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江西省九江市十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江西省九江市十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这是二里头都城布局考古中的一项重大突破。这说明当时( )
A 社会等级森严 B. 中央高度集权 C. 都城规划有序 D. 周朝文明发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可知,二里头都城这样严谨、清晰、规整的布局,显示当时有明确规划,当时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规划有序,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C项正确;材料有社会等级划分,但无法体现等级森严,A项排除;当时夏朝对地方的统治是间接统治,排除B项;二里头文明是夏文明,D项排除。故选C项。
2. 先秦时期的生产工具——钱、刀,在失去实用工具功能之时,通过铭铸“匕”“化”“釿”“刀”等价值单位,标明所代表的交换价值——面值,完成了第一次标准化,成为了最早的金属铸币。据此可知,当时货币( )
A. 部分源于生产工具 B. 逐渐实现统一 C. 质地已经发生改变 D. 形成途径多样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先秦时期的生产工具——钱、刀,在失去实用工具功能之时,通过铭铸‘匕’ ‘化’ ‘釿’ ‘刀’等价值单位,标明所代表的交换价值——面值”可知,原来一些青铜生产工具失去其生产的功能转化为货币符号,说明当时的部分货币源于生产工具,A项正确;货币实现统一是在秦国完成统一后,排除B项;当时货币质地仍是金属,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货币形成途径多样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3. 《梁书·何敬容传》记载:“陈吏部尚书姚察曰:‘魏正始及晋之中朝,时俗尚于玄虚,贵为放诞,尚书丞郎以上,簿领文案,不复经怀,皆成于令史。’”由材料可知南朝( )
A. 佛教十分盛行 B. 清谈之风渗透官场 C. 中朝制度瓦解 D. 监察制度比较完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尚书台的官员对行政文书漠不关心,官员崇尚清谈,这说明清谈之风渗透官场,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佛教的发展现状,排除A项;“中朝制度瓦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晋代尚书台是宰相行政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4. 燕乐是娱乐音乐, “燕乐”中的“燕”,有时候也可写成“宴乐”的“宴”。如表是隋唐时期的“燕乐”来源,此现象反映了( )
时期 燕乐
隋文帝时期 国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
隋炀帝时期 清乐 西凉 龟兹 天竺 康国 疏勒 安国
唐太宗时期 清乐 西凉 龟兹 天竺 康国 疏勒 安国
A. 音乐受异域文化影响 B. 隋唐的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
C. 唐朝疆域的十分辽阔 D. 少数民族加强中原文化学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从材料中“燕乐”的来源可以看出音乐受少数民族和周边邻国的影响,A项正确;题干体现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音乐对隋唐燕乐的影响,排除B、D项; “唐朝疆域的十分辽阔”只是材料中的局部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A项。
5. 明朝宰相机构废除后,丘浚《大学衍义补》记载:“今制,四品以上及在京堂上五品官,在外方面官,皆具职名,取自上裁。五品以下在外四品,非方面者,则先定期职任,然后奏闻。”这说明( )
A. 六部的权力有所扩大 B. 皇帝进一步擅权
C.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D. 科举制度的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从材料中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明朝废除宰相后,原来的宰相的权力部分属于皇帝,部分属于六部,特别是吏部,A项正确;材料中一部分权力归六部,“皇帝进一步擅权”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材料中不是说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科举选官,D项排除。故选A项。
6. 1905年,江南船坞从江南制造局分离出来,仿照商务办法,由专门修建清政府的轮船军舰而转变为中外兵轮商船的制造和维修,实行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务化方针,所得利润作为常年经费以资周转。这一转变( )
A. 导致企业所有制性质变化 B. 官督商办企业较为盛行
C. 顺应了商品市场经济规律 D. 彻底保障企业资金来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武帝(中国)。材料中只是江南制造总局的一个部门由军工转向民用性生产,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活力,C项正确;企业并没有私有化,只是经营方式有所改变,排除A项;经营方式只是部分改变,所以“官督商办企业较为盛行”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这一转变只能减轻企业的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
7. 如表为1929~1932年全国纱厂用棉分类占比(%),由如表可知( )
年份 中国棉 美棉 印度棉 埃及棉 其他
1929 68.25 13.66 17.99 0.04 0.06
1930 63.11 13.60 22.76 0.21 0.32
1931 49.67 26.43 23.29 0.43 0.18
1932 52.13 38.58 8.81 0.45 0.03
资料来源:朱仙舫《吾国纺织今后所需要原棉之质与量》,中国纺织学会编《纺织年刊》,1933年,第7页。
A. 中国成为外国列强原料产地 B. 外国大量对中国进行资本的输出
