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期期末考试试卷期末试卷
(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下列陶器出土于不同地方,却有着相似的文化特征。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是( )
甘肃马家窑文化陶器 河南仰韶文化陶器 陕西半坡文化陶器
A.一脉相承 B.世界领先 C.兼容并蓄 D.多元一体
2.“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材料反映出科举制( )
A.禁锢了人们思想 B.促进了阶层流动 C.推动了教育发展 D.改变了社会观念
3.据目前考证的情况来看,两宋藏书家的人数应不少于340人。其中有80余人藏书万卷以上,这样的私人藏书数量是宋朝以前从未有过的。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学作品涌现 B.造纸术的推广
C.印刷术的发展 D.对外交流频繁
4.下图是12世纪建成的博洛尼亚大学校徽,中心环内壁龛的故事都出自《圣经》,左上图案是圣母玛丽亚、幼时的耶稣和祈祷中的圣凯瑟琳。据此可以判断( )
A.城市发展推动教育进步 B.中世纪大学脱离教会控制
C.世俗文化发展受到阻碍 D.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教育
5.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由此可见,太阳历的制定( )
A.体现了法老的权威 B.印证了古埃及的神话
C.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D.受到了自然环境影响
6.在哥伦布航海过程中,他观察、勘测所经海洋的水文、地理、气象等情况,计算航程,判别方位和经纬度,绘制地图并记载航海日志。为后人研究这一地区的地理及航海科技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这说明哥伦布的航海( )
A.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使欧洲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C.促进了各大洲物种的交换 D.推动了自然科学不断发展
7.下图是拉斐尔作品《西斯廷圣母》,他笔下的圣母表现出少女的纯洁善良,歌颂世间温柔的母性关爱。作品( )
西斯廷圣母
A.蕴含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B.宣扬了人性的自由平等
C.抨击了教会的虚假面目 D.消除了宗教观念的束缚
8.研究发现,在拿破仑帝国所覆盖的所有欧洲国家中,总有很多当地人愿意支持拿破仑,而且这些人主要是商业界和有专门职业的人。材料旨在说明拿破仑的统治( )
A.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B.彻底结束了欧洲封建专制
C.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D.激起统治区域人民的不满
9.它基本上是重申“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等。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它指的是(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大宪章》 D.《拿破仑法典》
10.下图为某课学习小结的部分内容。该课的主题应该是( )
A.走向整体的世界 B.马克思主义诞生
C.空想社会主义产生 D.巴黎公社的建立
11.“克里木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此后俄国通过改革( )
A.进一步强化了农奴制度 B.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C.消除了农民的不满情绪 D.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2.“内战使联邦政府产生了很大的力量,开始建立出一个以国家、以联邦政府为主导的国家形态。”材料反映了南北战争( )
A.促进了美国人民的团结 B.使美利坚民族实现独立
C.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威 D.改变了松散的邦联体制
13.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它全面阐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成为一部可以和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相媲美的伟大著作。这两部著作都( )
A.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B.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真相
C.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D.实现了人类认识的飞跃
14.下列示意图是欧美近代以来的部分历史事件。根据示意图信息设计主题,最恰当的是( )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 B.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
C.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D.两次工业革命推动国际格局变动
15.“摒弃了试图直接由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构想,使得俄国的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缓和了民众和苏维埃政府的矛盾,顺利渡过了这次‘危机’这是社会主义第一次伟大而成功的改革。”材料中“改革”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农业集体化
16.巴黎和会决定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与上述规定相符合的是( )
A.国际联盟成立 B.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
C.奥匈帝国分裂 D.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17.下面统计表中的“某时期”应是( )
某时期美、德、日三国的经济状况统计表
工业生产(下降比率) 对外贸易(下降比率) 失业人数
美国 50% 75.65% 1700万
德国 40.2% 70% 600余万
日本 32.5% 50% 近300万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B.经济大危机时期
C.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D.冷战时期
18.“到1942年9月中旬,德国人已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正当士兵们在地下室里、屋顶上、下水道里短兵相接时,两支苏联集团军从东渡过了伏尔加河,对德军形成了钳形包围。”材料反映的战役( )
A.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 B.标志着二战规模扩大
C.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 D.使德军面临两线作战
19.1946年底欧洲遭遇严寒,经济面临崩溃。次年6月,美国国务卿指出:“必须考虑给(欧洲)以额外的、大量的和无偿的援助”。该援助( )
A.直接推动东欧经济发展 B.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
C.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D.为欧洲统一奠定政治基础
20.当今社会,人们通过微信、微博、百度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通过“美团”“哈啰”共享单车,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这说明( )
A.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 B.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C.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D.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很久以前,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就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其中就有著名的连接亚欧的“丝绸之路”。在这些商路上奔波的商人中间,有不少阿拉伯人,……他们在不同的文明之间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教材《世界历史》
