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2024新疆巴音郭楞州和硕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模拟试卷(答案)

2023-2024学年新疆巴音郭楞州和硕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
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贞观初,唐太宗下敕征兵年十八以下之体壮者,但门下给事中(掌驳正政令之事)魏征拒之,遂无果。此事说明(  )
A.兵部隶属门下省 B.门下省独掌大权
C.唐太宗大权旁落 D.君权受相权制约
2.(2分)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上述现象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  )
A.改革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唯一方式
B.全体人民的普选权得以实现
C.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D.民主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
3.(2分)《纽约时报》是一家以报道重大事件为主、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报纸。该报在近代某一时段共5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文章达500余篇;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检索,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38、50和25篇。判断该事件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辛亥革命
4.(2分)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5.(2分)英国自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标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这一变化表明(  )
A.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B.国家干预力度的加强
C.工业革命的率先进行 D.议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6.(2分)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这表明孔丘在当时(  )
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
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
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
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
7.(2分)在《罗马民法大全》里,奴隶不能再被随意处死;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父亲不能再享有对子女的诸如生杀予夺权和婚姻权等人身支配权。这反映出罗马法(  )
A.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法理念
B.强调法律形式重于内容
C.促使平民的社会地位提高
D.充分体现了公平和正义
8.(2分)以下中国古代有关君主的各种言论,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③“今世天子,兵强马壮者则为之耳”
④“君为阳,臣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A.①④③②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9.(2分)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领事裁判权(  )
A.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10.(2分)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时,要给如图片选一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美苏冷战
B.和平与动荡并存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1.(2分)《古今图书集成﹣经济篇》中分为“选举典、诠衡典、食货典、礼仪典、乐律典、戎政典、祥刑典、考工典”,这种图书分类表明“经济”的内涵是(  )
A.经世济民 B.治国之才 C.心外无理 D.经济管理
12.(2分)如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祭祀谷神 D.庄稼收获
13.(2分)“资本主义一经产生,就必定不断扩大市场交换的范围,伸入并占有原来封闭的农本经济的阵地,无止境地向可能达到的各个角落扩展。”以下史实不能加以印证的是(  )
A.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 B.新航路的开辟
C.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4.(2分)如图为陕西米脂出土的汉代牛耕画像石,图中人物使用的耕田工具在唐朝被以下哪种耕作工具所取代(  )
A.曲辕犁 B.耧车 C.水排 D.筒车
15.(2分)下表是英国棉布价格指数变动情况,这一时期英国棉布价格指数变化的关键在于(  )
年代 1780年 1812年一1815 1860
价格指数 100 32 13
﹣﹣据《近代文明史》整理。
A.英国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
B.圈地运动对纺织业发展产生的冲击
C.工业革命提升了社会购买力
D.棉纺织技术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16.(2分)若忽略图形比例,下列四幅地图中大致描绘了宋朝对外贸易路线的是(  )
A.
B.
C.
D.
