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高二(上)12月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尚书·洪范》记载了周武王与箕子对话,箕子陈述“天地之大法”,其中包括王者遇大事,要“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西周时期,天子执政征求“国人”的意见和“国人”干预朝政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说明西周政治( )
A. 神权色彩浓厚 B. 具有贵族民主性质 C. 等级秩序森严 D. 体现家国一体格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天地之大法”、“天子执政征求国人的意见和国人干预朝政的现象时有发生”及所学知识可得,西周时期,天子执政重视征求卿士、国人等的意见,具有贵族民主性质,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神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等级秩序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强的重点不是家国一体,排除D项。故选B项。
2. 侯马盟书是山西侯马出土的玉片文物,约有5000余片,记载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要求参加盟誓者效忠盟主,一致诛讨敌对势力。侯马盟书的出现反映出( )
A. 晋国霸主地位的巩固 B. 传统政治体制走向崩溃
C. 君主集权体制的确立 D. 大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晚期(中国)。“侯马盟书”中的描绘的世卿赵鞅本来按宗法分封制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理应大宗率小宗,但大宗却需要需要借助盟誓为手段,拉拢群臣,说明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晋国通过与其他国家结盟;讨伐敌对势力,并没有体现晋国的霸主地位的巩固,排除A项; 君主集权体制确立于秦朝,题干涉及时间是春秋晚期,排除C项;春秋时期兼并战争频繁,但材料只是说明了要讨伐敌对势力,没有反映出战争不断,排除D项。故选B项。
3. 陈胜和吴广是秦朝的屯长,刘邦是亭长,他们都领导了反抗秦朝的起义,并且得到了很多三老、豪杰与父老的支持,这反映了秦朝( )
A. 缺乏管理基层的制度 B. 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
C. 统治严苛失去基层支持 D. 楚地贵族残余力量强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因为暴政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最后导致反秦起义大爆发,而起义的领导者包括秦朝的屯长、亭长这样的基层管理人员,并且得到基层势力的支持,C项正确;秦朝建立了乡里亭基层管理制度,排除A项;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百姓困苦,民心希望统一,秦统一六国顺应了民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起义的领导者包括秦朝的屯长、亭长这样的基层管理人员,并且得到“三老、豪杰与父老”基层势力的支持,因为秦朝统治严苛,所以失去基层支持,不是说楚地贵族残余力量强大,排除D项。故选C项。
4. 故宫博物院组织了一场名为“何以中国”的文物展览,甘肃省博物馆藏的“晋归义羌侯”金印入选其中。印为金质,驼钮。认为阴文小篆,字体方正,布局严谨,笔画平直,呈现典型的晋代官印文字风格。这一文物入选此次主题展,主要是由于( )
A. 展现了高超的制印水平 B. 体现出篆书艺术的魅力
C. 说明西晋王朝国力强盛 D. 是民族交融的历史见证
【答案】D
【解析】
【详解】解读材料可知题目情境是主题为“何以中国”的文物展览,该金印制作精美,是西晋王朝颁给内迁的西北羌族首领的印信,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实物见证,D项正确;“制印水平的高低”不是这一文物入选此次主题展的最主要原因,排除A项;入选原因与“篆书艺术的魅力”无关,排除B项;“西晋王朝国力强盛”不是这一文物入选此次主题展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5. 《隋书·食货志》载,山东地区“避役惰游者十六七,……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率先在山东推行“大索貌阅”,“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地方的基层官员一旦被发现其治下有户口不实问题,即被配流远方。此后这一措施推广到全国。隋朝推行“大索貌阅” ( )
A. 旨在减轻农民负担 B. 加强了地方监察 C. 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D. 激化了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避役惰游者十六七,……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大索貌阅”,“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地方的基层官员一旦被发现其治下有户口不实问题,即被配流远方”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一举措主要是针对“避役惰游者”逃避赋役问题,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农民负担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地方的监察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社会之间矛盾的激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6. 以诗证史是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下表中的唐诗诗句与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诗句 历史现象
A 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缯日已贵 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
B 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圹头劝君酒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C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农业经济抗灾能力欠缺
D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商业发展突破时间限制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可知,三月出现干旱无雨的情况会影响到收获,说明小农户经济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具有脆弱性,C项正确。“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缯日已贵”说的是农业产品的商品化现象,排除A项;“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圹头劝君酒”体现的是民族交流频繁,排除B项;“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反映了商业受时间限制,排除D项。故选C项。
