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县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六调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纲要(上)1—24课 考试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阅读下图,对其判断正确的是( )
I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 II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 III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
A.中原文化区出现了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B.甘青文化区完全属于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
C.考古工作者在江浙文化区发现了大量的粟
D.中华文化星罗棋布奠定多元一体发展基础
2.有学者认为,西周赋予了天下之国的民族性,使天下之国成为一种超越城邑之国的华夏国家形态。这一转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世袭制的确立 B.分封制的推行
C.宗法制的完善 D.礼乐制的崩溃
3.下表是有关《诗经》研究的部分代表性观点,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
学者 观点
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有三千余篇,经孔子去其重,取三百五篇。此说多为后人所赞同,如班固等人
孔颖达 《毛诗正义》认为:从经传所引诸诗看.存者多而亡佚者少,不容孔子十去其九
朱熹、叶适 认为孔子只是刊定而已,谈不上删与不删
现代学者 司马迁生当西汉初. 所见材料多,删诗与否,亦有不同说法,但他取三千之说,必有依据
A.研究《诗经》不能以《史记》作为参考史料 B.历史的真相随着时代发展一定会被揭开
C.历史叙事通常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D.《诗经》由不同时代学者搜集和整理而成
4.下表为西汉淄川国诸王世系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西汉时期( )
世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第八代 第九代
诸侯王名 刘贤 刘志 刘建 刘遗 刘终古 刘尚 刘横 刘交 刘永
王国领地 28县 28县 11县 11县 7县 7县 3县 3县 3县
A.分封制逐渐被废除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君主专制渐趋强化 D.诸侯传承方式改变
5.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示意图反映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国家统一和南方开发初见成效 B.中华古代文明走向成型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进程加快 D.北方少数民族日益活跃
6.敦煌莫高窟中有从北朝到晚唐五代的壁画。北朝壁画以画佛本生、佛传故事为主,画面充满阴森凄厉、悲惨痛苦的景象。唐代壁画主要画各种经变(指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绘画),整个画面洋溢着热闹欢乐、生气勃勃的气氛。这表明( )
A.唐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绘画是特定时代风貌的反映 D.唐代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
7.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皇城正南门大道(御街)两边准许商人买卖交易;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可容数千人。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市镇人口规模扩大 B.市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C.政府商业政策放松 D.城市布局打破时空界限
8.明代罗懋登所作长篇神魔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根据郑和下西洋故事敷衍附会而成,书中多次强调中国与异邦之区别,认为“中国为君为父,夷狄为臣为子”,异邦衣着服饰是“断发披布”“龇牙咧齿”,社会风俗是“蠢兹哑鲁”“地远华风”。这表明当时( )
A.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 B.儒家伦理影响外交策略
C.小说崇尚现实主义风格 D.当局固守朝贡贸易体制
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分条目罗列他对于历史及时事的看法,除典章制度、史事本末外,还特别注意赋税、盐铁、漕运、军事等事务。据此可知,顾炎武( )
A.批评心学空谈 B.发扬传统文化 C.推动社会转型 D.强调经世致用
10.有人认为,军机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简、扁平的政府机构:只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两层人员,有官无吏,且队伍精干,工作流程简便,是一个中性的、非政治化的行政工具。军机处的设置在客观上( )
A.促进决策机制合理化 B.改变了中枢人员结构
C.增强了政府治理能力 D.有利于提升行政效率
11.“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北上,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大防因之完全崩溃。”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1853年,山西等地的票号一再命令江南各据点紧缩业务,撤退资本;1855年,这些票号更是从江南地区纷纷撤庄,导致了各城镇间出现汇兑不通的情况。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战争加速了传统金融的萎缩 B.商业经营形式快速更新
C.商帮积极抵抗英法联军侵华 D.货币紊乱影响经济秩序
13.1890年,张之洞在创办汉阳铁厂时,为了解决铁厂的原料、燃料问题,他推动建立了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等一批近代工矿企业。此外,他还大量选派留学生、创办新式学堂,以培养铁厂所需人才。由此可知,汉阳铁厂的创办( )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有效抵御了西方经济的入侵 D.巩固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
14.19世纪40年代,晚清政府及官员们称西方事务为“夷务”,60年代称其为“洋务”,20世纪初称其为“外务”,并于1901年设立“外务部”。这反映了( )
A.社会各阶级开始了国家出路的探索 B.维新变法日渐深入
C.清政府对世界的认知逐渐发生改变 D.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15.甲午战争之前,汉语中的“维新”一词,基本都指日本明治维新。1898年,“维新”的使用频率达到高峰,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今之世,一维新之宇宙也”。这反映出(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壮大 B.国人积极谋求救亡图存道路
C.传统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 D.西方启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16.19世纪末,维新派在总结洋务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的主张,然而当维新运动进入高潮时,“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民共主”这些基本政治主张却被束之高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B.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C.维新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D.维新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17.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写道:“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这表明( )
A.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B.辛亥革命的目的是反清复明
C.辛亥革命脱离了人民群众 D.农民大众不理解革命的意义
18.下图表达的鲜明主题是( )
A.现代性国家的构建 B.宪政体制的实践
C.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D.社会共识的崩解