17.(2分)如图是《三辅黄图》中记载的汉代长安东西两市平面图,其皆成方形,四面设肆,供商贾列肆货卖之用,四面各设一门,供交易出入。这反映了汉代(  )
A.官商勾结现象严重 B.经济重心还未南移
C.重商主义观念盛行 D.商业活动受到限制
18.(2分)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周平原成了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指(  )
A.隋唐大运河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灵渠
19.(2分)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概念,其“近代”的实质含义是(  )
A.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
B.完全由民间私人投资兴办
C.受外国企业刺激和洋务企业诱导产生
D.采用机器生产
20.(2分)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其中“履至尊”指的是(  )
A.创立丞相制 B.创立皇帝制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度量衡
21.(2分)18世纪初,一位名叫伯纳德 曼德维尔的荷兰医生写了一本《蜜蜂的寓言》,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对手打败而逃散。 后来,某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这一理论是(  )
A.经济民族主义 B.自由放任主义
C.凯恩斯主义 D.重商主义
22.(2分)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23.(2分)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对罗马共和制度做过这样的评述:这种混合政体“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于一身,又不使其中任何一个原则过分地膨胀,从而蜕变为自己的对立面,每一种力量都被其它两个所抵消,任何一个都不能压倒和超过其它力量。”这体现了当时的罗马(  )
A.实行直接民主制
B.实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实行贵族政治
D.王权与族权相结合
24.(2分)齐世荣主编《世界史》中有这样的描述:“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及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期,最高法院与行政间则展开激烈的争吵。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这段话主要反映了(  )
A.三权彼此分立 B.分权制衡的原则
C.依法治国的理念 D.最高法院有立法权
25.(2分)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邓小平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这篇讲话(  )
A.要求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B.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
C.主张解决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
D.认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6.(2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政体采用美国式的总统制,但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却将总统制改为法国式的内阁制。这一修改(  )
A.是当时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避免了政权的频繁更替和政局动荡
C.体现了孙中山政治理念的改变
D.反映了革命派有“因人设法”的嫌疑
27.(2分)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开国皇帝匈奴人刘渊尊高皇帝刘邦、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为三祖,又尊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宣帝刘询、明帝刘庄、章帝刘炟为五宗。刘渊此举(  )
A.根本目的是促进汉匈民族交融
B.促进全国短暂统一局面的出现
C.说明匈奴族汉化得以基本完成
D.反映中华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
28.(2分)1953年至1955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形式是“四马分肥”,即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这一措施表明(  )
A.国家对私营企业实行代购代销制度
B.工人阶级获得对企业的民主管理权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已经完成
D.这类企业已带有明显社会主义性质
29.(2分)据下列朝代皇帝与大臣关系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朝代 皇帝与大臣的关系
唐 三省体制下,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的程序中
宋 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联合公布的方式颁布,宫内直接发出的指令被认为是“灭裂纲纪”
明 一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行政照样运转
A.三省制具分权制衡特点
B.君主专制呈现强化趋势
C.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弱化
D.官僚政治制约皇帝专权
30.(2分)英国首相撒切尔认为:“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据此可知,文官制度(  )
A.规范了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
B.导致政府交替中管理的脱节
C.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D.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二.材料题(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
31.(10分)材料 我国西南部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或汉族杂居的地区,自元明以来,统治阶级就采取土司制度统治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土司制度是兼指土司与土官两种统治制度而言。前者包括有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这些官爵职称虽受封于中央政府的皇帝,但实际上是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后者包括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是按照汉族地区行政建制设立的府、州、县中由少数民族头人所担任的官职。这种土司制度,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交通梗阻条件下,中央政府在军事征服或政治招抚之后所实行的“羁縻”政策和特殊的统治制度。这种制度在创建之初有可行的一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不仅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的发展,更不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因此,从明朝开始,便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改用流官代替土司,实行和中原地区完全系统的行政制度,这就是“改土归流”。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土司制度施行的原因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土归流的意义。
三.材料题(共2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15分)
32.(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 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资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取录的名额。……在西力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组织社团。……甲午战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但因触犯既得利益权贵,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民意机构走向政府对立面。
