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2023-2024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广州市真光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高一历史
2023.12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30*2=60分)
1.距今4000多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一座包含“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城内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坊、手工作坊等遗迹。据此可推知,当时该文明区域( )
A.开始走向聚族而居 B.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
C.王权摆脱神权束缚 D.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2.有学者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瓣花朵”模式说,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瓣,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反映了中华文明( )
A.源远流长 B.多元一体 C.独具特色 D.生生不息
3.西周制度中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然而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战国早期)墓中却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物品中有一套完整的编钟。这说明战国时期( )
A.礼乐制度遭到挑战 B.民族交融频繁 C.私有财产开始出现 D.宗法观念淡化
4.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主题是( )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墨家 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道家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
A.构建官僚政治且 B.变革选官制度 C.加强中央集权 D.重建政治秩序
5.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连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向内凝聚的统一性既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下列各项中属于秦朝的历史贡献的是( )
A.以嫡庶血缘确定继承名分制度 B.推广郡县制并统一文字度量衡
C.确立儒学于意识形态主流地位 D.重文抑武提倡文治强化了集权
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 )
A.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7.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8.在中国历史的“常态”发展中,经常会出现“变态”。如果说秦汉代表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常态”,那魏晋南北朝则代表的是“变态”,在变态中仍能看到进化的迹象。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化迹象”的是
A.汉族与内迁民族逐步交融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C.科技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 D.北民南迁带动江南经济开发
9.东晋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皆是高门望族,成为帝室联姻的主要对象(如表)。东晋帝室如此联姻旨在( )
东晋帝室联姻概况
婚媾 人物
出后(皇帝联姻对象) 济阳虞孟母(元帝后)、颍川庾文君(明帝后)、太原王穆之(哀帝后)、琅邪王神爱(安帝后)
尚主(公主联姻对象) 太原王禕之尚寻阳公主、琅邪王嘏尚鄱阳公主、王献之尚新安公主、谯国桓温尚明帝女南康公主、颍川荀羡尚寻阳公主、陈郡谢混尚孝武帝女晋陵(阳)公主
宗室婚 司马道子娶太原王国宝堂妹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观念保守,重视门第
C.拉拢士族,巩固政权 D.纯净血统,统一思想
10.下列两则材料是对两税法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唐《白居易集》卷2《重赋》 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符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后晋《旧唐书》卷《杨炎传》
A.前者认为两税法意在防止官员枉法
B.后者认为两税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前者把两税法的失败归结于官吏腐败有失偏颇
D.后者对两税法的评价较前者更加符合历史事实
11.从唐朝士子感叹“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到宋朝士子相信“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这一变化说明
A.唐代科举制度受到世家大族控制 B.科举制的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宋代的官员政治才能远超过唐代 D.门第等级观念在宋朝已彻底消失
12.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 )
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
C.画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兴盛
13.明武宗年间,太监刘瑾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专擅朝政,权倾朝野,时人称他为“立皇帝”,称武宗为“坐皇帝”。然而,明武宗只是一道敕书,刘瑾便被捕入狱,党羽一哄而散。这反映出明朝( )
A.专制体制的稳定性 B.皇权受到太监钳制 C.内阁失去辅助功能 D.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14.明朝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并在沿线设置军镇,号“九边”;而清代却是大肆修建喇嘛庙,借以笼络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因此得了一句俗语:“明修长城清修庙。”下列各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的民族政策更具有实效性
B.清朝的民族政策放弃使用武力
C.明清王朝的举措都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民族政策
D.体现了明清采取防御和怀柔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
15.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16.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表明,王阳明的心学( )
A.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B.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C.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 D.严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17.在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每一个奴婢都是鲜活的,她们虽然身份卑微,但拥有高尚的心灵和纯洁的灵魂,贾宝玉也无视“主仆之分”,常与他们打成一片,这类情节在明清小说中比比皆是。这反映出当时
A.程朱理学受到强烈批判 B.经世致用思想广泛传播
C.君主专制统治受到冲击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18.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19.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逐渐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 B.口岸幅射效应显著
C.列强资本深入中国内地 D.传统商路日趋衰落
20.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把西方人当做琉球人或高丽人看待。1844年,清朝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1861年,清政府建立专掌外交的中央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恭亲王奕 亲自主持。这反映了( )
A.传统的宗藩外交彻底瓦解 B.清朝外交体制逐渐近代化
C.中国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D.清政府努力维护国家主权
21.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22.有学者指出,西方工业化主要是通过本国金融体系以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的,并非政府直接投入。而晚清洋务运动所需资金一部分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拨款·一部分来自以股份公司名义募集的资金,虽然打着股份公司的旗号,但其控制权都在“洋务派”手中。此学者旨在( )