19.有学者在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销量并不理想。1917年起为数渐增,才算真正轰动一时。出现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文学革命
20.下图是20世纪初刊登于《申报》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意在说明( )
A.预备立宪实为加强君主集权 B.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C.清末新政客观推动了近代化 D.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21.这一事件从一开始就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理由,其一是断言它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干扰,中断了新文化运动,即所谓的救亡压倒了启蒙;其二是指责它在政治上引发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的、特殊的民主革命,造成社会的长期动荡和不宁。“这一事件”( )
A.粉碎了近代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使中国的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2.1924年4月初,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制定了农民运动计划,组织了农民团体,开展农民运动。5月初,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又议决成立了农民运动委员会以“辅助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进行农民运动”。这反映出( )
A.国民党极力推动“训政” B.土地革命的蓬勃开展
C.工农联盟的政权逐步建立 D.新三民主义得到贯彻
23.中国共产党的某次起义计划有如下内容:由贺龙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负责解决省政府和司令部,由叶挺的部队负责解决第六军,并且要求大家回去把那些不可靠的连长都换成共产党员担任。下列属于这次军事行动历史意义的是( )
A.打退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推动了一系列罢工运动的展开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4.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成为全国瞩目之地。知识分子和政界精英在以《松花江上》为代表的抗战歌曲中,借助“白山黑水”“大豆”“高粱”“森林”“煤矿”等符号,将其中景观的象征意义深入地传达给普通大众。这一构建( )
A.表明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B.意在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C.讽刺了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 D.践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
25.习近平在评价近代某一会议时指出:“(该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下列对该会议描述正确的是( )
A.标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B.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
C.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进行了探索 D.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
26.1937年10月15日,有学者说:“纵然有精锐的军队,完全现代化的武器,如果军需工业及一般工业的动员,因原料缺乏或断绝而停滞了,胜利终难获得。对于长期战争,这个问题更为严重。煤油的缺乏,给(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的德国以致命的打击,这是最明显的例证。”在此,该学者( )
A.系统论证军需资源与持久战关系 B.对中日两国战争潜力有明确的预测
C.旨在告诫国民政府重视能源建设 D.认为日本缺乏进行长期战争的能力
27.1941年3月,国民政府设立农民节,作为全国性的节日,提出农民节大会的口号为“一、庆祝农民节要尊重农民地位;二、纪念农民节要感谢农民贡献;三、纪念农民节要感谢身手万能的农民”,并于1944年增定感功节,与农民节合并举行,扩大庆祝。农民节的举办( )
A.利于应对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B.旨在继承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C.适应了民族战争的现实需要 D.极大增强了敌后战场的武装力量
28.据统计,四川地区在1937年前仅有工厂100家,1940年8月为847家,1942年为1153家,1944年为2071家。这一时期四川地区工厂的发展( )
A.源于阶级矛盾激化所导致的内乱 B.与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直接相关
C.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的工业布局 D.是战时经济的产物且带有偶然性
29.在中央苏区,由民众选举市乡代表,市乡代表选举区代表,区代表选举县代表,再如此一步步选举省代表、全国苏维埃代表。陕甘宁边区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之投票选举制”。不同的选举模式( )
A.说明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战略转移 B.与当时的主要矛盾密切相关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策的一致性 D.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30.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文艺工作者编演了大量的活报剧。这些活报剧摆脱了舞台的限制,表演场地几乎没有局限性,可在街头、广场、田间等公开表演,所面对的观众群体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士绅等各阶层。这些活报剧的编演( )
A.推动传统戏曲艺术逐渐走向成熟 B.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C.促进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D.意在激发工农建设边区的热情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始皇曾派几十万大军南征岭南,积数年之功,攻破岭南。这些遣戍的秦兵,除去伤亡者以外,基本上都作为守边部队留驻岭南。到秦二世时,又应南海尉赵佗“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之请,将中原未嫁女或丧夫女子“万五千人”派往岭南,以便与留守士兵组成家庭,繁衍后代。秦始皇在岭南并入帝国版图的同一年,即“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即岭南)……以适遣戍”。这批遣戍的人数大约为50万。汉朝的典章制度多袭秦制,一些在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斗中的失败者,也往往被发配到岭南。
——摘编自段塔丽《秦汉王朝开发岭南述论》
材料二 明代祝允明记载,“(广东)惠州壤邻汀赣,奸民实繁”,指的是流民众多。嘉靖年间,永安县(今紫金县)山谷中多良田,流民杂居,迁入者多自江西、福建来,也有从潮、惠诸县迁来的。和平县建县时,有自福建来者,操客家音;也有自江西来者,操水源音;由此构成和平县的两大方言。万历年间,博罗县有来自本省的客家人迁入,也有来自闽漳的移民。粤北地区的外地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和江西,福建的来自客家人居住之汀州,江西的则是来自毗邻粤北的赣南。以闽汀客家人为主的移民自宋末元初大量迁入以后,形成了广东梅县一带最早的客家人居住区;明代闽汀人和赣南人继续迁入梅县,赣南人遂融入客家人之中。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岭南移民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相比,明代岭南移民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10分)
32.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12分)
政治妥协是一种政治艺术,更是解决政治争端的一种有效途径,辛亥革命就非常明显,通过妥协,有利于冲突的解决和利益的平衡,推动政治民主化发展,保证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的制度变革的目标。辛亥革命的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国家没有陷入民族战争、领土分裂的局面。
