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
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60%;《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至三单元40%。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老子主张,“兴善仁”,仁义礼蕴含于大道之中,如“明珠在蚌中”。孔子认为,“和”乃天道,天人
合一,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节用而爱人”,不浪费资源。这反映出儒
道两家
A.思想趋于融合
B.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
C.阶级立场相同
D.蕴含着相通的价值理念
2.有学者指出,西汉刺史监察权虽然很大,但却没有权力干涉郡国的正常工作,否则郡守可以抵
制并上诉。如西汉末,鲍宣为豫州刺史,“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听讼,所察过诏条”,因而被
丞相司直接奏免。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刺史
A.注重考核地方官吏
B.受制于郡县长官
C.权力界限较为明确
D.监察范围较单一
3.考古学者在新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内发现了珍贵的宋代金箔包装纸。纸上文字明确指出,金
箔的店址在杭州泰和楼大街南,座西面东,专门制作销售佛经诸般金箔,希望主顾购买时辨认
不误,以免上当云云。这反映出宋代
A.商人具有品牌保护意识
B.陆上丝绸之路较为畅通
C.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
D.佛教开始传到西域地区
【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卷第1页(共6页)】
4192C
4.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守”。时人称:“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
敌于天下矣。”由此可见明朝迁都北京
A.开创了建都北京的先例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缩小了南北发展的差距
D.解决了明朝的边疆危机
5.《资政新篇》提出“朝廷考察”和设新闻官的主张,主张专设台谏官职司监察;新闻官虽换以新
谓,且新增“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的职责,但实际职权与性质并未超出台
谏官的范畴。由此可见,这种主张
A.受到中体西用思想启发
B.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C.捍卫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D.冲破了封建社会的思想
6.陈独秀提出“残民之祸,恶国家甚于无国家”,认为“失国之民诚苦矣,然其托庇于法治主权之
下,权利虽不与主人等,视彼乱国之子遗,尚若天上焉”。在此,陈独秀意在
A.批判封建旧伦理道德
B.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C.唤醒国民的民主意识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7.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规定,党在当前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要派党员到工会
去工作。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
A.注意建立与工人阶级的密切联系
B.确定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C.重视发动工人参加国民革命运动
D.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
8.1937年8月,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提出:“今次抗战利于持久,要当不避一切之艰
苦牺牲,以达最后五分钟之胜利。”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
久战》等著作,系统地阐述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这体现了
A.持久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保障
B.全民族抗战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C.中国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艰难
D.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趋向一致
9.据统计,1957年,全国妇女先进工作者人数为10.2万人,1958年增加到28.1万人,1960年
更是达到103.6万人,她们中的很多人都走向了基层领导岗位。这
A.表明妇女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导力量
B.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C.体现了社会习俗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D.促进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完善
10.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
经济技术合作。1974一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
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促进发展中国家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卷第2页(共6页)】
4192C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主张“兴善仁”与孔子的“仁”“义”思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人与自
然的关系上,老子的效法自然、无为而治和孔子的“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观点一样都体
现着遵循规律的原则,故选D项。A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思想趋于融合”的说法不准确,材料体现了儒道
在某些思想上是相通的,排除;孔子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老子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
项;儒道两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立场不同,排除C项。
2.C材料反映的是刺史位卑权重,掌有监察权,但没有郡国行政权,说明当时刺史的权力界限较明确,故选C
项。刺史的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吏,排除A项;刺史有权监察地方郡国,直接对皇帝负责,排除B项;D项并非
材料主旨,排除。
3.A材料所述为宋代金箔包装纸上的文字,说明宋代商人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商品品牌保护意识,善于推
销和保护自己的商业品牌,故选A项。B项说法不符合宋朝,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商业发展是否突破时空限
制,排除C项;西汉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到西域地区,排除D项。
4B据材料“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可知明代迁都北京,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故选B项;在明朝前,金政权曾迁都北京,排除A项;迁都北京并没有缩小南北差距,南方经济领先,排除
C项:迁都北京缓和了边疆危机,但无法解决,排除D项。
5.B材料中新闻官是引进的近代西方称谓,但是其实际职权与性质并未超出中国传统台谏官的范畴,因此,该
著作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特点,故选B项。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C项“捍卫了”表
述错误,且材料没有提及农民阶级,排除:D项“冲破了”表述错误,排除。
6.C材料认为如果国家不能保障国民的权利,甚至践踏国民的权利,则不如无国,其意在唤醒个人,唤醒人们
的民主意识,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故选C项。批判封建旧伦理道德,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
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当时资产阶级共和国已建立,排除D项。
7.A根据材料“党在当前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要派党员到工会去工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
共产党成立时就制定了领导工人运动的中心任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注意建立与工人阶级的密切联系,故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信息,排除B项: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
开始,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的基本国情,排除D项。
8.C材料体现出国共两党都主张对日作战实施持久战,故选C项。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形成,排除A项:双方观念没有体现出“民族认同感”的增强,排除B项:D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排
除。
9.B通过材料数据可以看到,“大跃进”运动期间,妇女走出家庭,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的需要,故选B项。A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不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C项;基层群众自治并
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
10.D根据材料“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00多项经济技
术合作协定”可知,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帮助和合作,有利于非洲国家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
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排除A项;B项表述片面,中国和
非洲进行经济合作也有利于中国经济治理机制的改善,排除;“均衡”表述错误,排除C项。
11.A材料中案情无法决定时,不必设法侦查,只在神前发誓,便可结案,据此可知这些规定借助神意维护统
治,故选A项。规定没有反映出阶级矛盾的加剧,排除B项;这些规定无法体现王国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
C项;D项“确保了”表述不准确,排除。
12.B据材料可知,考古学家在美洲、印度、中国分别发现了棉布和棉织物,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前,
美洲相对独立发展,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源性,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美在新航路开辟前相对
独立于其他地区,其棉纺织业是独立发展的,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洲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
并不相同,不能体现文明演进呈一体化趋势,排除C项;考古发现有利于推动历史研究,但历史研究并非完
全依赖考古发现,排除D项。
【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4191C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