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私立新知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考试历史月考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汉代皇帝把自己当作民“父”,把百姓看作“子”民,以一家之长的身份,推行各种政策措施,同时强调百姓对“君父”要履行“忠孝”义务;朝廷在选拔官吏时,把“孝”作为重要的标准。这反映出汉代统治者( )
A.借助伦理加强社会治理 B.注重社会风气的整治
C.依靠宗族稳固统治秩序 D.重视官员的选拔管理
2.先秦以来的观念认为,华夏居于中原,是天下的主导,夷狄处于边缘,为华夏的从属。十六国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通常以“中国”“华夏”自居,将东晋斥为“南裔(夷)”。与此同时,南方政权通过礼制改革,逐步树立“建康”为天下中心的观念,修订了“中国”的地理坐标,以南朝为“中国”。这些现象有利于( )
A.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B.推动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奠定统一的社会心理基础 D.消除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
3.南宋孝宗时期,为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发行了一些地区性的纸币会子,如淮交、湖会等,但又反对没有准备金或准备金不足而盲目发行。1166年,孝宗“以会子之弊,出内库及南库银一百万收之”,次年“出内库银二百万两售于市,以钱易楮(纸币),焚弃之”,宋孝宗此举意在( )
A.增加财政收入 B.鼓励商业发展
C.加强中央集权 D.稳定纸币币值
4.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指出,“我们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但是两国政府都意识到,两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和平的利益要求我们从国际形势的全局、用长远的战略观点来看待两国关系”。这表明( )
A.中美关系改善的时机成熟 B.中国外交开始超越意识形态
C.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D.外交活动提升了中国影响力
5.在罗马帝国征服殖民地的过程中,大量行省城市兴起。到2世纪时,几乎每一个行省城市都有类似罗马的比较正规的市政组织、公认的法律、剧场、竞技场、圆形剧场、公共图书馆、辩论和演讲使用的讲堂等。这一现象( )
A.有利于罗马公民法产生 B.适应了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
C.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分裂 D.体现了罗马文化的不断扩展
6.1500—1600年,传统社会经济关系确立的日常生活的确定性被打碎,欧洲社会每个人都对未来感到不确定;政府普遍感到习惯性的财源已入不敷出了;大多数人断定,比以前更大的贪婪和更多的邪恶将会在世界上肆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价格革命的影响 B.宗教改革的进行
C.贫富差距的扩大 D.技术革命的发展
7.1918年春,列宁主张苏俄企业运用资本主义企业的口号——“遵守最严格的劳动纪律”来加强企业管理,并主张共产党人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管理经验。这表明苏俄( )
A.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亟待恢复社会经济
C.贯彻新经济政策的原则 D.寻求巩固工农联盟
8.首匿是汉律规定的一条罪名,指主谋藏匿罪人应处以重罚。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下诏, “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这反映出( )
A.西汉法律制度细致严密 B.休养生息政策得以恢复
C.儒家伦理影响刑罚处置 D.官僚贵族特权受到保护
9.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鉴于广东因制钱缺乏导致商民病乏,奏请自铸银元。清政府同意所请,其后湖北、福建等省纷纷效仿。1903年,朝廷认为,各省所用银钱式样各殊、平色不一,各省应停铸银元,由户部统一铸造。但各省未有关闭造币厂之意。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
A.银元成为法定统一货币 B.中央财政权力的式微
C.洋务运动缺乏统一领导 D.新政加剧了统治危机
10.东汉《四民月令》中“三月”条规定:“冬谷或尽,椹、麦未熟,乃顺阳布德,赈赡匮乏,务先九族,自亲者始。”这反映出当时( )
A.民间救济的出现 B.精耕细作的推广 C.基层治理的完善 D.宗法制度的延续
11.下表是关于番薯传入中国的不同史料记载。据此可以确定的事实是( )
史料 出处
漳人初得此种,虑人之多种之也。诒曰:食之多病。近年以来,其种遂胜。 《漳州府志》(1573年)
番薯,皮紫,味稍甘于薯芋,尤易蕃。郡本无此种,自万历甲午(1594 年)荒后,明年都御史金学曾抚闽,从外番丐种归,救民种植以当谷食,足采其腹,荒不为灾。 《福州府志》(1613年)
福州船出海陈振龙者往吕宋国觅番蓣种,挟小篮中而来……他谷皆贵,惟蓣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明)苏琰《朱锁疏》
A.官修方志史料价值高于私人撰述 B.番薯最早传入之地应为福建漳州
C.多种史料互证即可得知历史真相 D.番薯的功用在明末即已受到重视
12.有成员国指出,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将成员国分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两种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近2/3的成员都将自己定义为发展中国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国家的分类一直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这表明( )
A.世界贸易规则违背国际需要 B.经济全球化发展成就突出
C.国际经济秩序需要适时变革 D.霸权主义阻碍世界多极化
13.6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为恢复罗马帝国的荣耀派兵远征北非和意大利,但在542年被迫中途停止。这一变动发生的背景是( )
A.封君封臣权力的膨胀 B.意大利民族国家的兴起
C.阿拉伯帝国逐渐崛起 D.鼠疫造成帝国人口锐减
1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些阐述意在( )
A.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理念 B.推动世界改善治理体系
C.推动国人铸就民族精神 D.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5.东晋南朝时期,游牧民族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五谷杂粮与菜蔬进入了他们的生活,并吸收了汉族精细的加工方法,而汉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也得以改变,肉类食物的比重大大增加,加工方法也更多样。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北方汉族人口大量南迁 B.统治者汉化政策的推动
C.民族迁徙促进文化交融 D.经济发展南北差异消失
16.《日出·印象》是印象派大师莫奈的名作,其创作时间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甚至有人认为应该是日落。学者们动用了多种手段,通过莫奈所描绘的画面细节——太阳高度、浪高、开着的船闸、光线等,运用几何学、天体物理学、气象学知识,结合莫奈的创作视角和书信,以及气象、潮汐、港口记录等材料,综合对比,最终确定这幅画创作于1872年11月13日早上7点35分。该过程说明( )
