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老窖天府中学高2022级第二次小结练习(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
1. 据儒家经典《尚书·酒诰》记载,周公对卫康叔说,商汤畏惧天命,施行德政,所以得了天下;商纣王自以为天命在兹,安闲逸乐、不恤民众,因而堕废天命,被西周取代。据此可知,西周
A. 深受儒家“以德治民”思想的影响
B. 以“天命”为君主集权的理论基础
C. 执政理念中包含了一定的理性因素
D. 政治活动中神权迷信的影响力增强
2. 商鞅变法时,“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些措施( )
A. 利于促进国家实力的增强 B. 激发了地方强宗大族斗志
C. 阻碍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D. 旨在提高平民的社会地位
3. 唐时波斯商人云集长安、广州、扬州和泉州等地,在中国南方素有“舶主”之称。唐代高僧鉴真发现,仅海南的波斯村寨,“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关于唐朝的对外关系,由此可以得出( )
A. 海路交通促进中外交往 B. 与阿拉伯帝国关系密切
C. 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D. 波斯人是欧亚贸易中间商
4. 如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 B. 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C.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 D. 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
5. 清代学者顾炎武认为中国古代监察体系中的监察官员往往“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同代学者赵翼对此也评论说:“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治之威重。”两位学者的评述表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 体系完整,垂直管理 B. 以卑察尊,以轻制重
C. 动态监察,独立弹劾 D. 重上轻下,强干弱枝
6. 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之时,清朝有一些加强东北边防、设立中俄界碑、绘制实测舆图等边界观念。之后,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这表明( )
A. 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 B. 天下观念持续稳固与强化
C. 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受制约 D. 清朝疆土频遭割让藩属丧失
7. 1912年12月,中华民国举行了参众两院议会首次选举。经统计,两院席位的选举结果如下:民主党得到24席、统一党得到24席、共和党得到175席、国民党得到392席、跨党和无党者得到255席。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得益于革命打碎了旧的体制 B. 标志共和制在中国的诞生
C. 导致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D. 说明民主选举的基础广泛
8. 1927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采取单方面宣告关税自主的政策,并陆续公布若干法令,大幅度提高了现行税率。但是,英、日等国一致反对新税,甚至表示将不惜武力对付中方。8月29日,外交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宣布上述法令暂缓实行,唯宣称自9月1日起实行关税自主政策仍然维持有效,上述博弈( )
A. 引发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B. 体现国民政府独裁统治的实质
C. 使中国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D. 推动国民政府实施“改订新约”
9. 1992年以来,中国商品流通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颁布和实施了《经济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与商业、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这些措施旨在( )
A.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B. 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
C.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D. 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
10. 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以上史实主要说明
A.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提高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C. 少数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前途命运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11. 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发布训令,未经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国家的教士向君主纳税。1301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首次召开法兰西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据此可知( )
A. 工商业的发展推动法国权力结构发生异变 B. 法国由封君封臣制向议会制共和转变
C. 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推动法国民族意识觉醒 D. 打破教会思想束缚引发欧洲宗教改革
12. 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科尔顿曾如此评价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在此的外交家们代表着不承认有任何上级或公共约束的独立势力。再没有一个人能说欧洲在宗教、政治或其他方面具有任何有意义的统一。”这说明当时( )
A. 封建制导致国家分裂 B. 各国主权意识的增强
C. 近代外交制度的确立 D. 平等国际秩序的建立
13. 如表内容是一战末期和二战后英国文官分类的调整措施,由此可以得出英国文官分类的发展趋势是( )
一战末期 二战后
行政级(若干职级) 与大学毕业程度相当 行政人员 行政、执行、办事员、助理办事员和勤杂人员
一等书记级 与高中毕业程度相当
二等书记级 与初中毕业程度相当 专业人员 法律,统计等
女书记级 与初中毕业程度相当
A. 选拔依据渐趋多样 B. 等级结构同教育制度相结合
C. 分类趋向于专业化 D. 行政文官系统中地位重要
14. 如图为1919年一幅漫画《超重》,画中美国总统威尔逊将写有“国际联盟”字样的橄榄枝交给一只和平鸽。作者意在
A. 彰显国联在处理国际争端中的作用
B. 质疑国联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能力
C. 颂扬战后兴起的全球反战与和平思潮
D. 揭露美国试图通过国联称霸世界的野心
15. 目前,以美元为主的结算和储备体系正在逐渐结束其历史使命,“去美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初,至少有28个国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还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人民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这反映出( )
A. 国际金融体系不断重构 B. 经济全球化出现重大挫折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解体 D. 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16.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 )
A. 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B. 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 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是“下县的皇权”。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社会权力网络实际运作中,政权、族权、绅权相互联结、互相交融、彼此配合,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 民国时期县下设区进行管理,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前的保甲管理制度。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华南地区的农民协会、上海的工会以及各地的商会(团)、城镇的自治会(社),使多数人参与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和冲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在基层治理上继承了传统中国自上而下的行政和自下而上的自治相结合的“双轨政治”,并创造出群众路线,形成全新的现代治理经验。群众路线既是全新的治理理念与方法,又是对治理传统的继承,既是群众工作方法,又要在行政体系内实践,是基层治理全过程民主的具体体现。通过发动群众,新中国实现了比传统社会更高的动员组织程度,依靠农村自身资源完成了现代农村建设,如沿用至今的完善的水利体系,简易公路交通系统等,并推进一系列乡村公益事业,如扫盲运动、学校教育、卫生运动等。
