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襄城市重点高中2023-2024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襄城市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
历史试题2023.12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明代前期海防采用卫所制度。每卫官兵五千六百人,设指挥使一员统领。北起辽东,南至海南岛的海防前线共设卫五十四,千户所一百二十七。除在沿海险要之处筑城“屯兵设守”外,各个卫所还配置了战船,以实现水陆配合,协同作战。这表明当时( )
A.海防形势急剧变化 B.政府重视开发海洋
C.海防实力十分强大 D.海防建设较为完善
2、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
时间 农村合作医疗相关史实
1955年 农村合作医疗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兴起
1976年 全国90%的行政村(生产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1979年 《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发布,拉开了改革序幕
1980年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
1991年 国务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改革
2003年 国务院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
2008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加新农合人口超8.1亿,参合率达到91.5%
2016年 国务院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曲折但成效显著
②农村合作医疗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兴起
③政府主导搭建起覆盖全国农村的医疗保障网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已健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五代胡峤《陷虏记》称“契丹破回纥得此种”,是我国文献关于西瓜来源最早的记载。有学者考证湖北恩施“西瓜碑”碑文后认为,一种被称为“回回瓜”的西瓜种子是归附南宋的回鹘人爱里八都鲁一行人从河西地区辗转带到长江以南的施州即今恩施地区的。这表明( )
A.物种交流影响民众生活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西瓜引种
C.民族交融促进物种传播 D.战争客观上有利于经济发展
4、康熙晚期,清廷在西北部和北部逐步推行绿营兵屯田、八旗屯田、流人屯田、民户屯田和维吾尔人屯田,先后在传统牧区兴建了太仆寺牧场、上驷院牧场、八旗牧场、绿营牧场等一系列官牧场。屯牧政策推行( )
A.大大缓解内地严重的人口压力 B.一定程度抵御了西方列强扩张
C.支持了清廷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D.推动了游牧文明向内地的扩展
5、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郡国设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各地输送。又置平准官于京师,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这说明当时( )
A.政府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 B.中央对地方管控的加强
C.国家为开拓疆域进行准备 D.商人经商环境较为宽松
6、唐初的租庸调制以均田制基础,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际土地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调。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地亩纳粟,但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由此可见,这一改革使( )
A.赋税原则由税产变税丁 B.白银开始成为税收支付手段
C.百姓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D.政府放松了对户籍制度管理
7、《宋史》记载:“祖宗(指宋太祖赵匡胤)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这一制度的实行意在( )
A.整顿军队加强地方军事力量 B.澄清吏治削弱宰相行政权力
C.分权设职防止武将权力膨胀 D.崇文抑武提高文官社会地位
8、北宋立国之初,崇尚俭朴作风,少见以金银等费金属制作日常器用,文人上大夫也少有以侈靡相互夸耀逞胜者。南宋时期,则“竞尚华居,竞服靡衣,竞嗜珍饿,竟用美器”,以金银装饰衣物之风盛行“不惟士大夫之家崇尚不已,市井阿里以华靡相胜”。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日益衰落 B.社会成员身份平等及门第观念消亡
C.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世俗生活 D.市民阶层崛起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
9、1874年底,荷兰公使向清政府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沿海设立救生船只。李鸿章回应,非通商口岸的救生船只均应由当地官员管辖,因为“各国所管海面及海口、澳湾、长矶所抱之海”并“沿海各处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据此可知,清政府( )
A.用领海理论维护主权 B.与列强实现了平等外交
C.形成了对外开放意识 D.重视加强近代海防建设
10、近代中国一些知识人土把中国经典服饰的三件套组合形式,拆分为“背心”“短衫”“长袍”:而西式立领衬衫被称之为“阔领及额”“窄袖束身”“长仅及腹”;领带被称为“颈巾”。这反映了他们( )
A.对外来服饰的认可和肯定 B.倡导服饰应该中西方结合
C.对中国传统服饰保有自信 D.坚决抵制传统服饰的西化
11、1938年春,国民政府决定设置国民参政会为战时最高民意机关。7月,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在武汉正式召开,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在内的160多位参政员参加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参政员提出的《拥护国民政府实施抗战建国纲领案》等系列决议案。这有助于( )
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提高共产党的政治地位
C.削弱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D.全面抗战路线普遍实施
12、1949年10月10日16时18分,一列专车缓缓驶入北京前门火车站。此时,新中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亲自来到站台迎候,车门打开,走下火车的是苏联首任驻新中国大使——罗申。 他也是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位履新的外国使节。据此可知( )
