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一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知识串讲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核心知识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西周时期
(1)夏:《禹刑》,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2)商:《汤刑》。
(3)西周:《九刑》,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
(1)时代特征: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生产力发展,百家争鸣。
(2)内容
①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子产“铸刑书”,中国最早的成文法,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②儒家与法家的德、法之争。
学派 人物 治国思想 理论来源 影响
儒家 孔子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人性本善 不适应兼并战争和富国强兵需要
孟子 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法家 商鞅 颁行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人性本恶 富国强兵,强化君主专制
韩非 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赏罚分明,臣民守法奉令;法为教,以吏为师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3)秦汉时期“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 魏晋南北朝
(1)原因: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魏明帝设置律博士,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2)特点: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属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
(3)影响: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巩固统治。
3. 唐朝
(1)颁布《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2)提倡礼治:颁布《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礼,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之作。
(3)重视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
(1)宋:继承唐朝的法律体系,963年编纂《宋刑统》。
(2)元: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广泛援引唐律。
(3)明: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司法实践重视“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4)清: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
2.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
(1)宋朝
①背景: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
②传播方式
A.社会层面:控制教育与科举,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
B.乡里层面:乡约、族规、家训成为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C.家庭层面:《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明朝
①宣讲 “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②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
(3)清朝
①宣讲“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②原本有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1.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礼刑并用。
②法律出于皇权,维护皇权,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专制色彩浓厚。
③传统法律制度有着浓重的等级观念,“刑不上大夫”,在天理、国法、人情关系上协调统一。
④法律体系中,国家制定法居主导,而调整家族关系的家族法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⑤中国传统法律只规定义务而忽略权利。
⑥重伦常关系,孝亲亲伦。
⑦重社会和谐,调解息争。
(2)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维护社会秩序。
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
2. 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以及乡约的积极作用
(1)变化: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乡约从民间自发到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2)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匡正民风,革除陋习,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3.中国古代的礼制规范
周 春秋 战国 汉 隋唐 宋代以来
礼仪制度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礼崩乐坏、克己复礼 重建和完善;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 礼治;顺应民俗;广泛地普及于民间生活
道德教化 敬天保民 仁学 仁义 以仁、义、礼、智、信作为永恒的道德准则 普及化世俗化
援礼入法 礼乐刑政综合为治 魏国李悝制定《法经》,中国古代按照法家精神制定成文法 独尊儒术后,立法思想开始向礼法结合、刑德并用的方向发展(“春秋决狱”)。 以《唐律疏议》为标志,中华法系“援礼入法”、“礼法合一”的特征基本成型
1.下表材料反映了商周以来( )
西周:《尚书·西伯勘黎》 (纣)王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西周:《尚书·梓材》 周公对康王说“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西周:《尚书·酒诰》 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鉴)。当于民监。”
战国:清华简《厚父》 民心惟本,厥作惟叶。
A.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B.重民的人文精神有所发展
C.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 D.宗族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2.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法律答问》是我国法律解释史学上的开山之作。其中一条律文解释如下: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从该解释中可以判定:( )
A.秦律以法家的性恶论为思想基础 B.秦律保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C.秦朝的统治色彩是奉行严刑峻法 D.《法律答问》的解释具有阶级性
3.阅读如表,可以得出唐律( )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
A.“施仁政于民” B.“德主刑辅,明德慎罚”
C.“失礼之禁,著在刑书” D.“礼法结合,以孝为先”
4.在朱元璋的亲自主持下,《大明律》历30年经多次修改而成。阅读如表:“唐律与大明律篇名比较”,据此可知,《大明律》( )
法律 篇目
《唐律》 《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律》《捕亡律》《断狱律》《名例律》
《大明律》 《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
A.体现了立法宽简原则 B.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创新了中华法典体例 D.以《唐律》为蓝本
5.明代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这反映了明代乡约( )
A.推动了儒学思想的平民化 B.实现了儒法思想合流
C.增强了社会基层治理能力 D.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
核心知识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1.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1)罗马法
①为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而制定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
②《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2)中古时期的法律
①日耳曼法:部落习惯法基础上编撰的成文法,作为庄园审判的依据。
②教会法:教会依据基督教神学颁布。
③罗马法复兴:11世纪出现研究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
2. 近代西方法律的发展
(1)英美法系
①背景:诺曼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巡回审判。
②过程
A.12世纪前后,英国逐渐形成普通法。
B.13世纪,通过《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C.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D.美国等很多国家借鉴英国法律制定本国法律。
③特征: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遵循先例;法官地位突出,可创立、解释先例。
(2)大陆法系
①背景:13世纪,王权加强,法国加快统一法律的步伐。
②过程
A.1789年后,在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
B.1804年,颁布《法国民法典》,与此后制定的4部法典一起被统称为“拿破仑法典”。
