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交流 练习
一、单选题
1.公元前4世纪末,罗马修建了由罗马南下通往重镇卡普亚(今意大利境内)的第一条大道——“阿庇亚大道”。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道已有372条之多,这些大道以罗马为起点,辐射向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对外扩张促进了交通发展 B.道路建设着眼于便利公民出行
C.交通发展维系了帝国稳定 D.经济联系的加强主导交通发展
2.下图所示为卢浮宫博物馆的馆藏品“纳拉姆辛胜利石碑”。图中高大威猛的形象是国王纳拉姆辛(前2291年~前2255年在位,阿卡德第四任统治者)本人的全身像。他戴上了两河流域艺术传统中神的形象所独有的牛角帽,在士兵及敌人之上,走上山去,走向太阳。该碑上的描绘反映了当时两河流域( )
A.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B.已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C.文化传承得到统治者重视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据文献记载,欧洲最早的成文法典是公元前7世纪后期雅典颁布的法典。法典对盗窃蔬菜、水果与杀人罪同罚,还明确定义了所谓的“懒惰罪”。它被刻在可以旋转的木板之上,凡是识字的雅典人都能在此进行查询。由此推知,雅典城邦此举旨在( )
A.完善司法制度 B.提高公民素养
C.革除落后习俗 D.缓和社会矛盾
4.古巴比伦时期,一份果园买卖契约中提到:“宁舒布尔乌辛(人名)买下整个果园,称出银子作为它的全部价钱。木杵被传递了,交易完成。……(在将来)宁舒布尔乌辛不得提出争议。他们以沙马什神、马尔杜克神和国王苏穆的名义起誓。(证人略)”。这表明,当时两河流域( )
A.社会成员经济地位平等 B.土地转让流于形式
C.国王干预商业契约制定 D.个人权利获得保障
5.对古巴比伦马里宫殿的考古发现“40英尺厚的宫墙围绕着庭院,300多间房子构成一个整体,其中有30英尺深的、沥青的、排列整齐的排水系统;它涵益大约150码×200码这么大的一片区域”。该发现可以实证古巴比伦( )
A.是西亚地区当时的政治中心 B.建筑艺术融合中西特色
C.建立了完备的官僚行政体系 D.君主已拥有较大的权威
6.公元前6世纪,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的某帝国( )
A.确立了封建专制统治 B.宣扬国王权力来自基督教
C.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D.建立了封建官僚体系
7.公元前5世纪前期,罗马经常和周边的伊达拉里亚人、高卢人、埃魁人、沃尔斯奇人等战争,罗马平民则利用外敌进攻的时候离开罗马,让贵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这种斗争方式被称为“撤离运动”。到公元前449年,平民开展了三次“撤离运动”。这一运动( )
A.体现出平民家国情怀淡薄 B.促使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
C.催生了罗马成文法的产生 D.加剧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8.古代地中海商业贸易圈的交汇点在西西里岛,希腊人、腓尼基人、罗马人接受和崇拜原住民的神祇,并与本民族神灵结合起来;原住民也受到希腊文化、布匿文化、罗马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这说明古代西西里岛地区( )
A.多元文化和谐互动共生 B.商业交流推动文化创新
C.因文化融汇而繁荣发展 D.人文精神影响宗教神话
9.《汉谟拉比法典》对于土地的转让、出租、抵押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如“田园房屋由自行买得则得以之遗赠其妻,亦得以抵偿债务”。这表明古巴比伦王国(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B.着力于强化国王的专制统治
C.承认并保护土地的私有产权 D.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0.对古希腊的历史研究发现,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雕刻与埃及雕刻风格几乎完全一致,希腊人把古埃及的测地学发展成了几何学,早期希腊的创世以及世代更替的神话可能受到了两河流域的神话影响,希腊对西亚的天文、历法、货币和计量单位的借用更为明显。这表明古代希腊( )
A.对区域文明交融做出突出贡献 B.逐渐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
C.注重以文化发展稳定城邦秩序 D.文化存在机械模仿的缺陷
11.古代印度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东亚和东南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选项中,对古代印度文明表述正确的有( )
①发明了“0~9”十个数字符号 ②诞生了《罗摩衍那》等史诗
③ 《三国史记》是其代表性史书 ④ 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玻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唐宋时期欧亚内陆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但印度洋通道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此相关的因素包括( )
①阿拉伯人迅速崛起 ②隋唐开凿大运河,经济区域向南拓展
③波斯和拜占庭垄断东方奢侈品贸易 ④欧洲与伊斯兰世界开展频繁的贸易往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世界文明史》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 )
A.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的充实 B.维系帝国统治,万民法的颁布
