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表所示资料可用来说明( )
地点 云南元谋县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出土文物 碳屑和烧骨化石 头盖骨、牙齿化石
史料实证价值 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 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
A.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 B.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C.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 D.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
2.《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国内社会的剧烈变动
C.统治阶级政策的引导
D.士有相似的政治诉求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北魏朝廷用语、军中号令皆为鲜卑语,汉人入仕,也要先学鲜卑语,在各级政府机关,都设置“传译”,负责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沟通。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规定以汉语为正音,30岁以下的官吏立即改说汉语,违者罢官降爵。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实现了南北统一
C.消除了语言差异 D.促进了民族交融
4.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具有唯物思想。
B 韩非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主张中央集权。
C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理学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D 李贽提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李贽认为不要过分迷信孔子。
A.A B.B C.C D.D
5.梁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的航海技术远比中国先进
B.明朝的国力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C.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
D.中国人热爱和平,西方热衷海外殖民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年—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年—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三次战争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反映出列强的主要要求是
A.第一次是商品输出,后两次是资本输出
B.前两次是商品输出,第三次是资本输出
C.三次均为资本输出攫取土地
D.三次均为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7.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体现着两种态度的典型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C.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8.自1937年5月开始,陕甘宁边区组织多次参议会选举,在投票方式上,识字的人用票选法,识字不多的人用画杠画圈法,不识字的则采用投豆、烧洞或编号选举等方式,人民群众踊跃参加选举。这说明( )
A.“三三制”原则适应了形势的需要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C.根据地民众的民主意识得到提升 D.各阶级阶层参政积极性的提高
9.孝文帝从前方回到洛阳后,见妇女服装仍为夹领小袖,就责备留守京都的官员,认为他们禁止胡服不彻底;在废除西郊祀天前数年,孝文帝已开始采用汉地帝王的祭祀天地仪式,圆丘祭天,方泽祭地,以祖宗配天。孝文帝的上述举动( )
A.表明北魏以华夏正统的继承者自居 B.为北魏顺利迁都扫除了障碍
C.反映了北方社会封建化进程的完成 D.赢得了北方大族的坚定支持
10.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它是继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后的又一重要决议。党的这些决议旨在
A.引导广大的党员传承红色基因 B.告诫党员要牢记党史不忘初心
C.增强党员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 D.统一全党思想建功历史新征程
11.某罗马历史专家对公元前190一前189年罗马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并绘制了如下表格
据此可以推断
A.执政官直接掌管地方行政事务 B.公民大会是真正意义的权力中心
C.政体具有明显的贵族寡头色彩 D.罗马政体分权制衡机制较为明显
12.亚历山大东征中,他本人带头娶了波斯帝国大流士三世的女儿斯塔提拉为妻;在此之前,他还娶了伊朗贵族的女儿罗克珊。在他的鼓励和带动下,有许多马其顿官兵和波斯贵族联姻。仅在一次集体婚礼上就有一万对欧亚联姻者。这项举措的推行( )
A.消除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间的矛盾 B.促进了东西方不同民族间的交流
C.掩盖了亚历山大东征的侵夺性本质 D.实现了亚历山大帝国的长治久安
13.庄园在欧洲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在经济上的主要特点是( )
A.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 B.海外贸易的商业经济
C.农耕生产的商业经济 D.工业生产的交换经济
14.南北战争后,惨败的南方精英们推崇种族歧视。种族歧视便替代“老南方的旧制度”,成为美国南方的“特殊制度”。美国的种族歧视源于( )
A.分权制衡的联邦制 B.种植园奴隶制度
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考迪罗独裁制度
1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期,霍布斯认为:“必须有一个最高统治者,否则,在国内定要发生叛乱及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内战”。到革命后期,英国整个民族认识到,议会掌握无所不包的权力是合法的且必须的。同时,一个贤明的、善良的君主仍被认为是人民的幸福。这说明( )
A.民众的参政意识逐步增强 B.违背英国革命发展的趋势
C.君主制得以保留的必要性 D.王权与议会间矛盾尖锐化
16.文献中以神话传说形式记载下来的上古史事,多有对方国时代的“用兵无已,并兼无亲”以及“血流飘杵”等惨烈战况的描述,而在新石器晚期的考古遗址中多有人骨凌乱叠放、身首异处、人骨散乱等景象的发现。由此可见
A.没有遗址辅证的传说必然有争议 B.上古神话传说与历史遗迹存在互证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来源 D.上古神话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公文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殷商甲骨卜辞中已有“令”“告”“册”等公文雏形,西周出现“命”“诰”“誓”等王命文书……这一时期的公文文种及数量还很有限,较为系统的行文关系尚未形成。秦汉时文书种类增加,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唐代正式公文达到15种,更加规范,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宋代公文文种全方位增多,地方官府间及中央与地方间文书往来远胜前朝,这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叠床架屋直接有关。元朝皇帝专用文种诏令分为蒙诏和汉诏,以蒙诏为主体,呈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新增了谕旨,可以绕开文官政府直接下达,到清代开始制度化。清代臣子有一特殊的上奏文种——“奏折”,可以直达御前,增强了保密性。
——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