③特征: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继承了罗马法传统,融入了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1.法律思想来源: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
2.基本特征
(1)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2)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3)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3.评价
(1)积极性
①有助于维护法律的统一性与权威性。
②可以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③有利于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防止法官专断和任意处理问题,保持法律的公正。
(2)局限性
①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财产的多少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
②直到20世纪,黑人、原住民和妇女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极斗争。
(三)宗教伦理与教化
1. 中世纪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
(1)基督教的发展演变
①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②日耳曼人国家为了取得罗马人和教会的支持,逐渐都接受了基督教。
(2)教会宣传
①教士们搜集和抄录经典,宣讲教义。
②开办宗教学校和世俗学校,讲授宗教内容。
(3)宗教的作用
①奠定着西方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对维护当时社会的安定有积极作用。
②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与日常行为。
2.新教的宗教伦理与教化
(1)背景:宗教改革后,西欧的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
(2)内容
①反对教皇权威,信仰自行阅读《圣经》,理解教义。
②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
(3)评价
①积极: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消极: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教派冲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
1.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以及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欧洲 中国
不同 基础 强调法律至上; 强调为君主统治服务
实践 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则 人治色彩强烈,突出教化作用
原因 政治 欧洲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经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较快、程度较高 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思想 人文主义思想发展 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6.早在制定《十二铜表法》时,罗马就专门成立十人小组进行“准专业”式的工作,“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解释也获得等同于法律的权力;《查士丁尼国法大全》是由查士丁尼出资并任名誉主编,以特里波尼为首的专家团队倾力而为的杰作。这表明罗马法( )
A.法律制度法典化特征 B.坚守公平与正义的法律准则
C.高度抽象的法律体系 D.重视法学家专业优势的传统
7.12—16世纪,欧洲国家先后出现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论和解释,并将其基本原则和概念适用于法律实践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据此可知,这些欧洲国家( )
A.以实现欧洲统一为主要目的 B.为推翻君主制度而寻找依据
C.借罗马法构建新的社会秩序 D.实现了人人平等和公正至上
8.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法律体系是指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法典化的成文法为主要形式,分为公法和私法两部分;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注重程序“诉讼中心主义”。这两大法律体系都( )
A.以习惯法为基础 B.突出司法独立和法官作用
C.注重成文法作用 D.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9.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雕有来自中国、犹太和古希腊的智者,其中孔子代表中国,摩西代表犹太,梭伦代表古希腊(如下图)。这些雕塑的设计者旨在说明美国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上的孔子、摩西和梭伦
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上的孔子、摩西和梭伦( )
A.追求多元、开放和包容 B.汲取全人类的法律成果
C.引领世界法律文明发展 D.集人类文明大成而强国
10.中世纪基督教广泛宣传“来世论”,它宣称当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上帝要审判一切活人和死人,而审判的标准只有一个,即行善还是作恶。这里,任何民族的、阶级的分界都将不复存在,唯有“善”与“恶”的区分。这一说法( )
A.具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 B.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兴起
C.拓展了基督教道德标准 D.鼓励人们追求现世幸福
核心知识三: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
1.开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等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2.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婚姻法》、《土地改革法》、1954年宪法等,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3.遭到破坏:“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4.新的发展时期
(1)80年代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过1982年宪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2)90年代
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于1999年写入宪法。
(3)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4)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完善时期:中共十八大以来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大法。
(3)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扬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1)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2)在道德风尚、政治氛围、行动准则、人际关系等方面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
2.改革开放后:加强同时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1)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2)90年代:1994年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3)21世纪:2001年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4)加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发展历程
A.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B.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C.2012年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内容
A.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③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1.谈谈你对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同时,“法治”还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
(2)法制的本质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法治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4)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2.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1.下面两幅图分别为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目录: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与1954年宪法目录相比较,1982年宪法目录的调整
A.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B.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
C.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D.保障了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12.下图为不同时期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法规数目图。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我国
单位:(条)
A.恢复人大、政协制度 B.实行基层民主选举
C.法律体系更加完备 D.开始重视民主法制建设
