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试卷(答案)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试卷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西周的历史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说明分封制( )
A.强化了各地的风俗 B.有利于不同民族的融合
C.导致了西周的分裂 D.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
2、两汉时期的玉璧,大多出土于大型墓葬特别是诸侯王及其家族墓中。据考古发现,西汉早中期的墓葬普遍随葬玉璧,但西汉晚期,随葬玉璧的数量减少,出土玉璧的墓葬占比也明显下降。上述变化主要反映出,西汉晚期( )
A.地方豪强大族控制政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C.休养生息政策影响深远 D.诸侯王的实力衰微
3、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阅读如表内容,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秦朝 郡—县
汉末魏晋 州—郡—县
唐朝 道—州—县
宋朝 路—州—县
元朝 行省—路—府—州—县
明朝 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
清朝 省—道—府—县
①县始终是最低一级地方行政区划 ②州的层级呈现不断提升的趋势
③加强君主专制是推动层级变化的主因 ④沿袭变革是地方层级变迁的主线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4、在雅典城邦,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公元前5世纪中期,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这表明( )
A.贵族对村民有底护义务 B.公民责任意识衰落
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D.理性精神逐渐消解
5、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
A.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 B.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权益
C.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 D.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
6、20世纪初,清政府主持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规定:“权利能力及行为能力不得抛弃”、“人格关系受侵害者,得请求摒除其侵害”、“姓名权受侵害者,得请求摒除其侵害”。该规定( )
A.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崩溃 B.用法律形式肯定了人格权
C.使中国人民实现自由与平等 D.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延续
7、钱穆先生在评价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时候说:“当时的政党,似乎误认分党相争为政治上最高的景象。分党相争的胜负,不能取决于民众,转而各自乞援于军人。一般党员,则凭借党争的美名,来公开无忌惮的争权夺利。”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中国仁人志士效法西方建立政党政治 B.中国政党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目标
C.中国政党的组建缺乏基本的历史条件 D.各派军阀纷纷建立政党借此割据一方
8、截至2020年底,我国民营企业已经达到4000多万家。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整体规模和质量也都有了明显提高。这表明( )
A.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 B.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企业已走向世界
C.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D.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效显著
9、清朝都察院为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对六部、各行省、京城、宗人府和内务府衙门等地官员进行监察。在地方监察中,各省总督、巡抚、按察使司、巡道共同负责地方监察工作。这反映出清朝( )
A.监察制度运作的规范性 B.官员选拔机制的完善性
C.监察主体呈现的多元性 D.吏治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10、在西方文官制度中,事务官相对于政务官受到的规制要少很多。长此以往,新上任的大臣等往往不能控制事务官,尤其是其中的高级文官,这些高级文官往往掌控着各部门的活动,甚至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从而影响大臣们的决策,牟取自己的私利。这反映出西方的文官制度( )
A.导致政党间的政治斗争激烈 B.维护了政局的稳定有序
C.违背了职务常任原则的初衷 D.提升了文官群体的素质
11、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 )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12、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B.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13、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袁氏世范》最初是袁氏家塾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美习俗”,经版印后广泛流传。这一时期还诞生了大量家训诗,内容涉及报国恤民、为官廉正、重节崇德、耕读传家等。这反映出宋代家训( )
A.是民间自发的理学的产物 B.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C.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 D.在社会上传播范围增大
14、明代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清朝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也常引用《大清律例》。据此可知,明末清初( )
A.乡约的道德教化功能减弱 B.儒家思想开始在农村得到普及
C.社会秩序的发展日益混乱 D.乡约被政府利用并与法律合流
15、《1791年宪法》第三篇国家权力中规定:凡属积极公民,一律平等,但必须……在王国内任何一个地方,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供纳税的收据,才有选举人的资格,并且必须年满21岁。这说明法国( )
A.客观上存在着公民财产多寡的区别 B.等级观念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根深蒂固
C.以明确的条文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 D.政治实践与启蒙理性思想之间的偏离
16、在中古后期的西欧,王室法逐渐成为王国统一适用的法律。庄园法是调整封建庄园内部领主和农奴等的关系及农业生产关系的法律。城市法是关于城市基本制度和市民生活的法律。商人法逐渐成为调整商人自治共同体内部关系和城市贸易、海外贸易等商事活动的法律。这些法律( )
A.为西欧近代民主宪政提供了依据 B.服务于西欧多元社会结构的需求
C.加剧了庄园经济与城市经济矛盾 D.增强了各民族国家内部统一力量
17、《国际联盟盟约》指出,前同盟国的殖民地和领土是“在现代世界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自己无法生存的民族所居住的区域”,因此“对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他们能最好地承担这一责任”。这就是“委任统治”。这一原则( )
A.是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的表现 B.体现了对战败国的制裁
C.有助于弱小的民族走向现代化 D.公正地处理了国际事务
18、1982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由此可知( )
A.苏联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缺乏诚意
B.中国外交政策将进行重大的战略方向调整
C.中国坚决反对苏联的攻击,中苏关系日益恶化
