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2023-2024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历史第三册堂堂练(答案)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1.“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首如泣如诉、悲愤激越的《松花江上》折射的时代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 B.华北事变,华北形势危急
C.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爆发 D.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2.著名诗篇《露营之歌》写道:“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围火齐团结,普照漫天红。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中国人民“复东北”的壮举应始于(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3.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占领东北……而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地区。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华北形势愈发严峻。面对如此严峻之形势,北平的学生们组织“一二·九运动”。这场爱国救亡运动( )
A.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B.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C.使日本侵略者退到东北地区
D.加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4.张学良曾回忆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张学良“36岁”时(1936年)参与的重要历史事件( )
A.标志着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
5.以下对五四运动与一二·九运动相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经过了长期的组织准备 B.都是由青年学生首先发起
C.都发展成全国性的爱国运动 D.都具有反对帝国主义的性质
6.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敌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下列事件可用来论证这一现点的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B.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大会师
C.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的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
A.促进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8.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干部赴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1940年2月,在与日军战斗中壮烈牺牲的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是( )
A.左权 B.谢晋元 C.张自忠 D.杨靖宇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论各党派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和利害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该有“兄弟阅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应该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年《八一宣言》
材料二 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大批关东军入关,威迫平津,严重影响到四大家族的利益,虽日本达成“何梅协定”,但中日矛盾上升为社会最主要矛盾。1935年12月9日,一二 九运动爆发,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经中共努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抗日。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回答,华北事变对中国有何影响?一二 九运动有何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制约两党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学良自与国民政府接近以来,对于日本在满洲权益的压迫愈益激烈,招致严重紧张状态。9月18日事件,在其紧迫气氛下产生,日本军队的行动并未超越自卫权。
——日本政府关于“九一八事变”发表的意见书
(1932年11月)
材料二 我国人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实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蒋介石在国民党南京市党员大会上的演讲》
(1931年9月22日)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对发动九一八事变作了怎样的解释?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日本发动战争的真实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采取了怎样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结果,分析蒋介石采取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影响。材料中“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首歌创作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三省沦陷。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复东北”的壮举始于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3.答案:A
解析:严峻的形势使北平的学生们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4.答案:C
解析: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最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这两次运动起先都由爱国学生带头兴起,都是发生在北京(北平)的运动,发展成全国性的爱国运动;都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运动。故BCD属于五四运动与一二·九运动相同之处。都经过了长期的组织准备的表述不正确,A符合题意。故选:A。
6.答案:C
解析: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战线初步形成,凝聚了抗战的力量。故可用来论证题干观点的是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故选:C。
7.答案:B
解析: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是正确的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40年2月,在与日军战斗中壮烈牺牲。
9.答案:(1)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到“逼蒋抗日”。
(2)华北事变的发生,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一二·九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社会主要矛盾;政党的阶级属性;国际势力的态度。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一中“应该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的政策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材料二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和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中国从中协调,逼迫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两件事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逼蒋抗日”的政策。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日本策划的华北五省自治,日本侵略势力直逼平津,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第二小问,一二九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本妥协的政策,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的到来。
(3)根据材料一“各党派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可知,制约国共两党关系的因素之一是政党的阶级属性;材料二中“中日矛盾上升为社会最主要矛盾”使国共两党再次合作,说明社会主要矛盾也是制约两党关系的因素之一;此外,国际势力的态度也影响了两党的关系,这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上体现了出来。
10.答案:(1)日本污蔑九一八事变是张学良对日本在满洲的权益压迫所致,日本出于自卫;真实原因是侵略中国。
(2)不抵抗政策;结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原因:蒋介石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认为共产党是对其统治最大的威胁,先要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2023-2024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历史第三册堂堂练(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