A.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苏外交 B.新中国热切期盼得到苏联承认
C.“一边倒”政策产生广泛影响 D.中苏两国铁路运输已彻底打通
13、15世纪的意大利学者阿尔贝蒂提出“德行战胜命运”,摈弃任何悲观主义和宿命论的思想,颂扬使家庭和城市变得富裕而获得光荣的人的劳动,认为尘世的富裕和繁荣是上帝赞同的象征,人的好运或厄运的根源在于人本身。这一观点( )
A.追求经济利益否定宗教神学 B.突出人的力量重视现世生活
C.提倡天赋人权主张民主政治 D.提升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14、有学者在谈及秦统一的原因时指出:“在秦人的价值评价中,没有给道德伦理留下位置……内心修养或道德的自我反省,在这里是没有必要的,需要的是对自我以外实际世界的探求和自身物质需要的索取。所以人们关心的是生产、作战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而不注意仁义之兴废、礼乐之盛衰以及道德之完善。”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秦人汲取了法家强权的思想 B.功利主义价值观念推动秦的统一
C.秦朝的国家组织力较为强大 D.耕战思想利于强化专制集权统治
15、如表为汉代史书中有关朝廷处理侯王借贷问题的部分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汉代( )
记述 出处
汉文帝前元四年,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 《史记·高祖功臣者年表》
汉武帝元鼎元年,旁光侯刘殷“坐贷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赦,免”。 《汉书·王子侯表》
汉成帝建始四年,陵乡侯刘诉“贷谷息过律,免”。 《汉书·王子侯表》
A.高利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B.主要使用经济手段解决侯国问题
C.政府重视规范社会借贷行为 D.朝廷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地主势力
16、国际法院成立之初被视为联合国系统中最不成功的机构,认为它为发达国家的霸权地位合法化提供了法律保障。20世纪70年代,国际法院重申法官背景的多元化,进行诉讼程序的改革,并尽可能减少大国政治对于司法的影响。国际法院的改革( )
A.推动大国一致原则的形成 B.利于推进国际社会法治化
C.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 D.表明美国构建单极世界遭到抵制
17、洪仁玕认为立法的目的是挽救世道人心,法治是手段,德治(纲常伦纪,教养大典)才是目的。并提出“教法兼行”将教育和立法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倚仗于法。教虽以西学西艺为手段,但“教法兼行”的思想源于儒家。据此可知,洪仁玕的思想主张( )
A.反映农民阶级的利益主张 B.体现建设法治国家的理想
C.具有中西合璧的时代特征 D.无法跳出礼法结合的藩篱
18、万历年间,学者吕坤认为:“守令之政,自以乡约保甲为先”,“乡约保甲原非两事,本院捧读高皇帝《教民榜文》及近日应行事列,谓乡约所约者此民,保甲所保者亦此民,但约主劝善,以化导为先,保主惩恶,以究请为重,议将乡约保甲总一条鞭”。这一观点意在说明( )
A.官方开始有意识地渗入乡约 B.政府和民间结合助推基层治理
C.保甲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D.古代乡约制度有利于教化百姓
19、1949年11月25日,上海股市刚开市时,投机商们看到有棉纱售出,即拿出全部资金争相购入,有的人不惜借高利贷,但他们发现,上海等地的国营纱布公司,源源不断地抛售纱布,而且一边抛售,一边降低牌价。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资本家和政府争夺经济领导权 B.新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政府以行政手段应对银元之战 D.对小私有制进行改造的必要性
20、“五德终始”为传统中国构建王朝合法性的学说。下表是金章宗时期(1189~1208年)关于金朝德运的讨论。据表中信息可知,当时的金朝( )
金朝之德运 继承关系 提出者 金章宗态度
金 无 开国女真勤贵 质疑,废弃
木 承辽水德 少数汉人官员 不认可,否决
土 承宋火德 多数汉人官员 认可,采纳
A.民族歧视突出 B.摒弃草原旧俗
C.沿袭唐宋官制 D.汉化程度加深
21、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四时土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做“蚕关门”。直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做“蚕开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利于蚕花”,趋之若鹜。据此可知当地( )
A.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风俗民情迷信色彩浓厚
22、下图漫画《力主迁都》反映的是民国元年的时事政治。漫画中左下方穿西装的“孙氏”正用一根绳子,拴住右上方以天安门为表征的“北京”,拼命往南拽。对该漫画主题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孙中山着力防范旧官僚势力 B.南京临时政府与清王朝对峙
C.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D.革命党人重在逼迫清帝退位
23、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贸易往来密切。自2000年以来,中国对中亚进、出口总额分别由10.5亿美元和7.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70.3亿美元和232.3亿美元。这一贸易状况( )
A.说明亚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重心
B.有利于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的活跃
C.反映出我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D.体现了我国同中亚国家“真、实、亲、诚”的外交理念
24、唐肃宗时期,鉴于玄宗朝李林甫、杨国忠以中书省长官身份长期操控朝政的情况,遂将其改为“宰相分直主政事笔,每一人知十日”。至唐德宗时又将该制度调整为每位宰相“每日一执笔”。据此可知( )
A.中书省的决策权被剥夺 B.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
