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24课阶段性检测卷(2份打包 解析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24课阶段性检测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对近代中国的一场运动做了如下描述:它以打倒偶像和启蒙为目的,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这场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维新运动 D.五四运动
2.下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的内容节选。它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 )
A.奋斗目标
B.中心工作
C.组织机构
D.最低纲领
3.据参加北伐的李品仙回忆:“国民革命军誓师之初,虽号称十万之众,实际上不过五六万人。而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竟以前后不过八个月的时间,领有长江以南,真非始料所及。”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伐军以弱胜强 B.中国共产党领导
C.北洋军阀的分裂 D.国共合作的推动
4.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其最大的革命成果是( )
A.革命势力从长江流域发展到黄河流域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黑暗统治
C.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并消灭陈炯明势力 D.提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革命目标
5.提倡国货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先后出现“国货年”、妇女国货年、学生国货年、市民国货年等。这一现象( )
A.是五四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B.体现了国人的盲目排外思想
C.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政府对帝国主义态度的转变
6.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下图所示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27年4月至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变化
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实践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7.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参加对政权的管理。这一规定( )
A.有利于壮大革命力量 B.反映了民族矛盾的尖锐
C.推动了北伐胜利进军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毛泽东在一次报告中说:帝国主义和国民党不但组织了武装力量进行军事上的“围剿”,而且在经济上实行残酷的封锁政策。然而我们领导广大的群众和红军,不但屡次击溃了敌人的“围剿”,而且从事于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建设,去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的毒计。该报告( )
A.反映了北伐战争的顺利开展 B.表明了土地革命的成效显著
C.体现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显示了解放全国的光明前途
9.中国近代某个时期,一首广泛流传的歌曲唱道:“泣别了白山黑水,走遍了黄河长江,流浪,逃亡,逃亡,流浪。……我们休为自己打算,我们休顾个人逃亡,我们应当团结一致,跑上战场,誓死抵抗。”歌中“抵抗”的是( )
A.英法联军 B.清政府 C.北洋军阀 D.日本法西斯
10.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全国各地有千余名文艺界人士汇聚武汉,成立了全国性的有关文艺、戏剧、电影、美术、漫画、木刻等十几个抗敌协会,出版各种刊物200余种。这反映了( )
A.武汉成为全国文艺中心 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抗战文艺成为主流文化 D.文艺与抗日救亡相结合
11.1938年5月,毛泽东指示:“敌情方面虽较严重,但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的机动灵活,也会能够克服这种困难。这是河北及山东方面……已经证明了的。”毛泽东这一指示是针对(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B.正面战场形势的变化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D.华北解放区的改革
12.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中国在签字国中与美、英、苏并列,成为“四强”之一。这说明了( )
A.中国战场发挥重要作用 B.平等的国际体系已形成
13.下面是1945年8月至1947年底国民政府发行法币数额变化图。图中数据发生较大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国统区民族工业陷入了困境 D.日本对沦陷区的疯狂掠夺
14.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该举措旨在( )
A.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配合三大战役的进行
C.提高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D.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
医院等公益事业;继续进行土地改革,对城市土地房屋不能和农村土地一样处理;等。由这些内容可以判断,中国共产党( )
A.筹划突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B.注重将工作的重点转向城市
C.决定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 D.命令解放军肃清国民党残敌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总格局可以概括为一个战争、两个战场、三种政权。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经过一年多的剧烈变化,这种总格局于1938年年底形成。直到日本战败投降,这个格局才消失。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内部的演变,是在这个总格局中进行的。
材料二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战场。二者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但在整个抗战时期,中日矛盾是决定一切的。两个战场的配合是主要的,从整体上和抗战全过程来看,中国是在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战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两个战场”的表现。(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个战场的关系和影响。(8分)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战场局面的产生和存在的原因。(6分)
17.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依据客观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推动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不断深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1分)
材料一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文章将“苛捐杂税的取消,地租的减少,高利贷的限制”作为“改良人民生活的纲领”来“使抗日力量无限地提高”。同年8月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摘编自胡穗《抗战爆发前后党的地主富农土地政策变迁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以后, 中共中央的土地政策经历了频繁变动。战后开始至1946年3月是坚持既往的减租减息政策;1946年3月下旬开始同意在减租减息基础上加上反奸清算斗争;1946年5月初发出支持农民通过减租减息、反奸清算直接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的“五四指示”;1947年3月延安被占领后又全面转向剥夺地主土地的激进土改政策。