7. 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立券之后,有旧病者,三日内听悔”,法律还要求对那些试图伪称所买奴婢或牲畜有旧病以相欺诈者,以及市司“不时过券”者给予惩罚。上述材料表明( )
A. 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国家严格限制私人交易的规模
C. 政府对市场贸易严格管理 D. 唐朝以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说明唐朝时期,对市场贸易进行严格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法律对市场贸易的规定,而非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限制交易规模,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唐朝以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8. 元宫词主要是以诗歌的形式反映宫廷生活,诸如“高鼻黄髯款塞胡,殿前引贡尽龙驹”,“宫衣新尚高丽样,方领过腰半臂裁”,“万里名王尽入朝,法官置酒奏箫韶”。这些诗句可以佐证元朝( )
A. 宫廷生活奢靡浮华 B. 内地与边疆融为一体 C. 文学形式丰富多彩 D. 开放包容的大国气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高鼻黄髯款塞胡,殿前引贡尽龙驹”,“宫衣新尚高丽样,方领过腰半臂裁”,“万里名王尽入朝,法官置酒奏箫韶”及所学知识可得,诗句反映出当时外国使者或边疆民族入贡的盛况,以及服饰样式吸收异域(高丽)风格等,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宫廷生活奢靡浮华,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内地与边疆融为一体,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多种文学形式,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9. 明朝政府在继承元代匠户制度的基础上,将匠户分为轮班匠和住坐匠,其中轮班匠需定时赴京服役。成化年间奏准“轮班工匠有原出银价者,每月每名南匠出银九钱……北匠出银六钱”,只有无力出银者才继续到京城服役。这反映了( )
A. 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B. 南北经济水平差异大
C. 工匠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D. 官营手工业仍占主导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轮班工匠有原出银价者,每月每名南匠出银九钱……北匠出银六钱”“只有无力出银者才继续到京城服役”可知,材料中的行为属于纳银代役,这使得工匠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有利于明代工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轮班工匠可以纳银代役,但不能说明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排除A项;“南北经济水平差异大”符合史实,但材料反映了工匠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明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他认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橙子辅导认为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清政府于新疆建省的着眼点在于( )
A. 维护北部边疆稳定 B. 扩大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C. 延续传统治边方略 D. 应对帝国主义的瓜分危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橙子辅导认为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及所学知识可得,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着眼于加强管辖,拱卫北方边防,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内地和新疆之间的联系扩大,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治理边疆属于传统方式,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如图描绘了近代中国某一战事场景。图中有组织的中国民众俘虏了一些外国联军士兵,并把他们带到清朝官员面前邀功请赏。这反映了( )
A. 三元里人民保卫家乡的意志 B. 清军打败英法联军进攻天津
C. 台湾人民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D. 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倾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杨村大战”、“中国民众俘虏了一些外国联军士兵,并把他们带到清朝官员面前邀功请赏”可以判断出图中相关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D项正确;三元里人民反英斗争发生在第一次鸦片鸦片战争期间,不符题意,排除A项;B项涉及时间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题干是发生在近代的义和团运动,与题意不相符,排除B项;C项是近代甲午战争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与题意不相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据统计,到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1200公里,占14%。这些铁路的修建( )
A. 利于打破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 B. 使中国完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
C. 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 D. 彻底改变了中国交通落后局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修建铁路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对瓦解小农经济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重要作用,从而打破传统的社会结构,A项正确;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并没有完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排除B项;铁路的修建有利于城市化,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较慢,排除C项;当时中国交通比较落后,铁路的修建并无法彻底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局面,D项错误。故选A项。
