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5 CCADC 6-10 DCDBA 11-15 DAACB
16-20 CBBDC 21-25 DDCCA 26--30 ACCDC
31.(1)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确立了法家思想的独尊地位;而汉代的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2)举例:①宋代的商业革命:宋代商品经济获得发展,交易规模扩大,海外贸易繁荣,出现了一些工商业市镇。②科技革命: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在宋朝时期基本成熟,传播后推动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3)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农副产品商品化;工商业城市增多,发展繁荣;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白银货币化。
(4)对洋务派文化教育举措的看法:学习外国知识;侧重于军事方面的学习。
32、(1)特点:从受压制到受推崇,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兼容并蓄形成新儒学;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带有神学色彩;从批判时政到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任答3点)
对国家形态建构的作用: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交流融合;形成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促进文化认同即民族意识的形成。
(2)新特点:儒、佛、道三教并行;儒家思想一度式微,后期地位逐渐上升。
原因:政局动荡,战乱频繁,儒家伦理遭到破坏;宗教思想有助于精神寄托,佛、道思想盛行;宗教思想不利于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儒家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和稳定社会秩序。(任答3点)
(3)严复的认识:批判传统文化倡导的伦理纲常是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秩序的,不能体现自由、平等、民主。
我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民族意识,塑造民族性格,建立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意识、道德意识等对于今天的治国理政和建立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3、【答案】(1)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分析:都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中外反对势力力量过于强大;无法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无法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目的:为洋务运动培养翻译人才。
原因:风气未开,思想保守;顽固派势力的阻挠。
(3)示例:三个关键词:《四洲志》、《海国图志》、林则徐。
提炼主题:开眼看世界。西乡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
历史(第一---第六单元)
1. 在商朝内外服制下,王室与附属国属于同盟关系,二者未必有血缘联系;至西周,分封对象多为宗室子弟,或者以通过联姻形成的甥舅关系作为补充。西周国家治理制度的这一转变( )
A. 强调了同源同祖的宗法思想理念 B. 适应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C. 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D. 加强了周天子的集权统治
2. 春秋初期,管仲曾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至春秋战国之际,北方白狄族建立了中山国(今河北一带),其君主不仅崇尚“贵义重礼”“崇德尚道”的伦理观念,还仿照周王朝建立了一套礼乐制度,并严格遵循。这些史实可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凸显 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华夏认同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D.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3. 经历北周武帝灭佛后,隋文帝下诏“复立佛、天尊(道教)像”,并令“敢有毁坏偷盗佛及天尊像者,以不道论”,同时又多次下诏强调儒学的重要价值。由此可知,当时( )
A. 国家治理借助了多元文化 B. 佛教实现了中国化
C. 民间抵制佛道思想的传播 D. 儒学得到全面复兴
4. 在一夫一妇承担的租额方面,隋朝规定为粟三石。唐初,则变化为“每丁岁入租粟二石”,同时妇女不再作为纳租人口。这一税制变化( )
A. 提升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B. 是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C. 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D. 有利于促进国家人口的增长
5. 宋仁宗统治时期(1022~1063年),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九赡军,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反映出当时( )
A. 藩镇割据局面成为严重社会危害 B. 对外扩张战争频繁
C. “冗兵”给国家财政造成沉重负担 D. 国家军事实力强大
6. 金代女真社会某个最基本组织管理制度,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末期,由最初的周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据此可知,该管理制度是指( )
A. 郡国并行制 B. “四等人制” C. 南北面官制北坝 D. 猛安谋克制
7. 史书有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辽朝实施的这一官制( )
A. 旨在强化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 B. 加剧了各少数民族间的隔阂
C. 符合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求 D. 致使游牧民族实现了封建化
8. 儒家伦理的所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并不在于外在的事事物物,故而无需由外向内的穷格认识,而是在于人的内心,故而人若要发挥自己先天的善性,就要把自身内在的善性付诸道德实践,外化于心外的事情。做出上述论断的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9.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10.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别黑白而定一尊”
11. 雍正时期,奏折除中央的文武大臣外,各省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甚至经特许的道员、知府、个别知县以至通判等中下级官吏都可以上奏折,还规定同一部门和同一省区的官员彼此之间不许告知上奏及所得批示的情况。据此可知,奏折制度( )
A. 提升了政府官员的行政执行力 B. 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
C. 增强了中央决策过程的民主性 D. 有利于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12. 下表内容是清中期安徽县志中关于玉米种植的记载。由此可见,玉米种植的推广( )
名称 概况
绩溪县 乾隆年间,安庆人携苞芦入境租山垦种。
旌德县 嘉庆年间,种包芦者,都系福建、江西、浙江暨池州、安庆等府流民,租山赁种。
A. 伴随人口流动 B. 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C. 加剧土地兼并 D. 促使主粮发生变化
13. 王夫之以“公天下”为最高的政治价值标准,强调政治行政管理的公正性、合理性,提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恶有为天下王者自爱而制人,可以宰九州,建千祀者乎”。据此可知,王夫之( )
A.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B. 追求国家治理绝对公平
C. 对理学进行了全面批判 D. 主张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
14. 鸦片战争后,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姚莹则考察西南地区,并撰写《康纪行》,提出要加强“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这反映出当时( )
A. “中体西用”理念渐成社会主流 B. 传统华夷观念已得到扭转
C. 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的嬗变 D. 近代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15.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向美国、欧洲分批派遣总计二百余名留学生,他们学成归国后,主要投身于军事工业和近代海陆军,成为海军、船舶制造等领域的骨干力量。这表明洋务运动( )
A. 废除了科举制度 B. 加强了国防建设
C. 发展了民用工业 D. 实现了富国强兵
16. 下面是西方报刊于19世纪90年代刊登的一幅名为《文明的胜利》的漫画。该漫画描绘了张牙舞爪的小龙手拿来复枪、尾巴卷着鱼雷正与手持双管火枪的巨龙缠斗;而头戴橄榄枝的西方女神则背靠机关枪和大炮,“优雅地”隔岸观火。该漫画描绘的战争( )
A. 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B. 使清廷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C.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 标志清朝宗藩体制开始瓦解
