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练习
一、单选题
1.亚历山大东征后,留下很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城市,位于阿富汗的阿伊哈努姆是其中之一。城里有体育场、宫殿和圆形剧场,还出土了希腊雕塑、大量希腊样式的钱币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手稿等文物。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亚历山大东征( )
A.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流 B.扩展了希腊人的活动范围
C.加强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往来 D.强化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
2.亚历山大向外征服的过程中,在埃及以阿蒙之子法老自居,在波斯接受威严赫赫的宫廷礼仪、服饰,在中亚娶当地贵族女子为妻。这些做法( )
A.彰显了武力征服的合法性 B.旨在传播各地文化与风俗
C.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交融 D.体现了亚非文明的先进性
3.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东征,公元前3世纪70年代,亚历山大里亚输入的商品中有印度狗、印度牛和印度女子;梵语词汇“书”“笔”“墨水”源自希腊语,印度人曾说敬畏希腊科学家“像敬畏神灵一样”。这表明( )
A.战争客观上为区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B.希腊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C.亚历山大帝国开启东西方的商业贸易往来 D.战争是文化交流的必然途径
4.13世纪,伦敦的马修修士在他编纂的《英国编年史》中写道:“他们就像成群的蝗虫扑向地面,彻底劫掠了欧洲东部,焚烧与屠杀使这里变成一片废墟……他们铲平城市……推倒堡垒……屠杀市民和农民。”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控制了亚欧的商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B.促使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交融
C.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交流
5.就波斯帝国皇帝冈比西斯二世(公元前530—前522年在位)征服埃及事件,希罗多德曾直白地说:“与大军同行的一部分希腊人是来做生意的。”据此可得出的认识是,波斯帝国的征战( )
A.促进了文化交流 B.扩大了疆域版图 C.增强了经济实力 D.拓展了贸易范围
6.下表为公元前4世纪末亚历山大东征时的兵力构成(以马其顿人为主力,包括希腊人等巴尔干各民族)。这反映出,亚历山大帝国( )
人员 兵种 数量(人)
战斗人员 骑兵 6100
步兵(近卫步兵、重装步兵、标枪兵、弓兵) 41000
非战斗人员 随从 16000
与土木、测量等相关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几百至 1000
A.组织动员能力强大 B.道路交通系统发达
C.军事战略战术先进 D.全民皆兵崇尚武力
7.下图所示是阿富汗阿伊哈努姆城出土的二神驾车饰板,银质鎏金,上有小亚细亚自然女神西布莉和希腊胜利女神尼姬,二神所坐战车属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前330年)的流行款式。这反映了( )
阿伊哈努姆出土的二神驾车图像饰板
A.世界经济贸易的联系加强 B.亚历山大东征具有破坏性
C.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D.中东地区加速希腊化进程
8.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开启,在东征队伍中,有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地理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等,他们沿途搜集了大量东方各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民俗风情方面的资料,并与当地人交流交往。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武力扩张促进区域文明的交流融合 B.希腊文明东方化日益明显
C.武力扩张成为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 D.帝国扩张塑造了同质文明
9.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城市的同时,也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被征服地区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由此可知,蒙古西征( )
A.加强了文化交流 B.有利于思想解放
C.引发了制度革新 D.引起了宗教改革
10.公元前2千纪后,古阿卡德语是阿卡德王国的通用语言,后在两河流域南部和北部演化出巴比伦语和亚述语两种方言,也曾被埃及王庭使用,作为整个中东地区的国际性通用语言。阿卡德语成为区域通用语言的主要原因是( )
A.军事扩张和文化交流 B.阿卡德王国的兴盛
C.区域贸易和人口迁徙 D.区域性市场的发展
11.下图是波斯手抄本里的一幅插图,描绘了蒙古军队驻扎在巴格达城外,而居民们则在城内挤作一团的场景。此次蒙古西征( )
蒙古军队包围巴格达
①是成吉思汗以复仇为由发动的战争
②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③为马可·波罗来华创造了客观条件
④促使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发生变化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12.古罗马针对希腊城邦和希腊化王室的不同特点进行外交控制和分化,先后击败马其顿王国和塞琉古王国,并与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王国、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等希腊化国家形成特殊的“依附”关系,能够通过“遗嘱继承”获得这些国家的土地。这表明,当时罗马( )
A.获得希腊化国家广泛支持 B.以法律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领土扩张方式具有多样性
13.世界史专家吴于廑先生认为,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侵以后,从爱琴海地区到印度河流域,经济文化发生了范围空前广阔的交往。13世纪蒙古军横跨亚欧大陆,随着帝国的建立,东西陆上交通为之大开。他意在强调( )