13. 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规定:“移难民在居住、垦荒、贷款、医疗、选举权方面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据1943年统计,边区5年扩大耕地面积240万亩,其中200万亩是移民开荒增加的。该政策的实施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 B. 突破了国民政府的军事封锁
C. 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 有利于开发边区与支持抗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规定:‘移难民在居住、垦荒、贷款、医疗、选举权方面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据1943年统计,边区5年扩大耕地面积240万亩,其中200万亩是移民开荒增加的。”可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极大地刺激了移民开荒的积极性,对边区的开发以及抗战的支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而非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现了二次合作,排除B项;《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是边区大生产运动的表现之一,与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4.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上有观点认为,中国国力贫弱,政府应“施仁政”,与民休息,应多发展轻工业,改善民众生活。毛泽东在1953年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是小仁政;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大仁政,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毛泽东的谈话意在( )
A. 强调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 B.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C. 加快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进程 D. 重视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是小仁政;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大仁政,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可知,毛泽东认为应该从长远利益着手,扭转国家工业落后的面貌,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A项正确; 1956年才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题干涉及时间截至1953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 材料强调国家工业发展,不属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排除C项; 重视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属于小仁政,而毛泽东强调大仁政,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主要的来源有:其一,波斯和印度;其二,阿拔斯王朝的伊拉克;其三,马木鲁克王朝的埃及。同时,多处涉及“中国元素”,如《阿拉丁神灯》故事发生在中国都城,主人公阿拉丁是一位中国人。这反映出《一千零一夜》
A. 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 B. 强化故事的异域风情
C. 体现多元文化的融合 D. 广泛影响了各地文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主要的来源有:其一,波斯和印度;其二,阿拔斯王朝的伊拉克;其三,马木鲁克王朝的埃及。同时,多处涉及‘中国元素’”可知,《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的来源,涵盖波斯、印度、埃及、西亚以及中国,说明《一千零一夜》体现多元文化的融合,C项正确;《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与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提现的是多文化的融合,而非强化故事的异域风情,排除B项;《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无法判定其是否广泛影响了各地文学,排除D项。故选C项。
16. 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写道:“中世纪……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这反映了中世纪时( )
A. 贵族失去法律特权 B. 基督教义成为“英美法系”的基础
C. 教会权力无人制约 D. 基督教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在中世纪……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律如同神学分支,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这说明基督教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僧侣及教会”的作用,未涉及贵族的特权丧失,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英美法系”,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僧侣和教会”的作用,未涉及教会权力是否受制约,排除C项。故选D项。
17. 在近代欧洲曾盛行一种经济理论,它鼓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以实现经济繁荣、壮大国力。在此理论影响下,政府鼓励工业生产,扩展国际贸易,建立国家金融机构,为公司颁发经营“特许状”。该经济理论( )
A 推动了欧洲对外扩张 B. 顺应了工业革命发展
C. 克服了市场调节弊端 D. 体现了国家资本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材料体现了重商主义理论,重商主义推动了欧洲的对外扩张,A项正确;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理论应为自由主义,材料谈及的是重商主义,排除B项;C项涉及的理论是凯恩斯主义,排除;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提出的用来描述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概念,表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家作用的不断增强,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8. 在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人民对于“民族”的含义有了不同以往的理解,如“专制之下无祖国”“法国人都是平等的且共同组成法兰西民族”等,这样的认识几乎成为当时国民的共识。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