A.说明洋务运动无法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 B.比较近代中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差别
C.说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有限 D.肯定近代西方在金融业方面的成功
23.19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支持浩罕国首领阿古柏入侵新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法国控制越南,中法战争爆发。1874年日本侵台;1884年法国进攻台湾。据此构建的合适主题是( )
A.边疆危机 B.瓜分狂潮 C.救亡图存 D.开眼看世界
24.马勇在《甲午战争十二讲——温情敬意看历史》中说:“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该学者认为
A.温情敬意是历史基本史观 B.李鸿章是反思甲午战争第一人
C.民族危机引发了民族觉醒 D.甲午战争让中国彻底摆脱沉沦
25.1900年6月21日,清廷发布向八国宣战的诏书,李鸿章看到这份诏书的第一反应是“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之后各国代表在上海领事馆商定完毕《东南互保章程》。有学者认为,这次任性的宣战其实是给11年后的辛亥革命作了一次提前预演。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B.广东省率先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C.该战争的性质与辛亥革命一致 D.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
26.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27.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评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表),这说明( )
阶段 时期 对辛亥革命的判断
第一阶段 从建党之初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遵循阶级革命逻辑,把辛亥革命判定为一次典型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二阶段 从改革开放以来至党的十八大以前 阶级革命话语淡出,民族复兴意蕴凸显,辛亥革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功绩被重新挖掘
第三阶段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 遵循民族复兴逻辑,把辛亥革命看作近代以来民族复兴运动中一次伟大而艰苦的探索
A.辛亥革命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B.中国共产党否定了唯物史观
C.历史评价随时代变迁而变化 D.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过于主观
28.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29.1914年9月,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 B.愚昧观念与科学思想的斗争
C.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 D.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
3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下列能体现“失序与混乱”的是( )
A.社会生活文明开化 B.北洋军阀混战割据
C.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民主科学思想传播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得2分,其余情况不得分。(10*2=20分)
3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灭六国后,以原来秦国通行的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以小篆为规范化字体,统一了全国文字。这一举措( )
A.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C.消除了全国各地的经济交流障碍 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32.西汉建立初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基本上都沿袭了秦代模式。以下能够体现“汉承秦制”的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察举制 D.郡国并行制
33.历史上的诸多民族不断参与中华文化的构建与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下列属于少数民族制度建设成就的是
A.猛安谋克制度 B.九品中正制 C.南北面官制度 D.南北分卷制度
34.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有( )
A.法显西游天竺 B.鉴真东渡日本 C.郑和下西洋 D.日本遣唐使来华
35.北宋初年,一方面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另一方面,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这些举措客观上
A.改变了唐末以来地方割据局面
B.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增强了对抗外敌的军事实力
D.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
36.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国产货物出口和中国商人制造海船,禁止中国史书出洋,也禁此中国人教授外国人授汉文,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文化采取排斥态度。由此可知,该政策
A.阻断了中国同西方的一切交往
B.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C.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
D.阻止了西方列强的入侵
37.清朝与列强签订的《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在内容上都有的条款是
A.允许在中国设厂
B.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38.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曾言:“今之言变法者,其荦荤大端,必曰练兵也,开矿也,通商也,斯固然矣”,然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 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由此可见,梁启超( )
A.认识到洋务运动的不足 B.主张改革旧式官制
C.反对引进西方科学技术 D.力求实行共和政体
39.新文化运动是由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下列各项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有
A.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 B.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C.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 D.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40.自1912年起,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反对袁世凯的例行逆施进行了不懈斗争。这些斗争包括
A.保路运动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五四运动
三、非选择题(2*10=20分)
41.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财政收入情况表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摘《明实录》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
(2)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42.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几代中国人的中国梦。
