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实验 2022 -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75 分钟; 总分: 1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 所有答案必须用 2B 铅笔涂在答题卡 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
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第 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本大题共 50 小题,共 75 分)
1. 距今 6000 多年前,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一座墓葬中由蚌壳堆出的龙的形象; 距 今 5000 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中下游凌家滩文化中都出土了身体呈 C 型的玉龙。材
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B.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 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2. 目前关于夏朝的情况主要从文献记载中了解, 一些记载还带有传说性质。但经考古 学家研究发现, 二里头遗址对应于古代文献记载的夏代后期到商代初年, 是探索夏文化
的关键性遗址。这主要反映了( )
A. 先秦文献记载没有可靠性 B. 出土文献材料的关键性
C. 考古与文献互证的必要性 D. 考古遗址研究的重要性
3. 春秋战国时诸侯不再遵循祖制,八佾(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 舞于庭, 郑、卫、 宋、赵、桑间、濮上新声(音乐)并起。魏文侯发出感叹: “ 听郑卫之音(民间音乐),
则不知倦” 。材料揭示的本质是( )
A. 宫廷生活奢靡 B. 诸侯沉湎享乐 C. 社会秩序崩坏 D. 民乐开始产生
4. 有学者指出,西周时期的特殊历史机遇,使周王室的血缘亲属直接转化为诸侯的政 治贵族, 解决了政治与血缘、宗族与国家的融合问题, 实现了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的相
互转化。这一转化主要缘于( )
A. 分封制度的实施 B. 君主制度的确立
C. 井田制度的推行 D. 礼乐制度的实行
5. 春秋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陆续推行了一些土地变革措施。如齐国采取“相地而衰征”
的政策;鲁国实行了“初税亩”; 秦国商鞅推行“废井田,开阡陌”。这些举措( )
A. 根源在于井田制的逐渐崩溃 B.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全面普及
C.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 旨在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试卷第 1 页,共 8 页
6. 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主张为政以德,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集权, 道家要求“无为
而治” ,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都( )
A. 体现强烈的民本色彩 B. 彻底否定三代的治国理念
C. 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 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7. 孔子都没有把夷当作异类, 甚至认为只要“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 ?孟子说舜是“ 东夷 之人” ,而周文王是“西夷之人” ,可是他们都在“ 中国” (指华夏地区) 行仁政,就都成
了圣人。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学思想( )
A. 倡导民族平等 B. 蕴含着民族认同理念
C. 否定地域差别 D. 树立了华夷之辨观念
8.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 出现了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经济大发展、
文化大繁荣、民族大融合,其根本原因是( )
A. 铁犁牛耕的出现 B. 争霸战争的影响
C. 变法运动的兴起 D. 国家统一的趋势
9.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 不管是新 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这一变化( )
A.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 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 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 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10. 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 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 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 的讳, 就把“政月” 改为“正月”, “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
特征是( )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 独断性和随意性
11. 秦统一前后, 先后修建了灵渠、长城、都江堰、郑国渠; 在大兴建设的同时, 秦始
皇还迅速完成了对文字、道路、度量衡的统一。秦始皇取得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
A. 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B. 交通便利促进交流
C. 秦劳动力资源丰富 D.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12. 秦朝的“三公九卿” 中, 奉常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掌宫殿警卫, 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
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资皇室宗族事务等。其反映的政体特点是( )
A. 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B.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13. 秦末, “天下苦秦久矣”, 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 表现最激烈的是 南方的楚人, 其次是齐和赵, 再次是韩、魏、燕; 至于关中秦地, 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
暴动。由此可知当时( )
A. 秦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 B. 秦朝各地仍有较大的文化心理差异
C. 关中地区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D. 东方六国崇尚仁义与秦地大相径庭
试卷第 2 页,共 8 页
