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部分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新密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秦朝建立后普遍推行户籍制度,凡男子均须向政府申报年龄,称为“书年”;至成年即载明于户籍,称为“傅籍”;人户迁居应经官府批准后登记,称为“更籍”,这一方式( )
A.不利于维护地方秩序的稳定 B.标志着户籍制度的成熟完善
C.是政府控制民力的重要举措 D.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
2、《四民月令》中记录了田庄的农事安排,其中有大量关于“粜”“籴”等交易的记载,如“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五月,可粜大小豆、胡麻、籴大小麦……”。这表明东汉的田庄( )
A.为豪强地主提供了物质保障 B.经营不善导致农产品的短缺
C.以商品交换为主要经营目的 D.商品交易弥补自给自足局限
3、东汉自章帝以下大多皇帝享年不超过40岁,皇帝早卒,嗣君年幼,遂由皇太后临朝称制。至嗣君成年,不甘心大权旁落,每依赖亲信宦官翦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而主宰朝政。如此恶性循环,往复不已。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君主专制的异化 B.宦官与外戚相斗争
C.皇帝权力的旁落 D.地方豪强势力兴起
4、在古代中国,青铜器既是能够上通天地鬼神的宗教礼器,亦是受命于天的神圣象征。中国历朝历代的君王将青铜器视作国之重器,而金石收藏与研究自宋代以来就成为了文人社会的重要传统。这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B.注重礼乐文化传承
C.长期受到宗教信仰束缚 D.青铜铸造长期繁荣
5、春秋时代见于记载的有“隐民”、“私属徒”、“宾萌”和“族属”之类的称呼。其中“隐民”和“私属徒”是托庇于贵族王总之家的依附农民。“宾萌”指外来依附农民。上述称呼的依附户虽然还要经受超经济的剥削,但有权支配部分收获物。材料反映出( )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正式确立
C.赋税制度发生变化 D.封建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6、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7、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水稻“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这一做法( )
A.体现了南北粮食日趋融合的趋势 B.促使外来农作物成为种植的主体
C.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粮食安全问题 D.提高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8、宋初最高统治者开始重视《大学》和《中庸》,不仅亲自抄写,还赐予臣下学习,“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赐进士王拱辰《大学》篇一轴。……后,登第者必赐《儒行》和:《大学》《中庸》篇”。宋统治者的做法( )
A.意在抬升理学的政治地位 B.助推了儒学新形态的形成
C.践行了“知行合一”理念 D.使理学演变成为官方哲学
9、中世纪后期,市民们向君主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并充当国王的内侍、监工、账目保管人,作为回报,君主向市民提供保护,反对封建领主和主教的频繁战争和不合理的要求。这——现象( )
A.使君主成为社会诸矛盾的焦点 B.有利于促进西欧社会的转型
C.激化了封建君权与教权的矛盾 D.推动了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
10、下表为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对比表。表中两个时段的数据变化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 )
国别 1950~1973年 1973~1978年
日本 14.1 1.1
西德 7.6 0.9
法国 6.1 1.3
美国 4.3 2.5
A.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B.经济实力对比出现根本变化
C.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 D.经济调整难以克服固有矛盾
11、儒家强调“定于一”的礼乐道德秩序;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权力法律秩序;墨家强调“尚同”与“执一”的社会行动秩序。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思想主张日益趋同 B.都主张中央集权制
C.代表相同阶级利益 D.既有争辩也有共鸣
12、宋仁宗时期,范仲淹、韩琦等文官在统帅对西夏战事期间,朝廷曾下诏将他们改任为武职性质的观察使他们都上表坚辞不受。统计数据表明,北宋宰相共有71人,其中64人为进士出身,竟无一人出身武臣。这反映出宋代( )
A.科举制度得到发展完善 B.国家政策影响士人观念
C.价值取向深受理学影响 D.官僚体制约束君主权威
13、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14、孟子的政治诉求在于使诸侯行“王政”。他认为,“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的“王政”( )
A.主张小国寡民 B.强调民心归附
C.与“王”字本义相符 D.明确以“天理”为核心
15、下表为江海关1861—1903年部分年份华商、洋商进出口税比例。该表可主要用来说明近代中国( )
年代 进出口正税(库平银) 洋商税占进出口税% 华商税占进出口
1861 1,500,507 100 0
1873 1,982,361 99.69 0.31
1883 2,357,503 90.58 9.42
1893 3,674,996 89.50 10.50
1903 7,198,990 94.02 5.98
(注:“江海关”即上海海关,是近代中国最大的海关)
A.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B.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C.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形成 D.列强攫取中国的海关管理权
16、下图为印度贵霜帝国银币,正面印有希腊文和贵霜帝国国王肖像。该银币( )
A.体现了印度商品经济发达 B.兼具政治经济多种功能
C.说明亚欧大陆间贸易繁荣 D.反映古印度文明的中断
17、《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又记载冒顿单于:“行猎鸟兽,有不射鸣镝所射者,辄斩之。”《汉书》记载:呼韩邪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后汉书》记载十六国时期,“南单于既内附,兼祠汉帝”。材料说明( )