材料:我们到了19世纪遇着空前未有的变局……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 、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材料所涉及的“救国救民的方案”,并归纳这些方案所体现的共同时代主题。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4000多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概括得出:石峁遗址是超大型史前城址,城内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大量宫殿、房屋、墓坊和手工作坊密集分布等,反映出该文明区域已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B项正确;“开始”走向聚族而居与石峁遗址“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坊、手工作坊等遗迹”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王权与神权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解答】根据材料中的“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瓣,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信息可以得出,中华文明起源多地、分布广泛,联系日渐密切,汇聚中原等,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正确;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纵向特征,和材料主旨的横向分析角度不一致,排除A项;独具特色中在分析个体特色,不能体现题干中的“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等信息,排除C项;生生不息强调的史纵向传承和延绵不断,这和题干材料主旨研讨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周到战国时期。据题干可知,战国早期,地方诸侯墓葬品使用了天子规格的礼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逐步瓦解,因此地方诸侯墓葬品破坏了礼乐制度,A项正确;材料涉及天子与地方诸侯,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新石器时期私有财产出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礼乐制度遭到破坏,而不是宗法制,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儒家主张德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社会现实,各派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重建政治秩序,D项正确;官僚政治是具有机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墨家涉及了官员选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加强中央集权是法家的思想主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秦朝的历史贡献的是推广郡县制并统一文字度量衡,B项正确;以嫡庶血缘确定继承名分制度,体现的是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排除A项;确立儒学于意识形态主流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重文抑武提倡文治强化了集权,体现的是宋初强化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可知,费正清认为,秦朝的灭亡,不仅仅是秦王的暴政,而是涉及多个角度和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B项正确;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是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A项;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秦亡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C项;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是秦亡原因之一,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解答】根据“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可得出当时通过设立驿站,保证政令传输信息的畅通,因此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D项正确;亭传邮驿不是交通机构,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是主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基层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解答】材料体现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秦汉是常态,那么魏晋南北朝是变态,这说明常态指的是统一时期,变态是指分裂时期,那么魏晋时期“进化迹象”是指在分裂中蕴含着统一,所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是常态,不是变态时期的“进化现象”,B项符合题意;汉族与内迁民族逐步交融,民族融合会促进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科技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 科技的发展说明统治阶级的重视以及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的发展,蕴含着统一的因素,排除C项;北民南迁带动江南经济开发,说明南北交融,促进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解答】根据表一可知东晋帝室多跟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颍川庾氏等高门望族联姻,这是东晋门阀政治的典型体现,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君权与相权的变化,排除A项;B项“观念保守,重视门第”不是帝室联姻的目的,D项表述有误,排除BD项。故选C项。
10.D
【解答】根据材料“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并结合所学可知,白居易认为两税法的失败在干官吏的腐败;根据材料“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干朝廷”,并结合所学可知,《杨炎传》认为两税法没有加重民众负担反而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两则材料是从不同角度对两税法影响的不同看法,不能说“后者对两税法的评价较前者更加符合历史事实”,D项错误,符合题意;白居易认为两税法意在防止官员杆法,但把两税法的失败归结于官吏腐败有失偏颇,A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后者认为两税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与材料主旨相符,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11.B
【解答】唐代依然重视家世,宋代科举程序公正,选拔相对公平,门第观念对于科举制的影响较小,这说明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B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官员政治才能进行对比,排除C项;D项中的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解答】本诗的意思是:云烟袅绕的村庄和雨水滂沱的河滩,山村时隐时现,滩水湍急,欣赏着画中美景很容易,谁知道画好它有多么艰难。早知道时人看不上这样的美景,就应该多买胭脂来画艳丽的牡丹。作者借题发挥,用以抒发个人的感慨和不平。它的弦外之音,耐人寻味。所以A项“当时艺术水准下降”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诗中既描述了山水画也提到花鸟画,B项“绘画题材集中”显然也不合题意,排除;诗人自嘲画山水画不如画牡丹,反映不出当时画家地位不高,所以C项应该排除;画家李唐生活在南宋,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世俗文化兴盛,画家感叹寄情山水的山水画不如浓色重彩的牡丹受时人欢迎。所以D项符合题意。
13.A
【解答】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太监可以拥有很大的权力,但皇帝一道敕书便可以全部收回,这表明宦官专权并未发展到失控地步,只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部分,A项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涉及内阁,且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排除C项;太监干政不代表中枢机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明朝采取修建长城等被动的防御措施;而清朝则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拉拢政策,因俗而治,因此“明修长城清修庙。”体现了明清采取防御和怀柔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D项正确;显然清朝的民族政策更具有实用性,排除A项;清朝并未放弃使用武力,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项。
【点拨】
15.A
【解答】根据题干中明朝中后期“耕渔之外,男妇并工”“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和“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可知,此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程度发展,进而在社会风气上产生影响,故与之密切相关的是经济社会多元发展,A项正确;明朝中后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出现明显松弛,排除B项;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与朝廷放松社会控制关系不大,排除C项;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反而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王阳明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儒家认为只有孔子和孟子才是圣人,带有一定的平等色彩和叛逆色彩,B项正确;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是指陆王心学的局限性,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彻底否定”说法绝对,陆王心学仍然维护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排除C项;材王阳明未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7.A