C.权臣干政受到一定制约 D.朋党之争的局面终结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处于今云、贵、川一代的少数民族即所谓“西南夷”地区,早在秦代就已置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下。秦亡以后,中央王朝对这里的统治曾一度中断。汉武帝时,唐蒙率军进入夜郎道(今贵州附近)。唐蒙对当地少数民族赠予丰厚礼物,宣扬汉王朝“威德”。当地首领夜郎侯多愿甘心向汉,汉王朝就在夜郎地区设立郡县,依汉制置吏,并让夜郎侯的儿子任县令。夜郎归属汉朝后,四川一带土著也纷纷要求归附。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赢得当地人好感,汉朝遂在当地设都尉,置十余县。汉朝在夜郎地区修筑“南夷道”,在四川开通灵关道,在安宁河上架桥,直达今西昌附近。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明朝经过洪武、永乐两朝,对云南、贵州、四川南部等地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基本确立。这些地区的省级机构和内地一样,设三司。基层管理主要依靠当地土著担任的土官,亦称土司,武职称宣慰使、宣抚使、招讨使,文职称土知府、土知县。土司大多为当地民族首领,一般世袭其职,但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一部分土司衙门中的佐贰官、首领官由朝廷派出的流官担任,以对土司形成牵制。土司职责是谨守疆界,缴纳赋税,有事要出兵供朝廷调遣。明朝在当地兴办学校,并移内地军民前往屯种。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南土司中,女土司占有一定数量。
——摘编自王天有《明史》
材料三:辽宋夏金时期,大批汉人迁移到契丹腹地,女真人大批迁居原北宋统治的地区,南宋出现了“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的情况,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和发展。辽、西夏、金民族政权在承囊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西夏“曲延儒士,浙行中国之风”,金仿汉制行科举。两宋王朝设置榷场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互通有无,一张全国性的市场网络逐渐发展。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对“西南夷”的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相比汉代的改进之处,并说明古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辽宋夏金时期中华民族一体化进程的表现。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晚清留俄教育兴起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初期得到很大发展。鉴于同文馆学生“每有临时传述,而洋人茫然不解者”的情况,1896年12月,总理衙门提交了“奏派学生出洋片”一折,由同文馆向英、法、俄、德四国使馆各派学生四名,由政府承担学生学费与生活费,进行语言的进修。1902年,光绪发布上谕,号召“选择明通端正之学生筹给经费派往西洋各国考求专门学业,务期成就真才以备任使”。于是,总理衙门、学部、邮传部选派学员赴俄学习铁路、法政、矿务和商业等专门学科。湖北总督端方认为选派留学生对于地方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首开地方派遣留俄学生之先河。1905年以后,留学成为知识分子入仕的一条捷径,自费留学人员的比例大为增加,自费留俄者亦不乏人。
——摘编自张泽宇《晚清留俄教育述论》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刘少奇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访问苏联期间,表述了希望派遣考察团或者留学生赴苏学习的愿望。1951年新中国开始大规模地向苏联东欧国家派遣留学生,当年实际派出留学生380名,其中留学苏联学生375名。第一批留苏学生专业主要集中于卫生、水利、轻重燃料工业、教育、交通运输等行业上,他们中的一些人日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和研究领域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首次派遣留苏学生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侧重基础理论学习的大学生,第二类是侧重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钻研的研究生,随后又增加了偏重于实际技术的掌握和使用的实习生和赴苏进修的高校教师。
——摘编自周尚文、李鹏《一种新的留学模式的开端——新中国首批(1951年)派遣留苏学生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留俄教育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留苏的特点及其意义。
27、历史解释下表为学者对“历史解释”的不同观点。(14分)
材料:
序号 观点
1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强调人们对同一历史现象,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不尽相同,千人千语。 ——(美)卡尔·贝克《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论历史与政治》
2 只有因果性解释可以当做严格意义上的一种解释。因果性解释是历史学家超出简单的事件描述,并且将他的研究与科学规律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的基本程序。 ——(波兰)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
3 每一代就有权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看待历史和重新解释历史……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 ——(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4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
(1)分别指出上述学者定义“历史解释”的依据。
(2)请用观点4,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任选一历史事件进行历史解释。(要求:史实充分,解释合理,逻辑严密,分析全面)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从16世纪至今约五百年的时间里,西方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规律:思想启蒙带动科学进步,从而引发政治革命,促进了社会发展,最终又产生了新的思想启蒙。法国大革命的发生便与法国思想启蒙运动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其直接结果,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确立。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启蒙思想家以非凡的胆略向世人揭示了中国社会面对“千古未有之变局”,凡有血性的中国人应当奋发图强,创建“千古未有之奇业”,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转变中国社会的命运。此后,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思想家都相继发出改革社会的强烈呼声。他们要求清政府顺应形势发展的趋势,深化改革,加快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结构的转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