材料二 秦汉疆域辽阔,发达的道路系统为文书驿传提供了基本保障。秦汉时期,文书驿传制度在中央基本形成丞相府(东汉为尚书台)和典属国(汉成帝以后为大鸿胪)两级管理体制,而后者负责实际管理。在地方,郡县长吏负责邮驿机构吏员配置、过往使者接待、车马粮袜等物资供应、道路桥梁及各种邮驿设施的维修保护等;边塞地区则由都尉府、候官、部、燧分级管理。秦汉文书驿传按是否使用交通工具分为以邮行,以次行、轻足行,依《秦律》规定,“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按交通工具的类型则可分为以车行、以马行,传车和传马又有质量与所用马匹数量的区别。
——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书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汉时期文书驿传建设的主要内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官解话》载,郡上计文书中应有“盗贼多少”一项。有关史料证实此说可信。如宣帝时任垂相(百官之上的中央最高长官)的魏相说“案今年计,子弟杀父兄,妻杀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如果计簿中没有“盗贼多少”的统计,丞相如何知道此情况。可能随《集簿》呈上的另有专门统计“盗贼多少”的附件。《周礼·天官·小宰》 “岁终,则令郡吏致事”。郑注“使赍岁尽文书来至,若今上计”。疏“汉之朝集使谓之上计吏。谓上一年计会文书及功状”。据此,可以认为《集簿》缺“功状”一项。此外,与《集簿》同时出土的还有《东海郡吏员薄》《东海郡吏员绩簿》等,或即与“功状”有关的文书,随《集簿》一并上呈。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上计制度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上计制度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福建各地方志及官书吏训中,民众“好争健讼”的记载可谓延绵不绝。“士不自爱, 乃好干讼”,“在清时皆有功名”等描述,都指向了福建讼师的“士类”身份。讼师们充分利用超群文笔、通晓律法、功名在身等条件,向事主索取“或千余金,或数百金,约定不贰”,以为诉讼服务的报酬。为了抑制讼师“唆讼”,《大清律例》明文设立“官代书”,试图以行政力量打破讼师的“饭碗”,地方官府还多次下令捉拿、禁止讼师,突出道德礼义的教化作用,从而实现“和乡党以息争讼”“息诬告以全良善”的作用。
——据汪毅夫《讼师唆讼:清代闽省内地和台地的社会问题》等整理
材料二 厦门租界的领事法庭上外国律师扮演了重要角色,刺激了福建近代司法机构的建立及本土律师的产生。20 世纪以来,《大清刑事民事诉律》《律师暂行章程》等法案对律师职业及其体制进行了持续完善。到 1931 年,16 个有律师的省份中福建跻身全国前五,但集中在福州和厦门两地。当地按地方法院辖区设置律师公会,凡开业律师均须参加,逐渐取代外国律师在闽的垄断地位。除出庭辩护和代理之外,不少律师还受聘为工商业者的法律顾问。律师公会规定酬金的上限,尽力避免会员的乱收费行为,还落实国家的平民法律扶助制度,引导律师承担联系一般民众与法律体系的职责。
——摘编自刘芳《近代福建的讼师与律师》
(1)根据材料一,指出福建古代讼师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福建律师职业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白寿彝指出:“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断地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这是主要的,也可以说,这就是主流。”翁独健将古代民族关系的本质总结为“各民族经过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愈来愈密切的接触,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力,相互吸收、相互依存、逐步接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伟大国家,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摘编自朴政君《近四十年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研究的动态与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B
依据材料“碳屑和烧骨化石……头盖骨、牙齿化石”可知,考古的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起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其提供了重要证据,B项正确;表格中,并不能得出北京人的用火情况,排除A项;仅从表格,不能推断出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排除C项;仅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北京人的体貌状况,不能得出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排除D项。故选B项。
2.B
材料中的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指的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该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中国社会发生中重大变化,“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对社会的变革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与见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因此是社会动荡导致,故B正确;百家争鸣与自然经济无关,故A错误;统治阶级政策的引导不符史实,故C错误;“士有相似的政治诉求”说法错误,由课本知识可知百家争鸣各派别思想主张、政治诉求不一致故D错误。
3.D
材料中的变化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汉化改革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少数民族的汉化,从而促进了民族的交融,D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与南北统一没有直接关联,实现南北统一的是隋朝,排除B项;各地语言差异并没有消除,孝文帝只是以汉语为正音,排除C项。故选D项。
4.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中的“人欲”指的是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如私欲、淫欲、贪欲等,并非是人的自然欲求,C错误,符合题意;ABD中的材料与结论对应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5.C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郑和之后之所以再无郑和主要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没有支持远航的动力和基础,故选C项;新航路开辟时西方人的航海技术远远谈不上比中国先进,故排除A项;明朝国力已落后于西方国家的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B项;中国人热爱和平,西方热衷海外殖民的说法不是造成材料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故排除D项。
6.B
第一次和第二次是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反映的是商品输出,第三次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反映的是资本输出,故B正确;第一次和第二次是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反映的是商品输出,AC错误;第三次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反映的是资本输出,D错误。
7.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保留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在思想文化方面就属于“保存国粹”。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要求彻底批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这就属于思想文化上的“醉心欧化”,D项正确;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王朝统治,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在维护封建君主制的前提下进行,没有体 现“醉心欧化”,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起义运动,主张“扶清灭洋”,排除C项。
