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重点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教学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教学检测
历 史 试 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贴条形码区”。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水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 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为部分朝代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变化示意图,对该图理解有误的是

A.行政区划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B.地方最高级行政区划变化最大、最频繁
C.最基本一级的行政区划有极强的稳定性 D.较早设置的行政区划地位呈提升的趋
2. 如表是宋代理学家的言论。由此可知,他们

A. 将封建礼义和天理相结合 B. 完成了儒家信仰的理论重建
C. 认为天理和人欲相互对立 D. 发展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3.大陆法系是以古罗马的法律观念作为法律创制的基础;其中的成文法是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官必须坚决保证执行。在英美法系中,判例法是主体,判例法是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创造的法律,也是欧美法系国家的主要法律渊源;“遵循前例”是英美法系的一项重要司法原则。由此看出两大法系的不同点包括
①渊源不同 ②司法原则不同 ③法官地位不同 ④判例法的地位不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 郑和下西洋时,每次都带去大量的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锦绮和金银等各类商品,每到一地,即首先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读明朝皇帝诏谕,邀请各国派使臣到中国,赏赐锦绮纱罗和金银货币等,并接受当地贡品,然后就用船队所载货物进行互市交易。这反映明朝
A. 重视发展海外贸易 B. 具有朝贡贸易特征
C. 具有海洋主权意识 D. 熟知近代外交准则
5. 下图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的《职贡图》,画中描绘了唐太宗时期在长安城宽阔的街道上,各类种族、肤色的人群熙来攘往,呈现着嘉年华般的热闹与多样。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反映了稳定和睦的民族关系 B. 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 突显出中华文明强大吸引力 D. 礼部司的官员负责接待宾客
6.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A. 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 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C. 确定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 D. 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7. 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A. 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 B.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 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D. 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
8. 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当今世界彼此依靠,单靠个体已经无法解决目前面临的挑战,为了实现更快、更高、更强,我们需要更团结。”此后奥委会全会通过决议,将奥林匹克宣言修订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这印证了
A. 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彻底失败 B. 建立国际体育新秩序的迫切性
C.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D. 和平与发展是当下时代的主题
9. 新中国初期,中国对于国际体系的态度是某种“拒绝”或“观察”;新时期改成“加入”与“适应”;现在变成“争取更大发言权、承担更多义务”,由体系外的“反对者”到体系内的“参与人”再到体系中 的“较强者”。与上述观点相对应的外交成就是
A. 参加万隆会议——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推动《巴黎协定》生效
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入二十国集团——中非合作论坛成立
C. “一边倒”——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共建“一带一路”
D. “另起炉灶”——进行“复关”谈判——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0.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各民族自治区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统为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并受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这表明我国
A. 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明确了中央和自治区的关系
C. 确立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 D. 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11.《联合国宪章》声明:“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以下关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在政治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
B. 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和平的追求
C. 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D. 体现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集体安全机制更趋完善
12. 有学者指出,日益完善的户籍制度在郡县制普遍实施的背后反映了各级官吏的执行力,也展现出强大的国家意志。因而汉朝的户口统计基本可信,但后世分裂时期则存在更多隐匿现象,可信度不高。该学者意在说明
A. 郡县制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 B. 户籍制度规范了封建等级秩序
C. 国家治理能力影响制度实施 D. 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渐趋松弛
13.下面是清朝后期基层社会结构图,据此可以得出

A. 基层社会开始自治化倾向 B. 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加强
C. 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加强 D. 社会矛盾逐渐趋向激化
14.宋代政府设置了“安济坊”“福田院”“孤老院”等养老救济机构,还实行“侍丁”制度,“年八十需要赡养的家庭,政府减免其税收与徭役”,这说明宋代优抚政策(  )
A. 体现了儒家孝亲敬老思想 B. 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C. 反映了老龄化问题的严重 D. 推动了传统宗法观念普及
15. 《宋史》载:“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詠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仁宗从其议。”这说明
①宋代货币趋向多样化 ②交子成为单一流通货币 ③政府规范了纸币管理 ④宋朝榷场贸易交易频繁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6. 对下图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历程解读最准确的是

A. 英国经济地位的下降 B.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
C. 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 D. 美国实力的不断增强
17. 1172年,威尼斯采取崭新的融资方式-——发行公债:17世纪初,世界上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成立;19世纪,伦敦的银行发展模式深深地影响了世界;20世纪中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这反映了
A. 世界经济中心的兴替转移 B. 贸易发展推动金融的创新
C. 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 D. 自由主义思想的有效实践
18. 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个人所得税法》,取消了关于储蓄存款利息免税的规定,并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20%个税。这一举措的出发点
A.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 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C. 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D. 刺激消费和鼓励投资
19.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从流动逐渐转向定居的过程。而定居方式的出现,推动了语言交流的增加,从而促使文字产生。同时,定居点的扩大也必然会促使城市、国家以及青铜器等的产生。由此可推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得益于
A. 农业的不断发展 B. 早期国家的形成
C. 剩余产品的出现 D. 冶炼技术的进步
20.下表是世界上部分原居民在培育农作物方面做出的贡献。表格内容可说明