——摘编自陈琛《探究中西方思想启蒙在社会发展转型中的作用》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前期“海防采用卫所制度”下“除在沿海险要之处筑城‘屯兵设守”外,各个卫所还配置了战船,以实现水陆配合,协同作战”,可见当时海防建设较为完善,D项正确;倭患严重和殖民者侵扰主要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A项;海防采用卫所制度主要目的是固守海防,而不是开发海洋,排除B项;海防实力强弱需经实践检验,而非取决于兵力配置,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通过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中1955年农村合作医疗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兴起,并非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兴起,所以②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医疗正在不断地完善中,但无法做到健全,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与时俱进,所以④不对。通过材料中的信息可知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经历了很久的时间,效果较为明显,并且很多的医疗保障都是有政府来主导的,所以①③正确,故选择A;BCD不符合材料,排除BCD。故选:A。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五代和宋的物种交流。根据材料可知,民族间的交融促进了物种传播,故选C;选项A中,影响民众生活,由材料无法得出;材料未体现经济中心南移和西瓜引种的关系,排除B;材料未体现战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D。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的边疆治理。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在西北和北方实行屯田和建立牧场,有利于军队的长期驻扎,保证了军马的稳定供应,为清政府开展治边和巩固边疆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支持,故选C;屯田与缓解内地人口压力无关,排除A;西方列强的扩张发生于近代,与时代不符,排除B;游牧文明向内地的拓展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在郡国设均输官”“又置平准官于京师”“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均输平准政策,有利于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平抑物价,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反映了政府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央对地方管控的加强,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开拓疆域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说明汉武帝时期采取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题干信息,租庸调制可能会导致占有田地少的农民与占有田地多的农民承担相同的租调,引发赋税负担不均,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的多少为计税依据,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C项正确;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也即赋税的征收,不再以丁男为单位,而是以资产、土地来计算,排除A项;两税法规定依户纳钱(铜钱),依田纳粮。明朝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排除B项;据材料“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可知唐朝仍然注重户籍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太祖之所以将军权分散,就是吸取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教训,通过分权设职位防止武将权力膨胀,C项正确;宋太祖实行这一制度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而不是为了加强地方军事力量,排除A项;这些制度是为了削弱武将权力,和削弱宰相权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提高文官地位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北宋立国之初,崇尚俭朴作风,少见以金银等费金属制作日常器用,文人上大夫也少有以侈靡相互夸耀逞胜者。南宋时期,则‘竞尚华居,竞服靡衣,竞嗜珍饿,竞用美器’”及所学可知,北宋立国之初社会上下崇尚俭朴作风,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繁荣,社会风气发生变化,侈靡之风盛行,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竞相攀比,C项正确;这种社会风气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政府权威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体现的是社会风气的奢侈,而非社会成员身份的变化,且“消亡”一词太过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市民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从“1874年底”这一时间直接排除B、C两项;李鸿章面对荷兰的要求,强调“‘沿海各处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这是清政府用领海理论维护主权的表现,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海防建设,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从这些最初的词汇和表达中可见,晚清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的服饰形态保有自信,对西方外来服饰的态度只是以观者的视角进行客观描述,在初期并未表现出对西方服饰的主观认可,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没有认可的态度,A项排除:材料中也没有提及服饰方面的中西结合,B项排除;材料中也没有
提到抵制服饰西化,D项排除。
11、答案:B