——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理由充分,逻辑合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18年,孙中山致电苏维埃俄国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上海《国民日报》还发表评论,称赞俄国劳农政府此举是“空前的事业”。1923年,在国民党改组后不久,国民党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使其比较容易理解和接纳中国共产党的一些主张,进而对国共合作持积极态度。1924年1月,国民党同意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两党党员之间的合作增进了双方的共识,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李蓉研《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人对国共合作的态度》
材料二 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党的二大还通过决案,“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同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1923年,陈独秀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国民党……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基本上统一了全党对大革命和统一战线领导权的认识。1923年,党的三大决定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之后,中国共产党便积极主动地投入大革命和北伐战争之中。
——摘编自赵岐山《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认识和实践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国民党、共产党为推进第一次国共合作所作的努力。(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影响。(6分)磁县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六调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D【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各种经济文化区的并存,体现了中华文化星罗棋布的特点,奠定多元一体发展基础,D项正确;河姆渡文化不属于中原文化区,排除A项;甘青文化区部分属于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部分属于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排除B项;考古工作者在江浙文化区发现了大量的水稻,排除C项。故选D项。
2.B【详解】根据材料“使天下之国成为一种超越城邑之国的华夏国家形态”可知是西周的分封制推行的结果,B项正确;世袭制是贵族政治,和华夏国家无关,排除A项;宗法制是按血缘亲疏分派政治权利和华夏国家无关,排除C项;礼乐制崩溃是等级制度受到冲击和华夏国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C【详解】通过阅读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今历史学者对孔子编订《诗经》的不同观点,体现出受时代、立场和视角等多因素影响,历史叙事通常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C项正确;研究《诗经》不能以《史记》作为参考史料的说法太武断,排除A项;历史的真相随着时代发展一定会被揭开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学者对《诗经》编撰的不同说法,并非不同时代学者整理成就了《诗经》,排除D项。故选C项。
4.B【详解】从表格中淄川国诸王所辖领地逐渐减少,可推知诸侯王实力逐渐衰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项正确;从材料淄川国诸王世系可知,分封制未被废除,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诸侯王问题,体现的中央集权问题,排除C项;D项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项。
5.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段历史时期经历了从魏蜀吴三足鼎立到西晋的统一到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再到南北朝的对峙,这一阶段的特征主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时期,C项正确;根据材料,这一时期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时期,国家统一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古代文明已经成型,排除B项;北方少数民族日益活跃说法片面,没有反映出南方在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6.C【详解】根据材料“北朝壁画以画佛本生、佛传故事为主,画面充满阴森凄厉、悲惨痛苦的景象”“整个画面洋溢着热闹欢乐、生气勃勃的气氛”和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朝代壁画的风格各不一样,主要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唐朝统治对待佛教的政策,得不出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排除A项;魏晋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唐代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排除D项。故选C项。
7.C【详解】材料“北宋开封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可容数千人”体现的是宋朝的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市民娱乐生活丰富,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商业政策的宽松,C项正确;材料与市镇人口规模扩大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市民的生活水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时间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8.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小说中强调中国与异邦的区别,宣扬中国优越,贬低异邦衣着服饰和社会风俗,表明当时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儒家伦理对外交策略的影响,排除B项;小说崇尚现实主义风格与《三宝太监西洋记》为“长篇神魔小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当局固守朝贡贸易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9.D【详解】根据材料“分条目罗列他对于历史及时事的看法”“特别注意赋税、盐铁、漕运、军事等事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特别注重具体事务,这说明他重视实学,强调经世致用,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顾炎武重视实学,没有涉及其对心学空谈、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AB两项;顾炎武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但没有推动我国社会转型,排除C项。故选D项。
10.D【详解】根据“队伍精干,工作流程简便”可知,军机处人员精干、工作流程简便,有利于提升行政效率,D项正确;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枢人员结构的改变,排除B项;材料反映军机处的行政效率,无法体现政府的治理能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1.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北上,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端于广东,后来攻占北京。由此可知,B正确;鸦片战争没有攻占北京,故A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发端于朝鲜,也未攻占北京,故C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是发端于广东,故D错误。