C.缓和阶级矛盾,法律不断制定 D.罗马帝国建立,开始依法治国
14.埃及考古学家称,在吉萨新墓群的随葬品中发现了原始的金属手术器械和一些死者在骨折后得到医治的痕迹,说明这些死者得到了很好的医疗待遇,而奴隶是不可能得到这种待遇的。通过对这些遗迹测算,共有大约2万名劳工参与建造金字塔。据此推知,古埃及( )
A.医疗技术上领先世界 B.金字塔建造者以自由民为主
C.拥有较高的建筑水平 D.修建金字塔的劳工待遇优厚
15.下图所示的石碑是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上部的浮雕,浮雕刻画了太阳神向汉谟拉比授予法典的场面。这可用来研究古巴比伦王国( )
A.君权神授的政治特征 B.完备的法律体系
C.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D.成熟的官僚制度
16.古埃及人对神的敬畏来源于原始社会对自然力的崇拜,埃及法老一向宣称自己就是太阳神(拉之神)的化身,后来又信仰阿蒙神便成为了阿蒙神的代言。王国的国王既是国家领导者也是国家最高级祭司。由此可知,古代埃及( )
A.融合了东西方文明 B.教会凌驾于王权之上
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初步具备了国家形态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古希腊,城镇是城邦的枢纽,周围环绕着各种形式的定居点,如乡村和郊野。举行宗教、政治和其他公共活动的建筑和场所成为凝聚城邦的公共空间,除此以外,公民在城区拥有的不动产和城外拥有的耕地成为城邦疆域构成的主要部分。山脊、谷地、河流等天然成为城邦之间的边界线,与之相对,城邦之间还会通过战争,仲裁及约定等多种方式确定各自的边界,还存在一些也有归属悬置或者总在变更的区域。古希腊公民虽不见得能画出边界线,却对边界有明确的意识,因为那是政治共同体的边界。在古风时代和古典时代,一些城邦除拥有自身的核心疆域外,还凭借自身实力和殖民开拓获得了比较特殊的疆域,这些疆域被称为“城外疆域”。
——摘编自张新刚《古希腊城邦疆域及其权力秩序》
材料二:平坦而富饶的平原为以农立国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中华文明主要围绕平原地带向四周渗透。中原王朝并不追求疆域的无限扩张,而是通过经济、文化辅助军事的方式,建立稳定的,区域性的差序疆域。直接控制的郡县地带属于正式的国家疆域,而间接控制的羁縻区则属于疆界的模糊地带,存在争议,至于藩属国,则不属于国家的正式疆域。由此,在亚洲尤其东亚地区,建立起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国际秩序。一部中国史,便是在“王者无外”的天下观念下,“差序疆域”内部不断整合,转化为“均质疆域”,而外部不断向外延伸和扩展的历史。正是在一波一波边疆内地化的潮流中,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逐渐形成。
——摘编自赵现海《中国古代疆域模式的历史特征及其根源——与西欧、阿拉伯、俄罗斯疆域模式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疆域形态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和中国疆域形态呈现差异的不同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疆域模式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18.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物,看法多元。
材料一 地方通常为专制主义笼罩,寒带形成强盛与自由之民族。自由散漫的割裂于各个角落的山地居民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原始民主制或者寡头制),大平原的人则要求让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君主制),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从决定作用逐渐下降到影响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影响作用变得越来越小,但其作用将是永远存在的,并且给人类文明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所以说虽然“地理决定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外因论,但并非没有兰毫道理和意义。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确定主题,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探讨评述。(要求:赞成、反对或提出另外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公元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公元5—6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日耳曼王国,除个别短暂“部分罗马化”外.绝大部分干净彻底地“去罗马化”。他们使整人西欧与罗马制度背道而驰,走入了长达1000年的封建社会。从哥特人的“二元政治”“族群分海到法兰克人的“封建采邑”“领主自治”。无一不导向独立分散的政治格局。
用种族、宗教、风俗、神话去划分世界.是西方文明的习惯。不以血统种族而以文化制摩论页之别,则是中华文明的传统。中国古代就形成了“华夷无间”的族类观念,是一种族群融合的“混一天下”,无论哪个族群都把“大一统”当成政治终极目标。这是包括五胡在内的众多非江游群能够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想基础。一部中华民族史是一部“天下精神”超越“族性自限”的历史,其中饱含着深沉的“命运共同体”情感。这些情感.是仅凭外来理论描述中国的人难以理解的。
——摘编自潘岳《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4—6世纪中国和罗马发展历程的趋向,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宏观历史认知?