【解答】从材料中“奴婢都是鲜活的,她们虽然身份卑微,但拥有高尚的心灵和纯洁的灵魂”可分析得出作者并没有强烈的等级观念,反映了对程朱理学的批判,A项正确;经世致用与本题主旨无关,排除B项;本题没有涉及到君主专制,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但是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日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因循守思想阻碍革新,A项正确;材料末体现中央与地方矛盾尖税,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未体现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排除C项;材料反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50年代后(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形成若干帮别,结合所学知识,《南京条约》规定上海为通商口岸,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洋货进口大部分由此集散,各地商人竞来上海采购,这样在上海就逐步形成若干采购帮别,所以,材料反映了口岸幅射效应显著,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各地商人到上海采购,没有各地区间的比较,不能得出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排除A项;材料中的商人是中国人,与列强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路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解答】材料“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把西方人当做琉球人或高丽人看待”说明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用宗藩关系处理与西方的关系,材料“1844年,清朝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体现了清政府设立高官处理外交事务;材料“清政府建立专掌外交的中央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恭亲王奕 亲自主持”体现了清政府设立专门的中央机构专门处理外交事务,综上可知,从鸦片战争前的宗藩体制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专门外交机构的设立,体现了清朝外交体制逐渐与国际接轨,逐渐走向近代化外交,B项正确;A项“彻底瓦解”的说法错误,如中国依然用宗藩外交处理和朝鲜等国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清朝外交的近代化历程,并不是强调“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而且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局面就已经被打破,排除C项;从材料中不能看出清政府努力维护国家主权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点拨】
21.C
【解答】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前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其平分产品和土地的主张,满足了农民阶级的需要,太平天国方面对洪秀全做出了较高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对准的矛头是清政府,其被清朝政府扑灭以后,清朝政府对洪秀全的形象进行了大肆的诋毁;而民国前后的革命党人由于历史需要,称他为“英雄”、“豪杰”,革命派认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推翻封建制度,才能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里救出来。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显然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一次自发革命运动,是一个革命的摸索。虽然失败了,却为后来的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个时期人们对洪秀全的评价基本是大义凛然的。故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C项正确;不同史料对人物记载的不同是由于其立场的差异,排除A项;洪秀全人物本身并非多面,只有受制于立场的差异,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评价,排除B项;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的根本原因是其立场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22.A
【解答】依据题干可知晚清洋务运动所需资金一部分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拨款,一部分来自以股份公司名义募集的资金,但其控制权都在“洋务派”手中,由此可见作者实际上说明洋务运动的实权仍然掌握在封建官僚手中,也就表明洋务运动无法突破传统封建体制的束缚,A项正确;学者是通过比较近代中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差别,指出洋务运动的弊端,排除B项;题干没有强调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而是强调洋务运动仍然受制于传统的封建官僚或封建体制,排除C项;题干的主旨不是肯定近代西方在金融业方面的成功,而是通过中西方对比说明洋务运动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A项。
23.A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新疆、伊犁地区和台湾均属于中国边疆地区,而越南则属于中国邻国,所以题干中体现的主题是边疆危机,A项正确;瓜分狂潮是在19世纪末,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外国侵略,而不是国人救亡,排除C项;开眼看世界发生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点拨】
24.C
【解答】根据“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可得出其强调甲午战争使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从而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先进了中国人在此基础上探索救国之路,C项正确;温情敬意并不是历史基本史观,排除A项;材料不能证明他是第一人,排除B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5.A
【解答】材料体现出地方政府开始脱离中央政府的管控,这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A项正确;材料显示的是东南互保,没有广东省率先脱离清政府而独立的信息,排除B项;该战争和辛亥革命性质不一样,排除C项;只能说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动摇,不能说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排除D项。故选A项。
26.A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02年(中国)。据材料“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明确规定“拳匪滋事杀害凌虐各国人民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以示“惩儆”,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罕见的科考现象,A项正确;此科考现象与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无关,《辛丑条约》中的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财政危机,排除B项;清末新政的教育措施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清末新政期间,新式学堂开始大量建立起来,我国近现代学校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7.C
【解答】从材料的内容可得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评价有所变化,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和需要,C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民主政治建设,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遵循唯物史观,在各阶段客观评价辛亥革命,排除BD项。故选C项。
28.B