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从1853年到1855年(中国)。从1853年到1855年,正是太平天国在江南地区风起云涌之际,票号考虑到风险,实行撤庄或收缩业务,体现战争加速了传统金融的萎缩,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更新,只能看出传统的票号衰退,排除B项;英法联军在这一时期,并没有攻击江南,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货币紊乱,票号不是货币,排除D项。故选A项。
13.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阳铁厂的创办带动了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和新式人才的培养,这有利于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B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60、70年代便已产生,排除A项;C项说法夸大了汉阳铁厂的作用,排除C项;汉阳铁厂属于近代工业,有利于促进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14.C【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随着列强侵略和西学东渐的发展,晚清政府及官员们对西方事务的称谓,从“夷务”“洋务”发展为“外务”,并于1901年设立了外交机构外务部,反映出清政府对世界的认知逐渐发生改变,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并非19世纪末维新变法的日渐深入,排除B项;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排除D项。故选C项。
15.B【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由材料可知,1898年“维新”一词使用量大幅攀升,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主要是由于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当时的中国人积极谋求救亡图存的道路,B项正确;“维新”一词主要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使用,排除A项;1898年主要是借助传统文化宣扬变法,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并未日益增强,排除C项;从材料并不能看出西方启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6.B【详解】由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还比较弱小,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民共主”这些基本政治主张束之高阁,意图与封建旧势力妥协,故B项正确;维新派的目的便是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因此不可能以“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为由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民共主”这些君主立宪制度的基本政治主张束之高阁,排除A项;维新派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民共主”这些基本政治主张束之高阁的原因是减少封建顽固派官僚对变法的阻力,而不是因为社会不认同维新思想,排除C项;“维新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维新派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民共主”束之高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7.C【详解】根据材料“穿着崇祯皇帝的素”表明阿Q对于革命的意义理解为反清复明,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农民对革命的意义不理解,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A错误;辛亥革命的直接目的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反清复明是阿Q认为的,是没有发动群众的结果,故B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不能说农民大众不理解革命的意义,D错误。
18.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洋派和革命党的相互斗争,实质上属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题是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而不是现代性国家的构建和宪政体制的实践,排除AB项;材料未体现社会共识的崩解,排除D项。故选C项。
19.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白话文为主的文学革命,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青年的关注,所以这种因素是文学革命,D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中提出的口号,和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A项;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兴起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口号,和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B项;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是指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并不是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也和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0.A【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初”和漫画中将“立宪”的枝干嫁接到“专制”的树根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讽刺了1906年清政府虽然推行预备立宪,实际上是为了加强专制集权统治,A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与中国的近代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辛亥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2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指责它在政治上引发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的、特殊的民主革命”及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所以材料中事件是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项正确;分裂了近代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是义和团,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使中国的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是国民大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被称为新三民主义,而后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制定农民运动计划,组织农民团体,是在贯彻实践新三民主义的政策,D项正确;1931年5月12日,《训政时期约法》制定完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土地革命时期开始于1927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工农联盟政权的建立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近代。据材料“由贺龙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叶挺的部队负责解决第六军”、“中国共产党的某次起义”可以判断这次起义是南昌起义,据所学可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D项正确;南昌起义只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并没有打退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排除A项;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的是国民大革命的意义,排除B项;南昌起义并没有起到推动了一系列罢工运动的展开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24.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战歌曲《松花江上》通过对“白山黑水”、“大豆”、“高粱”、“森林”、“煤矿”等富含地区特性景观意象的书写,塑造了东北“美丽富饶”的形象,意在唤醒国人家园意识和民族情感,推动抗日救亡运动,B项正确;材料主要针对《松花江上》这一首歌曲展开论述,未提及其他方面的抗日救亡运动情况,仅凭此不能看出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排除A项;《松花江上》主要内容是控诉侵略、唤醒国人,而非批评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排除C项;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B项。