A.古代帝国具有扩张性 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常用方式
C.文明扩展具有双向性 D.战争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14.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多立克柱式建筑风格是希腊建筑文化的缩影。这种文化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来到世界各地,成为亚历山大东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见图)据此可知( )
A.征服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人类文化传播 B.古希腊罗马文化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
C.亚历山大东征推动了西亚文明的进步 D.建筑艺术是希腊文明绵延千年的象征
15.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塞拉匹斯是埃及的奥西里斯神与阿匹斯神相综合的产物,同时又注入了希腊神宙斯、狄奥尼索斯、哈得斯和赫利奥斯等神的诸多特质。埃及诸神往往被希腊人认同为自己的神,如阿蒙神被等同于宙斯;荷鲁斯等同于阿波罗等。这表明( )
A.战争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B.暴力冲突导致了文明逐渐衰落
C.埃及人和希腊人擅长文化交流 D.希腊文明与埃及文明逐渐趋同
16.公元前4世纪晚期,希腊人初到埃及时有他们自己的神祇和宗教信仰,但很快某些希腊神与埃及神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三位一体:在亚洲,波斯、中亚的阿纳西塔神与希腊神阿芙萝黛蒂也时常融为一体。这样,东方各民族宗教在衰落中逐渐出现世界主义的特征。由此可知,亚历山大东征( )
A.首次沟通了欧亚两大文明 B.促进了古埃及文化的传播
C.有利于中东基督教的形成 D.推动了希腊化文明的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
材料二 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1)依据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指出亚历山大帝国沟通了哪些古代文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500年后,旧大陆兴起的四大文明生活方式大致势均力敌,各个文明内部的发展和变化从未停止,其所占据的土地面积都倾向于扩大。当然,这增加了每个文明中心地区的范围和种类,减少了文明地区之间的隔绝,从欧亚大陆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联系越来越频繁。这使得一种文化能够借鉴或适应其他文明的因素,这种跨文化借鉴的确是每个独立文明创新的主要刺激因素。
但是,世界四大文明之间的均势状态的确经历一系列震荡。首先希腊文明、其次印度文明在发源地之外得到广泛传播。但是正如中国和日本的印度化,中东地区的希腊化最终被证明是表面的、暂时的现象。接着,伊斯兰教兴起,并成功地首先向整个古代中东、北非和西班牙(632~1000年),然后向印度、东欧、中亚(1000~1453年)扩张,印度教的印度最终(1565年)丧失了政治独立。因此,穆斯林统治者与皈依伊斯兰教的人(主要来自印度低级种姓)联合起来,限制和压迫印度教徒的世界平衡格局第三次遭到威胁。
——据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以“文明的碰撞”为话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征后的头一个世纪,借鉴几乎是单向的:东方向希腊学习。这时征服者的自信还没衰退,希腊本土的社会活力还衰而未竭,希腊移民涌向东方,带来了他们风格独特的生活方式。希腊化城市中上流社会不管是何种出身、何种文化背景都希望被视为标准的希腊人,他们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然而,正是在希腊、东方文化交流表面上一边倒的时代,希腊本土的社会结构逐渐被东方早已流行的模式所同化。
——摘编自陈恒《从希腊化文化的传播看全球化之起源》
材料二 三次西征之后,形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范围内,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文明,但最主要的是两个文明文化中心:一个是中亚古伊朗文明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另一个是中原黄河流域的汉文化中心。这一时期,由于新兴蒙古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大量被征服的西域人经签发、征调、招募而东向迁徙,来到中土。从入华人口的频繁程度和人口规模来看,它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
——据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等整理
材料三 蒙古人自身有两个根本因素决定了他们所创建的帝国必然终会衰落。首先,他们的数量不足以服众,因而容易受其属下外族臣民的影响;其次,他们的文化过于原始,难以帮助他们处理与比他们更超前的臣民之间的关系。蒙古人,恰如普希金所说,是“没有亚里士多德和几何代数的阿拉伯人”,这也就是说他们一旦离开了马背,或者说是脱离了他们游牧民族战无不胜的形象,他们就暴露出了他们落后、野蛮、易受同化的本来面目。……无奈文明不及阿拉伯人那么先进的蒙古人不但无法采用宗教和语言来同化他们的人民,蒙古大汗旗下各个汗国的可汗反而还主动接纳了他们所统治的外族人民的语言、文化和宗教,因此也使蒙古人作为征服者的至高地位受到了严重的质疑,成就旷古绝今的蒙古帝国于是就这样毁在了蒙古游牧民族的缺乏文明根基上。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古帝国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蒙古西征对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角度比较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的异同。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反映了哪些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一般规律。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末,中亚被纳入波斯国王的统治之下,成为波斯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波斯国王派遣人员驻扎中亚,设置军事堡垒,并在当地建立较为完善的税收制度。波利斯卫城的档案文书清楚地表明,中亚的行省乃至个人都对帝国负有纳税义务。不少书记官和行政人员,先在帝国中心受训,然后前往中亚就职。连接中亚各行省的“王道”由帝国中央投资新建,成为整个帝国道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推动人员流动的同时,物资也在中亚与帝国中心之间流通。中亚为大流士一世在苏萨的王宫提供了黄金、青金石和象牙等。中亚地区历史遗存中的聚落和宗教建筑等,都体现出古波斯帝国在当地进行了实质上的统治,波斯帝国加强了中亚与邻近地区的交流,为东西方之间大规模有组织的商业和文化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从大流士一世时期开始,中亚已被全面纳入波斯帝国体系之中。