材料二 1405年,郑和率领27800多人,分乘208艘帆船,由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始持续28年之久的七下西洋的壮举,先后到达东南亚、南亚、波斯湾沿岸、非洲东海岸,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的宝船,最长的长44.44丈、宽18丈,排水量14000吨,载重量7000吨,俨然海上的巨无霸。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阿拉伯人在不同的文明之间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2)据材料二,说出明初郑和远洋航行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影响古代文明交流的因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早期火车 图二 早期汽车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在所有的新进展中,或许最重要的是在工业和民用中使用电力。此时科学研究成果在工业上得到更直接的应用,出现了大规模生产技术。公司制替代合伙关系成为标准,股份公司成立后,股票持有者是公司的所有者,但实际上他们几乎毫不参与公司的管理决策,管理决策权归董事会。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所示发明的动力装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上述发明产生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特点。
(3)请再举一例说明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政府将教育发展看作是“文明开化”的中心任务,在财政上对教育的投资毫不吝啬。据调查,公民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1885年1.8%,1890年2.1%,1910年2.3%。同时国内的资本家、工商业者也都意识到,只有提高工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摘编自贺小飞《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研究生教育也在发展,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
——摘编自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1)据材料一,概括明治时期日本教育改革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3)综上所述,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哪些借鉴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6年,每一国政府都建立了一套署局机关、政务会和专门委员会等,其目的是将国内的人力、自然资源与一切能进口的货物,都用到能发挥最大效益的地方去。在战争紧迫的形势下,自由竞争是浪费的,无法指导私人企业又不太稳定和过于缓慢。
——摘编自(美)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
——摘编自《十月革命90年救赎悲剧与启示》
“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的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苏联史》
材料三 “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会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
——甘地
(1)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独特方式”是什么
(3)请用图示法表示上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25.从下面年代尺中选出两个历史事件,拟定主题,结合所选事件进行论述,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达完整)
试卷第6页,共7页
1.D
【详解】根据题干“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它们相距遥远,但却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和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地域、相距遥远,但是却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内在的统一性,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中出土的陶器”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没有体现一脉相承,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与其它国家对比,不能说明“世界领先”,排除B项;“兼容并蓄”的特点在材料中没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由题干“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明朝开始的八股取士才禁锢了人们思想,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不能体现推动了教育发展,排除C项;科举制加强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两宋藏书家的人数应不少于340人。其中有80余人藏书万卷以上”和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的私人藏书量提升,说明书籍的获取难度降低,限制书籍获取难度的第一是纸张的推广,另外就是印刷术的推广,而两宋时期已经出现了活字印刷术,推动了书籍的广泛流传,C项正确;宋朝文学作品的涌现原因主要在于市民阶层的兴起,排除A项;造纸术的改良早在东汉时期已经出现,排除B项;私人藏书量的提升和对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心环内壁龛的故事都出自《圣经》,左上图案是圣母玛丽亚、幼时的耶稣和祈祷中的圣凯瑟琳”结合所学可知,《圣经》是基督教的宗教经典,校徽体现了基督教对中世纪文化教育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城市发展相关内容,排除A项;中世纪大学受到教会控制,排除B项;大学不等于世俗文化,题干未提及世俗文化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和结合所学知识,尼罗河定期泛滥滋养了埃及文明,说明人类文明受到了自然环境影响,D项正确;体现了法老的权威,与材料反映的太阳历的制定受自然环境影响无关,排除A项;印证了古埃及的神话,与材料反映的太阳历的制定受自然环境影响无关,排除B项;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材料反映的太阳历的制定受自然环境影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在哥伦布航海过程中,他观察、勘测所经海洋的水文、地理、气象等情况,计算航行所经过的经度和纬度,绘制地图并记载航海日志。为后人研究这一地区的地理及航行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可知,哥伦布的航海推动了自然科学不断发展,D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使欧洲走上殖民扩张道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促进了各大洲物种的交换,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表现了母亲的美丽温柔和慈爱,反映了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精神,A项正确;启蒙运动宣扬了人性的自由平等,排除B项;图片没有体现出抨击教会的虚假面目,排除C项;拉斐尔作品《西斯廷圣母》属于宗教画,并未消除宗教观念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帝国统治区域内的商人、专门职业者和许多进步贵族支持拿破仑,主要是因为拿破仑统治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符合这些人群的利益,C项正确;材料中的人们支持拿破仑是因为拿破仑统治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不是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排除A项;彻底结束了欧洲封建专制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激起统治区域人民的不满,反而是很多当地人愿意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用法律形式确定“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是英国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革命,A项正确;《独立宣言》是美国独立战争时发表