(2)根据材料二分析6世纪中国、西欧不同历史走向的原因,该材料的研究有何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老具有绝对权力,他的意志就是法律。法老之下设宰相,宰相辅佐法老统摄财政、司法、军事、祭祀和水利等中央部门,这一职位常由太子或皇亲贵戚充任。地方上仍由州长统治,但这时的州长已由法老任命并对法老负责,他担负收税、征役和管理当地水利工程等各项责任。一切高官厚爵多由王室成员和贵族们把持,只有中下级官吏才任用平民。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材料二 与此同时,我已经听到你(巴比伦王)写给我关于她(你的女儿)的话,你说道:“现在,你(埃及王)寻求我的女儿作为你的妻子。但是我父亲(巴比伦先王)嫁给你的我姐姐已经在那里(埃及)与你在一起了。没人(在埃及)看见过她。现在,不知她是活着呢,还是死了呢 ”这是你在你的泥板中写给我(埃及王)的话。
——摘编自袁指挥《埃及法老对巴比伦王的驳斥——阿马尔第一号书信译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埃及的政治概况。
(2)根根材料二,概括古代埃及王国与古代巴比伦王国交往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历史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2世纪(罗马)。据材料可知,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2世纪,罗马修建道路数量逐渐增加,并以罗马为起点,辐射向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促进了交通发展,以便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因此A项正确。道路建设有利于便利公民出行,但着眼于加强帝国统治,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了道路建设的发展过程,并未强调其影响,排除C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主导交通发展的是政治因素而非经济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阿卡德王国(两河流域)。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纳拉姆辛穿戴神的形象,在士兵及敌人之上,走向太阳,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本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亚速帝国的征伐,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权利的集中程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统治者对文化传承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雅典颁布的法典对偷盗、懒惰等行为予以重罚,其主观动机在于构建和弘扬良好的社会秩序,与此同时,法律条文是对所有雅典人民颁布的,可以约束贵族的骄横,从而使社会矛盾得到缓和,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司法领域,排除A项;成文法的公布客观上有利于提升公民素质,但其目的并不在此,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有呈现成文法中的内容,无法判断革除落后习俗是否为立法的目的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巴比伦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表明当时两河流域注重契约的效力,一旦达成契约便不得提出争议,这有利于保障个人权利,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古巴比伦时期注重契约,材料信息未体现社会成员经济地位是否平等,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人们通过契约交易土地,“土地转让流于形式”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表明当时两河流域商业契约具有重要效力,未体现国王干预商业契约制定,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本题主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巴比伦(西亚)。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古巴比伦共带你城墙较高,区域较大,面积较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君主已拥有较大的权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与其他地区的比较,不能得出其是西亚地区的政治中心,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宫殿的建筑风格,不能得出融合中西特色,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官僚体系的叙述,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6世纪(波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6世纪,波斯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波斯帝国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C项正确;古代波斯帝国是奴隶制国家,排除A项;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排除B项;古代波斯帝国是奴隶制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5世纪(罗马)。