﹣﹣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袁刚《民心尽失的历史警示》等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英国的“等级会议”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10世纪,参与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到了12世纪,参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城市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逐步增强。“光荣革命”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但这仍然是一种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份、财产的有限参与、20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选权。
﹣﹣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社会转型,近代中西方调整政治参与方式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影响政治参与程度的因素。
33.(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以实行有效的管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年班朝觐和联姻等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清末,随着边疆危机的深入,边疆建省呼声日益高涨。有人提出在西藏等地建立行省,实行直接统治,去掉那种在新的国际规则下往往授人以柄的“藩属”关系。1884年建新疆省,1885年建台湾省,1907年建东北三省。在新的国际形势之下,晚清政府改变了传统的治边理念和统治方式,昭示中国对边疆的主权。
——摘编自但兴悟《“大一统”中国的重新塑造:近代边疆危机与建省改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边疆治理理念发生变化的原因,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2023-2024学年新疆巴音郭楞州和硕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2分)
1.【解答】A、兵部属于六部之一,六部是设在尚书省之下的,故A错误;
B、在唐代,门下省是负责封驳审议,此处的独掌大权是错误的表述,故B错误;
C、唐太宗大权旁落,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王朝,皇帝一人独揽大权,故大权旁落是不正确的;
D、唐太宗的敕令被魏征拒绝,这说明了门下省驳回了皇帝的敕令,门下省代表的相权,因此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表述恰当。
故选:D。
2.【解答】材料中强调了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且逐渐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农业工人”的权利,由此分析可以看出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工业资产经济的地位不断提高,因此C符合题意。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解答】根据题干“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检索,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38、50和25篇”,可以看出武汉、南京、北京和这一事件有很大关联;再根据所学知识得出:A项主要与北京有关,B项主要是在南京,C项主要是北京,只有D项最符合,此事件与三个地方关联最大,即发生武昌起义,很快武昌、汉阳和汉口独立,北京调兵镇压,之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因此D项符合,ABC项排除。
故选:D。
4.【解答】A.寒族子弟和小姓都有一定比例,故A不正确。
B.科举考试是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
C.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
D.《唐书》所载830名进士出身包括了寒族、小姓、士族而士族所占比例很大,说明唐代科举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故选:D。
5.【解答】A.这是工业革命以后选拔人才的标准发生了改变,是科学技术进步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所产生的结果。
B.材料体现不出国家干预加强产生的影响。
C.工业革命的率先进行,与20世纪60年代没有关系。
D.议会制度的完善与选官标准没有关系。
故选:A。
6.【解答】A、在西周,因为实行分封制度,导致发生社会混乱,因此恢复戏中的社会政治秩序,此项错误;
B、孔子在提出克己复礼这一主张的基础上,又提出正名的要求,这说明孔子主张对西周的制度要有所取舍、有所损益,故此项正确;
C、孔子的克己复礼指的是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进而他又提出了正名的主张,要求保持社会等级贵贱有序,而不是推翻现有的秩序,故此项不正确;
D、回到远古社会,这一说法不是克己复礼的主张要求,故此项错误;
故选:B。
7.【解答】材料“奴隶不能再被随意处死;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父亲不能再享有对子女的诸如生杀予夺权和婚姻权等人身支配权”体现了罗马法追求比较平等、公正的自然法理念,A正确;
BCD均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A。
8.【解答】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战国时期孟子所提;②“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为明清之际黄宗羲所提;③“今世天子,兵强马壮者则为之耳”出自五代十国时期;④“君为阳,臣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为汉代董仲舒所提。故时间排序正确的是A项。
故选:A。
9.【解答】A项“由人治走向法治”夸大了这一规定的作用;
B项说法错误,适应列强侵略需要不能说是时代需要;
C项《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的“领事裁判权”反映了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与近代西方的司法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司法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司法制度接轨,材料“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反映了“领事裁判权”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司法制度接轨,故C项符合题意。
D项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最先主张向西方学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解答】从题干中有关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图片中综合分析,能够得出就是在冷战阴影下复杂的国际关系,柏林墙是美苏在欧洲冷战的体现,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苏在亚洲冷战中的热战的体现,古巴导弹危机也是美苏对峙的体现,故D正确;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热战,故A错误;
材料未体现“和平”,故B错误;
C材料未涉及,故C错误。
故选:D。
11.【解答】从材料“选举典、诠衡典、食货典、礼仪典、乐律典、戎政典、祥刑典、考工典”可知,在经济篇中也出现了“选举典、礼仪典、戎政典、祥刑典”等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体现了古代的“经济”不是近代现代的经济含义,而是传统中“经世济民”之意。所以应选A;故BCD项排除。
故选:A。
12.【解答】A、材料中未涉及“人”的信息,故错误;
B、年的上部分为“禾”,有年指的是禾苗丰收,故排除;
C、材料中未涉及祭祀的有关信息点,故错误;
D、有年指的是有禾苗、有粮食,指的是庄稼丰收的含义,故正确;
故选:D。