A.匈奴政权日益封建化 B.匈奴贵族生活奢靡
C.边疆地区逐渐被开发 D.游牧民族南下频繁
18、明嘉靖年间《祁门县洪氏祖产规约》分别对“盗砍坟林小柴”的违约者和“捕获之人”作出“罚银五分”“责十五板”的处罚和给予后者砍伐者工具的奖励规定。清嘉庆年间祁门环砂村订立了“养山合墨文约”,在获得批允后,将所立文约以官府“告示”的形式连同官府的批示“永禁文约”一并刊刻于碑石之上。材料说明明清时期( )
A.儒家思想渗透基层教化 B.礼法结合向基层渗透
C.乡约在逐渐与法律合流 D.乡约能维护君主专制
19、1895年威海卫战役中,烟台以东清军归山东巡抚李秉衡节制,威海守御由李鸿章的淮军负责,彼此互不相干,而南方调来“勤王”之师又不听李秉衡调遣,这样就出现了威海孤军奋战,得不到援兵的奇怪现象。该现象反映( )
A.洋务运动破产的历史必然性 B.政治改良难以实现救亡图存
C.中央权力下移影响历史发展 D.阶级矛盾激化加剧民族危机
20、一种常见观点认为,英国议会产生的背景是王权衰落,而且议会的产生进一步削弱了王权。但实际上中世纪的议会并非一个独立的机构,它由国王召集,并决定召开时间、地点及议程安排,它的本质是“国王的议会”。这则材料旨在说明当时英国( )
A.封君封臣关系紧张 B.王权摆脱教权控制
C.政治具有民主色彩 D.国王仍是统治核心
21、《南史·沈庆之传》记载,沈庆之在常湖立园舍,“广开田园之业”,每指地语人曰:钱尽此来。西晋太子洗马江统愤然感叹道:“秦汉以来,风俗转薄,公侯之尊,莫不殖园圃之田,而收市井之利。”这集中体现了,当时( )
A.豪强地主干扰市场的发展 B.政府商业政策发生转变
C.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 D.经济作物的种植蔚然成风
22、如图为创作于南宋时期的《卖眼药图》。该作品( )
A.描绘了商品交易的场景 B.凸显了浪漫主义的绘画风格
C.记录了宋代中医的发展历程 D.体现了文人画的创作旨趣
23、1907年12月3日,有人在《申报》上发表社论称:“人之名政府者多矣。一则曰媚外之政府,再则曰贼民之政府,三则曰割地赠礼之政府,四则曰制造盗贼纵民非行之政府。”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两大社会矛盾的合流 B.革命党人重构清廷的形象
C.清廷统治的土崩瓦解 D.清廷中外交涉的进退失据
24、汉王朝以孝治天下,并把孝纳入官吏选举制度之中,成为个人社会评价的重要依据。士大夫能持服三年者,身价倍增,如铫期为父服丧三年,乡里称之;如果遇丧不奔,往往身败名裂,如元帝时陈汤“父死不奔丧”,为司隶校尉弹劾而下狱。这说明当时( )
A.治国理念影响社会风气 B.选官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C.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 D.民众道德水平普遍提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据《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时期 文献 主要内容
1929年4月 《兴国土地法》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使用”
1937年8月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以减租减怠,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7年10月 《中国十地法大纲》 “废除一切鲍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按乡村全够人口统—平均分配……”
——据减平《试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等材料整理
材料三: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细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
——据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的土地改革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地主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的共同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22年的苏俄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在农村改革方面的异同。
26、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国家治理的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如图分别是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
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我国粮食总产量自2015年以来,连续7年超过6.5亿吨,2021年粮食总产量更是创历史新高,达6.8285亿吨。其中,谷物总产量6.3亿吨,超过美国谷物产量约1.5亿吨,约是印度谷物总产量的2倍,标志着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
——摘编《光明日报》2022年5月10日第5版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61年中国贸易伙伴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两项措施名称,分析
“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的成功经验。
27、党的基层组织基层党组织是开展党的活动的基本单位,中国共产党在党章中多次修订有关基层组织的内容。(14分)
材料:
会议 党章中关于基层组织的部分内容
中共一大(1921年) 七、有五名党员的地方可建立地方委员会
中共四大(1925年) 第五条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山各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其附近,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支部人数过多时,得斟酌情形分为若干小组
中共六大(1928年) 第十八条支部任务:支部为使与工农联系起来的组织
中共七大(1945年) 第四十九条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的支部第五十二条支部必须使人民群众与党密切结合起来
中共八大(1956年) 第五十二条……支部的任务是:……(五)领导群众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六)领导群众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劳动纪律,保证完成生产计划