——摘编自吕德文《中西基层治理有何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民国时期基层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年,下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个小时。对于普通质询,被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质询人必须在3天内答复。70年代后,下院设立了与政府工作相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
——埃弗尔·詹宁斯《英国议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任何社会法律的生成都不是其社会现象中的孤立存在,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固有的悠远古老的中华法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民族习惯、民族精神以及民众的法律观念紧紧相连。同样,外国法律制度也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
——摘编自邓琦《中外古代法律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法律制度”自拟论题,进行论述。(可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论述,也可从其他角度论述。)泸州老窖天府中学高2022级第二次小结练习(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
1. 据儒家经典《尚书·酒诰》记载,周公对卫康叔说,商汤畏惧天命,施行德政,所以得了天下;商纣王自以为天命在兹,安闲逸乐、不恤民众,因而堕废天命,被西周取代。据此可知,西周
A. 深受儒家“以德治民”思想影响
B. 以“天命”为君主集权的理论基础
C. 执政理念中包含了一定的理性因素
D. 政治活动中神权迷信的影响力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反映西周以保民和德政为执政合法性来源,可见有一定理性因素,C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无儒家,排除A项;西周尚未实现君主集权,排除B项;西周相对商代迷信色彩在减弱,排除D项。故选C项。
2. 商鞅变法时,“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些措施( )
A. 利于促进国家实力的增强 B. 激发了地方强宗大族斗志
C. 阻碍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D. 旨在提高平民的社会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时期实行了什伍连坐制度、强制拆散大家庭、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增强秦国的国家实力,A项正确;“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与激发斗志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奖励军功推动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排除C项;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并非提高平民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3. 唐时波斯商人云集长安、广州、扬州和泉州等地,在中国南方素有“舶主”之称。唐代高僧鉴真发现,仅海南的波斯村寨,“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关于唐朝的对外关系,由此可以得出( )
A. 海路交通促进中外交往 B. 与阿拉伯帝国关系密切
C. 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D. 波斯人是欧亚贸易中间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可知,从波斯商人的云集城市、“舶主”称谓、海南的波斯村寨等信息,可知,海路交通发达促进了中外交往,A项正确;材料中仅说明波斯商人到唐来贸易,未涉及唐朝与波斯帝国关系密切,B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B项;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不能据材料得出,排除C项;波斯人是欧亚贸易中间商,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
4. 如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 B. 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C.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 D. 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表格可知,苏南和浙江、江西、福建三个地区均处于东南沿海地区,随着魏晋南北朝以来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和南方的逐步开发,经济发展加快使中央政府对这些区域越发重视,设置的基层行政区域数量增多,故D项正确;地方行政区划设置增多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而不是削弱,故A项错误;这--时期南方的经济地位上升,但政治统治中心依然在北方,故B项错误;C项材料无法得出,且“成熟”与史实不符,元代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成熟的标志。
5. 清代学者顾炎武认为中国古代监察体系中监察官员往往“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同代学者赵翼对此也评论说:“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治之威重。”两位学者的评述表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 体系完整,垂直管理 B. 以卑察尊,以轻制重
C. 动态监察,独立弹劾 D. 重上轻下,强干弱枝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和“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治之威重”可知,顾炎武和赵翼认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下,监察官员品级较低,但可以监察品级较高的官员,体现了以卑察尊,以轻制重,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古代监察制度的以卑察尊,以轻制重,没有涉及监察制度的体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古代监察制度的具体运作方式,不能反映动态监察,独立弹劾,排除C项;重上轻下,强干弱枝指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中的监察制度以卑察尊,以轻制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6. 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之时,清朝有一些加强东北边防、设立中俄界碑、绘制实测舆图等边界观念。之后,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这表明( )
A. 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 B. 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化
C. 中国近代国界观念形成受制约 D. 清朝疆土频遭割让藩属丧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题干“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可分析出,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会受到之前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排除A项;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化与题干信息和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频遭割让”,排除D项。故选C项。
7. 1912年12月,中华民国举行了参众两院议会首次选举。经统计,两院席位的选举结果如下:民主党得到24席、统一党得到24席、共和党得到175席、国民党得到392席、跨党和无党者得到255席。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得益于革命打碎了旧的体制 B. 标志共和制在中国的诞生