的文件,排除B项;《大宪章》并不是英国历史上政体制度的真正革命,排除C项;《拿破仑法典》是法国大革命后制定的民法典,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工人的政治权利有限,社会矛盾日益尖锐;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广大工人已经觉醒,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因此该课的主题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项正确;走向整体的世界的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排除A项;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代,排除C项;巴黎公社的建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克里木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克里木战争后,沙皇进行的改革是农奴制改革,而农奴制改革使得俄国就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项正确;农奴制改革是废除了俄国的农奴制,排除A项;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并没有推翻沙皇统治,排除B项;农奴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可以高价购买份地,所以农民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了,并没有消除农民的不满情绪,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内战使联邦政府产生了很大的力量”“以联邦政府为主导的国家形态”可知,南北战争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威,联邦政府开始主导国家,C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南北战争对联邦政府权威的增强,并未描述美国人民团结的作用,排除A项;使美利坚民族实现独立的是美国独立战争,排除B项;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前就是一个联邦体制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对物理学、天文学、哲学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诞生,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的观点,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由此可见,两部著作促进了人类认知的发展,实现了人类认识的飞跃,D项正确;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与《物种起源》无关,排除A项;《物种起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真相,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无关,排除B项;启蒙运动时间为17世纪-18世纪上半叶,与材料中1859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成为工业革命的重要前提,而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又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这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因此,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A项正确;“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全球范围内建立”“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只能反映图示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南北战争”,不能全面反映图示的信息,具有片面性,排除B、C两项;材料主旨强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并未涉及“国际格局的变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摒弃了试图直接由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构想,使得俄国的经济建设稳步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列宁为了缓和国内矛盾,改革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矛盾,排除A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斯大林在位时期的史事,排除C项;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但是与缓和民众与政府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巴黎和会规定把民族分为先进民族和落后民族,并提出“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尚需其他民族的监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符合这一规定,B项正确;国际联盟成立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奥匈帝国分裂属于对战败国的处理,而材料强调对殖民地的处理,排除C项;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之下,美国、德国、日本的工业生产、对外贸易都在急剧下降,失业人数急剧上涨,反映出经济危机的破坏性极大,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大幅下降,世界贸易严重缩减,大量工厂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庞大,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B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全球范围内的绝大多数国家,不仅仅包含美、德、日三国,排除AC项;冷战时期美、德、日三国的经济状况好转,而不是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军民英勇抗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A项正确;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标志着二战规模的扩大,排除B项;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排除C项;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当时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目的是要通过经济援助来控制欧洲,主要是控制西欧,B项正确;直接推动东欧经济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3月份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排除C项;马歇尔计划没有为欧洲统一奠定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根据材料“通过微信、微博、百度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通过‘美团’‘哈啰’共享单车,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可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通信、交通、文化和娱乐生活、购物等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C项正确;根据材料“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可知,充分肯定了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并没有强调人们日常生活对网络的过分依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互联网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没有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大数据时代全球差距会进一步拉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1.(1)举例:中国的四大发明;印度的数学符号等。
(2)特点:实力强、规模大、持续时间长;造船及航海技术先进;航海范围广,影响众多国家和地区等。