——摘编自吴欣《帝国印记;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在中亚的统治》
材料二 7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灭亡萨珊波斯后,对中亚进行统治。在百余年的统治中,帝国派出总督、建立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暴力机器,镇压中亚人民的反抗。据《布哈拉史》记载,布哈拉的卡什卡瓦族部落在武力强迫下,将所住房屋全部让给东迁的阿拉伯人。撒马尔罕的居民被迫从城镇中搬走,给迁移至此的阿拉伯人居住。阿拉伯人对农民和手工业者课以苛捐杂税和实物贡赋,并强迫他们无偿修筑桥梁、城墙及开挖渠道等。阿拉伯哈里发要求中亚地区的民众信奉伊斯兰教,企图在此建立长久的统治。宗教冲突以及经济恶化,孕育着阿拉伯人与当地居民对抗的种子。当然,阿拉伯帝国的治理进一步加强了中亚在东西方贸易史上的地位,为丝绸之路交流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赵永伦《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统治初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波斯帝国对中亚统治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统治中亚的措施。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亚在古代文明交往进程中的地位。
历史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材料反映了亚历山大东征后,把很多希腊的文化和文明成果带到了被征服地区,是不同文明交流碰撞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亚历山大东征促进文明交流,“扩展了希腊人的活动范围”“强化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D项;材料涉及不同文明在经济、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交流影响,并非只有经济方面,排除C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古代(欧洲)。据材料,亚历山大尊重和大部分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通过通婚等方式促进文化交流,有利于争取当地民族对亚历山大帝国的政治认同,客观上促进文化交融,C项正确;亚历山大相关举措并非武力手段,排除A项;亚历山大的上述举措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欧亚非文明进行比较,无法得出亚非文明的先进性,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亚欧。材料体现的是伴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东征,印度的商品、希腊的文化呈现相互交流的趋势,说明的是战争客观上为区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的是希腊文化对印度的影响,非世界范围传播,排除B项;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非亚历山大帝国东征,排除C项;战争、和平交往均是文化交流的途径,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世界)。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3世纪的蒙古西征,这一历史事件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交流,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但也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控制了亚欧的商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说的是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促使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交融说的是亚历山大的东征,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指的是阿拉伯帝国,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波斯帝国)。据材料“与大军同行的一部分希腊人是来做生意的。”,可知,波斯帝国征服埃及的过程中,一部分希腊人是来做生意的,说明波斯帝国的征战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贸易范围,D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贸易范围的扩大,并不是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并不会疆域版图的扩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贸易范围的扩大,并未提及增强了波斯的经济实力,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4世纪末亚历山大帝国(西方)。从材料来看,军队兵种复杂,兵员来源广泛且数量庞大,体现出帝国的组织动员能力强大,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公元前4世纪末亚历山大帝国军队构成情况,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当时的道路交通系统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给出的是兵员数量,没有具体的战役战斗,无法体现出战略战术的运用,排除C项;材料只是涉及亚历山大东征时的兵力构成,仅凭材料无法得出亚历山大帝国全民皆兵崇尚武力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和亚洲)。