解析:“会议通过了中共参政员提出的《拥护国民政府实施抗战建国纲领案》等系列决议案”,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作为党派存在于中国的合理性,有利于提高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故选B项;1937年已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展现,排除A项;第二次国共合作背景下共产党政治地位的提高,加强了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不意味着国民党统治基础被削弱,逻辑有误,排除C项;国民党始终坚持片面抗战路线,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材料中周恩来接见苏联首任驻新中国大使体现出中国重视对苏外交,故A项正确;材料“苏联首任驻新中国大使”说明中国已经得到苏联承认,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一边倒”政策产生广泛影响,排除C项;此时的中苏两国铁路运输并没有彻底打通,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5世纪”“颂扬使家庭和城市变得富裕而获得光荣的人的劳动,认为尘世的富裕和繁荣是上帝赞同的象征,人的好运或厄运的根源在于人本身”可知,阿尔贝蒂颂扬人的劳动、强调人的价值,倡导追求现世生活,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内涵,B项正确;材料“尘世的富裕和繁荣是上帝赞同的象征”表明阿尔贝蒂并没有否定上帝,没有否定宗教神学,排除A项;提倡天赋人权,主张民主政治的是启蒙运动,开始于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与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生产、作战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推动了秦的发展,说明这些有着实用和功利色彩的价值观念有利于秦朝统一,B项正确;材料强调功利思想,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秦人的价值理念,不属于国家组织能力,排除C项;材料强调秦统一的原因,而专制集权属于秦统一后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史书中记载了朝廷严肃处理诸侯王欠钱不还、借贷利息过高现象,严重的要削夺爵位,体现了政府重视规范社会借贷行为,C项正确;材料集中列举惩处高利贷的例子,是为了反映政府的管理措施,不能据此断定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排除A项;材料所述举措是为了规范民间借贷,而非专门针对诸侯王,且汉朝政府主要通过推恩令、设刺史等政治手段削弱诸侯国势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打击地方豪强地主,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国际法院重申法官背景的多元化,……并尽可能减少大国政治对于司法的影响。”及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推动了国际法院诉讼程序的改革,并且提出了减少大国政治对司法的影响,这有助于推进国际社会法治化的进程,B项正确;联合国的成立推动了大国一致原则的形成,排除A项;1899年海牙和平会议缔结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第一次对战争权进行了限制,是世界上最早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一般性条约,它要求各缔约国竭尽全力以保证和平地解决国际争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际法院对美国构建单极世界的影响,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
1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以西学西艺为手段,但‘教法兼行’的思想源于儒家”可知其主张具有中西合璧的特征,C项正确:农民阶级的根本要求是土地,题干并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排除A项:材料提出法治是手段,没有关于建设法治国家的内容,排除B项:题干中的教和法与中国传统的礼法不是一个概念,排除D项。故本题选C项。
18、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保甲和乡约相结合,即政府和民间管理有利于基层治理,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开始”,A项排除;C、D两项只是反映材料中的局部信息,不是材料主旨,可排除。
19、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主要体现了上海一些资本家和政府对市场物价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故A项正确:计划经济一般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国统一财经开始,B项排除:材料中体现的是米棉之战而不是银元之战,C项排除;上海投机商主要是大资本家而不是小私有制,D项排除。
20、答案:D
解析:“五德终始”为传统中国政权构建合法性的重要理论,形成于战国时期。而从材料可见,金朝统治者已经采用该理论构建本朝合法性,并对该理论有所了解。可知,正确选项为D。A、B、C项均不能从材料得出,属于过度解读材料,故排除。
2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在传统中国,民间信仰始终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受社会经济变化的深刻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当地百姓四时土俗、年中行事几乎都与桑蚕事业有关,说明桑蚕业与当地民生休戚相关。结合所学,可以推断当地农家经营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升,桑蚕业甚至已由家庭副业逐渐成为主业,传统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耕技术,不能说明农耕技术衰退,A项错误;自然经济的解体主要表现为耕织分离、纺织分离等,但材料均未能体现,C项排除;当人们把民间信仰与日常生产、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当宗教活动与生计活动融为一体的时候,信仰的色彩逐渐淡去,演化为代代相传的习俗,所以不能说明迷信色彩浓厚,排除D项。故选B项。
22、答案:A
解析:通过观察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元年即1912年孙中山力主迁都南京,体现出其在南北和谈时着力防范袁世凯等旧官僚势力,A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与清王朝对峙和孙中山力主迁都不符,B项错误;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群众基础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革命党人强调“逼迫清帝退位”,D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21世纪(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不断向好,这一状况有利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共同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的数据不能体现亚洲地区是我国外交工作重心,排除A项;全球治理体系是国际社会管理共同事务的体系以应对全球性问题,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同中亚国家的经济往来,并未体现出全球治理的信息,排除C项;“真、实、亲、诚”是我国与非洲国家的外交理念,与周边国家的外交理念是“亲、诚、惠、容”,排除D项。故选B项。