C. 中国棉纺织业开始独立发展 D. 棉纺织业与世界市场有一定联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29~1932年中国。根据材料“1929~1932年全国纱厂用棉分类占比(%)”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棉纺织企业进口了相当份额的棉花,说明棉纺织业与世界市场有一定联系,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棉花出口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中国成为外国列强原料产地的结论,排除A项;进口棉花不属于资本输出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棉纺织业进口棉花的信息,无法说明棉纺织业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排除C项。故选D项。
8. 在某一个革命时期,群众不断高呼“打倒段祺瑞卖国政府”“打倒一切帝国主义”“建设民众的武力”“拥护广东国民革命政府”“解散关税会议”的口号。这一个口号大约在哪个历史阶段( )
A. 抗日战争时期 B.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的初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打倒段祺瑞卖国政府”“打倒一切帝国主义”“拥护广东国民革命政府”等信息可知,这些口号大约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即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B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北洋军阀统治初期,社会相对稳定,此时还未出现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排除D项。故选B项。
9. 版画《投豆豆,选好人》描绘了边区民众用投豆法进行选举的场景;版画《马锡五调节婚姻诉讼》描绘了马锡五审判案件的场景;秧歌剧《兄妹开荒》、诗歌《春天,劳动在西北高原上》反映了边区大生产运动中轰轰烈烈的劳动场景;秧歌剧《夫妻识字》用通俗幽默的表现手法勾勒了刘二夫妇识字的情景。这些作品反映了( )
A. 人民解放战争时的土地改革 B. 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C. 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D. 国统区统一战线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投豆豆,选好人》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民众用投豆法进行选举的场景。《马锡五调节婚姻诉讼》描绘了马锡五审判案件的场景,马锡五曾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首创一套便利人民群众的审判制度,被称为“马锡五审判方式”。《春天,劳动在西北高原上》反映了边区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夫妻识字》反映了扫盲识字活动的情况。也即材料所述作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C项正确;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而非正面战场和国统区,排除B项、D项。故选C项。
10. 日内瓦会议也成了中国同西方主要大国接触的重要场合。20世纪50年代,西方大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政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限制同中国的往来,但是,在这个解决国际问题的场合上,西方大国不得不面对这个他们在外交上还没有承认的国家。由此可知,这次会议( )
A. 标志着新中国走上国际舞台 B. 意味中国全国突破西方封锁
C. 使得西方承认新中国合法性 D. 解决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和世界。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A项正确;日内瓦会议并没有使中国全面突破西方封锁,排除B项;据材料“外交上还没有承认的国家”可知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并没有承认新中国,排除C项;当时朝鲜问题并没有解决,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在托勒密统治的埃及,希腊人的口语中逐渐夹杂进了埃及土语,许多人也因与埃及人通婚而被同化了,即便是希腊人引以为自豪的哲学也不免打上了东方文化的印记。这一现象( )
A. 体现了希腊化的影响 B. 加快了希腊文化的衰退
C. 说明了希腊文化落后 D. 丰富了古希腊文明内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希腊和古代埃及。托勒密统治埃及时期,希腊文化,包括语言、哲学等受到埃及文化的影响,丰富了古希腊文明内涵,D项正确;希腊化主要说的是希腊文化对其他地区的影响,而材料所述为希腊文化受其他地区的影响,排除A项;吸收东方文化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而非衰退,排除B项;希腊文化并不落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据记载,当法王查理三世最终决定将塞纳河口一带的地方封赐给早已盘踞该地的北欧海盗首领罗洛之时,依照礼节,罗洛本应向法王行臣服礼,但后者认为该仪式有损尊荣,因而拒绝执行,让自己的一位武士替他行臣服礼。这一现象间接说明( )
A. 国王权力有待加强 B. 封君封臣等级森严
C. 封臣没有臣服义务 D. 当时地方割据严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封臣力量强大,不愿遵守义务,间接说明王权比较弱,需要加强,A项正确;从材料中可知封君封臣制度并不严格,排除B项;在西欧的封建制度下,封臣有臣服义务,排除C项;仅从一个事件无法体现当时地方割据严重,排除D项。故选A项。
13. 有学者指出:无论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的行星定律、伽利略的运动定律、牛顿的力学体系,还是培根和笛卡尔的科学方法论,都促使人们开始理智地看待古代权威,从对古代权威的反思发展到对古代权威进行理智地批判。其意在说明,近代科学革命( )