C. 导致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D. 说明民主选举的基础广泛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干中所给信息,中华民国成立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并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得益于专制政权即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A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标志着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排除B项;资产阶级软弱妥协,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C项;材料中各政党主要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意图,并未体现广大人民的政治意志,故民主选举基础广泛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
8. 1927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采取单方面宣告关税自主的政策,并陆续公布若干法令,大幅度提高了现行税率。但是,英、日等国一致反对新税,甚至表示将不惜武力对付中方。8月29日,外交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宣布上述法令暂缓实行,唯宣称自9月1日起实行关税自主政策仍然维持有效,上述博弈( )
A. 引发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B. 体现国民政府独裁统治的实质
C. 使中国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D. 推动国民政府实施“改订新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27年(中国)。据材料,国民政府在1927年单方面宣告关税自主,未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推动国民政府实施“改订新约”,也即与西方国家签订新的条约,促使西方国家承认中国的关税自主权,D项正确;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是在1931年,原因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与国民政府争取关税自主无关,排除A项;争取关税自主体现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不能体现对内的独裁统治,排除B项;国民政府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92年以来,中国商品流通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颁布和实施了《经济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与商业、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这些措施旨在( )
A.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B. 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
C.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D. 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2年以来中国。据所学可知,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此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1992年以来,国家加快了经济类相关法律的立法工作,此举实际上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D项正确;立法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式之一,但是1992年以来国家加强经济立法主要不是为了加强宏观调控而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排除A项;加强立法是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措施之一,但是1992年以来国家加强立法工作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排除B项;C项错在完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0. 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以上史实主要说明
A.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提高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C. 少数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前途命运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与汉族享有平等的地位以参与国家管理,由此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无关,排除A;材料阐述的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和意义,排除B;C项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C。
11. 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发布训令,未经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国家的教士向君主纳税。1301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首次召开法兰西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据此可知( )
A. 工商业的发展推动法国权力结构发生异变 B. 法国由封君封臣制向议会制共和转变
C. 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推动法国民族意识觉醒 D. 打破教会思想束缚引发欧洲宗教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96年至1301年(法国)。据本题材料“法国国王腓力首次召开法兰西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王权势力上升,逐渐大于教权,12至14世纪西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推动着王权的不断强化,逐渐摆脱教权的控制,影响权力结构发生异变,A项正确;14世纪时法国并未确立议会制共和政体,排除B项;民族意识往往同民族和国家追求独立有关,材料中没有关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相关史实论述,排除C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2. 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科尔顿曾如此评价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在此的外交家们代表着不承认有任何上级或公共约束的独立势力。再没有一个人能说欧洲在宗教、政治或其他方面具有任何有意义的统一。”这说明当时( )
A. 封建制导致国家分裂 B. 各国主权意识的增强
C. 近代外交制度的确立 D. 平等国际秩序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欧洲30年混战结束后,参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各国代表,否定存在高于国家的权力和欧洲统一,说明当时各国的主权和独立意识有所增强,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际法和欧洲国际关系,并非封建制与国家分裂的关系,排除A项;据所学,随着各国君主派遣外交使节和使团,近代外交体制度才逐渐形成,排除C项;据所学,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并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国际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如表内容是一战末期和二战后英国文官分类的调整措施,由此可以得出英国文官分类的发展趋势是( )
一战末期 二战后
行政级(若干职级) 与大学毕业程度相当 行政人员 行政、执行、办事员、助理办事员和勤杂人员
一等书记级 与高中毕业程度相当
二等书记级 与初中毕业程度相当 专业人员 法律,统计等
女书记级 与初中毕业程度相当
A 选拔依据渐趋多样 B. 等级结构同教育制度相结合
C. 分类趋向于专业化 D. 行政在文官系统中地位重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末期和二战后英国。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文官分类按级别,而二战后文官分类是按“行政人员”“专业人员”,这体现了专业化管理,C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了一战末期和二战后期英国文官制度分类趋向专业化,材料不涉及分类依据,排除A项;B项是一战时期的特征,不是变化,排除B项; D项是相同点,不是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4. 如图为1919年的一幅漫画《超重》,画中美国总统威尔逊将写有“国际联盟”字样的橄榄枝交给一只和平鸽。作者意在
