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段考·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2.C3.D4.B5.A6.D7.C8.C9.B10.A11.B12.D13.D14.C15.B16.C
17.(1)特点: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方法论:注重礼乐秩序:追求社会和谐:坚持以民为本。
(12分)
(2)不同之处:宋代理学的理论来源更加多元:走向了哲学化的发展之路(完成了哲学化和思辨化):更加重
视伦理道德。(9分)认识:儒学的发展深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儒学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仍起到深刻的
影响:儒学在改革中发展,在融汇中创新。(4分,言之有理即可)
18.(1)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考试限制不断放宽:考试科目不断丰富,优化:考试形式日趋公平:与学校关系
日益密切;考试内容逐渐僵化。(12分,任答四点即可)
(2)趋势:主要分布点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3分)解释:政治上:关中平原日益衰落,政治中心逐渐东
迁:唐宋以来,北方先后经历安史之乱及靖康之变,社会动荡不安。(6分)经济上:魏晋至两宋以来,经济重
心逐渐南移,南北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拉大:魏晋以来历经多次北民南迁,至宋代形成“南重北轻”的人口格
局。(6分)
【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参考答案】
241328Z淮南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2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对三星堆遗址考古研究中,既发现大量与中原地区类似的青铜器和玉璋、玉琮、玉戈等,又有众多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神树等,其独特的祭祀行为,包括“燔烧”、器物分层等也十分罕见。这反映出
A.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B. 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
C.华夏认同观念已产生 D. 早期国家深受神权政治影响
2.据史载,夏朝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只有仲康、扃两代是“兄终弟及”;商朝在三十一王中,“父死子继”的有十七代,“兄终弟及”的有十四代;到周代明确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表明先秦时期
A.王位世袭制度难以推行 B. 传统宗法关系逐步瓦解
C. 血缘是王位继承的依据 D. 王位继承体现民主色彩
3.有学者指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改变了“诸侯卑秦”的局面,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也在商鞅变法时埋下了伏笔。下面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与秦短命而亡相关的是
A. 实行世卿世禄 B. 实施重农抑商
C. 允许土地买卖 D. 推行严刑峻法
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地展示出来。下图所示的措施在当时
A. 钳制了人们思想 B.有利于巩固政治统一
C. 强化了君主专制 D.激化了秦的阶级矛盾
5.东汉时期,司空第五伦提出,“贵戚可以封侯以富之,不当以职事以任之”。李固主张“设常禁”,令“中臣子弟不得为吏、察孝廉”。他们的这些主张意在
A. 限制外戚宦官的权力 B.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
C. 缓解社会的阶级矛盾 D.加强豪强地主的势力
6.《隋书·食货志》载:“(东晋)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东晋侨置郡县数量之多, 一时“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置数百”。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缘于
A. 生产技术的发展 B.官僚势力的膨胀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北方战争的频繁
7.悉达多太子“夜半逾城”是佛教故事中的经典题材。下列图片可以用于佐证
浮雕上,四大天王命令手下的具有守 画面中在一座代表城门的雕刻前,
护意义的保护神夜叉捧举马蹄,腾空而起, 身着汉族服饰的太子骑于马上,同时在
在城门之上一跃而过,身穿半袒衣服的太 这匹马的下面雕有四位头梳高髻的人物
子坐在马上,手举无畏印,神情坚定毅然。 形象,这四人各托一个马蹄将白马托起,
左上角还有“飞天”紧随其后。
A.石窟是佛教故事传播中的唯一载体 B.佛教在中原的世俗化明显
C.佛教在中原传播呈现出本土化特征 D. 东西方浮雕技术高度交流
8.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 巩固完善中央集权制度
C.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 D. 建立了科学的行政体系
9.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 井田制瓦解 B. 均田制受到了破坏
C.分封制恢复 D.“市”突破空间限制
10.据《旧唐书·西戎传》记载:开元初,大食遣使来朝,“进马及宝钿带等方物。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中书令张说奏曰:‘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上特许之。”这反映出唐朝
A.对外交流的灵活包容 B.在朝贡贸易中主张恩威并施
C.践行平等的民族理念 D.注重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
11.下表是我国部分学者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由此可知
A. 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B.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评价