A. 推翻了教会的神圣地位 B. 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C. 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D. 加快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中的近代科学“促使人们开始理智地看待古代权威”“对古代权威进行理智地批判”可知,近代科学革命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B项正确;“推翻了”说法夸大,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科学革命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没有“促进启蒙运动兴起”“加快资本主义发展”相关信息,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14. 拉丁美洲并未与启蒙运动绝缘,殖民地末期的拉美不仅存在接受启蒙思想的渠道与机制,还以另一种方式——追求科学知识开展启蒙运动。独立运动前后更是处处映射着启蒙思想的光辉。这说明( )
A. 启蒙运动深刻影响拉美独立 B. 拉美受启蒙影响建立了民主国家
C.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比较彻底 D. 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发展较为迅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拉丁美洲)。根据材料“拉丁美洲并未与启蒙运动绝缘,……独立运动前后更是处处映射着启蒙思想的光辉。”及所学可知,拉美独立运动时期,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拉美独立后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并未建立起民主国家,排除B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后仍受到美国的政治渗透和经济侵略,并不彻底,排除C项;此时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并不是迅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5. 据《陈云年谱(下卷)》记载,1973年,陈云同志多次与对外贸易部负责人等座谈,指出,“今后,货币大概不会再同金子联系在一起了,每盎司黄金三十五美元的时代已经过去”,“黄金价格还是要涨,但银行认为利息损失大,不合算。买进黄金后,如果需要付款,还可以卖出去。这不是倒卖,而是为了支付”。这表明( )
A. 中央密切关注金融安全 B. 美元不世界主要货币
C. 世界流行固定汇率制度 D. 世界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题意可知,材料说明,中央面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可能导致的影响中国经济和出口,果断采取金融政策,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A项正确;当时美国仍是世界的主要货币,排除B项;美元不再与黄金实行固定的汇率,所以实行的是流动的汇率制度,排除C项;当时国际金融体系仍需要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16. 一些跨国家的区域性经济集团组织和国际性组织应运产生,如欧洲共同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西非经济共同体等。这反映( )
A. 世界统一大市场正在形成 B. 不同地区经济差距在拉大
C.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D. 地区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世界。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属于区域性经济集团组织,加强了区域内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地区经济一体化,D项正确;区域性经济集团组织主要影响区域内国家,而非全球,相比之下“地区经济一体化”比“世界统一大市场”“经济全球化”更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材料主旨是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无法体现不同地区差距拉大,排除B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汪遵的《汴河》诗:“隋皇意欲泛龙舟,千里昆仑水别流。还待春风锦帆暖,柳阴相送到迷楼。”
史料二 李敬方的《汴河直进船》诗:“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史料三 唐代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
贯通东西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自西北方向的河南永城进入淮北市往东南经过铁佛、百善、四铺三个乡镇流入宿州,全长41.5公里,沿线发现各类文化遗产点20多处。其中柳孜运河遗址、百善运河遗址河堤剖面、五铺大寺庙遗址、唐宋时期村庄聚落、宗教场所遗址、古战场遗址及古墓葬等,这些珍贵的运河文化遗产如珍珠般镶嵌在运河岸边的村镇田野中,丰富了淮北市境内隋唐大运河的内涵和申遗的价值比重。
——摘自郭云修《情系大运河——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前前后后》
(1)简析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修筑大运河的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答案】17. 简析:史料一否定修建大运河,理由是主要为了皇帝的游玩;第二则史料也是否定修建大运河,理由是搜刮东南的财富:第三则史料全面评价修筑大运河作用,一方面肯定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否定隋皇游玩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的负担。