8.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陕甘宁边区组织多次参议会选举,人民群众踊跃参加,体现了普通民众的民主意识大大提升,C项正确;1940年,中共中央提出实行“三三制”原则,排除A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确立,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各阶级阶层”,排除D项。故选C项。
9.A
依据材料可知,孝文帝学习中原王朝祭祀制度的内容、程序,祭祀天地祖先,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融入中原文化,继承华夏文化正统地位,表明北魏以华夏正统的继承者自居,A项正确;当时孝文帝已经迁都洛阳,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北方大族对孝文帝革新祭祀制度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不断对历史成就及经验的总结,是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建功历史新征程,也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高标准要求自身发展,D项正确;引导广大的党员传承红色基因、告诫党员要牢记党史不忘初心及增强党员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的说法均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C
从材料中罗马大事决策情况来看,基本上由元老院决定,说明的是当时罗马属于贵族寡头政体,C项正确;执政官分担过去由国王一人独揽的宗教、军事和司法职责,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元老院是权力中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分权制衡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娶了波斯帝国大流士三世的女儿斯塔提拉、伊朗贵族的女儿罗克珊为妻,同时鼓励马其顿官兵和波斯贵族联姻,这些欧亚联姻促进了东西方不同民族间的交流,B项正确;联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矛盾,不能消除征服者与被征服者间的矛盾,排除A项;联姻并不能掩盖了亚历山大东征的侵夺性本质,排除C项;材料中的联姻并不能实现了亚历山大帝国的长治久安,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世纪欧洲的庄园以农业为主,多数食物、日用品都可以自己制作,从而实现了自给自足,所以它在经商的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A项正确;欧洲的庄园中实行的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并不是海外贸易的商业经济和农耕生产的商业经济,排除BC项;欧洲的庄园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并不是实行交换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战争后(美国)。根据材料“南北战争后,惨败的南方精英们推崇种族歧视。”并结合所学可知,种植园奴隶制是16世纪初至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盛行于美国南部的种植园经济制度。随着欧洲殖民主义者强占北美殖民地而发展起来,既带有殖民地经济性质,又具有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特征。奴隶制度的实行强化了黑人的种族歧视,剥夺了他们的人权和自由,B项政权;美国颁行《1787年宪法》后,实行分权制衡的联邦制,排除A项;美国未经历过封建社会,排除C项;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拉美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在19世纪20年代独立后至20世纪前盛行,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关键信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期、后期”可知准确的时空信息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不管是霍布斯还是革命后期英国的整体认识,都在强调君主制的存在合理性,因此材料强调的是君主制得以保留的必要性,C项正确;材料与民众的参政意识无关,排除A项;英国保留君主制是符合国情的,并未违背革命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王权与议会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根据材料“文献中以神话传说形式记载下来的上古史事,多有对方国时代的‘用兵无已,并兼无亲’以及‘血流飘杵’等惨烈战况的描述”“在新石器晚期的考古遗址中多有人骨凌乱叠放、身首异处、人骨散乱等景象的发现”可知,上古神话传说与历史遗迹可以互证,B项正确;“没有遗址辅证的传说必然有争议”说法绝对,排除A项;“唯一来源”说法错误,排除C项;上古神话传说对历史研究也有很大帮助,排除D项。故选B项。
17.(1)特点:种类逐渐增多;体系逐渐建立;法制化、规范化;联通中央与地方;呈现出等级色彩;皇帝对文书控制严密,保密性强;(任意答出三点)
(2)内容:以发达的道路系统为保障;中央、地方、边塞分别建立相应管理体制(中央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地方建立方配套设施、完善运行机制;边塞分级管理);邮传动力以人力、畜力为主;具有法律保障。(任意答对三点)
18.(1)以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等情况为考核标准;以集簿(计簿)形式呈现;集薄(计簿)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
(2)为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提供依据;有利于规范地方官员的执政行为,提升行政效率;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代王朝所借鉴。
19.(1)原因:民间健讼风气的推动;诉讼服务的丰厚报酬;科举制的发展。
(2)特点:受欧美司法制度影响;地区发展不平衡;相关制度日益完善;行业组织作用突出。意义:推动了我国法律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近代中国的司法主权;适应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
20.论题: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中国古代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阐述:伴随着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与发展,以及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反复交替,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促成了中国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进步。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族。以华夏族为核心,在中国的腹心地区进行民族融合。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北民南迁,江南经济开发,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动荡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在唐宋时期,唐朝奉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大大促进各民族间的融合;宋朝时期,辽、夏、金政权对立,而西夏和辽国金国都不同程度的汉化,都采用了汉民族的文化。元朝统一后,加强对疆域的治理,奉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明清时期,延续了元朝的全国范围民族融合过程。元朝以后的中国,都是在今天中国的大致范围内而统一的,中华民族大致形成。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是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其形成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部分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