14. 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写道: 秦统一后, 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 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铟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
这表明( )
A. 秦朝治国模式较为落后 B. 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C. 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迅速 D. 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
15. 图为西汉某时期丞相出身的统计变化图。这一系列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察举制的实行 B. 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C.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 尚书台作用的增强
16. 戴圣为汉代大儒, 担任九江太守时期, 政行却多不循法规, 刺史何武派人调查戴圣
罪状, 戴圣恐惧,主动辞职。这反映出汉代刺史( )
A. 解决了分封遗留问题 B. 实现了向政务官的转化
C. 有利于规范地方治理 D. 架空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17. 汉宣帝时期, 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 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 包括屯田、西 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西域都护府权力很大, 可以行使中央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
惩等权力, 并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由此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
A. 解除了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 B. 造成了西域地方势力坐大
C. 直接导致了北匈奴西迁远方 D. 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
18. 岑参的边塞诗中多次提及汉代的军队英雄, “虏骑无数来, 见君不敢当。汉将小卫
霍,蜀将凌关张。 ”诗中提及的汉将的主要功绩为( )
A. 平定七国之乱 B. 开国之勋 C. 三十六骑定西域 D. 北击匈奴
19.《汉书 ·食货志》记载: “汉兴, 接秦之敝,诸侯并起,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
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西汉王朝实施的政策是( )
A. 盐铁官营 B. 统一货币 C. 休养生息 D. 征收财产税
20. 为筹措对匈奴战争的军费, 汉武帝听从大臣建议, 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 在长安建 立一个由中央政府掌控的五铢钱造币厂; 同时在全国各地设置盐铁官、酒榷官, 实行盐
铁官营、专卖。这反映出汉武帝( )
A. 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 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
C. 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试卷第 3 页,共 8 页
21. 为解决“财用不足, 多寡不调”现象, 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项措施,取得了“通有无 之用”, “通委财而调缓急”和“平万物而便百姓”, “ 民不益赋而天下饶” 的效果。该措施是
( )
A. 推恩令 B. 均输平准 C. 设诸路转运使 D. 市易法
22.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们再次见证了中医药的作用。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
帝内经》( )
A. 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B.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C. 系统总结了我国古代医药学 D. 是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23. 永嘉之乱后, 北方大乱, 南渡的东晋朝廷存续了汉魏以来的务种文物典章制度。而 到北魏后期, 出现了“衣冠人物尽在中原, 非江东所及” 的局面。与这一局面形成相关的
是( )
A. 少数民族的大规模内迁 B. 生产技术革命性的进步
C. 世家大族推动文化传播 D. 北方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24.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虎乱如麻, 四海南奔似永嘉”, 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 人口
南迁的情形。其产生的影响是( )
A. 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 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
C. 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难移 D. 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25. 东晋初期, 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 时称“王与马, 共天下”; 此后颖川庾氏、谯国
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 门阀政治取代了皇权政治 B. 出现权力制约与平衡机制
C. 门阀政治确保皇权,政权稳固 D. 士族专权的政治局面
26. 北朝早期的佛像、造型雄健粗犷、浑厚质朴, 且神态庄严, 形成无比尊严和压抑的 氛围。北朝中后期,佛像不仅体型变小,而且表情由肃穆威严变得慈眉善目、含蓄恬静。
这一转变体现出当时( )
A. 佛教渐趋本土化 B. 社会秩序已经稳定
C. 宗教传播范围广 D. 儒学思想受到冲击
27.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 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 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 建设成果, 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 的唐王朝的
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28. 唐朝统治者将己姓或亲属姓氏赐予臣服于唐朝的边疆民族首领。贞观时, 唐太宗赐 突厥首领阿史那思摩姓李, 唐武宗赐回纥部落首领姓名为李思忠、李思贞。这一做法有
利于( )
A. 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B. 扩大唐朝的统治疆域
C. 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 D. 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力
试卷第 4 页,共 8 页
29.唐天宝年间 10 镇节度使加其他边镇兵力多达 49 万人,而京师和内地兵力总共 8 万。 这些节度使“ 既有其土地, 又有其人民, 又有其甲兵, 又有其财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 君主的权力被削弱 B. 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C. 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 政府加强对地方控制