A. 共和政体得到国民认同 B. 资本主义发展催生启蒙思想
C. 法国开始成为民族国家 D. 大革命强化了国家民族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专制之下无祖国”“法国人都是平等的且共同组成法兰西民族”及所学知识可得,法国大革命之后,人民的国家意识逐渐增强,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共和政体,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资本主义发展催生启蒙思想”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法国开始成为民族国家”说法不正确,排除C项。故选D项。
19. 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时期美国先后通过了《工厂检抽查法》《童工法》《纯净食物和药品法》《肉食检查法》《赫伯恩法》(禁止铁路公司擅自定价,授权州际商务委员会确定铁路最高运费)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的制定颁布( )
A. 旨在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B. 大大缓解了经济危机的破坏
C. 适应了生产社会化发展趋势 D. 确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美国立。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美国总统在经济领域通过一些法律,以此整顿资本主义经济秩序,这些法律的颁布适应了生产社会化发展趋势,C项正确;《童工法》的规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家的剥削,排除A项;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没有出现经济危机,排除B项;富兰克林·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
20. 二战以后,英国率先建立了公共服务体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政府将社会福利领域的“国家照顾”模式变革为“社区照顾”模式,而且在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领域,引入市场竞争体制,公共服务交由公司承担。这一变革( )
A. 使公共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B. 是国家干预强化的表现
C. 间接导致政府监管的缺失 D. 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效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以后的英国。根据材料“二战以后,英国率先建立了公共服务体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区照顾”及所学知识可得,战后形成的“国家照顾”模式,加大了政府的福利开支和财政负担。“社区照顾”模式则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基层)社会福利建设,既减少了政府的直接支出,也有利于提升层治理的效率(服务水平),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公共服务质量的显著提升,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在基础服务领域国家干预的减少,排除B项;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福利建设的变革与政府监管的缺失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21题22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2分,共5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里甲制创设于洪武十四年,其直接目的是征发赋役,同时,还肩负了倡行教化、维持治安等多方面的作用。明太祖朱元璋痛恨贪官污吏,倡导乡里自治,禁止政府官员插手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治理,以礼义法禁劝诫百姓,伴教化政法并施。另外,朱元璋亲自起草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强调对乡里百姓的法律教育和宣传。城乡皆建申明、放善二亭,每月朔望于道路,所唱警众誓词,即明太祖的“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摘编自林乾《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将县自治列为训政时期的重要工作。此后政府制定了大量关于县自治的法规、制度等。根据1929年的《县组织法》规定,将县以下分为四级:区、乡(镇)间、部,各级长官由各级公民选举产生。并计划1930年内依照县组织法完成县组织;1932年底以前调查户口、清丈土地完毕;1933年底各地完全建立自治机关;1934年底以前完成县自治。而河北省1934年才开始调查户口,其他省直到抗战爆发还不知省内人口几何。1935年,国民党承认推行县自治的失败。
——摘编自王兆刚《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自治》
材料三 1958年之后,逐渐建立起以“政社合一”为特点的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既是农村基层政权机关,又是农村经济单位,还是基层军事组织,负责管理公社内的生产建设、财政、粮食、贸易、民政、文教卫生、治安、民兵和调解民事纠纷等一切公共事务。1982年宪法确立了“乡政村治”模式,改公社为乡镇政府,作为国家农村基层政权,乡以下用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实行村民自治。同时,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村基层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社群组织等在乡村治理中都承担着一定的角色,由此,中国乡村社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1978—1988年)。
——摘编自吕云涛《新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变迁60年的回顾与展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自治运动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乡村治理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答案】21. 特点:重视发挥乡村精英群体的作用;国家法律和道德教化结合;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结合。
22. 主要内容:制定自治法律;设立四级自治机构;进行民主选举。失败原因:面临局部侵华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国民政府实现形式上统一,军阀割据,难以在地方实施;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一党专政,使县自治难以有政治、经济支持;制度设计脱离实际,急于求成,难以实施。