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后,在亚洲留下很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城市,并且将古希腊的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传入东方,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反映了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未涉及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联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具有破坏性”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未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对比材料,无法说明加速希腊化进程,而且材料“二神所坐战车属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前330年)的流行款式”与希腊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帝国(西方)。根据材料“他们沿途搜集了大量东方各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民俗风情方面的资料,并与当地人交流交往”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希腊文明东方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材料并未体现武力扩张成为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亚历山大帝国对外扩张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材料并没有强调亚历山大大帝帝国对外扩张,使得涉及区域最终是同样的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3世纪亚洲和欧洲。据材料“蒙古……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可得出蒙古在征服地区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催生了信仰自由观念和对教会神学统治的质疑,有利于思想解放,B项正确;材料所述属于蒙古西征对欧洲单方面的影响,而文化交流是相互的,且“文化交流”说法笼统,未能指出蒙古西征影响的具体内容,对材料主旨概括不准确不具体,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蒙古西征催生了信仰自由观念和对教会统治的质疑,未提及制度革新,排除C项;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初,不是由蒙古西征直接引发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西亚。公元前24世纪阿卡德王国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两个王国都使用阿卡德语,推动了阿卡德语使用范围的扩大。周边国家、民族政治交往、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密切,进一步推动了阿卡德语的使用。可见军事扩张和文化交流推动阿卡德语使用范围扩大,成为区域通用语言,A项正确;阿卡德语在阿卡德王国灭亡后继续使用,排除B项;一般只有大规模和长期的人口迁移才能给区域文化造成重大影响,人口迁徙不是阿卡德语成为区域通用语言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阿卡德语使用范围的扩大与军事扩张、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区域性市场的发展”主要涉及经济方面,不能完整概括其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阿拉伯、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古攻战巴格达是第三次西征,有利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陆路来华创造了客观条件,③正确,此次西征促使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发生变化,蒙古军队由东向西迁徙,大批移民也自西向东迁徙,④正确,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成吉思汗以复仇为由发动的战争是第一次西征,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的是第二次西征,②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时期(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通过战争、外交控制、“遗嘱继承”等多种方式在希腊化地区扩张,D项正确;获得希腊化国家广泛支持,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A项;材料中通过“遗嘱继承”的目的在于“合法”地兼并土地,并非为罗马政权寻求统治合法性,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看出罗马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亚)。根据材料“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侵以后,从爱琴海地区到印度河流域,经济文化发生了范围空前广阔的交往。13世纪蒙古军横跨亚欧大陆,随着帝国的建立,东西陆上交通为之大开”可知,题干主旨是古代帝国的军事扩张带来交流范围的扩大,是对闭塞状态的重大突破,客观上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吴于廑先生意在强调战争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交流,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战争带来城市损毁,人口减少,不是文明交流的常态,不能成为经常采用的方式,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战争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未体现文明扩展具有双向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分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历山大帝国)。