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5 BBAAA 6--10 CADAB 11--15 BBABA
16--20 BCCCD 21--25 BBBCA 26--30 BCDCD
31.(1)措施:实行皇帝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颁布法律;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任答6点即可得12分)
(2)制度:郡国并行制。问题: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解决措施:汉武帝实行推恩令。(6分)
32.(1)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加强了中央政权;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任答4点即可)(8分)
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世官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任答2点即可)
(4分)
(2)含义:租指按户征收粮食或谷物;调指交纳的绢帛;庸指纳绢或布代役。(6分)
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为了解决财政困难。(4分)潢川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时间:2023-11-26
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新发现的墓葬中,最高等级的男性贵族墓葬普遍
随葬一大一小两把玉钺(象征权力),还有作为“人殉”的人骨架。材料表明当时
玉器制造水平较高 B. 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C. 墓葬规模大小不一 D. 私有制已普遍存在
2.中国是文明古国,古时候的中国人用磨制方式制造工具,并且使用大量陶器,饲养家畜,生活
逐渐稳定。这个时候的中国人处于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奴隶社会 D. 封建社会
3.《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贵族 B.地主 C.平民 D.奴隶
4.西周时期,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5.春秋战国时期,食用植物的资料相当丰富。结合《诗经》与其他文献资料,以及考古所见的植物种子、人工栽培的蔬菜可知,至少有瓜、韭、葱、菱……果实有桃、李、梅、杏、枣等。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 蔬果栽培是农业的重要部分 B. 果是民众的主要食物
C. 蔬果栽培技术获得长足发展 D. 民众的物质生活富裕
6.《韩非子》中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这一现象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A. 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B. 实行了禅让制度 C. 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 确立了皇帝制度
7.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所对应的是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有
A. 分封制和宗法制 B. 三公九卿制 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D. 三省六部制
8.综合目前已发民现的卜辞资料来看,见到的甲骨文单字已有5000 以上。字形结构也相当复杂,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六种构字原则皆可找到实例。词类上已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区分。这说明甲骨文
A. 是周代的一种文字 B. 与现代汉语没有差别
C. 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D. 是一种较成熟的文字
9.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农业和工商业繁荣C.中心城市人口众多 D.货币流通十分广泛
10.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中代表下层平民利益的是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11.《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憾也。”由此可知,孟子主张
A.鼓励农民按照农时辛勤劳动 B.遵从规律发展生产充实百姓财富
C.古代已经普遍形成环保意识 D.政府不要干预百姓的生产和生活
1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孟子、董仲舒 B. 韩非子、董仲舒 C. 商鞅、孟子 D. 荀子、孟子
13.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 废井田,开阡陌 B. 奖励军功 C. 废分封,行县制 D. 重农抑商
14.《史记》记载:“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胜)”“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这可用于探究
A. 秦的统一 B. 秦末农民起义 C. 楚汉战争 D. 西汉王朝建立
15.西汉初年,“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针对这种现象,西汉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 官营专卖 B. 劝课农桑 C. 轻徭薄赋 D. 朝贡贸易
16.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乐府诗讲究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B.司马迁的《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
C.班固的《汉书》首创了纪传体通史 D.《神农本草经》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17.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 、《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D.向社会下层扩展
18.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会稽太守马臻治理山阴(浙江绍兴)镜湖,修筑大堤350里,会合东南诸山泉36源贮蓄在湖内。由此可知,马臻治理镜湖
A. 直接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使当地出现了大规模水稻种植
C. 有利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D. 反映南方水利工程技术的创新
19.图1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①后蜀 ②后周 ③北魏 ④宋 B. ①后蜀 ②北魏 ③后周 ④隋
C.①西晋 ②北魏 ③北周 ④宋 D.①西晋 ②北汉 ③后周 ④隋
20.东晋南朝时期,江浙的太湖地区、浙东的会稽、江西的鄱阳湖地区、湖南的洞庭湖地区都成为盛产粮食的地方,江浙部分地区的粮食产量甚至已经超过北方。这说明当时
耕种技术出现变革 B. 经济重心移至南方 C. 田庄经济效率提高 D.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21.《资治通鉴》记载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该措施是
A. 迁都洛阳 B. 改汉姓 C. 易汉服 D. 与汉族通婚
22.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A.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B.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C.反映儒佛融合的趋势 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23.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24.京杭大运河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
区之一,经济很发达。由此可知,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A.满足了隋炀帝奢侈的愿望 B.加快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C.加强了中国南北经济交流 D.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5.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
“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A.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 B.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
C.理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 D.儒学思想内部危机重重
26.某中学一历史小组对历史上的盛世很感兴趣,他们搜集了以下历史信息,如图3。该历史小组研究的盛世是
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大定之治
27.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
频繁。此举旨在
A. 提高行政效率 B. 规范行政程序 C. 强化专制皇权 D. 化解君相矛盾
28.《史记·汉高祖本纪》、“文景之治”、《贞观政要》三个专名中的“高祖”、“文景”、
“贞观”依次分别是
A. 尊号、谥号、庙号 B. 谥号、年号、庙号 C. 庙号、尊号、年号 D. 庙号、谥号、年号
29.在敦煌壁画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
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C.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D.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30.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A.政治制度的创新 B.经济的迅速发展 C.文学艺术的繁荣 D.中外文化的交流
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奠基时代,原因有:其一,从诸侯争霸到统一王朝,奠定了两千年的基本制度格局。其二,这个时代孕育出了皇帝制度、等级官僚制、郡县乡里制,还有律令、文书等制度运作方式……
——侯旭东《秦汉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奠基时代的原因》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班固《汉书》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建立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12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的地方制度,并说明该制度带来的问题及成功解决的措施。(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材料二 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客户(非土著住户)大量增加,以户税和地税为主要内容的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地税按亩征纳,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为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中国古代还有哪些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的选官制度。(12分)
(2)指出材料二中租庸调的含义,结合材料分析两税法推行的背景。(10分)
5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