——摘编自杨奎松《战后初期中共中央土地政策的变动及原因——着重于文献档案的解读》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七七事变前后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共中央土地政策调整的表现并简析其历史影响。(8分)
(3)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认识。(5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很快就走上了苏维埃革命的道路。在中国推行的俄国苏维埃革命模式,很快就遇到了中国政治、经济以及革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次次武装暴动的失败,清楚地证明了在中国不可能像俄国那样一下子掀起全国革命的形势。实行农村武装割据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唯一选择。然而,无论是中共中央还是当时负有指导中国革命责任的莫斯科,都没有及时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这一重要特色。直到1930年秋天之后,中共中央的工作重心才开始逐渐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
——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工农武装割据”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4分)《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24课阶段性检测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对近代中国的一场运动做了如下描述:它以打倒偶像和启蒙为目的,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这场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维新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打倒偶像”体现出追求民主,“启蒙”体现出宣传科学,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五四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体现出民主、科学、爱国的精神,因此这场运动是五四运动,故选D项。
2.下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的内容节选。它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 )
A.奋斗目标
B.中心工作
C.组织机构
D.最低纲领
[解析]1921年,中共“一大”上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材料中的“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叙述一致,据此可知,该材料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故A项正确。
3.据参加北伐的李品仙回忆:“国民革命军誓师之初,虽号称十万之众,实际上不过五六万人。而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竟以前后不过八个月的时间,领有长江以南,真非始料所及。”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伐军以弱胜强 B.中国共产党领导
C.北洋军阀的分裂 D.国共合作的推动
[解析]据材料“国民革命军誓师之初,虽号称十万之众,实际上不过五六万人”“而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伐战争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国共合作的推动,故选D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北伐军以弱胜强是北伐胜利进军的表现,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国共第一次合作是由国民党领导的,排除B项;北洋军阀的分裂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4.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其最大的革命成果是( )
A.革命势力从长江流域发展到黄河流域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黑暗统治
C.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并消灭陈炯明势力 D.提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革命目标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促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排除A项;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并非国民革命的最大成果,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D项属于国民革命时期的目标,不是成果,排除。
5.提倡国货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先后出现“国货年”、妇女国货年、学生国货年、市民国货年等。这一现象( )
A.是五四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B.体现了国人的盲目排外思想
C.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政府对帝国主义态度的转变
[解析]国人的提倡国货运动,增加了国货的销量,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C。五四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排除A;提倡国货含有理性成分,不能一概认为其是盲目排外的,排除B;提倡国货运动并未根本改变政府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排除D。
6.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下图所示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27年4月至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变化
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实践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失败后,1927年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农民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故C项正确。
7.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参加对政权的管理。这一规定( )
A.有利于壮大革命力量 B.反映了民族矛盾的尖锐
C.推动了北伐胜利进军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据“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参加对政权的管理”可知,这一规定体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人民政权,能够使政权赢得更多革命力量的支持,故选A项;材料并未体现民族矛盾问题,排除B项;1931年时北伐战争已经结束,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排除D项。
8.毛泽东在一次报告中说:帝国主义和国民党不但组织了武装力量进行军事上的“围剿”,而且在经济上实行残酷的封锁政策。然而我们领导广大的群众和红军,不但屡次击溃了敌人的“围剿”,而且从事于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建设,去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的毒计。该报告( )
A.反映了北伐战争的顺利开展 B.表明了土地革命的成效显著
C.体现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显示了解放全国的光明前途
[解析]根据材料“围剿”“击溃了敌人的‘围剿’”以及“从事于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建设,去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的毒计”并结合所学可知,报告中描述的是土地革命时期,面对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广大群众和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土地革命成效显著,B项正确。
