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中考历史原创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能够支撑这一论述的是( )
A. 周王实行分封制 B. 秦国的商鞅变法
C. 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2.如图中文字有汉字的结构与笔画。对此正确的分析是( )
A. 汉族人创制的文字 B. 体现了民族间的交融
C. 少数民族文化先进 D. 这些文字与汉字无关
3.下图是获优秀电视剧金天使奖《忽必烈传奇》的宣传海报。下列属于主人公真实历史功绩的是
A. 统一蒙古草原 B. 开辟从刘家港到直沽的海运
C. 建立蒙古国 D. 灭西夏、金、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
4.《鲁滨逊漂流记》开篇讲述了英国人鲁滨逊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又去非洲从事奴隶贸易,途中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上述情节反映了( )
A. 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B. 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
C. 近代西欧的殖民扩张 D. 近代亚洲的民族觉醒
5.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此书一问世,便迅速传播,销量居当时革命书刊的第一位。这说明( )
A. 改革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 B. 同盟会建立促进革命发展
C.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受到青睐 D. 孙中山的思想来源于邹容
6.民主与科学使当时的青年如获至宝,中国文化界也为之气象一新。孙中山先生赞叹这是“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德先生、赛先生成为中国此后10余年间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
A.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C. 有利于近代教育的发展 D. 促使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7.美国记者斯诺根据在延安采访所得到的资料,于1937年10月在美国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详细介绍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伟大精神,在西方引起轰动,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而广为流传。这反映出( )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初步形成 B. 国共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转变
C. 长征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 D. 长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
8.如表内容出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湖北工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它可以用来印证( )
工业产品 1936年 1949年 1952年
钢(万吨) 0.03 4.44
生铁(万吨) 1.4 0.3 2.61
发电量(亿度) 0.83 0.8 1.63
水泥(万吨) 3.4 2.29 25
A. 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 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C. 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D. 总路线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9.1964年10月16日,北京时间下午2点59分40秒,在新疆罗布泊的核试验基地,主操作员车云梯按下了牵动人心的按钮,现场指令:五、四、三、两、一,起爆!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下列符合该材料所表达的内容是(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神舟一号飞船升入太空
C.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D.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0.1978年至1988年间,中国农村每100户农民就有75户盖了新房,人均住房面积由8平方米增加到17平方米。促成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得到实施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11.“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汇,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与“这次远征”有关的人物是( )
A. 亚历山大 B. 查理一世 C. 彼得一世 D. 伯里克利
12.观察如图《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对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各级封建主都是国王的直接附庸
B. 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的方式向国王效忠
C. 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D. 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权利与义务的契约关系
13.随着教育的普及,科学的传播,以及劳动妇女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妇女重返社会的愿望就逐渐萌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大量男子参战,他们留下的工作只好由妇女去顶替,妇女在各行各业的表现使整个社会为之震惊。材料说明( )
A. 西方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B. 传统社会角色定位发生改变
C. 女性与男性的社会地位相同 D. 妇女完全脱离家庭走向社会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的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以上,当时美国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 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 B. 发挥劳动力优势,依赖国际援助
C. 加入“欧洲共同体”,走向联合自强道路 D. 进行社会化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15.“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 满足了欧洲人对金银的渴望 B. 促使欧洲各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C. 推动了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 D. 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分。
16.1931年,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判断:______
改正:______
17.世界上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是《权利法案》。
错误:______
改正:______
18.老将江南提督关天培率众抵抗,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挥旗督战。
错误:______
改正:______
19.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街上的人们庆祝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错误:______
理由: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材料二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和探索,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抗争的历史。
(1) 根据材料一,你认为材料中所说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战后分别和中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的条约?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自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主要史实。(写出两例)
(3)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近代中国人民屈辱的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2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唐之后,北方政治、军事运转仰赖南方经济。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成为中央政府施政的当然方针。而要有效的控制南方,就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将地方的权力尽可能地收归中央,以获得居重驭轻的效果。
——摘编自甘霖《变局》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经济格局在唐朝中期之后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的具体措施是?
