初年“国家能力”在推动工业化发展中的具体表现。(5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广大妇女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秋瑾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女性,她们或奔走呼号于四方,或直赴疆场以献身,在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幕,显示了中国妇女的觉醒和力量。
——王美秀
《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妇女运动》
材料二 民国以来,中国自行车已迅速发展……大兴车行开始聘请2名日籍技工,购入进口钢管和接头,正式进行自行车架的组合、焊接和油漆,配以部分进口零部件组装成红马、白马牌自行车销向市场,这是最早的国产自行车。1927年,润大车行也在自制部分零部件的基础上,配以进口零部件组装成飞龙牌自行车。
——徐涛《自行车与近代中国》
(1)材料一表明近代中国女性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民国前期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0.(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政制形式与内容的分割迫使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深入思想文化的深层中去寻找国家富强的出路,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不论是新文化派,还是文化保守主义,都对“民主”持有肯定态度,同时,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和追求方向又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激进民主主义、自由派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五类。新文化运动时期,从西方文明寻找到的科学旗帜已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逐渐渗透社会科学、宇宙人生领域。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时代思潮取得了舆论上的胜势,出现科学可以解决一切的论调。
——摘编自穆允军《文化比较视域下
“五四”新文化运动再思考》
材料二 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解构深入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
——摘编自李翔海《新文化运动:
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的发展特点。(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单元形成性评价(六)(第六单元) 试卷2023-2024 部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