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一 第一单元 政治体制-知识串讲
第一单元 政治体制
核心知识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 商朝
(1)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在中央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各类事务的官吏。
(2)特点:商王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神权与王权结合,神权色彩浓厚。
3. 西周
(1)分封制
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②内容
A.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异姓的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B.权利和义务:享受受封土地上统治权,服从周王政令。
(2)宗法制
①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3)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4)原始民主传统
①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②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意见,国人也可通过舆论响朝政。
③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5)春秋战国时期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①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瓦解;百家争鸣提供思想基础;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②表现: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1.背景:秦的统一。
2.内容
(1)皇帝制度
一切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的原则。
(2)三公九卿制
机构组成 三公 丞相:百官之长,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形同虚设,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又是最高监察官
九卿 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权力运作 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最后由皇帝裁断
(3)郡县制
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郡下设县或道,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
②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
③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4.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时间 中枢机构的变化 具体内容 影响
西汉 汉承秦制;汉武帝设立中朝 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被大大削弱
东汉 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隋唐 确立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于政事堂共同议政 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宋朝 设中书门下省,设枢密院、三司分割相权 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权力,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 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元朝 实行中书省制 总理全国政务 中枢权力再度集中
明朝 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明成祖建立内阁制 内阁大学士充当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清朝 清承明制;雍正帝设军机处 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中枢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 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时间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影响
西汉 汉承秦制,但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权力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东汉 东汉晚期,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州刺史拥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 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隋唐 ①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②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③唐中期以后,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朝 宋设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宋朝统治
元朝 实行行省制 有效地巩固元朝对全国统治
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朝廷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各省权力 地方分权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
清朝 清承明制;巡抚成为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1. 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①王权与神权结合,如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ト进行决策。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如西周时期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在分封制下受封者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独立性。
④家国同构。
2.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1)经济基础:自然基础具有很强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2)两大矛盾与发展趋势
①两大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②发展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总体特征:①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②从中央到地方主要官吏均由皇帝任免;③实行文化专制;④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4)总体评价: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具有双重性。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但专制易生暴政,在封建社会末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5)中国古代统治者防止地方割据、加强地方管理的方式:①分化事权,相互牵制;②进行适当的行政区划;③实行监察制度;④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权力或设置专门机构直接管理;⑤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
1.据典籍记载,如表是先秦时期被征服者向征服者承担义务的变化过程。这反映了( )
时间 义务的名称 义务的内容
商代以前 贡 藩属部落贡以方物
商代 助 强制代耕公田
周 彻 十一而税,天下通行
A.国家组织形式日渐紧密 B.铁器牛耕逐渐推广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D.宗法观念日益增强
2.封泥是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图为秦“右丞相印”封泥,在下列研究主题中,它最适合用来研究秦代
A.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 B.手工业经营发展水平
C.官僚政制的运作方式 D.地方职官体系的变迁
3.明时,分别以北京、南京为中心的北、南直隶并立;清顺治时期,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并分设左右布政使管辖南北,后成为安徽、江苏省;乾隆时期,加设江宁布政使。南直隶被一分为三。清政府如此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 B.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
C.缓解基层官员的冗余 D.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
4.下图为部分朝代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变化示意图,对该图理解有误的是( )
A.行政区划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B.地方最高级行政区划变化最大、最频繁
C.最基本一级的行政区划有极强的稳定性 D.较早设置的行政区划地位呈提升的趋势