中共十四大(1992年) 第三十二条……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要求其发挥政治核心作用①
中共二十大(2022年) 第三十三条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本地区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
注:①由于其他企业,如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企业集团中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中共十四大未写入党章。2002年中共十六大党章修订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解读党章中关于党的基层组织规定的变化。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新中国以来劳模形象的演进变迁
时期 劳模形象 评选标准 评选内容 劳模结构
50年代 老黄牛 劳动竞赛 忠于职守、努力工作、踏实肯干等。 基层的产业工人或农民。
60、70年代 铁人精神 发展生产力 在“学大庆”运动中表现良好,且在生产技术创新或增收方面有突出贡献者。 知识分子也纳入劳模评选范围。
80、90年代 “当代愚公” 经济贡献和创新创造 在企业中有重大贡献者。 职业日渐多元,由最初的产业工人、农民到企业家、科学家等。
21世纪 新时代“最美奋斗者” 重视人文精神的考察,对道德品质的要求更加严格。 对社会有突出贡献,并愈加重视劳动、道德品格及精神要素。 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材料,以“新中国劳动模范的变与不变”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确立是为了征发赋役,故C正确。户籍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A错误。B说法绝对,错误。严格的户籍管理无法体现财政收入的增加,故D错误。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三月可粜黍,买布;六月可粜大豆,籴……”可知,田庄交易涉及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体现了商品交易弥补自给自足局限,D项正确;汉代田庄以满足田庄日常生活为主,不是商品生产交换为经营目的,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田庄的经营情况,排除B项;C项结论与材料强调商品交易弥补自给自足局限不符,排除C项。故选:D。
3、答案:A
解析:题干信息描述的是东汉外戚、宦官交替干政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出的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异化,由于君主专制的强化,造成国家治理的好坏依赖于皇帝个人的品行或能力,而一旦皇帝昏庸或无能,往往会造成大权旁落,东汉中后期,由于皇帝年幼、太后临朝听政,结果造成外戚干政,而皇帝成年之后又依赖宦官铲除外戚,结果又导致宦官专权,由此恶性循环,A项正确;宦官与外戚相互斗争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B项;皇帝权力的旁落没有说出问题的本质,排除C项;地方豪强势力兴起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古代中国,青铜器既是能够上通天地鬼神的宗教礼器,亦是受命于天的神圣象征。中国历朝历代的君王将青铜器视作国之重器,而金石收藏与研究自宋代以来就成为了文人社会的重要传统”可以,青铜器作为宗教礼器文化象征,受到历代君王及文人的追捧,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注重礼乐文化传承,B项正确;材料与封建正统思想无关,排除A项;受到宗教信仰束缚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D项错在“长期繁荣”,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
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隐民”、“私属徒”、“宾萌”、“族属”的含义以及材料时间“春秋时代”,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称呼的依附户虽然还要经受超经济的剥削,但有权支配部分收获物,这说明当时封建生产关系正在形成,故D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形成是在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赋税制度变化,故C项错误。故选:D。
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等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宦官、外戚相继把持朝政,说明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故B正确;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强化,故排除A;题干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信息,故排除C;封建制度的腐朽是王朝灭亡的根源,故排除D。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水稻‘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可知,占城稻具有“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的优点,能够抵御轻度干旱,这提高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粮食融合,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占城稻成为种植的主体,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所以C错误。