(3)因素:战争冲突、和平交往。
【详解】(1)举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把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印度发明的数字符号等传到欧洲;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也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特点:根据材料“郑和率领27800多人,分乘208艘木制帆船,由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28年之久的七下西洋的壮举”可概括出实力强、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先后到达东南亚、南亚、波斯湾沿岸、非洲东海岸,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概括出实力强、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郑和的宝船,最长的长44.4丈、宽18丈,排水量14000吨,载重量7000吨”可概括出造船及航海技术先进等。
(3)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古代文明交流的因素是战争冲突、和平交往。
22.(1)变化:由蒸汽机到内燃机;作用:便利了人们的出行,缩短了距离,密切了联系。
(2)特点:电力进入生产生活领域;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出现公司制、股份制等新型管理模式。
(3)影响:计算机的发明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加强了联系等。
【详解】(1)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蒸汽机车英国首运成功。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所以图一、图二所示发明的动力装置发生了的变化是由蒸汽机到内燃机;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便利了人们的出行,缩短了距离,密切了联系。
(2)特点:根据材料二“或许最重要的是在工业和民用中使用电力”可知,电力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根据材料二“此时科学研究成果在工业上得到更直接的应用,出现了大规模生产技术。”可知,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根据材料二“公司制替代合伙关系成为标准,股份公司成立后,股票持有者是公司的所有者,但实际上他们几乎毫不参与公司的管理决策,管理决策权归董事会”可知,出现公司制、股份制等新型管理模式。
(3)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发明了电子计算机,构建了计算机网络,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改变。所以影响是计算机的发明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加强了联系等。
23.(1)政府的重视;财政投资的增加;资本家的重视。
(2)特点:教育与经济发展结合;覆盖范围广;重视科学技术教育。
(3)加大教育投资;加强科技教育等。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明治政府将教育发展看作是‘文明开化’的中心任务,在财政上对教育的投资毫不吝啬”可知,明治时期日本教育改革成功的原因是:政府的重视;财政投资的增加;根据材料“同时国内的资本家、工商业者也都意识到,只有提高工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可知,明治时期日本教育改革成功的原因是:资本家的重视。
(2)特点:根据材料“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可知,教育与经济发展结合;根据材料“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研究生教育也在发展,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可知覆盖范围广;根据材料“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可知重视科学技术教育。
(3)借鉴:结合日本明治时期教育改革和二战后教育改革的经验可知,应加大教育投资;加强科技教育等。
24.(1)影响:使欧洲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投资;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
(2)历史意义: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独特方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联系:一战将俄国推向全面崩溃的边缘,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一战后,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中影响深远。
【详解】(1)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使欧洲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投资;一战时期,美国成为经济霸主,欧洲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一战使得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
(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为工业化发展提供政治前提;
独特方式:根据所学可知,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联系: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后期它激化了俄国复杂而尖锐的社会矛盾,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临时政府继续参战、推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据当时形势的特点,布尔什维克党人列宁决定实行武装起义。1917年11月7日,革命取得成功,苏维埃政权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协约国战胜同盟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于是,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世界暂时形成和平稳定的局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征召100多万人,运走数百万吨粮食和军用物资,还强迫印度负担大量军费,印度人民深受其苦。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1000多万印度人丧生,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在甘地领导下,印度人民展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5.题目: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
论证:1947年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建立,中国是创始国之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终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的经济联系密切,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第二年1月1日开始运作。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总之,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联系在一起。
【详解】论述: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选择“世界贸易组织成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得出题目: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建立,中国是创始国之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终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的经济联系密切,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第二年1月1日开始运作。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第8页,共8页
答案第7页,共8页