5.下图是中国某个朝代政府架构变化的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唐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B.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
C.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 D.清雍正帝建立军机处
核心知识二: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 雅典——民主政治
(1)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公民积极参与国家管理。
权力机关及地位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 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议事会(常设最高行政机关) 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 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官员(各机构的成员) 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 任职时需要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
陪审法庭(主要司法机关) 抽签产生 审理大小案件(陪审员达6000人)
(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直接民主;公民主权;轮番执政;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3)雅典民主的评价
①积极:公民拥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提高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②局限:民主只被少数人享有,奴隶、外邦人、妇女、儿童被排除在外,是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容易形成多数人的暴政,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2. 斯巴达——寡头政治,少数人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本质上属于奴隶制政治
权力机构 产生方式或资格 主要职责
公民大会 全体男性成年公民 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国王 世袭继承 垄断军事统帅权
长老会 仅30人,终身任职 实际最高权力机关
监察官 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一年一任,一般不能连任 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
3.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1)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贵族共和制(建立在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基础上)
①国家权力机关
权力机关 产生方式 职责
执政官 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 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元老院 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 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公民大会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谈判,罗马最高权力机关,但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②特点:浓厚的贵族寡头制特征。
(2)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君主制(罗马不断扩张的结果)
①形成: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
②特征:君主集权,实行独裁统治。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1.中古西欧国家的概况
(1)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王国的基础上建立。
(2)发展:查理大帝建立法兰克王国,后国家陷入分裂形成后世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雏形。
(3)特征: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时有冲突。
2. 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典型代表
(1)法国——等级君主制
①背景:王权与教会冲突不断,教权阻碍王权强化。
②形成:14世纪初,召开由教士、贵族和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确立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
③影响: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相互合作,强化王权。
(2)英国的议会君主制
①《大宪章》的签署
A.背景: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
B.内容: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C.影响: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逐渐形成召开议会限制王权的传统);议会君主制形成。
3.中古西欧政治的特点
(1)前期:封君封臣制度;王权与教权长期并立,教权高于王权。
(2)后期:王权衰而复振,英国确立议会君主制、法国确立等级君主制。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历程
(1)确立:近代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发展成熟:19-20世纪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与成熟。
2.类型: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制共和制、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1)英君主立宪制
①基础: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②确立: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规定: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除;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
③内阁制度的形成
A.确立: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B.内容:国王“统而不治”,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2)美国联邦制共和制
①背景:1775年,北美发生独立战争;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
②确立: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最高法院。
(3)法国的议会制共和制
①背景:1870年建立第三共和国。
②确立:1875年制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3. 近代民主政治呈现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1)特点:继承古代政治的优良传统;实行分权制衡原则;代议制;完善法律,强调法治;民主范围逐渐扩大,民主制度逐步完善。
(2)发展趋势:从人治走向法治;从少数人走向多数人。
4.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评价
(1)积极: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2)局限: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的合法地位。
(3)发展: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归纳总结西方政治体制的演变
时间 演变 特点
古代 雅典:民主政治 含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但各城邦制度千差万别
斯巴达:寡头政治
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 具有贵族寡头特征
中世纪 法国:等级君主制 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王权与基督教长期并立
英国:议会君主制
近代 英国:君主立宪制 1689年《权利法案》奠定基础 君主“统而不治”,只是国家的象征;议会是国家权力的核心;责任内阁掌握行政大权
19世纪议会改革,标志民主制度形成
美国:总统共和制 1775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政党政治,互相牵制
法国:议会共和制 1792年第一共和国 议会是国家政治的中心,有立法权;内阁对参议院负责;总统及其内阁政府对议会负责
1870年第三共和国
1875年宪法通过,标志着议会制共和国确立
认识:人类民主发展的趋势是从直接民主走向间接民主,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
6.在古代雅典,尚未成年的男孩经常跟随自己的父亲参加各类宗教仪式、节日庆典,而且也被默许跟随大人旁听法庭的审判。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公民参政意识得到强化 B.司法审判体现民主原则
C.人文精神冲击宗教迷信 D.集体意识渗透社会生活
7.下表为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对罗马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分析。他意在说明罗马共和政体
君主政治 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由选举产生,任期为一年
贵族政治 元老院决定国家内外政策,通过法律
民主政治 公民大会具有选举权和立法权
A.有利于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B.调动了罗马公民积极参政的热情