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的建筑文化风格带到其征服的地方,体现了征服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人类文化传播,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文化对东方的影响,排除B项;建筑形式能够体现文化的交流,但不能体现文明的进步,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希腊文明并没有绵延千年,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埃及诸神往往被希腊人认同为自己的神”并结合所学可知,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埃及神融入了希腊神的特质,同时希腊人也认同埃及神,说明亚历山大东征后,战争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融合,A项正确;材料强调文明的交流,并非衰落,且C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强调埃及和希腊的文化交流并非主动学习所得,且“擅长”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趋同”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文化发生了碰撞和交流。材料所述希腊人在宗教上受到埃及、波斯文化的影响,表明亚历山大东征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促进希腊化文明的形成,D项正确;亚历山大东征之前,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沟通了欧亚文明,也即亚历山大东征不是欧亚两大文明的首次沟通,排除A项;材料除了提及埃及文化,还提及希腊、波斯、中亚文化,“古埃及文化的传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亚历山大东征是在公元前4世纪晚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7.(1)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
(2)作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交流;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丰富了各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了世界文明进程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亚历山大帝国。文明:据材料形势图和所学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沟通了地中海区域的古代希腊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代西亚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文明。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世界。作用:据材料“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可得出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交流、丰富各国人们的日常生活;根据材料“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可得出促进文化传播交流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
18.【示例】论题:人类文明在碰撞中变革。
论述: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包括协作与对抗两种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的活动能力增强,在对外拓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文明互相接触,有的因经济上的互补而结成密切协作的关系,有的因为政治和宗教的差异而相互对立,但人类始终能在碰撞中,参考或吸取不同文明的特色,推动自我革新。
以丝绸之路为例,公元前4-前3世纪,亚欧大陆上形成了罗马帝国、帕提亚帝国、汉帝国等疆域辽阔、力量强大的大帝国,帝国之间相互接壤,又因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相互之间的商业合作能够丰富自身的物质生活,中国的丝绸成为罗马的奢侈品,西亚的特产传入中国得到广泛栽培。
但在文明交流中,对抗也在所难免。公元11世纪,西欧基督教文明以宗教名义对伊斯兰文明发起了十字军东征,其背后也带有西欧封建主觊觎中东财富和转嫁社会矛盾的因素。这场对抗几乎囊括了欧洲的各个阶级,增强了欧洲的集体意识,使欧洲得到了一些伊斯兰科学成果,但侵略最终失败。
文明的碰撞本质上是在生产关系进步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伴随革新的一种形式。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一方面能够吸取对方的积极因素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在对抗中掠夺的资源一定程度上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但总的来看,文明间的和平交流更加符合人们的愿望,从而发展出多元的文明成果,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助力人类的共同发展。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今世界。本题要求围绕“文明的碰撞”这一话题,自拟题目结合世界史知识展开论证,首先应当分析文明的碰撞的基本形式,进而分析文明碰撞的宏观背景,再举例说明文明碰撞的示例,最后对文明的碰撞进行本质的剖析并得出启示。在分析宏观背景时,强调经济、政治、思想的互动,在举例分析时,应当从两个角度出发,每个角度至少有一则史实,且要分析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和对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最后对文明碰撞进行评价,评价时应先定性,再探讨从历史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
19.(1)特点:版图辽阔;依靠扩张建立;文明交汇;民族交融。影响: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交流;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
(2)异:蒙古西征是单纯的武力征服,而且最终被征服者的文化征服;亚历山大东征不仅是武力的征服还有文化的输出。同:都以武力征服的方式为文化交流开辟了道路,都受到了被征服地区文化的影响。