根据材料“罗马平民则利用外敌进攻的时候离开罗马,让贵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这种斗争方式被称为‘撤离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撤离运动”是罗马平民与贵族进行斗争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维护平民利益与贵族实现法律上的平等,这催生了罗马成文法的产生,C项正确;本题主旨为“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平民家国情怀淡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发生在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发展的时期,“促使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B项;“撤离运动”后罗马对于法律进行了改革,调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加剧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地中海地区)。根据材料“希腊人、腓尼基人、罗马人接受和崇拜原住民的神祇,并与本民族神灵结合起来;原住民也受到希腊文化、布匿文化、罗马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西里岛,来此贸易的希腊人接受了原住民的神灵文化,而原住民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反映了多元文化和谐互动共生,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商业交流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材料体现文化的交融,没有体现出西西里岛的繁荣发展,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宗教神话,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巴比伦王国。据材料,《汉谟拉比法典》对土地的处分权进行了保护,体现出对于私有产权的保护与尊重,C项正确;在材料中无法得出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涉及是土地问题,无法体现着力于强化国王的专制统治,排除B项;材料与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希腊文明对埃及文明和西亚文明的借鉴,促进文明的发展,对区域文明交融做出突出贡献,A项正确;据材料内容无法推知其中心地位,并且在古代,希腊文明也没有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希腊对埃及文明和西亚文明的借鉴,没有信息反映希腊通过文化稳定城邦秩序,排除C项;据材料“希腊人把古埃及的测地学发展成了几何学”可知,希腊人对其他文化的学习并不是机械的模式,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所学可知,古代印度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数字“0”,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古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①②正确,A项正确;《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的史书;古代埃及人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玻璃,③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以后,阿拉伯人的迅速崛起已经对波斯和拜占庭的贸易产生重大影响,此时波斯和拜占庭未能垄断东方奢侈品贸易,故①正确③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开通大运河,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②正确;伊斯兰处于亚欧中间,大量东方商品进入伊斯兰与欧洲进行贸易往来,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依据材料“通过的法律,难住了最有学问的法律家”说明以前的法律不适用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是伴随着罗马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发展的,由公民法到万民法,法律条文不断充实,才出现了材料所述的情况,A项正确;B项无法体现材料中“颁布的法律多、法官被难住”的信息,排除B项;罗马制定法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版图的扩大,社会矛盾的增多,需要用法律来进行治理,而不仅仅是阶级矛盾,排除C项;古罗马实行君主专制,并未实行依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据材料“随葬品中发现了原始的金属手术器械和一些死者在骨折后得到医治的痕迹,说明这些死者得到了很好的医疗待遇,而奴隶是不可能得到这种待遇的”“通过对这些遗迹测算,共有大约2万名劳工参与建造金字塔”及所学知识可知,大量修建金字塔的劳工受到了奴隶不可能享受的医疗待遇,反映了金字塔建造者以自由民为主,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古埃及的医疗,没有涉及其他国家的医疗水平,不能得知其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金字塔的修建,但没有涉及金字塔所体现的建筑水平,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了修建金字塔受到了医疗待遇,没有涉及其他的待遇,不能反映待遇优厚,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西亚)。