17.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18.1852年,咸丰帝下令允许汉族地主举办团练。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逐渐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武装力量;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因配合湘军在苏、浙等地进攻太平天国亦声名显赫。这反映了当时( )
A.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 B.清朝统治危机加深
C.洋务运动的成就卓著 D.太平天国呈现颓势
19.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报纸上刊登的文章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激起国内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B.促使中国开始迈向近代化
C.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增强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20.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21.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22.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23.1895年,康有为创办上海强学会并发行《强学报》,该报以孔子生卒为纪年起始,第一期署日期为“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同列。康有为的做法意在( )
A.推动西方历法传播 B.批判君主专制
C.凸显改制的正统性 D.消弭满汉矛盾
24.1896年,梁启超在其著述中说: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守旧不变,为六大国执其权,分其地矣。梁启超此论意在( )
A.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B.揭露中国被瓜分的现实
C.推动维新变法的进行 D.抵制保守派的落后言论
25.当列强用铁路、电线等现代文明成果充当侵略中国的工具时,苦难中的民众只能从最熟悉的民俗传统和宗教信仰中寻求组织力量与精神支撑,不可避免地掺入“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带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因素。这场运动( )
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企图 B.具有反帝反封建色彩
C.引起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D.缘于列强的经济侵略
26.1912年初,法国驻华官员拉伯第指出:一旦共和建立,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共和的缔造者们一定会让袁世凯靠边站,不会让他在中国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 B.革命党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C.中华民国遵循三权分立原则 D.列强在华统治方式开始变化
27、孙中山把“平均地权”看作是他“社会革命”理论和经济思想的主要部分,他指出“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推行平均地权之法,当将此主义普及全国,方可无碍”。这说明孙中山( )
A.宣传均贫富的政治主张 B.已经走上苏俄革命的道路
C.重视民生防止贫富分化 D.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28.陈独秀不仅反对旧文学形式上的“雕琢”等毛病,而且着重地反对了“黑幕层张、垢污深积”的封建思想内容,他把文学革命当作“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材料说明“文学革命”( )
A.反对旧文学的形式 B.对传统文化彻底否定
C.将斗争矛头对准封建主义 D.目的在于彰显文学价值
29.有学者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传统士绅社会黏合剂功能被新权威阶层的社会腐蚀剂作用所代替,国家权力的延伸最终导致的结果竟然是整个乡村社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进一步地压榨和破产。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打击传统士绅势力迫在眉睫 B.开展农村土地革命提上日程
C.提高国民政府职能刻不容缓 D.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势在必行
30.“中华民国军政府”成立后,唐继尧拒绝就任军政府元帅。为此,孙中山提出护法军设立川、滇、黔三省靖国军总司令,由唐继尧担任总司令一职,并下令将四川及湘西中华革命党人组建的护法军改成靖国军。孙中山的这一举动( )
A.体现了革命党人的魄力和智慧 B.促成了西南军阀的精诚团结
C.预示了护法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D.维护了中华民国的宪政成果
31、材料一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洋务运动期间文化教育重要措施
时间 事件
咸丰十一年(1861年) 设立同文馆,是为中国新学的开始
同治二年(1863年) 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
同治四年 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十一年 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
光绪十一年 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所谓的宋代“革命”进行举例说明。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洋务派文化教育举措的看法。
32.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文化往往也成为政治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曾以政治手段强制推行思想文化上的统一,这种做法客观上对建构新的国族意识起到了不自觉的作用,但毕竟这种粗暴的做法无法长久。汉承秦制,在秦朝统一六国族属的基础上尽力开拓边疆,域内所需整合的对象更多。然殷鉴不远,自然不能重蹈覆辙,于是把关注点放在了文化的层面之上。要建立文化上的认同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借鉴周朝的礼乐制度。孔子以及儒家学者接续了历史文化传统,六经典籍作为三代损益的历史文化精神和信念的代表,是合理秩序和价值、信仰的源泉,天下大一统以及合理政治操作的理据亦源于此。以儒家为核心进行整合、建构新的国族意识理所当然。
——张宏斌《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儒教因素》
材料二 作为宗教,佛、道两教虽然具有使人们排遣精神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但是在遇到如何规范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和处理具体社会问题时,则又不能与儒学抗衡了。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其德治教化学说更是君主政治的修饰和补充。……儒学重入世,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倡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是佛、道两种宗教文化所不具备的。随着社会的不断稳定和统一趋势的形成,这种精神日益显得不可或缺。正因如此,儒学虽然式微,但仍能够生生不息,并在十六国北朝时学术地位不断上升。
——曹文柱《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结构的更新》
材料三 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则自由与不自由异耳。中国人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
——严复《论世变之亟》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作用。
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格局呈现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价值的认识。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7.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寻找通往伟大复兴光明道路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无限光明、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艰苦探索和抗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追梦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刘文《近现代中国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三
《四洲志》 《变法通议》 《海国图志》
江南制造总局 奕 张之洞
开平煤矿 《新学伪经考》 林则徐
《资政新篇》 李鸿章 《时务报》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展的运动,并简要分析为什么说这些运动都是失败的。
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同文馆的办学目的,并分析当时“招不到学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某个侧面,从表格中选出3个相关的关键词,并提炼出一个主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