A. 彰显国联在处理国际争端中的作用
B. 质疑国联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能力
C. 颂扬战后兴起的全球反战与和平思潮
D. 揭露美国试图通过国联称霸世界的野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和平鸽明显无法衔起国际联盟这根橄榄枝,说明国际联盟无法传递和平的信号,即质疑国联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能力,故选B,排除A;该漫画中只有美国总统威尔逊一人,不能体现全球的反战与和平思潮,排除C;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联,因此不可能通过国联称霸世界,排除D。
15. 目前,以美元为主的结算和储备体系正在逐渐结束其历史使命,“去美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初,至少有28个国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还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人民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这反映出( )
A. 国际金融体系不断重构 B. 经济全球化出现重大挫折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解体 D. 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去美元化”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同时有多个国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这表明国际金融体系正在经历变化,即国际金融体系不断重构,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各经济体之间联系不断加强,最终形成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材料中的事件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挫折,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目前还没有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6.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 )
A. 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B. 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 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将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并强化市场作用,减少国家干预,体现了国家福利政策的调整,A项正确;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排除B项;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是在二战后初期,排除C项;材料只是体现国家减少干预,不能反映行政能力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是“下县的皇权”。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社会权力网络实际运作中,政权、族权、绅权相互联结、互相交融、彼此配合,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 民国时期县下设区进行管理,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前的保甲管理制度。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华南地区的农民协会、上海的工会以及各地的商会(团)、城镇的自治会(社),使多数人参与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和冲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在基层治理上继承了传统中国自上而下的行政和自下而上的自治相结合的“双轨政治”,并创造出群众路线,形成全新的现代治理经验。群众路线既是全新的治理理念与方法,又是对治理传统的继承,既是群众工作方法,又要在行政体系内实践,是基层治理全过程民主的具体体现。通过发动群众,新中国实现了比传统社会更高的动员组织程度,依靠农村自身资源完成了现代农村建设,如沿用至今的完善的水利体系,简易公路交通系统等,并推进一系列乡村公益事业,如扫盲运动、学校教育、卫生运动等。
——摘编自吕德文《中西基层治理有何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民国时期基层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
【答案】(1)特点:由乡里组织行使国家权力;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基层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基层治理具有自我修复功能,长期延续。(任答四点即可)
(2)不同:区成为县下常设政区;体现近代化趋势;具有民主法制色彩。(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民族经济的发展;救亡图存运动的促进;民众觉悟的提高;西方思想的影响。(任答三点即可)
(3)历史经验:继承优秀治理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坚持群众路线,建立高效动员机制;实行全过程民主;基层治理与现代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答出四点)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可以归纳为由乡里组织行使国家权力;根据材料“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可以归纳为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根据材料“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可以归纳为基层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根据材料“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可以归纳为基层治理具有自我修复功能,长期延续。
(2)不同:根据材料“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前的保甲管理制度。”,可以归纳为区成为县下常设政区;根据材料“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可以归纳为体现近代化趋势;根据材料“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可以归纳为具有民主法制色彩。原因: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经济发展状态、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思想的改变等角度分析,具体可以阐述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救亡图存运动的促进;民众觉悟的提高;西方思想的影响。
(3)历史经验: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在基层治理上继承了传统中国自上而下的行政和自下而上的自治相结合的“双轨政治”,”,可以归纳为继承优秀治理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根据材料“并创造出群众路线,形成全新的现代治理经验。”,可以归纳为坚持群众路线,建立高效动员机制;根据材料“是基层治理全过程民主的具体体现。”,可以归纳为实行全过程民主;根据材料“新中国实现了比传统社会更高的动员组织程度,依靠农村自身资源完成了现代农村建设,”,可以归纳为基层治理与现代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1783年,下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个小时。对于普通质询,被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质询人必须在3天内答复。70年代后,下院设立了与政府工作相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
——埃弗尔·詹宁斯《英国议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1)发展变化:质询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由可拒绝回答到有问必答;专业化、制度化程度逐步提高。实质: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