A.多种材料的相互印证有利于得出真相 B.绘画作品可作为第一手资料研究历史
C.创作时间确认得益于档案材料的完备 D.绘画时间最终认定自然科学当居首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先秦时期就有“诗教”“乐教”的美育传统,从属于“礼教”。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引入西方理论的背景下,展开了对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建构,以期实现“立人”与“新民”。1906年王国维提倡“以审美拯救人性”,他认为美育应与“智、德、体”三育并重发展,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1912年蔡元培积极提倡“美育救国”,首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的方针;1917年针对“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和传教士鼓吹的“宗教救赎论”,他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拯救国民精神。20世纪初的美育思想以鲜明的实践品格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刘彦顺《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现代卷)
材料二 1986年,《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指出: “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这是近三十年后,美育重新回归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与此同时,艺术教育逐步走入正轨,中小学美育课时数明显增多。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本体性功能放在不可替代的位置,激发创造活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2020年,教育部发布《美育教育规划细则》正式确定美育课程纳入中小学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倡导美育的全面性和终身性。
——摘编自孙刚成《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的新中国美育政策演进及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学校美育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唐以下,社会日趋平等,贵族门第以次消灭。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一到宋代,社会真成平等,再没有贵族与大门第之存在了。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却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此后门第传统之遗存。故就宋代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罗马共和国扩张过程中,跟随贵族征战的平民并未得到任何土地,加之连年战争加重了平民负担,引起了平民的愤怒,罗马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罗马平民以集体撤离的方式逼罗马贵族作出让步,于公元前5世纪制定了《十二铜表法》,量刑定罪有法可依,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恩格斯对此指出:“这场平民的胜利,使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后完全融入国家中了。”
——摘编自黄文莲《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表现并分析宋代平民社会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古罗马“平民胜利”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沈阳虽然较早地迈入近代化行列,但它与中国大多数较发达城市一样,不是经过工业革命,而是伴随着外力的侵入而快速发展起来的。近代沈阳在日本殖民势力、中央政府、奉系军阀三者之间的博弈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板块式的城市空间形态。
近代沈阳城市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由军事、政治发展需求,带来的阶段性用地规模的扩张。 日本殖民者、晚清中央政府、奉系军阀和地方政府等多方主体在同一地区相互对抗,扩张势力,从而带动了沈阳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奠定了今天沈阳城以盛京古城、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张作霖时期扩建区、铁西工业区等为基础的板块式空间发展格局,并促使沈阳进入一个超常规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时期。
——摘编自孙鸿金《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
材料二 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沈阳具有“东方鲁尔”之称号和“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之美誉。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这一时段内,妥善接收城市并迅速恢复各项功能之后,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影响和推动下,沈阳城市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仅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工业城市和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而且对此后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李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沈阳城市形态的形成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现代史事(部分)
时间 史事
1492年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
16世纪初 马、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55年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80年 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17世纪初 英国殖民北美
约1700年 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90%
18世纪初 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新英格兰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之一
1750—1850年 美洲人口增长6倍
约1800年 运往新大陆的奴隶数量达到750万
1850—1859年 世界贸易额增加了80%