23. 变化:由实行人民公社体制改为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乡政村治”的模式;乡村治理主体逐渐多元化;农民参与政权和经济社会生活的自主性增强。
作用: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乡镇政权的民主化、规范化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明太祖朱元璋痛恨贪官污吏,倡导乡里自治,禁止政府官员插手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治理”可知,重视发挥乡村精英群体的作用;根据材料一“另外,朱元璋亲自起草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强调对乡里百姓的法律教育和宣传。”“每月朔望于道路,所唱警众誓词,即明太祖的‘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可知,国家法律和道德教化结合;根据材料一“明太祖朱元璋痛恨贪官污吏,倡导乡里自治”可知,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结合。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二“此后政府制定了大量关于县自治的法规、制度等。”可知,制定自治法律;根据材料二“根据1929年的《县组织法》规定,将县以下分为四级:区、乡(镇)间、部,各级长官由各级公民选举产生。”可知,设立四级自治机构以及进行民主选举。失败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的时间信息可知,面临局部侵华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从政治方面分析,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但军阀割据,难以在地方实施以及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一党专政,使县自治难以有政治、经济支持;根据材料二“而河北省1934年才开始调查户口,其他省直到抗战爆发还不知省内人口几何。1935年,国民党承认推行县自治的失败。”可知,制度设计脱离实际,急于求成,难以实施。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三“1958年之后,逐渐建立起以‘政社合一’为特点的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既是农村基层政权机关,又是农村经济单位”“1982年宪法确立了‘乡政村治’模式,改公社为乡镇政府,作为国家农村基层政权,乡以下用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实行村民自治。”可知,由实行人民公社体制改为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乡政村治”的模式;根据材料三“同时,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村基层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社群组织等在乡村治理中都承担着一定的角色”可知乡村治理主体逐渐多元化以及农民参与政权和经济社会生活的自主性增强。作用:结合所学,从经济的角度分析,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或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从农民参与政权和经济社会生活自主性增强的角度分析,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的发展;从政治的角度分析,有利于促进乡镇政权的民主化、规范化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2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原始积累阶段,西欧就已有了证券的发行与交易。15世纪的意大利商业城市中的证券交易主要是商业票据的买卖。16世纪的里昂、安特卫普已经有了证券交易所,当时进行交易的是国家债券。16世纪中叶,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生产经营方式——股份公司出现,使股票、公司债券及不动产抵押债券依次进入有价证券交易的行列。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是第一个联合的股份公司,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成千上万的国民把安身立命的积蓄投入到这项利润丰厚同时也存在巨大风险的商业活动中,一方面是出于对财富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因为荷兰政府也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
——《国际证券市场发展简史》
材料二 从1984年开始,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部分集体和国有企业开始股份制试点。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为建立规范、集中的股票交易市场,90年代初,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1998年4月,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市场监管体制的正式形成。1999年7月,中国第一部规范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的法律——《证券法》正式实施,资本市场的法律地位由此确立,2005年10月,全国人大修订了《公司法》和《证券法》。
——据《中国股市发展的历史进程》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5—17世纪西方证券市场发展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意义。
【答案】(1)表现:①证券市场交易内容丰富,包括国家债券,企业股票、债券等;②吸引大量民众和政府参与资本市场;③由意大利向荷兰、法国等西欧国家扩展
原因: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②西欧各国大规模对外殖民扩张;③新的商业经营模式股份公司出现;④商业中心由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转移;⑤政府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2)重大意义:①推动国有企业改革;②促进资本市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③助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④促进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17世纪的西欧。表现:据材料一“16世纪的里昂、安特卫普已经有了证券交易所,当时进行交易的是国家债券”、“使股票、公司债券及不动产抵押债券依次进入有价证券交易的行列”可以得出证券市场交易内容丰富,包括国家债券,企业股票、债券等;据材料一“成千上万的国民把安身立命的积蓄投入到这项利润丰厚同时也存在巨大风险的商业活动中”“荷兰政府也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可以得出吸引大量民众和政府参与资本市场;据材料一“15世纪的意大利商业城市中的证券交易……16世纪的里昂、安特卫普已经有了证券交易所”可以得出由意大利向荷兰、法国等西欧国家扩展。