13.【解答】材料中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对外的扩张性,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形成都是资本主义扩张的表现,故B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并未体现出对外扩张,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
14.【解答】依据题干图片可知,是西汉的耦犁,结合所学可知,这种耕作工具在唐代被曲辕犁所取代,故A项正确。
耧车是汉代的播种工具,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
水排是东汉的冶铁工具,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
筒车是唐代的灌溉工具,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15.【解答】英国棉布价格指数变动表显示英国棉布的价格大幅下降,根据表格所提供的时间可以知道,这一时期英国由于工业革命改进了棉纺织技术,劳动效率提高,所以会出现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
故选:D。
16.【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对外贸易的重点已经转移到海路,图一反映的是陆路和海路并举的对外贸易的路线,故A项错误。
从图二可以看出,主要体现海路的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路线是从广州等沿海港口出发向北到达日本、朝鲜;向南到达东南亚、印度、波斯湾等地,符合宋代对外贸易的情况和路线,故B项正确。
C项中的路线能够到达美洲和非洲西海岸,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的路线,故C项错误。
D项反映的是海路和陆路并举,而且出发地是北京等地,还有就是图中出现了美国等国名,由此可以判断D项不符合宋朝的对外贸易图,应排除。
故选:B。
17.【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前,城市中有严格的坊市界限,题干“其皆成方形,四面设肆,供商贾列肆货卖之用,四面各设一门,供交易出入”正是体现了汉代商业活动有严格限制,故D项正确;
题干中未涉及“官”“商”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排除AB两项;
秦汉时期,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项。
故选:D。
18.【解答】由材料中“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周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可知该水利设施位于四川,指的是都江堰;
故选:B。
19.【解答】A与概念不符,排除;
BC是指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但是中国近代工业还包括洋务企业等,排除;
中国近代工业的本质相似之处都是采用机器生产,故D正确。
故选:D。
20.【解答】“履至尊”是指秦始皇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皇帝制度的创立,故选B;
A属于中央官制,不能体现“履至尊“的特点,故A不选;
C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不能体现“履至尊“的特点,故C不选;
D是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不能体现“履至尊“的特点,故D不选。
故选:B。
21.【解答】浪费使整个蜂群兴旺发达,节俭导致蜂群凋敝,这体现了题干中的医生鼓励人们消费,这与凯恩斯主义有一致性,凯恩斯认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故C正确;
ABD三项均非强调消费的作用,故ABD错误。
故选:C。
22.【解答】材料中“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项解读错误。
材料中“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议决,故B项正确。
C项在材料中没有充分体现。故C项错误。
材料中“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不是任何决策之事都实时禀报皇帝,故D项错误。
故选:B。
23.【解答】根据题干材料“每一种力量都被其它两个所抵消,任何一个都不能压倒和超过其它力量”可以看出当时的罗马实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CD两项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故选:B。
24.【解答】材料中“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及调节…但…最高法院与行政间则展开激烈的争吵。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说明掌握立法权的国会与行政权的总统在意见一致下,最高法院反对,并宣布违宪,予以废除,不但体现了美国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更主要体现了权力之间相互制衡原则,故B符合,A不全面,排除。CD未能反映本题的主旨内容,故排除。
故选:B。
25.【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主要为了解决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故选C;
市场经济是在中共十四大提出,排除A,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排除D。
故选:C。
26.【解答】题干反映的是孙中山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在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实行实行责任内阁制,是针对袁世凯的,从增进宪法意识角度看,是因人设法的做法,不利于弘扬法治精神,故D项正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却将总统制改为法国式的内阁制体现不出当时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是革命派为限制袁世凯的而实行的,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临时约法》因为人选的不同轻易改变政体,主观性的临时改变结果导致后来的社会动荡,故B项错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却将总统制改为法国式的内阁制体现孙中山的局限性,而孙中山政治理念的改变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
故选:D。
27.【解答】刘渊是匈奴人,他却尊汉族八位皇帝为“三祖”“五宗”,足见中华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D项正确;
刘渊此举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排除A项;
刘渊此举并未能促进全国短暂统一局面的出现,排除B项;
刘渊此举有利于汉化,但并不意味着匈奴族汉化就已经基本完成,排除C项。
故选:D。
28.【解答】“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表明这类企业已带有明显社会主义性质,故D正确;
A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形式”不符,排除;
B材料未体现,排除;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故C错误。
故选:D。
29.【解答】A项错误,三省的分权最终目的是为皇权服务的;
B项根据题干“三省体制下,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的程序中”“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联合公布的方式颁布,宫内直接发出的指令被认为是“灭裂纲纪”可以看出唐宋时期政府机构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到了明朝”一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行政照样运转”说明皇帝对政府的控制明显加强,这体现了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符合题意;
C项材料体现的从唐朝到明朝皇权的加强,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唐、宋、明三朝皇帝与大臣关系,加强了皇权。在中国古代,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政治不可能从根本上制约皇权,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0.【解答】根据材料“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可知,英国文官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