1900年左右 埃及的棉花种植造成200万农民失去土地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编制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历史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汉代的皇帝把自己当作民‘父’,把百姓看作‘子’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统治者强调"忠孝",同时把“孝"与选官用人相结合,通过伦理与政治的同构为汉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伦理支撑,A项正确;“注重社会风气的整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宗族,故排除C项;本题主旨为“汉代社会治理”,而“重视官员的选拔管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所述,十六国以来,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以中国(华夏)自居,着力建构本朝的中华王朝形象;南方政权也通过礼制改革,修订“中国”的地理坐标,以南朝为“中国”。很明显南北双方都认同“中国”,这种共同的“中国人”身份认同意识的形成,为南北重归一统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不会消除民族之间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宋孝宗虽推行地区性的纸币政策,但主张对会子的发行要有一定的限制和节度,反对盲目发行,因“会子之弊”用钱兑换纸币,这一限量发行的举措和谨慎的态度主要目的是稳定纸币币值,遏制通货膨胀的发生,D项正确;宋孝宗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纸币的币值,A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C项;宋孝宗推行纸币政策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求,材料未体现是为了“鼓励商业发展”,排除B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召开,国家发展战略做出巨大调整,实行改革开放。中美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改革开放事业的展开,C项正确;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排除A项;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差异,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外交活动提升了中国影响力”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欧洲)。材料体现的是罗马在扩张过程中将罗马城市建设复制到了其他被征服地区,体现了罗马文化的扩展,D项正确;此时是罗马帝国时期,公民法早已产生,排除A项;罗马帝国的政治体制不属于民主政治,排除B项;罗马帝国的分裂是因为帝国疆域过于庞大,统治出现问题,所以最终分而治之,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1600年(欧洲)。材料中“确定性被打破””“政府感到入不敷出”“更多的贪婪""更多的邪恶”等信息说明1500-1600间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与物价上涨,需要更多的金钱才能保证正常的开销有关,A项正确;宗教改革不会导致政府财政困难,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发生在多个阶层,所以与贫富差距无关,排除C项;技术革命发生于1765年以后,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俄)。材料中列宁主张苏俄企业运用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经验,加强企业管理,说明苏俄对经济恢复发展的迫切期望,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到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排除A项;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工人与农民阶级,与工农联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 “首匿”按汉律规定本来要处以重罚,但按照汉宣帝的诏令,亲属之间的“隐匿”却得到了免罪处罚的特殊对待,这反映出儒家伦理对刑罚的影响,C项正确;仅凭一条规定看不出“细致严密”,排除A项;休养生息政策是汉初实行的,在汉武帝时期被改变,之后一直没有恢复,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该规定用于平民还是贵族,看不出对贵族特权的保护,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7年和1903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中清政府被迫同意地方自行铸币,铸币地方化充实了地方经济力量,清末新政中地方政府不听从清廷统一货币的旨意,这反映出晚清政府中央财政权力的式微,B项正确;当时银元还未成为法定统一货币,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央财政权力的式微,“洋务运动缺乏统一领导”“新政加剧了统治危机”只是对材料信息的部分解读,排除C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地方大族主动赈赡匮乏族人,尤其是在易出现粮食用尽且椹、麦未熟的三月,所以三月往往是赈济贫困的时期,而布施的对象则是自己的族人,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已出现民间救济,A项正确;精耕细作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辛勤劳作和提高生产技术来增加产量,材料并没有涉及耕作技术,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对县及以下组织的调整,所以无法得出基层治理完善的结论,排除C项;宗法制度是指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漳人初得此种,虑人之多种之也。”“番薯,皮紫,味稍甘于薯芋,尤易蕃。”“福州船出海陈振龙者往吕宋国觅番蓣种”及所学可知,明末文献中关于番薯传入中国的方式、路径记载各异,但均已认识到番薯在荒年可用于果腹的特点,在闽地逐渐推广种植,D项正确;“官修方志史料价值高于私人撰述”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番薯最早传入之地是福建漳州的结论,排除B项;多种史料互证不一定能够得出历史真相,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材料“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将成员国分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两种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近2/3的成员都将自己定义为发展中国家”体现的是部分国家认为世界贸易组织对成员国的划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应该与时俱进,说明国际经济秩序需要适时变革,C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了国际需要,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成就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