C. 历史解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D.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12. 有学者说:“宋代是一个哲学的时代,也是一个伦理的时代。由于注重立身行事,出处大节,宋人总是用道德理性随时规范着自己的举动……特别注意道德理性对诗歌内容的严格制约。”这主要源于当时
A.社会风尚的变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科举制度的盛行 D.理学思想的兴起
13.金代女真社会某个最基本组织管理制度,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据此可知,该管理制度是指
A. 郡国并行制 B. “四等人制” C.南北面官制 D. 猛安谋克制
14.史书有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辽朝实施的这一官制
A. 旨在强化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 B.加剧了各少数民族间的隔阂
C. 符合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求 D.致使游牧民族实现了封建化
15.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不仅下诏“令民言事者实封直达御前”,还设置通政司“以受内外奏章,于早朝前汇达御前”;次年,又令六部“奏事勿关白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措施
A. 旨在完善政府下情上达的程序 B. 利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C. 有效地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 强化了通政司参政议政职能
16.下表为明初倭寇侵扰的相关情况记载(部分)。据此可知,明初倭患
A. 侵占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大片领土B. 主要集中在福建沿海地区
C. 威胁明朝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D. 成为明朝最大的统治危机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27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先秦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方法论的政治伦理思想。“仁”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准,又是现实管理中用作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为政治国的最高原则。“仁”的表现形式是“礼”,“礼”的内核是“仁”。孔子“礼”的思想传承于周礼,它是一种保持社会各种人“明份”,从而使社会有序的思想,是一种外在他律性的规范和典章制度。“中庸”则是孔子提出的修身、处事的理论原则,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所表现出来的 “度”,强调人与人关系中,要“执两用而中”,无过无不及。例如,在君臣关系中,要加强君主 权力与尊重臣民权利相统一,君主驭臣又接受臣民的监督,臣民可以医正君主的行为而不能越界;官民关系中,官府要宽以待民,人民要知礼而为。
——摘编自魏雪《先秦儒家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宋代儒学的表现形态是理学,它以儒学为主,同时吸收了佛道思想,它主要讨论“性与天道”的哲学问题,并旁及文化的各个方面。理学的出现加强了封建主义精神压迫,同时它又是儒学思想中精华的发扬光大。当理学家离开关于“天理”的说教而论述治学问题的时候, 他们又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朱熹 在研究文化遗产时,非常注重独立思考,他强调“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理学的经邦济世思想和“国格”观念,在一些政治家和志士仁人身上也发出了光芒。如文天祥在被囚禁的土牢里写出一首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表现了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思想的特点。(12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先秦儒学相比,宋代理学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13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7分)
材料一
开皇年间,隋文帝以分科考试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所举科目二科、四科、十科不等,至炀帝时期又增设了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任,以文学与儒学为考试主要内容。唐武德年间,政府规定布衣寒士得不到举荐者可以“投牒自应”,首次明文规定了科举考试不再需要官府举荐。唐代的考试主要有常科(考生多为学校学生及社会人士)和制科(皇帝举办, 考生多为常科及第及庶民寒士),另衍生有武举。宋朝吸取了晚唐、五代的教训,全面推崇孔 孟儒学,提倡文官治国。宋太祖曾说:“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此外,宋代还确立了糊名、卷录法等科考形式。至明朝,政府大力兴办各级学校,建立与科举制相适应的学校制度。科举在明代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但是到了明末,开始出现对科举考试内容和文体过分雕琢、抑本求末的颓风。
——摘编自杨朝仁《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观照》
材料二
唐至明状元籍贯分布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科举状元户籍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并从政
治、经济两方面予以解释。(15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安徽省淮南市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