C.体现了权力的相互配合与制衡 D.推动了法律完善以防范独裁统治
8.下图所示为一幅中古时期西欧的绘画作品,它描绘了当时的婚礼场面。当时人们结婚必须由教士主持,否则婚姻关系将得不到认可。这表明当时的教会( )
图 中古时期的婚礼
A.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B.强调仪式的重要性
C.改变了传统婚姻观念 D.干预世俗社会生活
9.下列漫画是对当今某国政治制度的生动描绘:一棵大树有三个树杈,其中一个树杈已被当前某个人所取代。漫画中所反映制度确立的法律文件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法国《人权宣言》
C.美国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10.1747年的英国,由上院贵族控制的下院议席有167个,占下院议席总数的30%。19世纪初,贵族对下院议员的控制达到顶点;1802年的英国大选中有226名候选人靠大贵族的赞助进入下院;5年后,此类议员增加到236名,相应比率增长到42.2%。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封建势力日益发展壮大 B.代议制民主制度尚待完善
C.工业革命推动政治民主化 D.贵族掌控着国家政治走向
核心知识三: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否定君主专制制度,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2)内容: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3)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3.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
(1)背景: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为各党派团体的建立创造了制度环境。
(2)政党政治历程
①国民党成立并在国会大选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②宋教仁被刺杀,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武装讨袁。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失败。
③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走向复辟。
4.袁世凯复辟帝制
(1)背景:袁世凯大权独揽;古德诺以及筹安会积极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
(2)过程及结果: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剧烈反对,被迫取消帝制。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中国进入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训政”和“宪政”
(1)背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北洋政府统治结束。
(2)开始: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
(3)内容:以党代政,党掌握实权,剥夺人民权利。
(4)实质: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5)结束: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进入“宪政”时期。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阶段 土地革命时期 全面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区域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解放区
制度 人民革命政权 抗日民主政权 人民民主政权
背景 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各地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战局发展变化,和解放区日益壮大
概况 召开中华苏维埃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宪法大纲,政权归人民所有,选举产生政府机构 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实行“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实践:建立东北等4个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理论:1949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主张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意义 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革命根据地成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定实践和理论基础
概念辨析
苏区:特指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
边区:特指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建立的以陕甘宁边区为全国敌后战场指挥中枢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解放区:是区别于“沦陷区”“国统区”的一种称呼,是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敌伪”统治和“国民党”统治下解放出来并建立人民政权的地区。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概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发展历程
①初步确立:1949年制定《共同纲领》,是当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起着临时宪法作用。
②正式建立:1954年宪法。
A.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B.核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C.意义: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③遭到破坏:1957年以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思想影响,“文革”十年。
④恢复完善:1982年宪法明确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特点:人民当家作主;民主集中制原则;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
(3)优越性: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动员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内容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②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发展: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确立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4)完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写入宪法,走上制度化轨道。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确定目标: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发展完善: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3)内容
①本质: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②坚持: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4)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理解近代中国宪政之路为何如此艰难,认识近代以来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如何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原因: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政党成立条件不成熟及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
(2)独特性:发展历程曲折、艰难,从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②从盲目学习西方国家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共和制;不是先有共和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现代政党,而是政党先于共和制出现并创造共和制;民主共和制具有中国基本特色。
(3)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关系。
11.据统计,1916-1928年,北洋政府的内阁变更了37次,改组了24次,有26人担任过总理,其中任期最长的17个月,最短的仅两天。这一现象造成的后果是( )
A.为军阀操控政府创造了条件 B.严重破坏了分权制衡机制
C.政府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贯彻 D.内阁的运行缺乏制度保障
12.1939年初,国民党制定“防制异党活动办法”,分别委任沦陷各省区党政军机构负责人,把他们及其武装力量遣回敌后。这一举措旨在( )
A.树立正面战场的领导地位 B.破坏统一战线
C.维护国民党一党专制局面 D.抑制党内斗争
13.1944年彦涵创作了版画《村选大会》,描绘了当时的村选场景。这一作品可以用来研究( )
A.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权建设 B.“三三制”原则的贯彻
C.基层民主建设的早期探索 D.农业合作社成立的场景
14.下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创作的中国画《一辈子第一回》,该画描绘了一位老妇人有生之年第一回拿到选民证时的激动心情。该作品旨在说明当时( )