13.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某部法律文献目录局部图。该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后,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它的特点有( )
①奠定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②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③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④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模的评选标准依次是:50—60年代的“老黄牛”精神;60-70年代的“铁人”精神;80—90年代的“当代愚公”精神;进入21世纪评选的标准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人才。由此可见( )
A.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B.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不断转变
C.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得到了彰显 D.劳模评选标准体现创新导向
15.2015年12月,我国通过了《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截至2017年,我国主要国家荣誉称号有八一勋章、全国劳动模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道德模范等,涉及不同领域、针对不同群体。我国为国家荣誉称号立法有利于( )
A.激发经济建设热情 B.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C.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D.净化党的干部队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商周以来(中国)。据材料“我生不有命在天”,“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可知,商代重天命,周代之后强调民心和民众的重要性,是一种重民的人文精神,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权力的信息,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民族关系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对人民的重视,并不是血缘与政治的结合,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法律答问》对“盗徙封”解释为私自移动田界,对“耐”刑解释为剃去鬓发,表示犯罪。表明秦律是维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B项正确;题干不是为了说明秦律的思想基础,A偏离材料主旨,排除A项;仅凭一条法律无法判定秦朝奉行严刑峻法,排除C项;《法律答问》对律文的解释是客观的,无阶级性,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唐律将儒家礼、孝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通过律法来维护儒家纲常和巩固统治,“失礼之禁,著在刑书”与之相符,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礼法结合,“仁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以刑规范社会、引导德的实现,“德主刑辅”与之不符,排除B项;“以孝为先”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根据《大明律》和《唐律》对比可以看出,明代实行了律例合编的法律编撰体例,创新了中华法典体例,C项正确;立法宽简的原则需要从律法本身条文判断,通过材料中法律的名称无法得出这一原则,排除A项;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这并非对三省六部制的完善,而且从法律本身无法判断中枢体制的演变情况,排除B项;通过材料中法律的篇目名称,并不能证明《大明律》以《唐律》为蓝本,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明代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以《大明律》解释六谕,表明乡约与贯彻皇帝的旨意和国家的法律结合起来,体现政府将乡约作为教化百姓、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宣讲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利用儒家思想教化百姓,无法得出儒法思想合流,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乡约在地方治理方面的效用,而是明代乡约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根据材料“罗马就专门成立十人小组进行‘准专业’式的工作,‘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解释也获得等同于法律的权力;《查士丁尼国法大全》是由查士丁尼出资并任名誉主编,以特里波尼为首的专家团队倾力而为的杰作”可知,罗马法注重法学家的专业优势,借助法学家完善法律建设,D项符合材料主旨,D项正确;材料表明罗马法重视法学家专业优势的传统,A项和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表明罗马法重视法学家专业优势的传统,没有体现公平与正义,排除B项;材料表明罗马法重视法学家专业优势的传统,和高度抽象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欧洲各国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论和解释是为了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借罗马法构建新的社会秩序,C项正确;这些欧洲国家的目的是借罗马法构建新的社会秩序,而不是实现欧洲统一,排除A项;这些欧洲国家的目的是借罗马法构建新的社会秩序,未体现为推翻君主制度而寻找依据,排除B项;当时欧洲并未实现人人平等和公正至上,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J近现代欧美。材料涉及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据所学可知,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D项正确;以习惯法为基础的是英美法系,排除A项;突出司法独立和法官作用的是英美法系,排除B项;注重成文法作用的是大陆法系,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摩西和梭伦来自不同地区的文明,但可以出现在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上,说明其追求多元、开放和包容,A项正确;孔子、摩西和梭伦属于历史人物,与法律成果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到美国的法律文明成就,无法说明其引领世界法律文明发展,排除C项;集人类文明大成而强国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末日审判”有利于教导人们去恶向善,具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A项正确;基督教的“末日审判”与民族国家的兴起关系不大,排除B项;“末日审判”说主要内容并非基督教道德标准,排除C项;中世纪基督教广泛宣传“来世论”,鼓励人们追求来世而非现世幸福,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两部宪法的目录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放在第二章,说明的是国家对人权的保障和尊重,C项正确; 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A项;依法治国是在1997年十五大上提出的,排除B项;材料与保障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2.C
【详解】由图可知,1979—2005年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法规数目较1949—1978年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法规数目大幅增加,这体现了改革开放后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故C项正确;这时期我国人大、政协制度没有被废除,排除A项;图中信息与基层民主选举无关,排除B项;“开始重视”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
13.C
【详解】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奠定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与题干材料 2021 年不符,①错误;根据题干和图片所给信息,该法涉及自然人和法人等不同群体的权益。同时该法施行后,婚姻法等同时废止,说明它是一部涵盖了婚姻等众多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法律文献,这就是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②③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表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劳模评选标准,而各个时代的劳模精神是各个时代的导向标,可知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A项正确;根据所学现代中国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没有发生不断转变,排除B项;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就已经当家做主了,但和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不是创新的导向,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我国为国家荣誉称号立法,目的是褒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上形成尊重模范、学习先进的风气,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C项正确;这一立法涉及不同领域,不局限于经济领域,排除A项;这一立法的主要目的不是团结民主党派成员、少数民族人士、港澳台湾同胞等群体,巩固爱国统一战线,而是要表彰英雄模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时代精神,排除B项;这一立法针对不同群体,不局限于党内干部,且主要内容是褒奖杰出人士,而非检举、惩治不良不法分子,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