30. 唐玄宗开元初年, 出现了一种由邸店衍生出来的机构——柜坊, 主要的经营业务是 代客商保管金银财物,收取一定的租金, 需要用时,凭帖(相当于支票) 或信物提取,
这是我国最早的银行的雏形。柜坊的出现,说明唐朝( )
A.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C. 放弃重农抑商国策 D.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31. 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 其中阶段③的特征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到统一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多源发展到早期国家
32. 某历史学习小组将“大运河的开凿”、 “贞观之治”、 “ 玄奘西行”、 “开元盛世”作为一
个课外活动课的内容,最符合这一活动内容的主题是 ( )
A. 隋唐的制度创新 B. 隋唐开明民族政策
C. 隋唐的繁荣开放 D. 中华文化传播域外
33. 陆贽(754—805 年) 认为两税法的实际效果有限, 造成“务轻资而乐转徙者, 恒脱
于徭税。敦本业而树居产者, 每困于征求”。这一问题的产生, 主要是由于两税法( )
A. 以土地资产为计税基础 B. 每年分夏秋两季收税
C. 忽视基层社会户籍管理 D. 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34. 唐高祖、唐太宗时期任仆射的俱为元勋重臣。在政事堂群相议政时, 尚书仆射品位 高于侍中、中书令及其他加议政衔的官员, 有着尚书左右仆射领导群相议政的含义。但
是到了贞观末年,仆射一职长期出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参与决策官员数量固定 B. 尚书省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C. 中枢机构行政效率低下 D. 尚书省是事实上的决策机构
35.《长安三万里》暑期热播,其中讲述李白(商贾之子) 曾多次试图以“干谒” (为谋 求禄位而请见当权的人) 之举进入仕途, 然始终抑郁不得志, 让人唏嘘不已。由此可知
( )
A. 科举制未能突破门第之见 B. 科举制尚未占据主流
C. 干谒制破坏科举的公平性 D. 唐代选官制度多元化
试卷第 5 页,共 8 页
36. 假设唐太宗时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
机构, 请问它的修建需要中央政府如何运转( )
A.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工部 B.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工部
C. 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工部
37. 唐代以前, 中国女子衣装严裹, 行不露足笑不露齿。到了唐代, 作了大胆的尝试,
女子开始穿短袖,积极的穿男装、骑马郊游。这说明当时( )
A. 社会氛围多元开放 B. 少数民族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C. 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D. 大众审美标准呈现出多样化
38. 唐代一些诗人对当朝某一书法家书法的特点描绘道, “飘风骤雨惊飒飒, 落花飞雪 何茫茫”“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半斜半倾山衲湿,醉来把笔狞如虎” 。据
此可知,该书法家最有可能是( )
A. 王羲之 B. 怀素
C. 柳公权 D. 颜真卿
39. 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
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
A. 维护了国家统一 B. 打破了闭关自守政策
C. 拓展了海外市场 D.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40.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变化, 对政治制度影响甚大。宋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的措施是( )
A. 推行三公九卿制 B. 实行二府三司制
C.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设立中外朝制
41. 北宋时期, 枢密院正职共 73 人,其中文职出身者 54 人, 武职出身者 19 人;枢密
院副职共 129 人,其中文职出身者 108 人,武职出身者 21 人。这种现象( )
A. 源于“重文轻武” 的国策 B. 使相权一分为多加强皇权
C. 分化事权削弱宰相的权力 D. 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42. “谏官”又称“谏臣”, 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到了宋代, 谏官的监督 对象由皇帝转向朝中文武百官, 特别是以中书、枢密院等执政大臣为主要目标。这可说
明宋代( )
A. 权力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B. 中枢机构存在大量冗员
C. 皇权制约体制严重弱化 D. 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
43. 中国古代某次改革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等诸多领域, 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
对这些领域的控制, 这次改革( )
A. 为秦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B. 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
C. 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目的 D. 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试卷第 6 页,共 8 页
44.《辽史》载: “辽国官制, 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 南面治汉人
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这一官制体现( )
A. 行政区划的混乱 B. 等级分化的严重
C. 统治危机的加深 D. 因俗而治的特点
45. 据史料记载, 北宋建立后, 地方政权实行路、州、县三级制。一路之中帅、漕、仓、 宪四司并立,规定“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 与守民通
签书实行。 ”这些做法(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杜绝了地方官员的徇私舞弊
C. 旨在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D. 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46.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元朝时经略台湾,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是( )
A. 宣政院 B. 宣慰司
C. 澎湖巡检司 D. 中书省
47.《元史 ·地理志》记载: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 唐所谓羁
磨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反映出元朝的边疆管理( )
A. 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 B. 继承前朝的传统
C. 控制地方财权的目的 D. 因俗而治的特点