9.中国近代某个时期,一首广泛流传的歌曲唱道:“泣别了白山黑水,走遍了黄河长江,流浪,逃亡,逃亡,流浪。……我们休为自己打算,我们休顾个人逃亡,我们应当团结一致,跑上战场,誓死抵抗。”歌中“抵抗”的是( )
A.英法联军 B.清政府 C.北洋军阀 D.日本法西斯
[解析]据材料“泣别了白山黑水,走遍了黄河长江,流浪,逃亡,逃亡,流浪”可知,歌曲中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流亡生活,因此其抵抗的是日本法西斯,故选D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抵抗的是英法联军,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抵抗的是清政府,排除B项;国民革命抵抗的是北洋军阀,排除C项。
10.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全国各地有千余名文艺界人士汇聚武汉,成立了全国性的有关文艺、戏剧、电影、美术、漫画、木刻等十几个抗敌协会,出版各种刊物200余种。这反映了( )
A.武汉成为全国文艺中心 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抗战文艺成为主流文化 D.文艺与抗日救亡相结合
[解析]全面抗战爆发后,千余名文艺界人士建立抗战组织,以多种形式加强抗战宣传,反映出文艺与抗日救亡的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题干没有呈现其他城市的文艺发展状况,不能佐证武汉的“全国文艺中心”地位,A项排除。1938年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B项排除。题干只呈现了抗战文艺的发展状况,未涉及其他文艺类型,缺乏对比,不能体现抗战文艺的主流地位,C项错误。
11.1938年5月,毛泽东指示:“敌情方面虽较严重,但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的机动灵活,也会能够克服这种困难。这是河北及山东方面……已经证明了的。”毛泽东这一指示是针对(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B.正面战场形势的变化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D.华北解放区的改革
[解析]材料中“这是河北及山东方面……已经证明了的”指的是抗战时期冀鲁豫根据地的建立,根据所学可知在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故选C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在1927年到1937年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38年10月下旬武汉会战结束后,武汉、广州陷落,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阶段转为战略相持阶段,毛泽东这一指示是在战略防御阶段作出的,故正面战场的形势变化不大,排除B项;1938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而解放区出现于解放战争时期,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2.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中国在签字国中与美、英、苏并列,成为“四强”之一。这说明了( )
A.中国战场发挥重要作用 B.平等的国际体系已形成
C.中国彻底实现民族独立 D.抗日战争进入进攻阶段
[解析]据材料“中国在签字国中与美、英、苏并列,成为‘四强’之一”可以看出,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地位重要,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二战时的国际体系并不平等,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1942年,抗日战争尚未胜利,中国还处于被侵略的状态,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1942年抗战处于相持阶段,排除D项。
13.下面是1945年8月至1947年底国民政府发行法币数额变化图。图中数据发生较大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国统区民族工业陷入了困境 D.日本对沦陷区的疯狂掠夺
[解析]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挑起全面内战,为了维持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造成1947年法币发行额的急剧增长,故A项正确。内战爆发后,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境地,B项排除。国民政府滥发纸币,是导致国统区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原因,C项排除。1945年,日本投降,D项排除。
14.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该举措旨在( )
A.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配合三大战役的进行
C.提高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D.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
[解析]据材料“1947年……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处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排除A项;三大战役开始于1948年,排除B项;此制度并非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排除D项。
15.1949年4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布告:保护民族工商农牧业;没收官僚资本;保护学校、医院等公益事业;继续进行土地改革,对城市土地房屋不能和农村土地一样处理;等。由这些内容可以判断,中国共产党( )
A.筹划突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B.注重将工作的重点转向城市
C.决定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 D.命令解放军肃清国民党残敌
[解析]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转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布告中的“保护民族工商”“没收官僚资本”“城市土地房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城市工作的重视,故B项正确。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国民党长江防线土崩瓦解,A项排除。中国共产党决定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是在1948年,C项排除。材料与“肃清国民党残敌”无关,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总格局可以概括为一个战争、两个战场、三种政权。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经过一年多的剧烈变化,这种总格局于1938年年底形成。直到日本战败投降,这个格局才消失。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内部的演变,是在这个总格局中进行的。
材料二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战场。二者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但在整个抗战时期,中日矛盾是决定一切的。两个战场的配合是主要的,从整体上和抗战全过程来看,中国是在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战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两个战场”的表现。(6分)
[答案]表现: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形成了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出晋察冀、晋绥等多块敌后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解析]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一系列会战,形成了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积极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个战场的关系和影响。(8分)
[答案]关系:以相互配合为主,同时存在一定摩擦。