D.中国外交重点由意识形态转向国家利益方面
19、经济学家罗伯特 特里芬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由此推断,布雷顿森林体系( )
A.巩固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B.奠定了美国“一超独霸”的基础
C.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D.阻碍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20、据统计,1950-1970年,外国政府、中央银行和私人拥有的美元从84亿美元增加到430亿美元,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则从243亿美元下降到163亿美元。这一变化( )
A.促进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B.加速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
C.推动了西欧经济迅速崛起 D.导致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
21、里是秦汉基层社会组织,是中央集权的地方政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乡村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也是汉王朝对乡村人口严密监控的具体实施单位。但《后汉书》(成书于446年)谓“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恶以告”。“里”的职能微调表明( )
A.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B.治理具有伦理色彩
C.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D.治理地方效果明显
22、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这种基层治理方式( )
A.扩大了政府行政开支 B.削弱了居民的政治责任感
C.减少了社会资源投入 D.有利于促进社会秩序稳定
23、1861年以后,清政府的关税征收主要由户部、工部管理的常关和总税务司控制的洋关组成。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以常关税抵还赔款,规定各通商口岸五十里以内的常关划归洋关管理。晚清关税征收体制变化的结果是( )
A.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清政府彻底地失去了税收的管理权
C.关税征收极大提高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D.列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财政的控制
24、从1550年到1645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大约有1.4万吨,是这一期间中国自产白银总量的近10倍。而从1645年到1800年,则大约有6万吨,约1/3到1/2的美洲白银,最终流向了中国。该现象( )
A.加速了自然经济瓦解 B.抵制了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
C.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 D.改变了中国的货币流通结构
25、新中国成立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先后历经5次调整。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每月800元,此后分别调至每月1600元、2000元、3500元,至2018年调至每月5000元,并进行包括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等在内的专项附加扣除。这些变化表明( )
A.个税征收呈下降的趋势 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
C.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 D.居民贫富差距基本消除
26、1999~2021年,美元计价外汇储备的全球份额从71%下降至59%,但同一时期美元、欧元的份额并未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美元下降的份额主要由占比更少的多种货币分享。该现象表明( )
A.美元急需国际金融的支持 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各国优化了货币储备构成 D.美元的优势地位丧失
27、有学者指出,为了保护跨国贸易的经济活动,欧洲中世纪的国王必须强化本国的秩序和负责处理商务纠纷,这些都就要求国王必须采取措施集中其领土内的资源,以满足国际性物流所需要的条件。这种现象有利于( )
A.国际贸易不断发展 B.民族国家意识逐步觉醒
C.王权实力大大加强 D.政府行政职能持续转变
28、在中国古代,统治者一般对边疆地区采取怀柔笼络的政策,主要表现为通婚、册封、委以要职等。同时各朝代在一些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地区都有驻军,如汉朝在西域的驻军、明朝在西藏的驻军、清朝在新疆的驻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积极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
C.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自治政策 D.民族政策具有“恩威并施”的特点
29、有学者指出,马丁·路德所要求的是教会不应该掌握世俗性的司法和政治权力,那么教会对政治权力和治理的介入和干预也就失去了基础。这表明( )
A.教会强化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B.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权力的并立
C.基督教会的救赎作用不可替代 D.宗教改革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30、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和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这些“小人物”的行为( )
A.体现出民众参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热情 B.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C.表明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D.实践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赋税,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到了汉代,一套完整的封建赋税制度形成了,其中赋是人头税,分算赋、口赋两种。到了魏晋南北朝和隋朝,由于均田制的实施,赋税制度又把田租和人头税合并,演变为以户为单位的“户调制”,唐朝初年,户调制发展为以丁为征收单位的租庸调制。到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采纳了宰相杨炎的建议,正式改租庸调制为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地税、户税为基础,以资产多寡为课税标准的税制。明历九年(公元1581年)实行“一条鞭法”,这种新税法“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到清雍正七年(1729年),除山西、贵州等少数地区以外,其余各省都已实行“摊丁入地”,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丁银成了田赋的一项附加数额。 —摘编自侯绪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基本线索》