(3)规律:文化的征服才是最持久的征服;在文化竞争中落后文化要被先进文化淘汰;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这时征服者的自信还没衰退,希腊本土的社会活力还衰而未竭,希腊移民涌向东方,带来了他们风格独特的生活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版图辽阔并且依靠扩张建立;根据材料一“希腊化城市中上流社会不管是何种出身、何种文化背景都希望被视为标准的希腊人,他们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特点文明交汇与民族交融。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然而,正是在希腊、东方文化交流表面上一边倒的时代,希腊本土的社会结构逐渐被东方早已流行的模式所同化。”可知其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交流;根据材料二“希腊化城市中上流社会不管是何种出身、何种文化背景都希望被视为标准的希腊人,他们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第一小问异,根据材料二“这也就是说他们一旦离开了马背,或者说是脱离了他们游牧民族战无不胜的形象,他们就暴露出了他们落后、野蛮、易受同化的本来面目。”与“无奈文明不及阿拉伯人那么先进的蒙古人不但无法采用宗教和语言来同化他们的人民,蒙古大汗旗下各个汗国的可汗反而还主动接纳了他们所统治的外族人民的语言、文化和宗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西征是单纯的武力征服,而且最终被征服者的文化征服;根据材料“这时征服者的自信还没衰退,希腊本土的社会活力还衰而未竭,希腊移民涌向东方,带来了他们风格独特的生活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不仅是武力的征服还有文化的输出。
第二小问同,根据材料二“这一时期,由于新兴蒙古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大量被征服的西域人经签发、征调、招募而东向迁徙,来到中土。从入华人口的频繁程度和人口规模来看,它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相同是都以武力征服的方式为文化交流开辟了道路,都受到了被征服地区文化的影响。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一“希腊化城市中上流社会不管是何种出身、何种文化背景都希望被视为标准的希腊人,他们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的征服才是最持久的征服;根据材料三““无奈文明不及阿拉伯人那么先进的蒙古人不但无法采用宗教和语言来同化他们的人民,蒙古大汗旗下各个汗国的可汗反而还主动接纳了他们所统治的外族人民的语言、文化和宗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文化竞争中落后文化要被先进文化淘汰;根据材料二“这一时期,由于新兴蒙古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大量被征服的西域人经签发、征调、招募而东向迁徙,来到中土。从入华人口的频繁程度和人口规模来看,它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文化发展的动力。综合以上可知,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一般规律。
20.(1)特点:垂直管理;措施多样;重视统治机构的设置、制度建设和官员培训;加强政治控制与物质掠夺并举。
作用:提升了波斯帝国的治理水平;有助于加强波斯帝国与中亚地区的长久联系;推动了中亚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亚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互动。
(2)措施:加强暴力机关的设置;向中亚大批移民;经济掠夺较为严重;推行宗教迫害政策。
(3)地位:中亚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古代世界交往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波斯帝国、亚历山大东征、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统治与治理,推动了世界民族迁移,有助于亚欧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亚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成为连接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与纽带,其自产和中转的物资大大丰富了世界贸易市场。(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西亚和中亚。
特点:据材料“中亚被纳入波斯国王的统治之下”得出垂直管理;据材料“派遣人员驻扎中亚,设置军事堡垒,并在当地建立较为完善的税收制度”得出管理措施多样,重视统治机构的设置、制度建设;据材料“不少书记官和行政人员,先在帝国中心受训,然后前往中亚就职”得出重视官员培训;据材料“行政人员……前往中亚就职”“中亚的行省乃至个人都对帝国负有纳税义务”得出加强政治控制与物质掠夺并举。
作用:从对波斯、对中亚等方面分析。据材料“建立较为完善的税收制度”“连接中亚各行省的‘王道’……成为整个帝国道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得出提升了波斯帝国的治理水平;据材料“波斯帝国加强了中亚与邻近地区的交流”得出有助于加强波斯帝国与中亚地区的长久联系;据材料“在推动人员流动的同时,物资也在中亚与帝国中心之间流通”得出促进了中亚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互动,推动了中亚社会经济的发展。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西亚和中亚。
措施:据材料“帝国派出总督、建立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暴力机器,镇压中亚人民的反抗”得出加强暴力机关的设置;据材料“将所住房屋全部让给东迁的阿拉伯人”得出向中亚大批移民;据材料“对农民和手工业者课以苛捐杂税和实物贡赋,并强迫他们无偿修筑桥梁、城墙及开挖渠道等”得出经济掠夺较为严重;据材料“阿拉伯哈里发要求中亚地区的民众信奉伊斯兰教,企图在此建立长久的统治”得出推行宗教迫害政策。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亚。
地位:结合所学,中亚地区地理位置独特,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据材料“波斯帝国加强了中亚与邻近地区的交流,为东西方之间大规模有组织的商业和文化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阿拉伯帝国的治理进一步加强了中亚在东西方贸易史上的地位,为丝绸之路交流创造了条件”并结合所学得出波斯帝国、亚历山大东征、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统治与治理,有助于亚欧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