影响: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使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国民党挑起的反共摩擦削弱了抗战力量。
[解析]关系,根据材料信息“二者存在着矛盾与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相互配合”和“摩擦”两个角度作答即可。影响,根据材料信息“中国是在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作答。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战场局面的产生和存在的原因。(6分)
[答案]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双方都有自己的军队;国共力量和抗战方针政策的不同。
[解析]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在整个抗战时期,中日矛盾是决定一切的”,即可从中日民族矛盾角度作答;根据所学知识,也可从国共双方拥有不同的军事力量、双方方针政策的差异等角度作答。
17.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依据客观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推动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不断深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1分)
材料一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文章将“苛捐杂税的取消,地租的减少,高利贷的限制”作为“改良人民生活的纲领”来“使抗日力量无限地提高”。同年8月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摘编自胡穗《抗战爆发前后党的地主富农土地政策变迁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以后, 中共中央的土地政策经历了频繁变动。战后开始至1946年3月是坚持既往的减租减息政策;1946年3月下旬开始同意在减租减息基础上加上反奸清算斗争;1946年5月初发出支持农民通过减租减息、反奸清算直接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的“五四指示”;1947年3月延安被占领后又全面转向剥夺地主土地的激进土改政策。
——摘编自杨奎松《战后初期中共中央土地政策的变动及原因——着重于文献档案的解读》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七七事变前后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8分)
[答案]变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
原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救亡形势严峻;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加快促进与国民党的合作,争取实现全民族抗战。
[解析]变化,依据材料一信息“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苛捐杂税的取消,地租的减少,高利贷的限制”“减租减息……的基本政策”即可作答;原因,依据材料一信息“七七事变”“《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使抗日力量无限地提高”“《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并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可从日本侵华、民族救亡、中共中央的政策等方面进行说明。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共中央土地政策调整的表现并简析其历史影响。(8分)
[答案]表现:由减租减息政策逐步变为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影响:使解放区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表现,依据材料二信息“在减租减息基础上加上反奸清算斗争”“支持农民通过减租减息、反奸清算直接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剥夺地主土地的激进土改政策”即可进行概括;影响,结合所学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从农民地位、解放战争等角度进行简析。
(3)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认识。(5分)
[答案]认识: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根据国情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适时调整,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
[解析]认识,基于上述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变化”“调整”及其“原因”和“影响”,深入思考,形成科学认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很快就走上了苏维埃革命的道路。在中国推行的俄国苏维埃革命模式,很快就遇到了中国政治、经济以及革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次次武装暴动的失败,清楚地证明了在中国不可能像俄国那样一下子掀起全国革命的形势。实行农村武装割据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唯一选择。然而,无论是中共中央还是当时负有指导中国革命责任的莫斯科,都没有及时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这一重要特色。直到1930年秋天之后,中共中央的工作重心才开始逐渐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
——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工农武装割据”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4分)
[答案]示例
题目: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客观分析了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井冈山会师后,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从1930年年底到1931年秋,毛泽东采取游击战术,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在政治上进行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根据地还进行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支持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
总之,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加强根据地的建设,壮大了自身力量,推动了革命进程,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据材料“实行农村武装割据”“直到1930年秋天之后,中共中央的工作重心才开始逐渐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以及题目“工农武装割据”可知,材料的主要内容在于论证以下结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之后,中国共产党经过一系列努力,最终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题干要求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即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在具体作答时,首先要明确一下观点: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然后再选取1927年以后的相关史实进行具体阐释。在论述的结尾,还要对该革命道路进行进一步总结: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加强根据地的建设,壮大了自身力量,推动了革命进程,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其目的是再次论证“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这一命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24课阶段性检测卷(2份打包 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