材料二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发源于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封建户籍制度逐步确立,唐宋时期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趋于成熟。在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特权户籍以官户最为典型,可以享受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罚等特权。三国时期规定军户的儿子仍为士,士兵的女儿也只能在军户内嫁人。匠户主要指各种手工业者,唐朝政府明确规定:“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人诸色。”统治者根据户籍管理中在册的人口多少来征收赋役,因此,户籍管理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统治者征收赋役的情况。同时,政府通过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限制其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治安的稳定,进而保障统治者的政权稳定。 ——摘编自金裕凤《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和户籍制度关系的理解。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公开保证将承担起不让任何人挨饿的责任。1933年,罗斯福签署《联邦紧急救助法》,并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直接供应救济物品和以工代赈。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案》,规定了对受保人及其家属提供适当的保健和医疗服务等内容,力图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颁布《经济机会法》,推出了许多提高贫民能力的培训项目,尤其是那些受到歧视的黑人。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实施大幅度的减税,以刺激投资,增加就业;同时,又大幅度减少政府的福利和救济开支。克林顿时代通过的《个人责任与就业机会调整法案》,大幅度减少用于直接资助贫困家庭的资金补助比例,增加鼓励和帮助人们参加工作、自谋生路的资金比例。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和完善,已经发展工作、自谋生路的资金比例。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摘编自冯英、聂文倩《外国的社会救助》等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社会救济制度按照“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辅之以政府必要的救济”的基本方针。1951年,对于企业职工,财务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保险经费来源为企业,职工无须缴纳保险金,保险的管理单位为工会;对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国家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由国家定额和统包统配,不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措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后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社会保障的特点,并说明中美两国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共同的现实意义。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000所这样的济贫院。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834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
——摘编自王薇《英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以前和宋朝以后社会救济的不同,并说明古代社会救济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英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救济的启示。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唐朝统治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这些人是怀着不同的目的到唐朝来的:他们中有些是出于猎奇,有些是心怀野心,有些是为了经商谋利。但是在前来唐朝的外国人中,最主要的还是使臣、僧侣和商人这三类人。通往唐朝有两条道路: 一条是商队走的陆路通道;另一条是船队航行的海上通道。 ——摘编自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
材料二 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湾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丝银之路”(如下表)。
航线 航线上主要商业活动 备注
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 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返欧洲,如丝、绢、细工木器、漆器和陶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 以白银为最大宗,1585—1591年,经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90万两
澳门—日本长崎 每年初夏,葡萄牙商人将生丝、绸缎等中国货物运往长崎,然后待秋季返航澳门,运回日本的白银、土特产等 明政府鉴于“倭寇祸烈”,严禁中日通商
澳门—马尼拉—墨西哥 葡萄牙商人将生丝、绸缎等运到马尼拉,运到拉美,将拉美白银运回欧洲,再运回澳门购买中国的丝货和其他货品 中国—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丝和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贸易大循环——“丝银之路”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中外交往的特点,并分析当时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时间 标志
战国 赵、齐、楚等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蚁鼻钱等
秦代 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汉武帝时 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唐高祖时 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宋代 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材料二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均以银定价”。嘉靖初(1522年),“钞久不行,钱大已壅”,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材料三 “入篮”
注:SDR,亦称“纸黄金”,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行,根据会员国认缴的份额分配,可用于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一样充当国际储备。2016年10月1日之前,SDR货币篮子里只有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国人民币成功“入篮”的背景及其影响。
三、论述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下图是学者绘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级图。
——摘编自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大航海时代,美洲贵重金属大量涌入欧洲,金币、银币随之普及。但不同国家的供应量差别、铸币中贵金属含量差别大,致使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率不一,而且浮动性强。在牛顿建议的基础上,英国议会于1717年立法,规定金银币兑换比值,形成了“复本位制”,随后,美国、法国都向英国学习“先进经验”,但各国兑换比价不同,市场套利现象严重。1774年,英国重铸货币,放弃白银,形成实质上的“金本位制”。19世纪初,随着英国对外贸易逆差加剧,英国国内白银急剧减少,英国议会制定《金本位法》,确定了英镑只盯住黄金的方针政策,这标志着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国家层面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的国家。在金本位的支撑下,英国国力昌盛,最后变成了“日不落帝国”。于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世界主要国家在货币政策上基本都效仿英国,无论最初的“银本位制”还是“复本位制”,最后都演化成金本位制:正如达尔文所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样,在长期的选择中,白银的货币光环渐渐暗淡,金本位制则日益稳固。