2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题意和相关史实可知,唐玄宗时期,李林甫、杨国忠以宰相身份长期操控朝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政治局面的稳定,唐肃宗和唐德宗的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相权的膨胀,有助于政治局面的稳定,C项正确;材料规定只是将中书省的决策权进行分割,并没有剥夺中书省的决策权,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朋党之争并没有在唐德宗时期终结,且唐朝之后中国历史上仍旧存在朋党之争,排除D项。故选C项。
25、答案:(1)以怀柔政策吸引当地少数民族归汉;在归附地区设立郡县,并任用当地人为官;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内地与西南地区的联系。
(2)改进之处:以流官牵制土官,加强中央对当地的管理;明确了土司对中央政府承担的义务;移内地军民在西南地区屯种;任用女土司。意义: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推动了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3)汉人外迁到契丹腹地,女真人内迁到北方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既保持自身传统,又吸收中原的文化和制度;两宋设置榷场,与少数民族经贸往来频繁。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的西南地区。由材料“唐蒙对当地少数民族赠予丰厚礼物,宣扬汉王朝”威德。及所学可得出以怀柔政策吸引当地少数民族归汉;由材料“当地首领夜郎侯多同愿甘心向汉,汉王朝就在夜郎地区设立郡县,依汉制置吏,并让夜郎侯的儿子任县令。”可得出在归附地区设立郡县,并任用当地人为官;由材料“汉朝在夜郎地区修筑‘南夷道’,在四川开通灵关道,在安宁河上架桥,直达今西昌附近。”可得出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内地与西南地区的联系。
(2)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西南地区。第一问改进之处,由材料“一部分土司衙门中的佐贰官,首领官由朝廷派出的流宫担任,以对土司形成牵制。“可得出以流官牵制土官,加强中央对当地的管理;由材料“土司职责是谨守界,缴纳赋税,有事要出兵供朝廷调遗。“可得出明确了土司对中央政府承担的义务;由材料“明朝在当地兴办学校,并移内地军民前往屯种。“可得出移内地军民在西南地区屯种;由材料“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南土司中,女土司占有一定数量。可得出任用女土司。第二问历史意义,由材料部分土司衙门中的佐贰官、首领官由朝廷派出的流官担任,以对土司形成牵制。”及所学可得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由材料“明朝在当地兴办学校,并移内地军民前往屯种。”及所学可得出推动了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宋夏金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辽宋夏金时期,大批汉人迁移到契丹腹地,女真人大批迁居原北宋统治的地区“可知汉人外迁到契丹腹地,女真人内迁到北方中原地区;根据材料辽、西夏、金民族政权在承囊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可知少数民族政权既保持自身传统,又吸收中原的文化和制度;根据材料“两宋王朝设置榷场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互通有无,一张全国性的市场网络逐渐发展”可知两宋设置植场,与少数民族经贸往来频繁。
26、答案:(1)变化:由单一学习语言走向全面化、专业化;由中央专派发展为中央、地方合派;留学的途径官费、自费留学并存。原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使中俄交往日益增多;清末新政的展开与科举制的废除;俄国经农奴制改革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2)特点: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意义:推动了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工作;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
解析:
答项 材料信息/所学知识 答案要点
变化 材料一“政府承担学生学费与生活费,进行语言的进修”“总理衙门、学部、邮传部选派学员赴俄学习铁路、法政、矿务和商业等专门学科” 由单一学习语言走向全面化、专业化
材料一“由同文馆……政府承担学生学费与生活费,进行语言的进修”“湖北总督端方认为选派留学生对于地方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首开地方派遣留俄学生之先河” 由中央专派发展为中央、地方合派
材料一“政府承担学生学费与生活费”“自费留学人员的比例大为增加,自费留俄者亦不乏其人” 留学的途径官费、自费留学并存
原因 材料一“晚清留俄教育兴起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初期得到很大发展”中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 国内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使中俄交往日益增多;清末新政的展开,并废除了科举制;国际上,俄国经农奴制改革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第一批留苏学生专业主要集中于卫生、水利、轻重燃料工业、教育、交通运输等行业上,他们中的一些人日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和研究领域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推出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根据材料二“首次派遣留苏学生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侧重基础理论学习的大学生,第二类是侧重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钻研的研究生,随后又增加了偏重于实际技术的掌握和使用的实习生和赴苏进修的高校教师”可推出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1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工作,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
27、答案:(1)学者1以个人的主观认识为依据,是唯心主义;学者2以因果性解释为依据、学者3认为历史解释有时代特性;学者4认为应该以史实为依据,理解基础上客观理性评价事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