18. 理由: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建筑,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较早的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历史悠久,它促进中原文化与南文化相融合;申遗有利于更好保护运河及其附近文化遗产;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古代文明,增强文化自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中国。简析:据材料“隋皇意欲泛龙舟”可知史料一否定修建大运河,理由是主要为了皇帝的游玩;据材料“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可知第二则史料也是否定修建大运河,理由是搜刮东南的财富: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第三则史料全面评价修筑大运河作用,一方面肯定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否定隋皇游玩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的负担。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理由:可以从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申遗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分析。据材料“沿线发现各类文化遗产点20多处。……这些珍贵的运河文化遗产……丰富了淮北市境内隋唐大运河的内涵和申遗的价值比重”可得出申遗有利于更好保护运河及其附近文化遗产。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建筑,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较早的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历史悠久,它促进中原文化与南文化相融合;申遗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古代文明,增强文化自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7年1月4日到2月5日,毛泽东为了对土豪劣绅和党内对农民运动的责难进行回应,证明农民运动的革命性和重要性,他毅然决然地回到湖南进行实地考察,并且将调查结果写成书稿,上报中央,顺利完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一伟大著作。毛泽东在真正到湖南土地上进行一番调查后,发现农民运动并不像他们口中所说的那样会对国民革命造成破坏,反而为反对封建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民运动已经势如破竹,形成一股巨大革命力量,他们打土豪、斗地主,与一切束缚他们、压迫他们、奴役他们的势力作斗争,展现出了极大的解放决心。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队伍,农民运动坚决不能被打击,而应该被利用起来,反而支持农民运动与否成为检验革命队伍的标准了。
——摘自向阳《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看毛泽东初期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从材料中提炼《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意义。
【答案】主要观点:肯定农民运动的重要作用;指出农民是革命的依靠力量,他们坚决同封建势力作斗争;主张利用农民运动,检验革命队伍。
意义: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倡导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为后来寻求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提供了条件;促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毛泽东在真正到湖南土地上进行一番调查后,发现农民运动并不像他们口中所说的那样会对国民革命造成破坏,反而为反对封建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可知,肯定农民运动的重要作用;根据材料“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队伍,农民运动坚决不能被打击,而应该被利用起来,反而支持农民运动与否成为检验革命队伍的标准了。”可知,指出农民是革命的依靠力量,他们坚决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并且主张利用农民运动,检验革命队伍。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毛泽东为了对土豪劣绅和党内对农民运动的责难进行回应,证明农民运动的革命性和重要性,他毅然决然地回到湖南进行实地考察,并且将调查结果写成书稿,上报中央,顺利完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一伟大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根据材料“农民运动已经势如破竹,形成一股巨大革命力量,他们打土豪、斗地主,与一切束缚他们、压迫他们、奴役他们的势力作斗争,展现出了极大的解放决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为后来寻求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提供了条件;根据材料“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队伍,农民运动坚决不能被打击,而应该被利用起来,反而支持农民运动与否成为检验革命队伍的标准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倡导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且促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早期的航海家,曾记述印第安人种植玉米的情景。春天,他们砍去树木,松平土地,每隔三英尺挖一穴,把玉米籽粒放在穴里。当成千上万条的青鱼和鲱鱼游到河溪上游产卵的时候,印第安人捕鱼肥田。他们曾比较用鱼肥田比未放鱼的玉米,其产量要高出三倍多。