48. 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 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 文化, 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 “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 的观念。由此可知, 科举制
在北方推行( )
A. 解决了各民族之间矛盾 B. 加快了文化重心的转移
C. 传播了“大一统”思想 D.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49. 魏源论及元代省域时写道: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 一, 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 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 而钱塘之 险失。淮东、淮西, 汉南、汉北州县错隶, 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 归州隶楚, 又
合内江、外江为一, 而蜀之险失。 ”这是为了( )
A. 纠正行省制度自身缺陷 B. 防止地方据险形成割据
C.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D. 延续秦朝以来的郡县制
50. 历史学家钱穆评价说“ (它) 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 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 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
而是为了军事控制” 。文中的“它”是指( )
A. 秦朝的郡县 B. 西汉的刺史
C. 元朝的行省 D. 明朝的土司
试卷第 7 页,共 8 页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25 分)
51.(25 分)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 反
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 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 不管 是旧贵族、新贵族, 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 都必须通过任命, 转化为官僚, 然后才能成
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 年第 3 期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 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 到武帝时期, 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 也是一个垂范 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
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 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三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大变迁的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处在急剧的不断 变动的过程中。唐代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首要标志。唐代的犁已由直 辕犁改进为曲辕犁。曲辕犁结构完备, 装有犁壁便于深耕, 配有犁评, 可调节犁锋入土
的深浅度, 操作灵活省力,便于转弯,提高了耕作速度和质量。
图 1 隋朝“三省六部 ”制 图 2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推行郡
县制的影响。(7 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 的表现。(8 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隋唐时期的变化 ”自拟一个论题, 并加
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 分)
试卷第 8 页,共 8 页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C A C D B A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A B B C C D D C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B D D D A D A B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 C A B D A A B D B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A C C D A C A C B C
51.(1) 实质: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3 分)
影响: 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加强了中央集权,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对后世影响
深远, 形成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4 分)
(2) 表现:为加强皇权, 削弱丞相权力, 汉武帝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 将全 国划分为 13 个州部,分设刺史, 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颁布推恩令, 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推行察举制; 实行盐铁官营; 改革币制, 将铸币权 收归中央;推行均输平准,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
向他们征收财产税。(答对任意四点得 8 分)
(3) 示例 1:
论题: 隋唐时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阐释: 政治上, 隋朝废除儿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隋朝开创 三省六部制, 唐朝加以完备, 被历朝沿用。经济上, 曲辕犁的出现和推)‘一, 唐三彩的出现。 文化上, 诗歌创作进人黄金时代, 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 有很多 脍炙人日的仕作,成为千占绝唱。医学家孙思邀完成的医学名著《千金方》, 全面总结历代
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言之成理即可)
总之, 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呈现出新气象。
示例 2:
论题: 隋唐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阐释: 隋朝废除儿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隋朝开创三省六部 制, 唐朝加以完备, 被历朝沿用;唐初, 实行租庸调制, 780 年实行两税法, 改变了战国以来
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言之成理即可)
总之, 隋唐时期制度不断创新, 推动社会发展。
答案第 1 页,共 1 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深圳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