——摘编自(日)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
根据材料,围绕“世界货币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参考答案
答案:B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B 6、B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D 12、D
13、答案:B 14、答案:D 15、答案:D 16、答案:B 17、答案:A
18、答案:A 19、答案:C 20、答案:B 21、答案:B 22、答案:D
23、答案:D 24、答案:D 25、答案:B 26、答案:C 27、答案:B
28、答案:D 29、答案:D 30、答案:B
31、答案:(1)趋势: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为主转变;征税内容由实物为主逐渐向以货币为主转变;赋税征收种类由繁琐向简单转变。
(2)主要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等级性;世袭性;多功能性。
历史作用:加强了对民户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便于征发徭役、赋役及课取赋税,保证国家赋税收入;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和宗法等级制度,一定程度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
(3)理解: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征收赋税的依据,户籍制度的不断变化影响着赋税的征收,赋税制度的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户籍制度,两者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32、答案:
(1)变化:从20世纪30年代把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到60年代以后逐渐完善和系统化;主要方式从资助实物、金钱等向资助教育和提高技能等转变;从开始强调国家责任到更注重个人责任,即从加强政府干预到逐渐减少政府干预;从为贫困者提供最基础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全社会公民的福利制度。
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力不断增强;黑人运动高涨及民权运动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经济陷入“滞胀”,政府财政负担加大,凯恩斯主义政策束手无策,新自由主义适应了这一需要;第三次科技革命,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经济的兴起。
特点:量力而行,强调社会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相适应;分层设计,集中力量,由国家和集体统包统配;政府的保障义务由政策、文件上升到国家宪法层面予以规范。
现实意义:实施社会保障是国家责无旁贷的义务,接受社会救助是人民群体的基本权利;国家是社会救助的主要力量,对社会救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经济的兴起。
33、
(1)答案:不同:宋代以前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粮食供应;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作用逐渐增大,侧重于日常生活中赈济。
作用: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对政权的认同感。
(2)答案:变化:组织形态由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到政府加强立法,开始着手建立社会管理体制,对社会事业进行“有限管理”。
原因: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的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34、
答案:特点:①交流范围遍及亚洲国家;②交流内容有政治、经济和文化;③交流路线有两条:一个陆路、一个海路。
原因:①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繁荣;②唐朝实行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③交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便利了中外交流。
(2)答案:特点:以特色产品贸易为主;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居于出超);以澳门为中心;贸易范围扩大(链接三大洲);葡萄牙商人主导商路;国际贸易大循环形成。影响:促进封建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客观上推动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高产农作物引进、出现西学东渐,如利玛窦来华,徐光启、宋应星吸收西方科技成果);但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革命性影响(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35、
(1)答案:趋势:由多样走向统一;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钱文内容由重量相称到年号相称;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方向发展。
(2)答案:原因:民间交易多用白银;纸币与铜钱不便于流通;政府政策的推动;赋役征银的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
(3)答案: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影响: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
36、答案:示例:
论题:中华民族发展史过程中,民族交往是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础。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民族与周边狄夷等民族交往增多,通过战争和生产、生活等交往,民族认同感增强,为民族间进一步交流奠定了基础;秦汉大一统王朝时期,各族人民在强大中央政权的统治下交往增多,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东汉后期,五族内迁,各民族长期交往促进了民族交流和交融增强,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创造了条件,推进了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和封建盛世的出现;宋元明清时期,各民族间通过多种形势的交往,生活、地域和结构性联系不断深化,推动了回族的形成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综上,中华民族的各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通过结构性、地缘性和生活性交往,为民族交流和交融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的不断深化。
37、答案:观点:近代世界货币的演变是全球范围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说明:自新航路开辟以来,拉美地区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大量流入欧洲,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进而造成“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全球性经济贸易交往频繁,大量黄金白银充斥于世界市场。鉴于世界货币市场的混乱和“银本位制”的弊端,英国进行了货币制度改革,确立了“金本位制”,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英国的经济、金融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以“金本位制”为基础的,以英镑为核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总之,近代世界货币的演变过程夹杂着各方利益的较量,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竞争的体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