——摘自佟屏亚《印第安人的贡献》
史料二 在墨西哥普埃布拉州巨猫洞最低层发掘出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7000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蝙蝠洞发掘出的王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600年;在秘鲁中部墓穴中发掘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000年。这就把玉米的最早被驯化的地区缩小到从英国南部经墨西哥直至秘鲁、智利沿安第斯山的狭长地区。
——摘自汤丽清《种子漫谈》
史料三 在印第安人的心目中,玉米是一种庄严的形象,人们崇敬地把玉米植株和果穗的图象绘画在庙宇上,塑造在神像上,编织在衣物上,镶嵌在陶器上。很多印第安部落都以玉米命名、称为“玉米族”或“青玉米族”,并以此尊称自己的酋长。
——摘自汤丽清《种子漫谈》
材料二 法国人最早种植玉米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公元十五世纪。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不太久的时候,美洲印第安人选择培育的玉米就引进到欧洲。法国驻葡萄牙的一位外交官员把玉米做为珍品奉献给法王路易十六,受到王后的赞赏。玉米以它那翡翠碧绿的茎叶、璀灿绚丽的顶花和硕大丰满的果穗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最初被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在皇宫贵族的庭院里。公元十六世纪中期,欧洲各地遇到亘古未有的连年饥荒,玉米良好的食用价值立即被人们发现,并迅速在法国,也在欧洲很多地方作为粮食作物广泛传播开来。
——摘自张岳华《玉米史话》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玉米种植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分别作出对相关史实的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玉米传入法国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史料一是航海家回忆录,目睹印第安人种植玉米方式,是历史见证,为研究印第安人种植提供宝贵资料;史料二是通考古文物,说明印第安人较早种植,是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研究价值;史料三从印第安人的社会习俗,说明印第安人种植玉米历史悠久,对于研究印第安人玉米种植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
(2)〖示例〗论题:玉米种植在欧洲拓展。
阐述: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玉米引进到欧洲,作为观赏植物,后来变成粮食作物,其种植的推广,丰富了欧洲的物种,提高了粮食产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欧洲的人口的增长,加强了欧美之间的联系,使世界经济联系时进步加强。
结论:殖民扩张带来玉米在欧洲种植推广,这种推广促进了文明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一“史料一:早期的航海家,曾记述印第安人种植玉米的情景。春天,他们砍去树木,松平土地,每隔三英尺挖一穴,把玉米籽粒放在穴里。当成千上万条的青鱼和鲱鱼游到河溪上游产卵的时候,印第安人捕鱼肥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一是航海家回忆录,其目睹印第安人种植玉米方式,是历史见证,为研究印第安人种植提供宝贵资料;根据材料一“史料二: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蝙蝠洞发掘出的王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600年;在秘鲁中部墓穴中发掘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0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二是通考古文物,说明印第安人较早种植,是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研究价值”;根据材料一“史料三:在印第安人的心目中,玉米是一种庄严的形象,人们崇敬地把玉米植株和果穗的图象绘画在庙宇上,塑造在神像上,编织在衣物上,镶嵌在陶器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三从印第安人的社会习俗,说明印第安人种植玉米历史悠久,对于研究印第安人玉米种植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题干“围绕玉米传入法国提炼一个论题”与材料二“法国人最早种植玉米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公元十五世纪。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不太久的时候,美洲印第安人选择培育的玉米就引进到欧洲。法国驻葡萄牙的一位外交官员把玉米做为珍品奉献给法王路易十六,受到王后的赞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论题为:玉米种植在欧洲拓展。
其次,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信息进行说明。根据材料二“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不太久的时候,美洲印第安人选择培育的玉米就引进到欧洲。”与“玉米以它那翡翠碧绿的茎叶、璀灿绚丽的顶花和硕大丰满的果穗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最初被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在皇宫贵族的庭院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玉米引进到欧洲,作为观赏植物,后来变成粮食作物;根据材料二“公元十六世纪中期,欧洲各地遇到亘古未有的连年饥荒,玉米良好的食用价值立即被人们发现,并迅速在法国,也在欧洲很多地方作为粮食作物广泛传播开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种植的推广,丰富了欧洲的物种,提高了粮食产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欧洲的人口的增长,加强了欧美之间的联系,使世界经济联系时进步加强。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其结论为:殖民扩张带来玉米在欧洲种植推广,这种推广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2024届江西省九江市十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这是二里头都城布局考古中的一项重大突破。这说明当时( )