A.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初创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C.广大农村妇女地位的提高 D.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
15.建国初期,政务院设工作部门34个,其中政治职能部门10个,占29%;经济职能部门15个,占44%。1954年,国务院设工作部门35个,其中政治职能部门类下降为23%,经济职能部门类上升为60%。1986年底,国务院设工作部门72个,其中政治职能部门不到10%,其他均为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管理部门。这说明( )
A.部门设置体现民主集中 B.社会发展影响政府职能
C.国家部门执政效率提高 D.政府部门日益精简精干
核心知识四: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1)背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变法以图富国强兵。
(2)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3)影响: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两晋南北朝——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建立和重新统一北方;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措施: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3)影响:巩固了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辽、西夏的威胁;范仲淹改革的经验教训。
(2)措施: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3)影响:变法初期取得显著成效;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终被废止。
4.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纷反抗斗争。
(2)措施:政治上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经济上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3)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1898年6-9月)
(1)背景: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2)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
(3)结果: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4)影响:冲击了封建制度;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2.清末新政(1901年开始)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措施: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政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3.中华民国政府(1912-1949)
(1)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教育等各个方面改革措施。
(2)影响: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以失败告终。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和各项民主改革。
②影响: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
①内容:毛泽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
②影响: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但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过程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②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③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④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⑤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2)内容: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3)影响: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整体认识
(1)中国古代改革:富国强兵、巩固统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
(2)中国近代改革: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和自强,走向近代化。
(3)中国现代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2.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改革者的策略和措施是否合理;改革者的个人品质;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是否有强有力的支持者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16.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以下户籍管理的组织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加强了地方统治
C.瓦解了宗法制度 D.扩大了统治区域
17.下表可用来说明,王安石变法( )
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 实行“均输法”
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 实行“青苗法”
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 实行“农田(水利)利害条约”
熙宁二年(1069年)十二月 实行“募役法”(即免役法)
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 实行“保甲法”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 实行“市易法”
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 颁布“方田均役法”“保马法”
A.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操之过急 B.主要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
C.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D.重视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18.维新变法期间,慈禧曾声言革新可以,但改元易服不行,特别是发辫等在满族具有符号象征意义。康有为等人却建言:“皇上身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这表明维新派( )
A.缺乏可靠社会基础 B.在改革中急于求成
C.受到顽固势力阻挠 D.意欲获得慈禧支持
19.下图是创作于1908年的漫画《立宪真相》,该漫画的主旨是( )
A.揭露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本质 B.呼吁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
C.讽刺统治者在政策上的摇摆不定 D.表现“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20.下图所示为“市场”一词在党的历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情况,其中该词在1993年出现频率较高的直接原因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先秦时期,被征服者由进贡演变为强制代耕公田再到统一征税,说明的是国家组织形式日渐紧密,A项正确;铁犁牛耕的使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在秦朝,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秦朝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因此秦“右丞相印”封泥可以用于研究秦代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故答案为A项;“右丞相印”封泥与手工业发展水平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秦朝设置丞相一职,不能反映具体运作方式,排除C项;丞相不属于地方职官,排除D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在明初是首都所在,后也是南方经济文化中心;清代对其改称、一分为三,旨在削弱其影响力,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中央集权,即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A项正确;行政区划调整未能体现地方官员职权变化,排除B项;增设行政区,地方基层官员同样需增加,可能会加剧基层官员的冗余,而不是缓解,排除C项;层级未变,南直隶被一分为三后,三地皆属省级行政区,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示意图展示,秦朝、汉末魏晋、宋朝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分别是郡、州、路,仔细观察示意图,可以看出郡、州、路在其随后的朝代时期里,地位都下降了,而不是呈提升趋势,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据示意图可看出行政区划不停的在变革,但整体来说仍在郡县制的概念范畴内,故行政区划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部分朝代地方最高级行政