(2)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动政府改善工作;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对1783年和1835年质询制度的叙述,可以看出质询从可以拒绝答复到必须答复;依据材料中“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被咨询人必须3天内答复”可以看出质询时间的变化;整合质询制度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质询制度不断完善和规范,专业化、制度化程度逐步提高。第二小问,从材料可以看出,质询制度是“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是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可由此归纳质询制度的实质。
(2)从材料可以看出,议会质询制度加强了对公务员的监督和敦促,这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工作,保持廉洁清正的政治氛围;质询制度有利于及时有效地处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是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大发展。
【名师点睛】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任何社会法律的生成都不是其社会现象中的孤立存在,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固有的悠远古老的中华法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民族习惯、民族精神以及民众的法律观念紧紧相连。同样,外国法律制度也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
——摘编自邓琦《中外古代法律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法律制度”自拟论题,进行论述。(可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论述,也可从其他角度论述。)
【答案】示例一:
观点:法律制度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论述:(任举3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分裂走向统一;法家主张法治,实现中央集权;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各国颁布法律,推行改革,主张严刑峻法,重农抑商,确立土地私有制,维护小农经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汉武帝时期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生受到重用,地位提升。董仲舒“春秋决狱”,以儒家经义解释法律,开启法律儒家化的历程。唐朝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繁盛时期,统治政策较为开放开明,社会制度创新和完善,法律趋于成熟并体系化,《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古罗马时期,由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平民利益,但仍然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随着疆域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万民法逐渐形成。东罗马帝国时期,帝国疆域辽阔,工商业发达,东西方文化交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启蒙思想的传播,在罗马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近代资产阶级法律,主张自由、平等、民主,反对专制,但仍具有一定局限性,到20世纪,黑人、原住民和妇女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极斗争。
结论: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为统治阶级服务,是一定政治、经济基础的反映,具有一定的阶级和时代特征。
示例二:
观点:中国古代法律与罗马法体现东西方不同国情
论述:中国古代法律重人伦道德(礼法结合、家庭本位、伦理法制),西方法律专重刑法;中国法律突出人治,西方突出法治,契约性;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强调宗法等级,西方法律文化重视个人利益,提倡自由、平等;中国法律强调义务本位,西方重视权利本位;中国重公法,西方重私法。这些差异反映东西方不同社会特征。政治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强化,人治社会,权力观念发达,更多关注国家权力立法;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一定程度上在立法上限制了贵族特权;公民是罗马社会政治的主体,维护公民权利是法律的主要任务。经济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建构于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而西方法律文化建构于商品经济基础之上。思想文化上,中国法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宗法观念影响,西方商品经济孕育着自由、平等观念,形成人人平等的思想基础;个人意识之上建立的契约关系,使法律摆脱了宗教和道德的束缚;近代西方则受启蒙思想影响;中国古代法律推动了法律伦理化的进程;它冲破了僵硬的国家法令对司法实践的机械支配和垄断,使冰冷的司法运作充满了儒家的人性关怀;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法制文化资源;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法律的威严,有时不利于法律公平、公正目标的实现。罗马法促进了古罗马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协调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转型提供了思想来源;为近现代世界法律特别是民法建设提供了借鉴。
结论:都成为东西方法制建设的蓝本,是人类法制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古今(世界)。
首先,阅读材料问题可知,围绕“法律制度”来拟定观点。仔细阅读材料“任何社会法律的生成都不是其社会现象中的孤立存在,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可知拟定观点为法律制度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或者据材料“中国固有的悠远古老的中华法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民族习惯、民族精神以及民众的法律观念紧紧相连。同样,外国法律制度也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可知,选择古代中国法律与罗马法,他们体现东西方不同国情。
其次,结合所学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论述法律与这些因素的关系。要史实正确且充分,逻辑清晰。如: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分裂走向统一;法家主张法治,实现中央集权;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各国颁布法律,推行改革,主张严刑峻法,重农抑商,确立土地私有制,维护小农经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汉武帝时期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生受到重用,地位提升。董仲舒“春秋决狱”,以儒家经义解释法律,开启法律儒家化的历程。唐朝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繁盛时期,统治政策较为开放开明,社会制度创新和完善,法律趋于成熟并体系化,《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古罗马时期,由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平民利益,但仍然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随着疆域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万民法逐渐形成。东罗马帝国时期,帝国疆域辽阔,工商业发达,东西方文化交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启蒙思想的传播,在罗马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近代资产阶级法律,主张自由、平等、民主,反对专制,但仍具有一定局限性,到20世纪,黑人、原住民和妇女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极斗争。
最后,归纳总结。如: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为统治阶级服务,是一定政治、经济基础的反映,具有一定的阶级和时代特征。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泸州市泸州老窖天府名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小结练习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