A. 社会等级森严 B. 中央高度集权 C. 都城规划有序 D. 周朝文明发达
2. 先秦时期的生产工具——钱、刀,在失去实用工具功能之时,通过铭铸“匕”“化”“釿”“刀”等价值单位,标明所代表的交换价值——面值,完成了第一次标准化,成为了最早的金属铸币。据此可知,当时货币( )
A. 部分源于生产工具 B. 逐渐实现统一 C. 质地已经发生改变 D. 形成途径多样
3. 《梁书·何敬容传》记载:“陈吏部尚书姚察曰:‘魏正始及晋之中朝,时俗尚于玄虚,贵为放诞,尚书丞郎以上,簿领文案,不复经怀,皆成于令史。’”由材料可知南朝( )
A. 佛教十分盛行 B. 清谈之风渗透官场 C. 中朝制度瓦解 D. 监察制度比较完备
4. 燕乐是娱乐音乐, “燕乐”中的“燕”,有时候也可写成“宴乐”的“宴”。如表是隋唐时期的“燕乐”来源,此现象反映了( )
时期 燕乐
隋文帝时期 国伎 清商伎 高丽伎 天竺伎 安国伎 龟兹伎 文康伎
隋炀帝时期 清乐 西凉 龟兹 天竺 康国 疏勒 安国
唐太宗时期 清乐 西凉 龟兹 天竺 康国 疏勒 安国
A. 音乐受异域文化影响 B. 隋唐的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
C. 唐朝疆域十分辽阔 D. 少数民族加强中原文化学习
5. 明朝宰相机构废除后,丘浚《大学衍义补》记载:“今制,四品以上及在京堂上五品官,在外方面官,皆具职名,取自上裁。五品以下在外四品,非方面者,则先定期职任,然后奏闻。”这说明( )
A. 六部的权力有所扩大 B. 皇帝进一步擅权
C.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D. 科举制度的完善
6. 1905年,江南船坞从江南制造局分离出来,仿照商务办法,由专门修建清政府的轮船军舰而转变为中外兵轮商船的制造和维修,实行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务化方针,所得利润作为常年经费以资周转。这一转变( )
A. 导致企业所有制性质变化 B. 官督商办企业较盛行
C. 顺应了商品市场经济规律 D. 彻底保障企业资金来源
7. 如表为1929~1932年全国纱厂用棉分类占比(%),由如表可知( )
年份 中国棉 美棉 印度棉 埃及棉 其他
1929 68.25 13.66 17.99 0.04 0.06
1930 63.11 13.60 22.76 0.21 0.32
1931 49.67 26.43 23.29 0.43 0.18
1932 52.13 38.58 8.81 0.45 0.03
资料来源:朱仙舫《吾国纺织今后所需要原棉之质与量》,中国纺织学会编《纺织年刊》,1933年,第7页。
A. 中国成为外国列强原料产地 B. 外国大量对中国进行资本的输出
C 中国棉纺织业开始独立发展 D. 棉纺织业与世界市场有一定联系
8. 在某一个革命时期,群众不断高呼“打倒段祺瑞卖国政府”“打倒一切帝国主义”“建设民众武力”“拥护广东国民革命政府”“解散关税会议”的口号。这一个口号大约在哪个历史阶段( )
A. 抗日战争时期 B.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的初期
9. 版画《投豆豆,选好人》描绘了边区民众用投豆法进行选举的场景;版画《马锡五调节婚姻诉讼》描绘了马锡五审判案件的场景;秧歌剧《兄妹开荒》、诗歌《春天,劳动在西北高原上》反映了边区大生产运动中轰轰烈烈的劳动场景;秧歌剧《夫妻识字》用通俗幽默的表现手法勾勒了刘二夫妇识字的情景。这些作品反映了( )
A. 人民解放战争时的土地改革 B. 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C. 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D. 国统区统一战线的发展
10. 日内瓦会议也成了中国同西方主要大国接触的重要场合。20世纪50年代,西方大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政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限制同中国的往来,但是,在这个解决国际问题的场合上,西方大国不得不面对这个他们在外交上还没有承认的国家。由此可知,这次会议( )
A. 标志着新中国走上国际舞台 B. 意味中国全国突破西方封锁
C. 使得西方承认新中国合法性 D. 解决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11. 在托勒密统治的埃及,希腊人的口语中逐渐夹杂进了埃及土语,许多人也因与埃及人通婚而被同化了,即便是希腊人引以为自豪的哲学也不免打上了东方文化的印记。这一现象( )
A. 体现了希腊化的影响 B. 加快了希腊文化的衰退
C. 说明了希腊文化落后 D. 丰富了古希腊文明内涵
12. 据记载,当法王查理三世最终决定将塞纳河口一带的地方封赐给早已盘踞该地的北欧海盗首领罗洛之时,依照礼节,罗洛本应向法王行臣服礼,但后者认为该仪式有损尊荣,因而拒绝执行,让自己的一位武士替他行臣服礼。这一现象间接说明( )
A. 国王权力有待加强 B. 封君封臣等级森严
C. 封臣没有臣服义务 D. 当时地方割据严重
13. 有学者指出:无论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的行星定律、伽利略的运动定律、牛顿的力学体系,还是培根和笛卡尔的科学方法论,都促使人们开始理智地看待古代权威,从对古代权威的反思发展到对古代权威进行理智地批判。其意在说明,近代科学革命( )
A. 推翻了教会的神圣地位 B. 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C. 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D. 加快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4. 拉丁美洲并未与启蒙运动绝缘,殖民地末期的拉美不仅存在接受启蒙思想的渠道与机制,还以另一种方式——追求科学知识开展启蒙运动。独立运动前后更是处处映射着启蒙思想的光辉。这说明( )