区划如郡、州、道、路、行省一直处于变化中,可见地方最高级行政区划变化最大、最频繁,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据示意图可看出最基本一级行政区划“县”确实有极强的稳定性,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由示意图可以看出“改制后”皇帝之下没有丞相,这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有关,显然这是明朝初期丞相制度废除后的情况,B项正确;A项不符题意,材料中改制后明显没有丞相,说明不是唐朝,排除A项;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之前丞相已经废除,材料明显改制后没有丞相,不符题意,排除C项;清雍正帝建立军机处之前已经没有丞相,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尚未成年的男孩经常跟随自己的父亲参加各类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可知,雅典的男孩会跟着父亲参与宗教仪式等集体活动,可见人民集体意识较强,反映了集体意识渗透社会生活,D项正确;尚未成年的男孩不是公民,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司法审判体现民主原则,而且只有材料后半部分提到了法庭的审判,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人文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共和国最高行政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职责明确,相互制约,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并且公民直接行驶国家权力的是古代雅典,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罗马共和国政体体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没有体现罗马公民参政热情高,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罗马共和国政体体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选项D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材料“当时人们结婚必须由教士主持,否则婚姻关系将得不到认可”体现的是以婚姻为例,教会对人民世俗生活的干涉,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教会对社会的干涉,与违背人文精神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教会对社会的干涉,非单纯强调仪式的重要性,排除B项;该做法与改变传统婚姻观念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大树有三个树杈,其中一个被某个人取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漫画反映的应该是美国的三权分立,其中一个树杈代表的是行政权,行政权掌握在美国总统手中,因此可以被某个人取代。而确立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法律文件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故选C,排除ABD。
10.B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的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F院中的贵族阶层所占比重较大,这反映出当时的新贵族尚未退出英国政治的中心。但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这一政治现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B项正确;此时的贵族阶层主要是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排除A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贵族所占比重大并不能说明贵族掌控着国家政治走向,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内阁更迭频繁,不利于政府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政府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贯彻,C项正确;军阀操控政府造成了内阁更迭频繁,而不是内阁更迭频繁给军阀操控政府创造条件,排除A项;内阁更迭频繁是因为军阀操控政府,并非分权制衡原则的破坏,排除B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有相应的法律提供制度保障,但在军阀操控政府的背景下并未真正实行,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材料“委任沦陷各省区党政军机构负责人,把他们及其武装力量遣回敌后”实际是要削弱中共的影响力,从而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局面,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正面战场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关破坏统一战线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是要抑制中国共产党的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图片可知,时间为1944年,为全面抗战时期,会议内容为村选大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民主建设上的探索,C项正确;材料时间为全面抗战时期,并非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三三制原则指的是各级参议会的组成上,材料内容为村选,排除B项;农业合作社成立的时间是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材料中1954年老妇人拿到选民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人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A项正确;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材料说明我国人民行使选举权,排除B项;该作品的主旨是说明人民行使选举权,不能体现农村妇女地位提高,排除C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时间不符,排除D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其中政治职能部门10个,占29%”、“其中政治职能部门类下降为23%”、“其中政治职能部门不到1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政治职能部门占比较高,改革开放后,政治职能部门占比下降,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加强,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发展要求不同,影响了政府职能,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集中,排除A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部门的精简,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时期,县以下设乡,乡以下设亭,亭以下设邮,邮以下设里,里以下设什,什以下设伍,这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中的户籍管理组织结构加强了地方统治,与激化了阶级矛盾、瓦解了宗法制度、扩大了统治区域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朝。据材料表格及结合所学可知,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等理财措施的颁布,体现了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C项正确;三年之内陆续颁布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一系列新法法令,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操之过急,但其并非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表格列举的新法措施体现了王安石变法主要目的在于富国强兵,而非侧重保护弱势群体,排除B项;表格不能说明王安石调整了社会经济结构,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维新变法期间中国。据材料可知,维新变法期间清朝实际掌权者慈禧曾声言革新可以,但改元易服不行,但是维新派康有为等人却建言皇帝先断发、易服,显然这会惹恼当权者慈禧,这说明维新派在改革中急于求成,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维新派缺乏可靠社会基础,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顽固派阻挠变法的活动,排除C项;材料中维新派的建议与慈禧的主张相冲突,意欲获得慈禧支持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根据材料“下图是创作于1908年的漫画《立宪真相》”及所学可知,漫画中官员一只船桨上写有“禁止开会”,另一只船桨上写有“催陈立宪意见”,体现出清政府一方面让官员给立宪提建议,一方面又禁止开会,揭露了清末新政假立宪真专制的本质,A项正确;“呼吁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不符合主旨,排除B项;“讽刺统治者在政策上的摇摆不定”不符合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3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市场”一词在1993年出现频率较高,C项正确;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属于对外开放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选必一第一单元政治体制 知识梳理+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