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初最高统治者开始重视《大学》和《中庸》,不仅亲自抄写,还赐予臣下学习”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统治者重视儒家典籍的学习,这有利于儒学的复兴,构建新的儒学体系,助推了儒学新形态的形成,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理学的政治地位,排除A项;“知行合一”理念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南宋后期,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世纪后期,市民们向君主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并充当国王的内侍、监工、账目保管人,作为回报,君主向市民提供保护,反对封建领主和主教的频繁战争和不合理的要求”可知,市民和君主相互支持,促进了中世纪王权的扩大与城市自治的兴起,有利于促进西欧社会转型,B项正确;启蒙运动前夕君主成为社会诸矛盾的焦点,排除A项;宗教改革激化了封建君权与教权的矛盾,排除C项;市民主要在城市,而庄园主要在乡村,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因此根据材料时间及数据变化可知,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难以克服固有矛盾,D项正确;材料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无关,排除A项;当时仍然是美国一家独大,并未出现根本性变化,排除B项;材料与产业结构调整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D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诸子百家思想的共性,无法推断出思想主张日益趋同,故A项错误;B.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制,故B项错误;C.儒家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法家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故C项错误;D.根据材料“儒家强调‘定于一’的礼乐道德秩序;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权力法律秩序;墨家强调‘尚同’与‘执一’的社会行动秩序。”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强调礼乐道德秩序的统一,法家强调法律秩序的统一,道家强调社会秩序的统一,这说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既有争辩也有共鸣,故D项正确。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文官地位超过武将,文官不愿意任武职,这与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有密切关联,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未涉及科举制度的发展,排除A项;理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新儒学思想,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宋代国家政策影响士人观念,未体现官僚体制约束君主权威,排除D项。故选:B。
13、答案:D
解析:16至18世纪,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时期,成立带有殖民性质的特许公司就是殖民扩张手段之一。与英国同时,欧洲许多国家在海外创办特许公司,最终在18世纪末形成众多特许公司,这说明当时欧洲殖民扩张呈现出竞争格局,D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海外扩张形式,排除A;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划分势力范围成为争霸焦点是在垄断组织出现之后,时间同样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可以看出孟子认为要民心归附才是王道,B项正确;主张小国寡民是老子的主张,排除A项;创立强调民心归附,不是与“王”字本义相符,排除C项;明确以“天理”为核心是理学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图表数据可知,1861—1903年,洋商税占进出口税的比例都在90%左右,说明洋商牢牢把控中国进出口税务,体现了外国对我国关税的控制,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C项正确;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在一战期间,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进出口关税,不涉及商业经营方式,排除B项;材料涉及洋商在中国进出口税中的占比情况,不能体现外国对我国海关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据题意可知,希腊文出现在印度货币上,体现了希腊文化在印度的影响很大,这必然是当时希腊和印度之间有着较为频繁的商贸往来,才会使得希腊文印在印度货币上,C项正确;印度货币印有希腊文并不代表希腊商品经济发达,排除A项;印度货币上印有希腊文和贵霜帝国国王肖像并不能体现政治功能,排除B项;根据货币上印的内容不足以说明古印度文明中断,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A
解析:冒顿单于时期射猎是匈奴重要经济形式。呼韩邪单于试图遵循汉朝的社会观念,通过建立姻亲关系巩固同汉朝的友好关系,这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表现。“兼祠汉帝”进一步强化了政权认同,匈奴政权进一步封建化,A选项正确。材料无匈奴贵族生活习性、边疆地区开发状况及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状况,所以BCD选项错误。
18、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祁门县洪氏祖产规约》具有惩戒措施,“养山合墨文约”直接体现政府的告示和批示,因此C选项正确。“养山合墨文约”与官方管理相结合,选项A无法安全概括材料,排除。材料无礼法结合,B选项排除。材料主旨在于强调从明到清,乡约的变化,D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19、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威海卫战役中由于各部队之间存在严重的派系矛盾,导致军队不听调遣、孤军奋战,最终战败,说明清政府中央权力下移,地方上各派系各自为政,是威海卫战役乃至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故选C。洋务运动破产的历史必然性是洋务派只学西方的器物,并未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维新变法运动才开始政治改良,排除B.材料中的各派系均为封建地主阶级,并非不同阶级间的矛盾,排除D.
20、答案:D
解析:中古英国的议会是国王的附属机构,其主要成员是封建贵族,其利益与国王大体一致。材料反映出议会产生后,对王权的限制有限,故选择D项;A选项是议会产生的背景,1215年由于“失地王”约翰随意征税,引起贵族反抗,但并非材料的主旨;材料未反映教权与王权的斗争,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民主政治色彩,故排除C项。