原因:据材料一“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原始积累”可以得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为其提供经济基础;据材料一“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且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西欧各国大规模对外殖民扩张;据材料一“16世纪中叶,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生产经营方式——股份公司出现”可以得出新的商业经营模式股份公司出现;据材料一“荷兰政府也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政府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为其提供政策支持;据材料一“15世纪的意大利商业城市中的证券交易……16世纪的里昂、安特卫普已经有了证券交易所”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商业中心由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转移,促进了证券交易所的扩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意义:据材料三“部分集体和国有企业开始股份制试点。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可以得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据材料三“《证券法》《公司法》和《证券法》”等可以得出促进资本市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时代大背景,可以得出助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纵观20世纪的历史,国际政治的现实即是冲突与秩序的交织。冲突可以导致一种秩序的破坏,也可以产生一种新的秩序,甚而是一种秩序化的冲突或冲突的秩序(譬如冷战)。但冲突的手段和方式明显地受到了限制,战争作为政治的手段其正义性基本被否定,任何冲突都被置于人道与和平的准则之下,国际法与国际组织越来越完善,这说明世界的秩序化程度已大大提高。这是世界文明化的表现,但同时霸权的野蛮性在文明外衣的掩盖下继续延伸着。
―摘编自李鑫炜《大国冲突与世界秩序》
根据材料,围绕“世界秩序”自拟一个论题,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国际法推动世界秩序不断发展完善。
论述:1618~1648年的30年战争促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立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成为共识。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各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旧体系已难以维系。于是一战、二战相继爆发,尽管1928年的《非战公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和平的作用,但并没有化解矛盾。二战后《联合国宪章》的签署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通过各项国际协议推动了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举措,促进了国际秩序的进一步完善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国际协议的签订,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修改,以及国际组织的出现,国际秩序在不断发展完善。
论题1:国际秩序与国家间实力对比密切相关
论题2:世界秩序的形成,有利于和平手段解决大国冲突
论题3: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在国际秩序中起重要作用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要求,围绕“世界秩序”自拟论题并阐述。根据材料“任何冲突都被置于人道与和平的准则之下,国际法与国际组织越来越完善,这说明世界的秩序化程度已大大提高”,可拟定论题:国际法推动世界秩序不断发展完善。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可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非战公约》《联合国宪章》等方面予以阐述。最后总结概括,可知,随着国际协议的签订,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修改,以及国际组织的出现,国际秩序在不断发展完善。也可根据材料“国际政治的现实即是冲突与秩序的交织。冲突可以导致一种秩序的破坏,也可以产生一种新的秩序,甚而是一种秩序化的冲突或冲突的秩序(譬如冷战)”“国际法与国际组织越来越完善,这说明世界的秩序化程度已大大提高”等,可拟定论题:“国际秩序与国家间实力对比密切相关”“世界秩序的形成,有利于和平手段解决大国冲突”“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在国际秩序中起重要作用”等,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等等。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高二(上)12月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尚书·洪范》记载了周武王与箕子对话,箕子陈述“天地之大法”,其中包括王者遇大事,要“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西周时期,天子执政征求“国人”的意见和“国人”干预朝政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说明西周政治( )
A. 神权色彩浓厚 B. 具有贵族民主性质 C. 等级秩序森严 D. 体现家国一体格局
2. 侯马盟书是山西侯马出土的玉片文物,约有5000余片,记载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要求参加盟誓者效忠盟主,一致诛讨敌对势力。侯马盟书的出现反映出( )
A. 晋国霸主地位巩固 B. 传统政治体制走向崩溃
C. 君主集权体制的确立 D. 大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3. 陈胜和吴广是秦朝的屯长,刘邦是亭长,他们都领导了反抗秦朝的起义,并且得到了很多三老、豪杰与父老的支持,这反映了秦朝( )
A. 缺乏管理基层的制度 B. 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
C. 统治严苛失去基层支持 D. 楚地贵族残余力量强大
4. 故宫博物院组织了一场名为“何以中国”的文物展览,甘肃省博物馆藏的“晋归义羌侯”金印入选其中。印为金质,驼钮。认为阴文小篆,字体方正,布局严谨,笔画平直,呈现典型的晋代官印文字风格。这一文物入选此次主题展,主要是由于( )
A. 展现了高超的制印水平 B. 体现出篆书艺术的魅力
C. 说明西晋王朝国力强盛 D. 是民族交融的历史见证