A. 农作物的品种决定了文明形态 B. 古代美洲的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
C. 人类早期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 D. 农业是古代各地政权的经济基础
第Ⅱ卷(60分)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21题18分,22题22分,23题20分,共60分。)
21. (18分)图甲、图乙、图丙是古今中外三个历史时期的法律文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甲 图乙 图丙
分别提取图甲、图乙、图丙的信息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地位。
22. (22分)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较全面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始于19世纪末的德国,普及推广于20世纪初。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也进入了鼎盛的阶段。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其内容多、范围广、覆盖面大、奉行“从摇篮到坟墓”式的包揽一切的福利政策,因此在降低贫困人口比重、满足国民基本生活需求、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司亚勤《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借鉴意义》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显现出它的局限和弊端,陷入了步履维艰、难以为继的困境之中。首先,日益增多的福利支出使得赤字攀升、债台高筑,许多西方国家都出现了巨大的财政“黑洞”。其次,日益增多的福利服务使一部分人只想索取,不想奉献,社会保障制度违背了追求社会公平的初衷,导致了生产率的下降。再者,沉重的福利负担使西方国家生产成本上升,竞争能力下降,失业率居高不下,反过来更加重社会福利的负担。同时,沉重社会福利负担造成的压力,促使西方国家的社会危机和社会冲突不断加剧。
——摘编自史柏年《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简析20世纪70时代西方社会保障制度陷入危机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的看法。
23.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农作物品种引进情况
时期 品种(括号内为原产地或来源地)
汉唐时期 “胡”字作物:胡麻(印度)胡豆、胡蒜(西亚、中亚)胡瓜(自西域传入)胡桃(波斯)胡荽(自西域传入)胡椒(东南亚、南亚)葡萄(地中海地区)等
“海”姓作物:海棠、海芋(印度)海枣(西亚)等
宋元明清时期 “番”字作物:番薯(中美洲)玉米(墨西哥)花生(南美洲)烟草(南美洲)葵花(从东南亚传入)棉花、甘蔗、占城稻(越南)高粱(从印度传入)番石榴(南美洲)番荔枝(美洲)香蕉、番茄、辣椒(墨西哥)南瓜(南美洲)橄榄(地中海地区)等
晚清时期 “洋”字作物:洋芋、洋葱(美国传教士带入)洋白菜(北美洲)洋槐(欧洲)等
——据杨扬《丝绸之路上中国作物品种的引进与输出》
(1)对材料中“胡“海“番“洋”作物传入的原因作出历史解释。
(2)指出中国引进吸收外来作物品种资源的意义。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D B C B B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C A C C B D A C
21.【答案】图甲:由《大明律》、补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这一体例为清朝法典沿袭。
图乙:由《拿破仑法典》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法典》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后来,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拿破仑 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
图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这一体例为清朝法典沿袭。《拿破仑法典》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后来,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拿破仑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22.【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发展迅速;内容多;范围广;覆盖面大(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国家财政赤字严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下降;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局限性;社会福利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激化。(答出四点即可)
看法:社会福利水平应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前提,政府需要起主导作用: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应加强全社会福利意识,拓宽福利资金渠道,适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应在公平的基础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防止其产生懒惰的思想。
【解析】
(1)特点:由材料“ 西方较全面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始于19世纪末的德国,普及推广于20世纪初。”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也进入了鼎盛的阶段。”可知发展迅速;根据材料“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其内容多、范围广、覆盖面大、奉行‘从摇篮到坟墓’式的包揽一切的福利政策,”可知内容多、范围广;覆盖面大。(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根据材料“日益增多的福利支出使得赤字攀升、债台高筑,许多西方国家都出现了巨大的财政‘黑洞’。”可知国家财政赤字严重:由材料“社会保障制度违背了追求社会公平的初衷,导致了生产率的下降。”可知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下降;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局限性;根据材料“沉重的福利负担使西方国家生产成本上升,竞争能力下降,失业率居高不下,反过来更加重社会福利的负担。”可知社会福利负担沉重;根据材料“沉重社会福利负担造成的压力,促使西方国家的社会危机和社会冲突不断加剧。”可分析出社会矛盾激化。
看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社会福利水平应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前提,政府需要起主导作用;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应加强全社会福利意识,拓宽福利资金渠道,适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应在公平的基础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防止其产生懒惰的思想。(答出三点即可)
23.【答案】(1)历史解释: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加强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以及内地与西域各族的联系,陆上丝绸之路使得西域的农作物传入内地,被称为“胡”字作物;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海外的联系,“海”字作物传入中国。宋元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特别是新航路开辟后,中外交流加强,大批外来作物品种传入中国,被称为“番”字作物。晚清时期,随着列强 侵华和中外联系加强,来自外国的“洋”字作物传入。
(2)意义:农作物的传入,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中外交流;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丰富了物质文化生活。
【解析】
【小问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唐、宋元、明清、晚清(中国)。原因:根据材料时间“汉唐、宋元、明清、晚清”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唐时期的中外交通的主要路线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其中陆上丝路密切了加强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内地与西域各族的联系加强,西域的农作物传入内地,被称为“胡”字作物;海上丝路加强了中国与海外的联系,“海”字作物传入中国;宋元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特别是新航路开辟后,中外交流加强,大批外来作物品种传入中国,被称为“番”字作物。
【小问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唐、宋元、明清、晚清(中国)。意义:结合汉唐、宋元、明清、晚清时期传入中国的作物品种和所学知识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等角度进行分析可知,农作物的传入,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中外交流;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丰富了物质文化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重点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教学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