2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魏晋以来的中国。据题干可知,魏晋时期,大地庄园主把自己庄园内的农产品投放市场,而且这种现象自秦汉以来日渐普遍,这表明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呈现商品化趋势,C项正确;处公侯之尊的这些群体并不都属于豪强地主,排除A项;材料体现庄园经济,并未体现政府商业政策发生了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庄园中农产品的商品化,并未表明经济作物的种植蔚然成风,排除D项。故选C项。
2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宋时期(中国)。据题干可知,宋代《卖眼药图》刻画了商品交易的场景,A项正确;材料所示绘画并没有体现浪漫主义绘画风格,排除B项;这幅画只记录了一个静态的场景,而非动态的过程,排除C项;这幅画属于风俗画,排除D项。故选A项。
2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媚外之政府”“贼民之政府”“割地赠礼之政府”“制造盗贼纵民非行之政府”等可知,20世纪初,社会舆论认为,清政府在为外国列强服务的同时,加紧对中国民众的剥削与压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即列强通过控制清廷来剥削中国民众,以维护在华利益,所以清政府的多个称谓恰恰反映了近代中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合流,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革命党人对清廷形象的重构,排除B项;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基础土崩瓦解,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外交涉等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汉王朝以孝治天下,并把孝纳入官吏选举制度之中,成为个人社会评价的重要依据。士大夫能持服三年者,身价倍增,如跳期为父服丧三年,乡里称之:如果遇丧不奔,往往身败名裂”可知,汉朝以孝治理国家,把孝纳入选官制度和监督官员中,促使孝道成为评价个人的重要依据,从而影响社会风气,A项正确;选官制度重视孝道说明统治者重视官员品行,是进步的表现,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但汉朝以孝治天下从汉惠帝就推行了,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对士大夫和官员的道德影响,而“民众”的范围太广,排除D项。故选:A。
25、答案:(1)措施: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影响: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变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实行“打土豪、分田地”政策,延安时期承认地主土地私有,推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1947年土地改革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出”政策。共同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异:苏俄:允许土地出租和使用雇佣劳动;中国:包产到户。同:土地公有制前提下的,农民掌握土地的使用权。
解析:(1)措施和影响:由“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以看出商鞅变法,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影响:从发展生产力和壮大地主阶级力量方面回答,即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政策:根据材料可知,中共土地政策变化的线索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实行“打土豪、分田地”政策,延安时期承认地主土地私有,推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1947年土地改革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出”政策。共同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土地政策调整的共同原因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异:根据材料“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可知,苏俄允许土地出租和使用雇佣劳动,而中国则实行包产到户。同:根据材料“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现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国都是在土地公有制前提下,农民掌握土地的使用权。
26、答案:(1)变化1:1961年中国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额占比显著增加。
原因: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变化2: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也在恢复发展。原因:20世纪50年代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先后与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建交,与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的半外交关系。
(2)措施: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经验:政府作出顶层设计;《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确立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政策支持(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需要考生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2)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需要考生掌握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经验。