(2)辛亥革命示例:是什么?是指孙中山领导的发生于农历辛亥年,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的革命。为什么?是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的努力也为辛亥革命提供了主观条件。组织上创立了兴中会、同盟会等;思想上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广州、黄花岗起义等起义推动了革命高涨。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将清政府限于更加孤立的境地。怎么样?是一次比较具有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现代化。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的政体等,具有反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经济现代化:经济法令使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显著增长,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推动思想现代化:三民主义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社会文明: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局限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政权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发动民众,组织不严密,缺乏科学的纲领等。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强调人们对同一历史现象,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不尽相同,千人千语。”可知学者1以个人的主观认识为依据,是唯心主义根据材料“只有因果性解释可以当做严格意义上的一种解释。”可知学者2以因果性解释为依据;根据材料“每一代就有权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看待历史和重新解释历史……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可知学者3认为历史解释有时代特性;根据材料“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可知学者4认为应该以史实为依据,理解基础上客观理性评价事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
(2)本题是历史事物阐释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解释观,以史实为依据,理性客观分析,多角度评价,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方面对历史事件进行历史解释。例如以辛亥革命为例,首先是什么?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发生于农历辛亥年,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的革命。其次,为什么?结合所学可从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思想上、军事上等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的努力也为辛亥革命提供了主观条件;组织上创立了兴中会、同盟会等;思想上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广州、黄花岗起义等起义推动了革命高涨;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将清政府限于更加孤立的境地。再次,怎么样?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的角度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具有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现代化,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的政体等,具有反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经济上,颁布的经济法令使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显著增长,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思想上,三民主义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生活上,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如缠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政权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发动民众,组织不严密,缺乏科学的纲领等。
28、答案:示例:观点: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历程明显不同。论证:西方是在独立自主的社会环境下,自主进行思想启蒙;而中国是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被动地学习西方,反思传统。西方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所推动的;而中国则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极其有限,受各阶层爱国情绪主导的。西方主要是资产阶级推动,广大市民及部分贵族积极参与;而中国则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多个阶级和派别参与。西方主要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而中国重在推动民族独立。西方是先进行思想启蒙,带动科学发展,从而引发技术革命,促进社会发展,最终又产生新的思想启蒙;而中国主要通过引进科学和技术革命成果,启蒙带有强烈“西化”色彩。西方启蒙运动推动了制度变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而中国思想启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总之,近代中西社会状况不同,因此思想启蒙进程有明显差异。
解析:依据材料“从16世纪至今约五百年的时间里,西方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启蒙思想家以非凡的胆略向世人揭示了中国社会……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转变中国社会的命运”,得出论点: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历程明显不同。论证:从社会环境,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思想解放的任务以及对制度变革的影响角度分析即可。最后总结,得出近代中西社会状况不同,因此思想启蒙进程有明显差异。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襄城市重点高中2023-2024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