英国文官制度与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无关,排除A项;
B项说法有误,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文官制度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排除D项。
故选:C。
二.材料题(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
31.【解答】(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这种土司制度,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交通梗阻条件下”可以得出西南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第二小问的目的,依据材料“中央政府在军事征服或政治招抚之后所实行的‘羁縻’政策和特殊的统治制度”可以得出安抚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中央统治。
(2)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这种制度在创建之初有可行的一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不仅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的发展,更不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结合所学可知,改土归流推动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消除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故答案为:
(1)原因:西南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目的:安抚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中央统治。
(2)推动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消除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三.材料题(共2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15分)
32.【解答】(1)鸦片战争前:根据材料一“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可得出上书言事,“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可得出纳赀捐官,“不断扩充科举取录的名额”得出参加科举;鸦片战争后:根据材料一“维新派办报纸、书局”可得出借助大众传媒,“组织社团”得出组建政治团体,“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得出选举民意代表,组建民意机关。
(2)根据材料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可得出由中世纪的等级会议到近代的代议制;“这仍然是…有限参与…逐步确立普选权”得出由有限参与到普选权的确立,政治参与范围逐渐扩大;从代议制、普选权的确立等得出政治参与制度化、规范化。
(3)第一小问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中的“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和材料二“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可得出建立和完善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西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扩大。第二小问因素:可从政治上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上民众民主自由意识的增强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
(1)鸦片战争前:上书言事;纳资捐官;参加科举。鸦片战争后:借助大众传媒;组建政治团体;选举民意代表,组建民意机关。
(2)由中世纪的等级会议到近代的代议制;由有限参与到普选权的确立,政治参与范围逐渐扩大;政治参与制度化、规范化。
(3)共同之处:建立和完善选举制度、议会制度,扩大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因素:民主政治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民主自由意识的增强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
33.【解答】(1)措施: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根据“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得出设立不同的机构以加强行政管辖;根据“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得出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根据“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得出实施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根据“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渐弱化华夷之别;根据“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年班朝觐和联姻等政策”得出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特点:根据材料分析,材料介绍了从西汉到清代的边疆管理措施,可见后代继承了前代的措施并有所创新,得出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各朝的措施都针对边疆实际因地制宜,如元朝“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得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各朝管理边疆的措施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得出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
(2)原因: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根据“清末,随着边疆危机的深入,边疆建省呼声日益高涨”得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边疆危机严重;根据“有人提出在西藏等地建立行省,实行直接统治,去掉那种在新的国际规则下往往授人以柄的‘藩属’关系”得出原有边疆治理措施存在很大漏洞,严重影响国家安全;根据“在新的国际形势之下,晚清政府改变了传统的治边理念和统治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西方近代思想传入中国,民族国家意识深入人心。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清末边疆治理理念和措施对整个国家主权、边疆地区自身、内地和边疆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得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
(1)措施:设立不同的机构以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实施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逐渐弱化华夷之别;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
特点: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
(2)原因: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边疆危机严重;原有边疆治理措施存在很大漏洞,严重影响国家安全;西方近代思想传入中国,民族国家意识深入人心。
意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1页(共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3-2024新疆巴音郭楞州和硕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模拟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