《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世界文明的重要遗产。浮雕显示的是汉谟拉比正在从太阳神的手中接过象征权力的权杖,展现了王权来自于神的授予,因此可以用来研究君权神授的政治特征,A项正确;一部法典无法研究法律体系的完备性,排除B项;通过浮雕神和王内容并不能看出社会秩序的等级性,排除C项;浮雕内容是关于王权来源的信息,并不能作为官僚制度发展程度的史料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古埃及人对神的敬畏来源于原始社会对自然力的崇拜”“法老——向宣称自己就是太阳神(拉之神)的化身,后来又信仰阿蒙神便成为了阿蒙神的代言”可知,在古代埃及中,王权是与神权相结合的,王权从来源到行使过程中,都要以神权之名,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古埃及文明借鉴融合东西方文明,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古代埃及的教会,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古希腊:由城镇和乡村构成;存在自然疆界、人为疆界和悬置地带;体现城邦的空间秩序和政治秩序;包含邦内疆域和城外疆域。
中国:有限扩张主义;差序疆域;模糊疆界。
(2)古希腊山岭沟壑,中国大河平原;古希腊工商业海外贸易兴盛,中国农耕文明繁荣;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发达,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古希腊推崇冒险、探索,中国崇尚“大一统”,爱好和平。
(3)维护大一统局面,拓展并巩固疆域;创造辉煌的农耕文明;铸牢民族共同体;促进中外文明互鉴,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凸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详解】(1)特征: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古希腊:根据材料“在古希腊,城镇是城邦的枢纽,周围环绕着各种形式的定居点,如乡村和郊野”可知,由城镇和乡村构成;根据材料“举行宗教、政治和其他公共活动的建筑和场所成为凝聚城邦的公共空间,除此以外,公民在城区拥有的不动产和城外拥有的耕地成为城邦疆域构成的主要部分。山脊、谷地、河流等天然成为城邦之间的边界线,与之相对,城邦之间还会通过战争,仲裁及约定等多种方式确定各自的边界,还存在一些也有归属悬置或者总在变更的区域”可知,存在自然疆界、人为疆界和悬置地带;根据材料“古希腊公民虽不见得能画出边界线,却对边界有明确的意识,因为那是政治共同体的边界”可知,体现城邦的空间秩序和政治秩序;根据材料“在古风时代和古典时代,一些城邦除拥有自身的核心疆域外,还凭借自身实力和殖民开拓获得了比较特殊的疆域,这些疆域被称为‘城外疆域’”可知,包含邦内疆域和城外疆域。中国:根据材料“平坦而富饶的平原为以农立国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中华文明主要围绕平原地带向四周渗透。中原王朝并不追求疆域的无限扩张,而是通过经济、文化辅助军事的方式,建立稳定的,区域性的差序疆域”可知,有限扩张主义;差序疆域;根据材料“直接控制的郡县地带属于正式的国家疆域,而间接控制的羁縻区则属于疆界的模糊地带,存在争议,至于藩属国,则不属于国家的正式疆域”可知,模糊疆界。
(2)不同原因:本题是背景类和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在古希腊,城镇是城邦的枢纽,周围环绕着各种形式的定居点,如乡村和郊野”“山脊、谷地、河流等天然成为城邦之间的边界线”“平坦而富饶的平原为以农立国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中华文明主要围绕平原地带向四周渗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山岭沟壑,中国大河平原;根据材料“举行宗教、政治和其他公共活动的建筑和场所成为凝聚城邦的公共空间”“古希腊公民虽不见得能画出边界线,却对边界有明确的意识,因为那是政治共同体的边界”“王者无外”“中原王朝并不追求疆域的无限扩张,而是通过经济、文化辅助军事的方式,建立稳定的,区域性的差序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发达,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根据材料“在古风时代和古典时代,一些城邦除拥有自身的核心疆域外,还凭借自身实力和殖民开拓获得了比较特殊的疆域”“中原王朝并不追求疆域的无限扩张,而是通过经济、文化辅助军事的方式,建立稳定的,区域性的差序疆域”“正是在一波一波边疆内地化的潮流中,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推崇冒险、探索,中国崇尚“大一统”,爱好和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工商业海外贸易兴盛,中国农耕文明繁荣。
(3)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平坦而富饶的平原为以农立国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中华文明主要围绕平原地带向四周渗透。中原王朝并不追求疆域的无限扩张,而是通过经济、文化辅助军事的方式,建立稳定的,区域性的差序疆域”可知,维护大一统局面,拓展并巩固疆域;根据材料“在亚洲尤其东亚地区,建立起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国际秩序。一部中国史,便是在‘王者无外’的天下观念下,‘差序疆域’内部不断整合,转化为‘均质疆域’,而外部不断向外延伸和扩展的历史”“正是在一波一波边疆内地化的潮流中,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逐渐形成”可知,铸牢民族共同体;促进中外文明互鉴,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凸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创造辉煌的农耕文明。
18.