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外交成就,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27、答案:示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一大时,党员人数较少,党的基层组织较为简单:国民革命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因此中共四大规定在农村、工厂、学校等建立党支部,同时由于党员人数增多,因此在支部下设小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中共六大要求支部作为“与工农联系起来的组织”:抗战胜利的前夜,在总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七大要求支部成为“与人民群众联系起来的组织”。基层组织的变化反映了党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壮大与成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中共八大明确支部任务之一为“领导群众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党支部的任务强调调动群众积极性,保障生产。对基层组织新的规定反映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形势的变化进行自身调整。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企业成为重要的社会组织,中共十四大和十六大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进入新时代,随着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中共二十大强调积极发挥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基层组织规定的变化反映党支部的功能不断深化。综上,在不同时期的实践中,党对基层组织工作认识不断深化,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革新,持续向前发展。
解析:示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形成状况;国民革命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后党组织的发展变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状况;抗战胜利的前夜,在总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七大要求建立人民群众联系起来的组织“及基层组织的变化反映了党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壮大与成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中共八大明确国家的政治生活”;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党支部的任务强调调动群众积极性,保障生产;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企业成为重要的社会组织,中共十四大和十六大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进入新时代,随着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中共二十大强调积极发挥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基层组织规定的变化反映党支部的功能不断深化等方面回答
28、答案:示例论题:劳模群体随时代变迁而日益多元。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为了巩固新生政权,调动广大工农的生产积极性,满足国家工业化、农业生产恢复的需要,党和政府动用一切力量,依托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生产运动,开展了劳模运动,劳模的群体主要来自基层的产业工人和农民。60、70年代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广大知识分子也纳入劳模评选范围。80、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劳模群体来源多元化,强调经济贡献和创新创造,纳入了很多企业家和科学家。进入21世纪,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劳模群体是兼具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结论:综上所述,随着时代变迁,劳模群体日益多元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先,阅读材料,材料涉及新中国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劳模形象的演进变迁,题干要求围绕“新中国劳动模范的变与不变”为主题,选定角度,拟定论题,这里从变的角度论述,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不同时期劳模的标准不同,这主要和具体的时代有关,这里选定论题:劳模群体随时代变迁而日益多元。
其次,结合事实展开论述。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了巩固新生政权,调动广大工农的生产积极性,满足国家工业化、农业生产恢复的需要,党和政府动用一切力量,依托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生产运动,开展了劳模运动,劳模的群体主要来自基层的产业工人和农民;20世纪60、70年代,因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党和国家需要调动各阶层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不仅需要铁人精神的王进喜这样的工人,也要调动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因此知识分子也纳入劳模评选范围;20世纪80、9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发展注重实际贡献,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中包括按生产方式分配,这一时期劳模结构上吸纳了企业家和科学家;进入21世纪,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劳模群体是兼具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最后,强调,劳模群体结构的多元化是对变迁的时代的反映,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劳模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部分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