2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可知,该会议是遵义会议,该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井冈山斗争时期,排除A项;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对创建人民军队进行了有力探索,排除C项;推动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是国民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该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即使有精锐部队和现代化武器,但在缺乏工业原料和尤其是在长期战争的环境下,是难以获得最终胜利的,结合材料所述时间可知,此时武器先进但资源匮乏的日本正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所以该学者的观点是日本侵华战争是不可能立足于打长期战争的,D项正确;该学者通过一战中,德国终因资源匮乏而遭失败的事例,强调日本侵略者是难以在长期战中打败中国的,并未系统论证军需资源与持久战的关联性,排除A项;材料只是指出日本军事原料的不足难以支撑长期侵华战争,没有将中日战争潜力进行比较,排除B项;“旨在告诫国民政府重视能源建设”是对材料信息的过度解读,排除C项。故选D项。
2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举办农民节,提出重视农民的地位和贡献,这有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持久抗战赢得农民阶级的支持,为正面战场提供物资供应,C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是1927—1937年,排除A项;继承三民主义不是这些举措的目的,排除B项;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主体的武装在敌后同敌人作战而开辟的区域,排除D项。故选C项。
28.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全民抗战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四川地区在1937年前仅有工厂100家,1940年8月为847家,1942年为1153家,1944年为2071家”和所学知识可知,四川地区工厂数量从1937之后大量增加,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东部沿海工业内迁的结果,是战时经济的产物,具有偶然性,D项正确。材料的时间是全民抗战时期,内乱说法错误,排除A项;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与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工业内迁无关,排除B项;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工业布局,根本改变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行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实行不同的选举政策,原因在于主要矛盾的变化:土地革命时期以阶级矛盾为主,实行工农群众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抗日战争时期以民族矛盾为主,需要团结尽可能团结的力量,故采取“普遍、直接”的方式,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完成战略转移与选举模式无关,排除A项;在中央苏区与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政策是不同的,“一致性”说法错误,排除C项;在这两个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0.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37—194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在街头、广场、田间等公开表演,所面对的观众群体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士绅等各阶层”可知,晋察冀边区文艺工作者表演深入基层各种人群,受众范围很广,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B项正确;元杂剧把我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排除A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排除C项;材料中不仅有工农,还有知识分子、士绅等各阶层,排除D项。故选B项。
31. (1)特点:政府主导;移民来源形式多样;移民来源地域广泛。(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变化:自周边地区移民增多;民众主动迁徙。(4分)
影响: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交流交融;缓解了周边地区的人口压力;(4分,答出两点即可)加剧了岭南地区人地矛盾;造成岭南地区过度开发。(2分,答出一点即可)
32.示例:
论题:理性、适度的妥协在辛亥革命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阐述:武昌起义后三个多月时间内就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政权,离不开“妥协”策略及运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革命党人力量过于弱小。而大量立宪派混入了革命队伍,北洋派力量强大。妥协可以迅速结束帝制,实现革命的初步目标,结束国内混乱的局面。这表明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袁世凯、清皇室等势力的妥协既保存了革命力量,也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
结论: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妥协是必要的,通过理性适度的妥协推翻了消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并结合所学可以拟定论题:理性、适度的妥协在辛亥革命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次,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评价加以阐述,如武昌起义后三个多月时间内就推翻了消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政权,离不开“妥协”策略及运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革命党人力量过于弱小。而大量立宪派混入了革命队伍,北洋派力量强大。妥协可以迅速结束帝制,实现革命的初步目标,结束国内混乱的局面。这表明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袁世凯、清皇室等势力的妥协既保存了革命力量,也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最后得出结论: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妥协是必要的,通过理性适度的妥协推翻了消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33.(1)努力:
国民党:孙中山积极争取与苏俄合作;改组国民党;接触、了解社会主义理论;同意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4分,答出两点即可)
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民主联合战线)进行初步探索;统一全党对大革命和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的认识。(4分)
影响: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6分,答出三点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六调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