论题:地理环境对早期人类文明有过重大影响。
论述:古希腊地区地理上多山少平原临海。多山少平原的地形使之难以形成庞大的农业人口聚居区,且彼此之间难以征服,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临海的环境使之拥有较为良好的交通条件,而发达的海外贸易不仅带动了希腊造船业等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也为希腊人的海外殖民活动提供了便利,使其能够在地中海区域广阔的殖民,最终形成了璀璨的古希腊文明。埃及早期文明的发展也深受尼罗河的影响。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不仅为古埃及的农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滋养了庞大的人口而形成帝国的基础,其泛滥的周期性规律还帮助埃及人发现了太阳历。尼罗河提供的便捷的交通条件不仅促成了埃及的统一、也为金字塔的建造提供的运输的便利。尼罗河边生长的白莎草提供了制造纸张的优质材料,也助推了埃及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总结: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受当地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结论探究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一“地方通常为专制主义笼罩,寒带形成强盛与自由之民族。”“大平原的人则要求让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君主制),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和材料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影响作用变得越来越小,但其作用将是永远存在的,并且给人类文明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可知,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不同的政治文明,可见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具有影响作用,可以此为论题展开阐述,可以古希腊文明、埃及文明等为例。结合所学,古希腊地区地理上多山少平原临海,多山少平原的地形使之难以形成庞大的农业人口聚居区,且彼此之间难以征服,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临海的环境使之拥有较为良好的交通条件,而发达的海外贸易不仅带动了希腊造船业等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也为希腊人的海外殖民活动提供了便利,使其能够在地中海区域广阔的殖民,最终形成了璀璨的古希腊文明。埃及早期文明的发展也深受尼罗河的影响。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不仅为古埃及的农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滋养了庞大的人口而形成帝国的基础,其泛滥的周期性规律还帮助埃及人发现了太阳历。尼罗河提供的便捷的交通条件不仅促成了埃及的统一、也为金字塔的建造提供的运输的便利。尼罗河边生长的白莎草提供了制造纸张的优质材料,也助推了埃及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主题,即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受当地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19.(1)相同趋向:都因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引发长期战乱(迁都),走向分裂。
不同趋向:中国再次统一;欧洲长期分裂割据(或小国林立)。
历史认知:历史发展的同一性与多样性。
(2)原因:西欧:对罗马文明缺乏认同(去罗马化);日耳曼人实行分治政策;族性自限的文明习惯。
中国: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汉化);大一统的政治传统;华夷无间和族群融合观念。
意义:形成整体史观;破除西方中心研究范式;树立命运共同体情感。(任答1点)
【详解】(1)趋向: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4—6世纪中国和罗马。相同趋向:根据材料“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南迁(317—420年)”“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可知,都因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引发长期战乱(迁都),走向分裂。不同趋向:根据材料“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可知,中国再次统一;欧洲长期分裂割据(或小国林立)。认知: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4—6世纪中国和罗马。结合4—6世纪中国和罗马发展历程的异同的史实得出历史发展的同一性与多元性。
(2)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6世纪中国、西欧。西欧:据材料二“日耳曼王国,除个别短暂‘部分罗马化’外,绝大部分干净彻底地‘去罗马化’”得出西欧对罗马文明缺乏认同(去罗马化);据材料二“独立分散的政治格局”得出日耳曼人实行分治政策;据材料二“种族、宗教、风俗、神话去划分世界”得出族性自限的文明习惯;中国:据材料二“不以血统种族而以文化制摩论页之别,则是中华文明的传统”得出中国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汉化);据材料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想基础”得出大一统的政治传统;据材料二“中国古代就形成了‘华夷无间’的族类观念,是一种族群融合的‘混一天下’,无论哪个族群都把‘大一统’当成政治终极目标”得出华夷无间和族群融合观念。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6世纪中国、西欧。据材料二“一部中华民族史是一部‘天下精神’超越‘族性自限’的历史”得出形成整体史观、破除西方中心研究范式;据材料二“‘命运共同体’情感”得出树立命运共同体情感。
20.(1)法老实行专制统治;埃及中央集权式官僚系统已初具规模;高官厚爵多由王室成员和贵族们允任;平民可担任中下级官吏。
(2)方式:通过联姻保持友好的外交关系。影响:有助于维护两国关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往来;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埃及时期(世界)。依据材料“法老具有绝对权力,他的意志就是法律”可得出如下结论:法老实行专制统治;依据材料“法老之下设宰相,宰相辅佐法老统摄财政、司法、军事、祭祀和水利等中央部门,这一职位常由太子或皇亲贵戚充任”“一切高官厚爵多由王室成员和贵族们把持”信息可得出如下结论:埃及中央集权式官僚系统已初具规模,高官厚爵多由王室成员和贵族们允任。依据材料“只有中下级官吏才任用平民”信息可得出如下结论:平民可担任中下级官吏。
(2)本体是hi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埃及和古巴比伦时期(世界)。依据材料“为什么不派一个能告诉你真话——你姐姐在这里平安生活——的可靠的人呢?这样,你就能信任那个进入(宫殿)看到她的房子、她与国王(具有友好)关系的人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通过联姻保持友好的外交关系。影响:依据上述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有助于维护两国关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往来;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点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交流 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