霸权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6世纪(拜占庭帝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世纪,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导致查士丁尼被迫停止对外的战争,D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排除A项;意大利民族国家兴起是在19世纪,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时间是7世纪,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体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的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与时俱进,同国情的结合,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同国情的结合,非传播传统文化理念和铸就民族精神,排除A、C项;材料与改善世界治理体系无关,排除B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游牧民族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五谷杂粮与菜蔬进入了他们的生活,并吸收了汉族精细的加工方法,而汉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也得以改变,肉类食物的比重大大增加,加工方法也更多样,体现了民族间的融合,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民族融合,而非北民南迁,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汉化政策信息,排除B项;经济发展南北差异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学者们动用了多种手段,通过莫奈所描绘的画面细节——太阳高度、浪高、开着的船闸、光线等,运用几何学、天体物理学、气象学知识,结合莫奈的创作视角和书信,以及气象、潮汐、港口记录等材料,综合对比,最终确定这幅画创作于1872年11月13日早上7点35分”可知,学者们动用了多种手段,通过对比多种材料,最终确定这幅画的创作时间,A项正确;题目中《日出·印象》为研究的对象,而非用于研究的材料,且绘画作品经过主观加工,应属第二手资料,排除B项;CD项只叙述了论证过程中的单一方面原因,过于片面,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D项。故选A项。
17.(1)特点:继承性与开创性的统一;明确美育的范畴,凸显美育的独立地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人文主义色彩;以实现人格健全、解放思想为目标;注重实践,服务于救亡图存的社会现实;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答出2点即可)影响:冲击封建思想,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促进民众思想启蒙,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促进教育改革,培养新式人才,有利于教育近代化;为当代的美育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由于时代局限,影响有限,难以实现美育救国的时代任务;(答出2点即可)
(2)趋势:学校美育课程增多;美育主体地位不断上升。原因:国家重视/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多;服务于美育强国战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高质量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答出2点即可)
18.(1)表现:从贵族社会到平民社会(门第观念淡化)。原因:门阀士族衰落;科举制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理学思想的影响。
(2)意义: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扩大和巩固了罗马的统治基础;增强了罗马的军事实力,推动了罗马对外扩张;限制罗马贵族特权,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权益;推动罗马法律从习惯法走向成文法。
19.(1)特点:伴随外力侵入逐步走向近代化;存在多股势力的博弈,逐步形成板块式的城市空间形态;带有明显的军事、政治发展需求,呈现阶段性扩张的特点。
(2)原因: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恢复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建国初期,基于国内外的现实状况,国家提出工业发展战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沈阳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在近代工业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重工业基地;沈阳具有突出的发展大规模工业的自然禀赋,具有地理环境、资源、交通优势等。
20.示例1:
论题: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随着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大大减少。同时,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等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欧亚的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鸡、牛、羊等禽畜传入美洲。物种交流改变了世界动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社会生活。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
总之,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封闭的状态,推动了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示例2:
论题: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
论述: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18世纪,法国的服装设计融入了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有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
总之,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各国文化随同其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示例3: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格局
示例4:新航路开辟促进近代商业贸易变化
示例5: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
示例6:殖民扩张推动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西省上饶市私立新知学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1月考试历史月考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