A. 启蒙运动深刻影响拉美独立 B. 拉美受启蒙影响建立了民主国家
C.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比较彻底 D. 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发展较为迅速
15. 据《陈云年谱(下卷)》记载,1973年,陈云同志多次与对外贸易部负责人等座谈,指出,“今后,货币大概不会再同金子联系在一起了,每盎司黄金三十五美元的时代已经过去”,“黄金价格还是要涨,但银行认为利息损失大,不合算。买进黄金后,如果需要付款,还可以卖出去。这不是倒卖,而是为了支付”。这表明( )
A. 中央密切关注金融安全 B. 美元不是世界主要货币
C. 世界流行固定汇率制度 D. 世界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16. 一些跨国家的区域性经济集团组织和国际性组织应运产生,如欧洲共同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西非经济共同体等。这反映( )
A. 世界统一大市场正在形成 B. 不同地区经济差距在拉大
C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D. 地区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汪遵的《汴河》诗:“隋皇意欲泛龙舟,千里昆仑水别流。还待春风锦帆暖,柳阴相送到迷楼。”
史料二 李敬方的《汴河直进船》诗:“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史料三 唐代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
贯通东西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自西北方向的河南永城进入淮北市往东南经过铁佛、百善、四铺三个乡镇流入宿州,全长41.5公里,沿线发现各类文化遗产点20多处。其中柳孜运河遗址、百善运河遗址河堤剖面、五铺大寺庙遗址、唐宋时期村庄聚落、宗教场所遗址、古战场遗址及古墓葬等,这些珍贵的运河文化遗产如珍珠般镶嵌在运河岸边的村镇田野中,丰富了淮北市境内隋唐大运河的内涵和申遗的价值比重。
——摘自郭云修《情系大运河——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前前后后》
(1)简析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修筑大运河的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7年1月4日到2月5日,毛泽东为了对土豪劣绅和党内对农民运动的责难进行回应,证明农民运动的革命性和重要性,他毅然决然地回到湖南进行实地考察,并且将调查结果写成书稿,上报中央,顺利完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一伟大著作。毛泽东在真正到湖南土地上进行一番调查后,发现农民运动并不像他们口中所说的那样会对国民革命造成破坏,反而为反对封建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民运动已经势如破竹,形成一股巨大革命力量,他们打土豪、斗地主,与一切束缚他们、压迫他们、奴役他们的势力作斗争,展现出了极大的解放决心。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队伍,农民运动坚决不能被打击,而应该被利用起来,反而支持农民运动与否成为检验革命队伍的标准了。
——摘自向阳《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看毛泽东初期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从材料中提炼《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早期的航海家,曾记述印第安人种植玉米的情景。春天,他们砍去树木,松平土地,每隔三英尺挖一穴,把玉米籽粒放在穴里。当成千上万条的青鱼和鲱鱼游到河溪上游产卵的时候,印第安人捕鱼肥田。他们曾比较用鱼肥田比未放鱼的玉米,其产量要高出三倍多。
——摘自佟屏亚《印第安人的贡献》
史料二 在墨西哥普埃布拉州巨猫洞最低层发掘出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7000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蝙蝠洞发掘出的王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600年;在秘鲁中部墓穴中发掘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000年。这就把玉米的最早被驯化的地区缩小到从英国南部经墨西哥直至秘鲁、智利沿安第斯山的狭长地区。
——摘自汤丽清《种子漫谈》
史料三 在印第安人的心目中,玉米是一种庄严的形象,人们崇敬地把玉米植株和果穗的图象绘画在庙宇上,塑造在神像上,编织在衣物上,镶嵌在陶器上。很多印第安部落都以玉米命名、称为“玉米族”或“青玉米族”,并以此尊称自己的酋长。
——摘自汤丽清《种子漫谈》
材料二 法国人最早种植玉米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公元十五世纪。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不太久的时候,美洲印第安人选择培育的玉米就引进到欧洲。法国驻葡萄牙的一位外交官员把玉米做为珍品奉献给法王路易十六,受到王后的赞赏。玉米以它那翡翠碧绿的茎叶、璀灿绚丽的顶花和硕大丰满的果穗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最初被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在皇宫贵族的庭院里。公元十六世纪中期,欧洲各地遇到亘古未有的连年饥荒,玉米良好的食用价值立即被人们发现,并迅速在法国,也在欧洲很多地方作为粮食作物广泛传播开来。
——摘自张岳华《玉米史话》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玉米种植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分别作出对相关史实的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玉米传入法国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届江西省九江市十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