5. 《隋书·食货志》载,山东地区“避役惰游者十六七,……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率先在山东推行“大索貌阅”,“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地方的基层官员一旦被发现其治下有户口不实问题,即被配流远方。此后这一措施推广到全国。隋朝推行“大索貌阅” ( )
A. 旨在减轻农民负担 B. 加强了地方监察 C. 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D. 激化了社会矛盾
6. 以诗证史是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下表中的唐诗诗句与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诗句 历史现象
A 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缯日已贵 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
B 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圹头劝君酒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C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农业经济抗灾能力欠缺
D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商业发展突破时间限制
A. A B. B C. C D. D
7. 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立券之后,有旧病者,三日内听悔”,法律还要求对那些试图伪称所买奴婢或牲畜有旧病以相欺诈者,以及市司“不时过券”者给予惩罚。上述材料表明( )
A. 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国家严格限制私人交易的规模
C. 政府对市场贸易严格管理 D. 唐朝以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
8. 元宫词主要是以诗歌的形式反映宫廷生活,诸如“高鼻黄髯款塞胡,殿前引贡尽龙驹”,“宫衣新尚高丽样,方领过腰半臂裁”,“万里名王尽入朝,法官置酒奏箫韶”。这些诗句可以佐证元朝( )
A. 宫廷生活奢靡浮华 B. 内地与边疆融为一体 C. 文学形式丰富多彩 D. 开放包容的大国气象
9. 明朝政府在继承元代匠户制度的基础上,将匠户分为轮班匠和住坐匠,其中轮班匠需定时赴京服役。成化年间奏准“轮班工匠有原出银价者,每月每名南匠出银九钱……北匠出银六钱”,只有无力出银者才继续到京城服役。这反映了( )
A. 雇佣劳动成主要用工方式 B. 南北经济水平差异大
C. 工匠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D. 官营手工业仍占主导
10. 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他认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橙子辅导认为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清政府于新疆建省的着眼点在于( )
A. 维护北部边疆稳定 B. 扩大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C. 延续传统治边方略 D. 应对帝国主义的瓜分危机
11. 如图描绘了近代中国某一战事的场景。图中有组织的中国民众俘虏了一些外国联军士兵,并把他们带到清朝官员面前邀功请赏。这反映了( )
A. 三元里人民保卫家乡的意志 B. 清军打败英法联军进攻天津
C. 台湾人民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D. 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倾向
12. 据统计,到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1200公里,占14%。这些铁路的修建( )
A. 利于打破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 B. 使中国完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
C. 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 D. 彻底改变了中国交通落后局面
13. 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规定:“移难民在居住、垦荒、贷款、医疗、选举权方面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据1943年统计,边区5年扩大耕地面积240万亩,其中200万亩是移民开荒增加的。该政策的实施
A. 推动了土地革命深入开展 B. 突破了国民政府的军事封锁
C. 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 有利于开发边区与支持抗战
14.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上有观点认为,中国国力贫弱,政府应“施仁政”,与民休息,应多发展轻工业,改善民众生活。毛泽东在1953年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是小仁政;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大仁政,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毛泽东的谈话意在( )
A. 强调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 B.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C. 加快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进程 D. 重视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
15. 《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主要的来源有:其一,波斯和印度;其二,阿拔斯王朝的伊拉克;其三,马木鲁克王朝的埃及。同时,多处涉及“中国元素”,如《阿拉丁神灯》故事发生在中国都城,主人公阿拉丁是一位中国人。这反映出《一千零一夜》
A. 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 B. 强化故事的异域风情
C. 体现多元文化的融合 D. 广泛影响了各地文学
16. 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写道:“中世纪……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这反映了中世纪时( )
A. 贵族失去法律特权 B. 基督教义成为“英美法系”的基础
C. 教会权力无人制约 D. 基督教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17. 在近代欧洲曾盛行一种经济理论,它鼓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以实现经济繁荣、壮大国力。在此理论影响下,政府鼓励工业生产,扩展国际贸易,建立国家金融机构,为公司颁发经营“特许状”。该经济理论( )
A. 推动了欧洲对外扩张 B. 顺应了工业革命发展
C. 克服了市场调节弊端 D. 体现了国家资本主义
18. 在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人民对于“民族”的含义有了不同以往的理解,如“专制之下无祖国”“法国人都是平等的且共同组成法兰西民族”等,这样的认识几乎成为当时国民的共识。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