材料二:景德元年九月,辽兵直趋黄河北的澶州,对宋都城开封形成严重威胁。辽在澶州初战不利,加之长驱深入有后顾之忧,双方开始了议和活动。此后双方停止战争,和平往来长达100多年之久,宋辽边境得以安定,双方的互市贸易日益扩大,双方生产都有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2) 材料二中双方的“议和”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二,这次议和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材料三: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宋元科技发展的原因。
(4) 宋元科技领先世界,请同学们任举两例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22.近代史上国共关系的演变,一定程度折射出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自辛亥革命以后,以迄于今,中国之情况不但无进步可言,且有江河日下之势。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急欲为全国人民求一生路者也。”
——摘编自《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材料二图表所示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材料三这次谈判是国共两党试图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的一次尝试,毫无疑问,历史为国共两党提供了一次和解的机遇。中共为了国内和平、民主、团结的实现而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大的让步;国民党凭借实力坚拒妥协,以免自己的特权地位受到损害。
——摘编自王朝光《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材料四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摘自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中国民众面临的斗争对象。
(2) 根据材料二中图文信息,概括国共两党关系发生的变化,以及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回答“这次谈判”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次会谈对中共产生的影响。
(4) 根据材料四,概括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具体方式,并简析国共两党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战”的内容符合“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故B项正确;西周的分封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不符合“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中“奖励耕战”的意义。
2.【答案】B
【解析】图中的文字是少数民族文字,是少数民族学习借鉴中原文化创造的,体现了民族间的交融。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有关忽必烈的史实。12世纪蒙古族部落首领铁木真,也就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AC都是成吉思汗的功绩。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亡西夏和金,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元世祖时令人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同,开辟了从长江口的刘家港经黄海、渤海到达直沽的海运航线,故属于忽必烈功绩的是B。经分析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4.【答案】C
【解析】由材料“英国人鲁滨逊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又去非洲从事奴隶贸易”可知,该情节体现了对美洲的殖民掠夺和三角贸易,反映了西方的殖民扩张,C项正确;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主要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强调的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排除A项;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近代亚洲的民族觉醒均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西方殖民掠夺的认知与理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西方殖民掠夺的认知与理解,考查了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反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对国人的影响,“改革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不符合题意,排除A。
B.1905年中国同盟会建立,时间不符,排除B。
C.据题干“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此书一问世,便迅速传播,销量居当时革命书刊的第一位。”可知,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逐渐被国人接受,故C正确。
D.孙中山的思想并不是来源于邹容,排除D。
6.【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据“中国文化界也为之气象一新”“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德先生、赛先生成为中国此后10余年间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可知,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B项正确。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项。
C.“近代教育的发展”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C项。
D.“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材料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共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转变无关,故排除AB。
由“《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详尽介绍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伟大精神,在西方引起轰动,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而广为流传”,看出长征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故C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长征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在西方引起轰动,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而广为流传。
本题考查对长征的评价,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适中。
8.【答案】B
【解析】A.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
B.题目中湖北工业发展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1936到1949年整体下降,1949到1952年数值均在上升,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采取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取得的成效,这印证了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历程,B项正确。
C.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是在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排除C项。
D.过渡时期总路线是1953年提出的,与题目所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熟记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相关知识。
9.【答案】A
【解析】A.据材料“1964年10月16日,北京时间下午2点59分40秒,在新疆罗布泊的核试验基地,主操作员车云梯按下了牵动人心的按钮,现场指令:五、四、三、两、一,起爆!”及所学可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A正确。
B.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30分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排除B。
C.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排除C。
D.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两弹一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C
【解析】从材料“1978年至1988年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1988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故C项正确;A项是1956年底,排除;BD项是1958年开始,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率军东征,他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最远到达印度河流域,从而建立起一个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的东征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逐渐渗入到希腊文化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汇,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与“这次远征”有关的人物是亚历山大,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亚历山大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流的新时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亚历山大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兴衰的相关知识。
12.【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的契约关系,故D正确;每个领主只能管辖自己的附庸,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排除A;小封建主向他的封君效忠,而不是向帝王效忠,农民是主要的劳动者,排除B;各阶层之间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但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图示信息,结合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分析。
本题考查中世纪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随着教育的普及,科学的传播,以及劳动妇女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妇女重返社会的愿望就逐渐萌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大量男子参战,他们留下的工作只好由妇女去顶替,妇女在各行各业的表现使整个社会为之震惊。材料说明传统社会角色定位发生改变。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ACD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工业化国家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工业化国家的变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A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的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以上,当时美国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BCD三项与美国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15.【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选:D。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知道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所以题干的表述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重点掌握九一八事变以及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九一八事变以及影响。
17.【答案】《权利法案》,《独立宣言》
【解析】据所学可知,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宣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是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件。马克思称赞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故题干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错误:《权利法案》;改正:《独立宣言》。
本题主要考查《独立宣言》,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独立宣言》的相关史实。
18.【答案】关天培,陈化成
【解析】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在虎门炮台战死;1842年,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率众抵抗,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挥旗督战,最后牺牲。
故答案为:
错误:关天培;改正:陈化成。
本题主要考查了鸦片战争中涌现的民族英雄,重点掌握陈化成的抗英事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鸦片战争中涌现的民族英雄。
19.【答案】庆祝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析】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答案为:
错误:庆祝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由: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题主要考查开国大典的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开国大典的意义。
20.【答案】【小题1】(1)依据材料一中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到1842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56年到1860年,英国法国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年到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56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战争后,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主要史实有: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战争时期,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壮烈殉国等。
(3)结合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人民屈辱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有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习,敢于创新,立志成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等。
故答案为:(1)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2)抗争史实: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壮烈殉国等。
(3)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习,敢于创新,立志成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等。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考查了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知识,解题关键是结合所学、分析史料、归纳认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的史实识记能力和语言归纳能力。
21.【答案】【小题1】变化: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措施:取消地方节度使的收税权,税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小题2】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积极影响:开启了宋辽双方长达百年的和平往来;促进了宋辽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各自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小题3】原因: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城市繁荣;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全国性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任意两条即可)
【小题4】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北宋末年,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任意两条即可)
【解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北宋政治、宋元科技。
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记经济重心南移、北宋政治、宋元科技相关知识。
22.【答案】【小题1】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列强。
【小题2】由内战走向联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日间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小题3】重庆谈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争取了许多民主权利,向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在政治上争取了主动。
【小题4】平等会谈,实现第三次合作;国共两次合作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两次分裂导致的两次内战,说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对象、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与变化原因、重庆谈判以及会谈对中共产生的影响、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具体方式、国共两党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对象、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与变化原因、重庆谈判以及会谈对中共产生的影响、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具体方式、国共两党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