【解答】据材料“元旦日记”“国旗五色”“黄帜青龙销声匿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成立,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青年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排除A项;据材料“元旦日记”“国旗五色”“黄旗青龙销声匿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成立,未涉及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排除C项;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作者对革命的立场,排除D项。故选B项。
29.D
【解答】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年(中国)。根据材料“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可知,商会与地方官厅的行文方式存在等级差异,这反映了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专制思想,与白话文使用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愚昧观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改良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30.B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和失序时期,B项正确;社会生活文明开化和材料“失序与混乱”无关,排除A项;民族工业发展、民主科学思想传播均与“失序与混乱”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31.AB
【解答】材料反映了秦朝统一文字的举措,这一措施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故A、B两项正确。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西汉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排除D项。故选AB项。
32.AB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汉承秦制”的表现主要有,实行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AB两项正确;察举制是汉代的创新,不是秦朝的制度,排除C项;秦朝废除了分封制,郡国并行制并非汉承秦制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B两项。
33.AC
【解答】猛安谋克制度是金代女真族的政治制度,南北面官制度辽朝契丹族的统治制度,选项A、C正确;九品中正制和南北分卷制度是汉族的制度建设,排除B、D。
34.BD
【解答】本题是多选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和日本遣唐使来华是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代表事件,BD项正确;法显西游天竺是在魏晋时期,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排除C项。故选BD项。
35.AD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末以来地方割据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拥有行政、军事、经济和司法大权,北宋通过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和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改变了地方割据的局面,但是也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A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B选项排除。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地方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这也是宋朝对外战争总是战败的主要原因,C选项排除。
36.BC
【解答】从材料“严格限制国产货物出口和中国商人制造海船,禁止中国史书出洋”中可以看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故BC项正确;材料“严格限制国产货物出口”说明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闭关锁国政策没有阻止西方列强的入侵,故D项错误。
37.BC
【解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都有开放通商口岸和赔款的项目,故B和C项正确。A是《马关条约》独有的内容,D是《南京条约》独有内容,排除。
38.AB
【解答】材料“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体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梁启超主张变革旧式官制,进而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同时梁启超批评了洋务运动中只重视技术层面学习的弊端,AB项正确;梁启超并不反对引进西方技术,排除C项;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故选AB项。
39.AB
【解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文化运动中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开始的标志是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故选AB项;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中并不主张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故选AB项。
40.BC
【解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意欲复辟帝制,为了反对袁世凯对民主制度的破坏,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先后掀起了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故选BC;保路运动出现于辛亥革命爆发前,排除A;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因为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排除D。
41.(1)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与意图,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
(2)类型: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
【解答】(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明代财政收入”可得出材料一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在财政税收方面的数量用作用;根据“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须繁。”可得出材料二中的三言二拍,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有利于我们从日常生活消费的角度了解白银流通的情况;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与意图,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根据“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可得出材料三可从白银货币化存在的问题的角度研究。
(2)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所学可得出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以及实物史料,如银锭;图像史料,如相关的世俗画作品。
42.方案: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如答具体方案内容亦可酌情给分)时代主题:救亡图存。
【解答】本题是特点类和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国)。第一小问方案,据材料一概括其中主要的“救国救民的方案”,据“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可得出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清朝洋务派官员掀起了洋务运动;据“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可得出反映的是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运动;据“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可得出反映的是19世纪末农民阶级开展义和团运动;据“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可得出反映的是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开展了辛亥革命。第二小问时代主题,归纳这些方案体现的共同时代主题,由“救国救民”可得出时代主题是救亡图存。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2023-2024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