A. 共和政体得到国民认同 B. 资本主义发展催生启蒙思想
C. 法国开始成为民族国家 D. 大革命强化了国家民族意识
19. 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时期美国先后通过了《工厂检抽查法》《童工法》《纯净食物和药品法》《肉食检查法》《赫伯恩法》(禁止铁路公司擅自定价,授权州际商务委员会确定铁路最高运费)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的制定颁布( )
A. 旨在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B. 大大缓解了经济危机的破坏
C. 适应了生产社会化发展趋势 D. 确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20. 二战以后,英国率先建立了公共服务体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政府将社会福利领域“国家照顾”模式变革为“社区照顾”模式,而且在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领域,引入市场竞争体制,公共服务交由公司承担。这一变革( )
A. 使公共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B. 是国家干预强化的表现
C. 间接导致政府监管的缺失 D. 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效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21题22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2分,共5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里甲制创设于洪武十四年,其直接目的是征发赋役,同时,还肩负了倡行教化、维持治安等多方面的作用。明太祖朱元璋痛恨贪官污吏,倡导乡里自治,禁止政府官员插手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治理,以礼义法禁劝诫百姓,伴教化政法并施。另外,朱元璋亲自起草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强调对乡里百姓的法律教育和宣传。城乡皆建申明、放善二亭,每月朔望于道路,所唱警众誓词,即明太祖的“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摘编自林乾《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将县自治列为训政时期的重要工作。此后政府制定了大量关于县自治的法规、制度等。根据1929年的《县组织法》规定,将县以下分为四级:区、乡(镇)间、部,各级长官由各级公民选举产生。并计划1930年内依照县组织法完成县组织;1932年底以前调查户口、清丈土地完毕;1933年底各地完全建立自治机关;1934年底以前完成县自治。而河北省1934年才开始调查户口,其他省直到抗战爆发还不知省内人口几何。1935年,国民党承认推行县自治的失败。
——摘编自王兆刚《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自治》
材料三 1958年之后,逐渐建立起以“政社合一”为特点的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既是农村基层政权机关,又是农村经济单位,还是基层军事组织,负责管理公社内的生产建设、财政、粮食、贸易、民政、文教卫生、治安、民兵和调解民事纠纷等一切公共事务。1982年宪法确立了“乡政村治”模式,改公社为乡镇政府,作为国家农村基层政权,乡以下用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实行村民自治。同时,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村基层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社群组织等在乡村治理中都承担着一定的角色,由此,中国乡村社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1978—1988年)。
——摘编自吕云涛《新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变迁60年的回顾与展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的县自治运动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乡村治理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2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原始积累阶段,西欧就已有了证券的发行与交易。15世纪的意大利商业城市中的证券交易主要是商业票据的买卖。16世纪的里昂、安特卫普已经有了证券交易所,当时进行交易的是国家债券。16世纪中叶,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生产经营方式——股份公司出现,使股票、公司债券及不动产抵押债券依次进入有价证券交易的行列。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是第一个联合的股份公司,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成千上万的国民把安身立命的积蓄投入到这项利润丰厚同时也存在巨大风险的商业活动中,一方面是出于对财富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因为荷兰政府也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
——《国际证券市场发展简史》
材料二 从1984年开始,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部分集体和国有企业开始股份制试点。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为建立规范、集中的股票交易市场,90年代初,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1998年4月,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市场监管体制的正式形成。1999年7月,中国第一部规范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的法律——《证券法》正式实施,资本市场的法律地位由此确立,2005年10月,全国人大修订了《公司法》和《证券法》。
——据《中国股市发展的历史进程》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5—17世纪西方证券市场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意义。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纵观20世纪的历史,国际政治的现实即是冲突与秩序的交织。冲突可以导致一种秩序的破坏,也可以产生一种新的秩序,甚而是一种秩序化的冲突或冲突的秩序(譬如冷战)。但冲突的手段和方式明显地受到了限制,战争作为政治的手段其正义性基本被否定,任何冲突都被置于人道与和平的准则之下,国际法与国际组织越来越完善,这说明世界的秩序化程度已大大提高。这是世界文明化的表现,但同时霸权的野蛮性在文明外衣的掩盖下继续延伸着。
―摘编自李鑫炜《大国冲突与世界秩序》
根据材料,围绕“世界秩序”自拟一个论题,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